•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實證模型

第二節 變數說明與資料來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第二節 變數說明與資料來源

在探討總體景氣波動對政府支出的影響,並且分析在景氣好壞時政府 支出是否有不對稱的現象。本研究利用 1960 至 2011 年之資料進行實證分 析,由於橫跨的時間較長,在這段期間內,由於有關我國政府的統計資料 多數按照當時年度的認定而編製,所以在討論各個變數之前,先簡單介紹 我國年度計算方法以及本文如何認定。

從 1960 至 2011 年之間我國的會計年度發生一次的轉變,此轉變發生 在西元 2000 年,原因是由於新舊會計年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在 1960 至 1999 年這段期間,我國政府以當年度的七月一日開始至次年六月三十日為 一個年度,而為了使會計年度能與曆年制相同,故在 1999 年七月至 2000 年年底為銜接期,此較長期間的資料皆視為 2000 年,為了在進行實證分析 時利於處理,本文參考李日聰(2006)的方式,將此銜接期的資料數值除 以 1.5,並把處理過的數值視為 2000 年的資料,而在 2001 年之後的資料 便與歷年制相同。而各個變數的資料來源以及設定介紹如下:

一、 各級政府總支出(包含細項的政府支出)

此部分資料源自於《財政統計年報》中的各級政府歲出淨額,而年度 的處理方式已於前面介紹過。而在有關社會福利支出方面,由於我國在西 元 1987 年之前只有一個分類為社會安全及退撫支出,而在 1987 年之後分 成三種支出細項,分別為社會福利支出、社區發展及環境保護支出以及退 休撫卹支出。而在分析社會福利支出時,為了能與 1987 年以前年度配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3

故將有關社會福利的三個細項支出加總,方便進行實證分析。由於本文研 究的期間較長,故資料皆會受到通貨膨脹率的影響,故本文依照行政院主 計處公布之消費者物價指數作為通貨膨脹率,以 2011 年為基期,將各年度 之資料轉換成實質資料進行實證分析。

二、 失業率

失業率的資料來源於《中華民國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失業率是 指失業人口佔勞動力的比率,而失業人口的定義為年滿 15 歲以上,同時具 有正在找工作、沒有工作以及可以工作三項條件者。Tayeh and Mustafa

(2011)檢測失業率對政府支出之影響,結果顯示兩者之間有顯著的正相 關,而就直覺來看,當失業率越高時,政府為了緩和人民以至於使得政府 支出增加來降低失業率。並參考 Wu and Cheng(2010)在進行不對稱分析 時,以失業率當成經濟景氣指標分析,故本文也利用此變數作為景氣好壞 的重要指標。

三、 人口數

年度總人口的資料來源於《中華民國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本文 利用此資料作為影響政府支出的變數。Tayeh and Mustafa(2011)以及 Okafor and Eiya(2011)皆發現人口數對政府支出有顯著的正向關係,而就政府支 出而言,當人口數越多,政府就必須花更多的錢在人民上,故表示人口數 越多,則政府支出必會增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四、 稅課收入

此部分的資料來源取自於《財政統計年報》,如同各級政府支出的資 料處理方式相同,將 2000 年之稅課收入數值除以 1.5 作為當年度的資料,

並且利用各年度消費者物價指數將名目數值轉為實質數值進行分析。

Okafor and Eiya(2011)發現稅課收入對於政府支出有顯著正的影響,以直 覺而言,政府在編製支出時,必會將稅收納入考量,故當稅課收入越多時,

政府支出也將提高。

五、 公債收入

公債收入資料的取得來源為財政部的「財政統計資料庫查詢」網站,

並利用《財政統計年報》來查詢較早年度的資料,此收入的詳細名稱為「融 資收入-發行公債收入」。資料處理方面,本文依照前述作法將西元 2000 年之稅課收入數值除以 1.5 作為當年度的資料,並且利用各年度消費者物 價指數將名目數值轉為實質數值進行分析。Okafor and Eiya(2011)也發現 公債收入對於政府支出是有正向顯著影響的,如同稅課收入,在政府欲將 支出與收入達到平衡的情況下,當公債收入較高時,政府支出則會增加。

