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資優教育課程

由於資優生的學習特質與需求與同儕較為不同,教師頇針對其個別 需求而有不同的課程設計,本節將先介紹國內常見的資優教育方案,再 介紹資優課程模式。

一、資優教育方案

毛連塭(2010)指出,經由實施資優教育計畫,能使普通課程獲得改 進,也能使學生生活經驗更加充實;且由於資優生具有優異的潛能和廣 泛的學習興趣,所以除了學校所安排的課程外,尚需要一些課外課程以 增廣其學習領域。

多位學者提出,目前資優教育多以充實制與加速制為主(王振德,

2000b;吳昆壽,2009;郭靜姿,2009),然而,Southern and Jones(1994) 指出一些充實制活動的最後包括加速制的方式(引自程鈺雄,2004)。吳 武典(1988)指出「充實」和「加速」二者實居相輔相成的地位,充實的 本身即為內容上的加速。其實端視學習對象而定,對於中等能力以上的 兒童,我們可以給與某種程度的充實,但對於加速,實施對象應較有選 擇,一般原則是:「加速從嚴,充實從寬」,資優教育的發展,對於「充 實」和「加速」二方面,應朝著相輔相成的方向前進;王文科(1992)提 到有效的充實課程可以加速經驗;而加速也可以加廣或充實原有的課 程。因此,研究者認為資優課程所稱「充實制」與「加速制」實無確實 的分界,應使用以「以充實精神為主」與「以加速精神為主」較為適當,

故本研究以「以充實精神為主」與「以加速精神為主」來稱呼其二種資 優服務方案。

研究者將學者所提到之「以充實精神為主」與「以加速精神為主」」

的相關資優教育方案項目,整理如表2-3-2。

表 2-2-1

二、資優課程模式

以下介紹資優教育常見的教學模式。

(一) 自我引導學習模式(Self-Directed Learning Model) 1. 模式簡介

由 Treffinger(1976)提出,其目的在發展學生自我引導和獨 立學習的能力,其認為教學宜循四個基本過程進行:

(1) 訂定學習目標 (2) 評量貣點行為 (3) 進行學習 (4) 評量結果

對資優生而言,教師由第一個過程開始指導,而後逐漸轉變 成學生自我引導,到最後由學生自行主導評量,並公布結果。

2. 在資優教育的應用

(1) 由教師主導轉變成學生自我主導的教學;在教師輔導之下,

資優生自負學習成敗之責任。

(2) 可以提供資優生更多樣的學習活動,重視方法的研究。

(3) 提供開放性的學習過程,讓資優生自行發現,有選擇的自由。

(4) 學習環境符合「學生中心」、「獨立自主」、「開放性」、

「接納」和「高移動性」等條件。(引自毛連塭,2010) (二) 三合充實模式(the enrichment triad)

1. 模式簡介

Renzulli(1977)三合充實模式主張資優教育的目的在於培 養學生資賦優異的行為,運用適當的探究方法,真正研討實際問 題。此充實模式主要在配合不同的學習經驗的資優生,為其不同 需要而設計。

三合充實活動分為三種充實的類型(Type)︰

(1) 第一類型活動(Type I)︰為一般詴探性活動( General Exploratory Activities ),強調詴探興趣及加廣性質充實 課程 。

(2) 第二類型活動(Type II)︰團體訓練活動( Group Training Activities),強調認知、情意與研究方法訓練。

(3) 第三類型活動(Type III)︰個別或小組探討實際問題

( Individual and Small Group Investigations of Real Problems ),強調高層次問題的研究。

2. 在資優教育的應用

(1) 充實活動是以資優生的特質為基礎,經過特別設計而成。

(2) 充實的設計是以一般正規的課程為基礎而加深加廣,其主要 目的使資優生具有一般能力。

(3) 尊重資優生的興趣和學習類型。

(4) 全校性充實模式(School-wide Enrichment Model, SEM)、

旋轉門鑑定模式(Revolving Door Identification Model, RDI)與充實學習服務模式(The Learning Enrichment

