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教師在教育行動研究中,資料的蒐集有助於澄清現象或問題,經常被採用的資 料有幾種:敘述性紀錄,課程或會議的觀察筆記,分析工具(如檢核表),個別或焦 點團體的深度晤談,影子研究(shadow study),視聽器材的使用,和觀察筆記與晤 談紀錄之討論等(夏林清,民 86; 陳恵邦,民 87)。因此,在我進行行動研究的過 程中,我將嘗試蒐集多樣的資料來進行檢證,相關符號轉錄詳如附錄五。

壹、蒐集資料的工具 一、 研究日誌

Altrichter(1993)等人認為研究日誌是行動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促進 研究進展的重要媒介,可被視為是整個研究歷程的同行伴侶。在我的研究日誌中主 要為自己的省思札記,其次是我的教學日誌。我的省思札記是由每日的觀察紀錄、

備忘錄和思考所得構成,詳實紀錄下每日的相關事件、人物的資訊,寫下我在教學 過程和與學生的互動中產生的想法以及學生實踐能力的變化。後者則就每日特殊事 件與教學概況做簡單描述,以利課後分析和協助札記書寫。由於特教班的教學緊湊 忙碌,這個部分將會是簡短、扼要的紀錄。

二、 直接觀察

觀察有助於從個體的日常生活事實中挖掘出行動(實踐)與理論的方法,結由觀 察法發現個案連續生活脈落中的現象,對於研究者進一步訪談、追蹤心理歷程有所 幫助(陳玟伶,民 90)。直接觀察是行動研究中常用的方式,包括軼事、觀察側面圖、

請他人做課堂觀察筆記和影子研究等,可彈性運用。在這個研究中,除了研究者自 己進行的課堂和學生在學校的日常生活觀察外,另外設計觀察側面圖,並請搭檔謝 老師協助紀錄(詳見附錄四),作為協助研究者課後紀錄觀察之用,以顧及個人的研 究時間和能力負荷,並藉由第三者的進入,檢視自己的研究,提高對於「甚麼在被

觀察」的察覺(夏林清,民 86)。

三、 訪談紀錄

Altrichter, Posch & Somekh (1993)建議除了分析行動策略的來源除了教學 情境外,還可以加入訪談,因為對學生進行訪談的本身就是一項可以改變情境的行 動策略(夏林清,民 86)。Bogdan 和 Biklen(1998)指出研究者若僅以自身的文化背 景來解讀線索將會失去深入了解的機會,對於研究殘障,一般人必須要檢視自己對 於身體與心智差異的基本假定(鄭瑞隆,民 90)。

為了避免主觀意識導致對事件理解失真,或落入自說自話的情形,除了札記和 觀察紀錄之外,我也就生活中重要事件和相關會議詢問學生和重要他人的立場和想 法,包括普通班老師、學生家長、松柏園督導、養護老師,以及和研究相關的人員 如小晴的法院觀護人。

當需要進一步釐清情境或需要深入理解當事人的想法時,在獲得受訪者同意之 下以錄音工具則作為澄清的實質輔助,紀錄並謄成逐字搞來分析。訪談時間在不影 響教學的情形下,將於午休時間、放學之後或會議結束後進行。

貳、資料分析與檢核 一、資料分析

Altrichter(1993)等人指出,資料與經驗的分析應該產生對情境更深入的理 解,愈能系統化的分析(以理論和方法知識為基礎),就愈能進行批判的思考歷程。

分析資料的方式可以從以下兩個方法建構:書寫資料的摘要、發展類別與資料編 碼。資料分析可做進一步的批判思考,包括檢核證據的可信度,尋找可能的反證。

當收集到的資料不會讓人產生正向或負向的感受時,資料即達到「飽和」狀態,研 究便可告一段落(夏林清,民 86)。在我的研究中,我將儘量完整呈現當事人(包括 我自己)所說的話,並做類別編碼,從編碼中釐清歷程是否緊扣研究焦點,避免偏 離主題。

二、檢核

McNiff、 Lomax 和 Whitehead 指出檢證(validation)是行動研究持續不斷及形 成性歷程中的一部分,當行動研究者與其同事或批判性諍友討論時,檢證即在進行 (吳美枝、何禮恩,民 90)。

Stringer(1996)在他的《行動研究》一書中說明他對研究的看法,認為研究應 該有「去除控制」(deregulation)的特質,放棄傳統研究對於信度(reliability)、

效度(validity)、客觀性(objectivity)和類推(generalizability)的要求。

McReynolds 等人(2001)就質性取向研究說明檢驗方式,指出質性研究的目的在 揭露意義(uncover meaning),因此傳統檢證研究發現的方式在質性研究中有不同 的意義,因此較常以其他術語來取代傳統檢驗方式,如確實性(credibility,亦譯 作「可信度」)、可信度(trustworthiness)和誠實(authenticity)。相關檢證技術 則包括書寫實地札記(field notes)和備忘錄(memos)、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

從不同方法得到資料的一致性)、矛盾資料(discrepant data)、參與成員之間的檢 核(member checks)和第三者檢核(peer debriefer,指未涉入研究方案同儕的觀 點),這些方法都是用來提升研究發現的可信度。Mertens 和 Mclaughlin (2004) 亦指出檢核研究的方式有許多種,包括長期實質的參與、持續的觀察、同儕質疑、

可轉移性(transferability,指豐富的描述)、三角校正等。

此外,Lomax 就行動研究整個歷程提出六個階段的判斷準則:

第一階段:研究者的研究意圖起始於關心實務工作中需要的改變,研究者提出 的研究脈絡、問題和理論基礎能說明研究者的關懷與其專業有所關

聯,足以促使研究者投注努力。

第二階段:將初始意圖轉化為計劃,把省思與行動連結起來。

第三階段:邀請批判性諍友,建立明確的研究倫理。

第四階段:清楚描述採取的行動,蒐集多樣資料以持續監督研究歷程。

第五階段:從研究宣稱來檢驗研究倫理,以及實務上的改變確實有益於專業發

由以上整理可以得知,研究者經由多種方法呈現研究者、研究對象及第三者的 看法,把多方觀點加以比較並讓矛盾和差異呈現是檢證行動研究的可行方式。因此 研究歷程中我藉由長時間書寫研究日誌、紀錄下重要事件的訪談結果,並比較自己 和他人的觀察紀錄等資料來分析觀點差異和偏見,期望不斷地檢視自己的研究分析 能夠合於前述標準。最後我以貼近現場的描述方式呈現分析結果,並將結果交由其 他教育者進行謹慎檢核,以避免落入「自說自話」的境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