六、 農業產值份額

農業產值之資料來源為《中華民國統計年鑑》,而農業產值占國內生 產毛額之比率即為農業產值份額,此變數主要可代表一個國家的經濟產業 結構。由資料顯示,1960 年的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率為 26.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5

至 2011 年已縮減為 1.75%,可見在我國的產業結構中已發生了明顯的變 化。故本研究將農業產值份額引進本篇的模型中,希望探討一國的經濟產 業結構的改變是否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政府支出。而本文預期當農業產值份 額越高則支出較高,由於此份額較高表示國家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而 政府為了促進國家邁向工業化,則會增加政府支出來達成目標。

七、 虛擬變數

此虛擬變數的設立是由於詹富堯(2006)與鄭鴻儒(2007)皆探討我 國地方政府是否有存在政治循環現象,而且兩者所得出的結果一致,皆證 實地方政府支出符合投機派政治景氣循環理論,此理論簡單的說就是政府 在選舉期間為了贏得選票而大幅擴張政府支出。本文欲探討立委與總統兩 者較大規模的選舉是否會對政府總支出產生影響,並在這兩個選舉依照選 舉年度之當年與前一年度設定為 1,並讓其餘年度設為 0,並參考李日聰

(2006)所整理的有關立委與總統選舉的年份資料並加以更新,見表 4.2.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表 4.2.1:立委及總統選舉年度

選舉 時間 選舉年度

第一屆增額立委增補選 1973 年 12 月 1974 年 第一屆增額立委增補選 1976 年 12 月 1977 年 第一屆增額立委增補選 1981 年 12 月 1982 年 第一屆增額立委增補選 1984 年 12 月 1985 年 第一屆增額立委增補選 1987 年 12 月 1988 年 第一屆增額立委增補選 1990 年 12 月 1991 年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 1993 年 12 月 1994 年 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 1996 年 12 月 1997 年 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 1999 年 12 月 2000 年 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 2001 年 12 月 2001 年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 2004 年 12 月 2004 年 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 2008 年 12 月 2008 年 第八屆立法委員選舉 2012 年 12 月 2012 年 第九屆總統選舉 1996 年 3 月 1996 年 第十屆總統選舉 2000 年 3 月 2000 年 第十一屆總統選舉 2004 年 3 月 2004 年 第十二屆總統選舉 2008 年 3 月 2008 年 第十三屆總統選舉 2012 年 3 月 2012 年

資料來源:參考李日聰(2006)整理之資料並加以更新

表 4.2.2 為整理各個變數的基本敘述統計,以及變數對被解釋變數的 預期影響符號,其樣本數從西元 1960 至 2011 年共 52 筆,而各個變數資 料皆屬於總體的時間序列資料,故取得之方式主要是從行政院主計處統計 的年報取得,分別有《財政統計年報》、《中華民國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

以及《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表 4.2.2:變數說明

變數名稱 代號 單位 平均值 最大值 最小值 標準差 預期符號 各級政府總支出 sumexp 百萬元 1,011,899 2,670,898 12,193 960,566

一般政務支出 admexp 百萬元 135,778 376,015 1,408 138,835 經濟發展支出 ecoexp 百萬元 215,975 601,896 1,692 191,944 總社會福利支出 benexp 百萬元 247,170 748,752 839 272,705

失業率 un % 2.78 5.85 1.23 1.28 + 人口數 pop 千人 18,535.86 23,224.91 11,177 3,749.81 + 稅課收入 tax 百萬元 631,975 1,710,617 6,915 600,701 + 公債收入 debt 百萬元 69,558 340,886 0 97,832 + 農業產值份額 argi % 8.94 28.54 1.49 8.00 + 註:此表之資料皆利用原始名目資料計算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