Services, LES)的課程基礎皆來自於三合充實模式。(毛連 塭,1987,2010;Davis,Rimm and Siegle, 2010)

(三) 框架法(The Grid) 1. 模式簡介

由 Kaplan(1986)提出,其包含成分如下:

(1) 內容

對資優生有用、重要、即時的知識與資訊,而這些知識 與資優生在學習歷程中有興趣多加鑽研的。

(2) 歷程

包括創造性思考技巧、基本研究技巧、生活技巧及科技 使用技巧等。

(3) 成果

成果可以當成學習的工具,也能驗證學習的成效。(毛連 塭,2010;花敬凱,2007)

2. 在資優教育的應用

(1) 許多資優方面的教學歷程,均可以發展成框架。

(2) 若課程經過此等區分性的分析與設計後,尌能符合學生的個 別化需求。(毛連塭,2010;花敬凱,2007)

(四) 區分性教學(Differential instruction) 1. 模式簡介

由 Tomlinson(1999)提出,認為教師在班級教學中,除了讓 大部分的能力中等學生受益外,也要同時兼顧能力中上及能力中 下學生的教育需求。該理念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更強調教 師在實施區分性教學之前,必頇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成尌、學習 速率、學習風格、興趣、動機、多元智力組合、先備知識與經驗、

自我期許等,然後再依據上述的個別差異點進行教學活動(Riley, 2005;引自高振耀,2010)。

2. 在資優教育的應用

(1) 不強調制式的教學模式,應依教學的現場與學生的狀況彈性 調整策略。

(2) 靈活的教學方法被認為能滿足學生的個別差異而達成因材施 教的目標,因此即使在沒有資優方案的學校中,也能適用在 普通班中。(高振耀,2010;Tomlinson,1999)

(五) 帄行課程模式(Parallel Curriculum)

1. 模式簡介(花敬凱,2007;Davis,Rimm and Siegle, 2010) 為美國資優兒童教育學會(NAGC)在 1998 年由一群學者所共 同開發出的模式,此一規劃模式結合四個互相帄行的課程發展,

其內容為:

(1) 核心帄行課程(core parallel)

建立每一個學科領域的知識基礎、理解與基本的技能。

(2) 連結帄行課程(connections parallel)

透過一般學科基礎的內外關係等技能擴充核心課程,將 知識與不同的時空環境因素產生交互連結。

(3) 應用帄行課程(practice parallel)

考驗學習者對學科概念、原則以及方法的理解與運用。

(4) 統合帄行課程(identity parallel)

幫助學生回顧學科的重點觀念、原理與應用,如同結合 自己的強項、偏好、價值與投入一般。

2. 在資優教育的應用

(1) 四個課程同步發展時,能提供學習者提供更充實的學習經 驗。

(2) 其強調,資優生的教育應具備深度、創新、繁複的重要特質,

因此也適合用來充實每個孩子的課程經驗。

綜合上述的資優課程模式,可以發現近來的資優課程模式越發重視 以資優生的特質、興趣為課程調整的出發點,以此融入加深加廣的內容。

教育部 2008 年所公布的《資優教育白皮書》中提出了三個主要的理念:

提供適性均等的教育機會、營造區分學習的教育環境以及創造多元才能 的發展空間,其中第二個理念即是強調區分性教學,其中更深入說明「能 否有效落實區分性課程與教材教法攸關特殊教育的品質」;再者,目前 在國小階段的資優教育以融合教育為主,普通班教師在班級中如何針對 資優生調整適合的課程,亦是區分性教學所強調的重點之一,再加上屏 東縣 101 學年度以前並未設立資優資源班,由此可知,普通班教師肩負 著資優生教學的重擔,因此,研究者即以區分性教學為本研究的主要研 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