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分別採實徵研究量化分析以及質性研究的方法來分析資料。量化分析 以不同閱讀學習模組版本 (SP、SMQ、OSMQ) 與不同數學程度 (高、中、低) 作 為自變項,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檢測理解測驗問卷與認知負荷感受是否具有顯著

第五階段 第四階段 第三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

確定研究方向

擬定研究問題

文獻探討

設計各研究工具

學習環境及學習單前導性研究(樣本數:102)

學習環境設計定稿

擬定正式學習單

擬定理解測驗問卷

閱讀動態連結幾何證明實驗(樣本數:254)

幾何證明理解延後測

資料分析

撰寫研究結果

差異。而學生回答問題的檔案資料則作質性的分類,描述各回答問題不同策略的

表 3-5-2 (續) 問題答題表現。各練習題的分析架構根據 Schoenfeld (1985) 認為知識的內容以 及其掌握的程度作參考,制定各分析架構分別如表 3-5-3、3-5-4 和 3-5-5 所示。

表 3-5-3 練習 1 及練習 2 的分析架構

表 3-5-4 練習 3 的分析架構

表 3-5-5 練習 4 的分析架構

表 3-5-6 後設認知問題的分析架構

表 3-5-6 (續)

策略性問題 1.沒有反思:空白、回答不知道或寫出與完全題目無關的內容。

2.重覆:重覆抄寫例題步驟或以例題步驟來解釋成立的原因。

3.以圖形作解釋:借助圖形來說明。

4.解題方法說明:說明解釋的方法或策略。

5.策略總結:解釋證明過程的相關概念。

(a)使用元素之間的關係來解釋。

(b)推論到證明的性質。

為了進一步與理解測驗所得到的分數作對照參考,以找出相關的學習策略與 理解的關係,各分類中參考 Schoenfeld (1985) 認為知識的內容以及其掌握的程 度四個程度給予參考評分 (0 分、0.5 分、1 分或 1.5 分)。同樣地,每一道後設認 知問題均由兩位研究生根據附錄六的分類說明以及評分參考來進行編碼,作為各 後設認知問題。研究者與評分者都會先對編碼分類進行詳細的講解及訓練,各後 設認知問題編碼分類百分比一致性為 94.5%,屬良好信度標準。若遇有不一致的 地方,則先相互討論找出不一致判定的原因,若始終沒辦法取得一致的評級,再 請第三位研究生根據評分參考來進行編碼,最後的評分編碼以獲取其中兩人同意 的編碼為準。

三、認知負荷感受

本量表參考呂鳳琳 (2010) 的研究所使用之認知負荷感受量表,該量表具專 家效度,其選定的各個項目先參照文獻初步擬定後,再透過數學、數學教育專家 以及教育心理學者,逐題討論修正,最後再依據預試後的訪談結果加以修正而成。

由表 3-5-15 顯示該量表量測本研究認知負荷感受的內部一致性信度介於 0.725 至 0.822,符合良好的信度標準。

表 3-5-7 認知負荷感受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SP SMQ OSMQ 全體

Crobach’s α (人數) 0.822(85) 0.813(85) 0.725(84) 0.797(25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