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尋求行為相關研究探討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五節 資訊尋求行為相關研究探討

根據本章第一節對於資訊尋求行為的探討,我們可以瞭解到使用者處於不同 的情境中,即產生不同的資訊尋求行為,從過去有關資訊尋求行為調查的文獻 中,依研究對象的學科、背景,大致可分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等,

其中人文學科根據 Stone(1982)的訂義,該領域包括宗教、哲學、藝術、音樂、

文學、語言學、歷史等等,亦有人將人類學、考古學、地理等均納入人文學。本 不同的思想,是以 Mendex(1984)發現人文學者通常沒有研究助理或祕書來協助 他們,即使有了助理或祕書也不會信任他們,這是因為他們需要自己瀏覽文獻的 原故,是以人文藝術者有單獨進行研究的特性。音樂資料在性質上與藝術作品相

而且 DJ 在安排節目所要播放的歌曲,大多是獨立作業,與人文藝術學者相仿。

林玲君(民 88)並發現,藝術教師有持續性、探索性的蒐集行為,他們並非單 一搜尋解決目前問題的標的物,而是隨時隨地進行長期的、兼容並蓄、足以滿足 日後需求的蒐集;他們並不一定有清楚的資訊需求,但是在看到某項資訊資源 時,認為以後可能有需要就會加以收納。DJ 不論在音樂資料或是自身音樂知識 的累積,皆為長期性的活動,一個 DJ 對音樂的涵養程度愈高,所安排的音樂會 更有內容。

(二)、使用資訊的來源的共通性

由於人文學者需要瀏覽,是以需要廣泛的資料,且需要看到原件資料,

Wiberley 在 1979 與 1989 兩次針對人文學者的研究中均發現人文學者利用手稿、

檔案、原始作品或藝術作品等第一手資料更甚於第二手資料。對於人文學藝術者 而言,單只看到書目、索引而不接觸內容本身是無法對其想法、觀念產生太大的 益處;以流行音樂來說,CD、MP3 等音樂載體本身即為第一手資料,可供 DJ 實際聽到音樂的內容,比起目錄、樂評更有意義,也更能激發 DJ 的感動與想像。

是以藝術作品或原始的手稿本身即是資訊,對於人文藝術領域使用者而言,具有 特殊意義,雖不能清楚這意義所代表的內涵,但卻本能的受到吸引,而自然地接 受。(Frank, 1999)

林玲君(民 88)亦於研究結果發現受訪教師提及一手資料的次數、次序、遣詞 用字或明確強調等多方判斷,是以對於藝術教師而言,一手資料的重要性儼然超 過二手資料。

(三)、檢索資訊途徑的共通性

到 2002 年 1 月的 161 條與音樂相關的檢索詞彙,由於該網站採人工回答檢索者 問題,是以檢索者可用自然語彙詳細的描述他們的需求,研究結果分成三個部 份,列舉如下:

1. 資訊需求:以對書目資訊(bibliographic)的需求最大(75.2%),歌詞次之 (14.3%)

2. 結果期待:對書目資訊的期待為最大(35.4%),歌詞次之(29.8%),唱片 第三(16.8%)

3. 資訊使用意圖:用於確認(49.7%)、用於研究(19.3%),表演呈現(18.6%) 另外,Bainbrideg、Cunningham 和 Downie(2003)分析人們如何描述他們的音 樂資訊需求(Music Information Needs, MIR),透過 Google Answers 所公佈 502 個 現實世界的音樂資訊檢索及回答,實地分析使用者所使用的音樂搜尋詞彙。研究 結果發現幾乎超過 80%的使用者採用書目性(Bibliographic)的問題來表達自己的 音樂需求,諸如:演奏者/演唱者(performer)、歌曲名稱(title)、發行日期(date)、

管弦樂編制(orchestration)、專輯名稱(collection title)、作曲者(composer)、發行公 司(label)、提供更進一步書目資訊的鏈結位址(link)、歌詞語言(language);其中以 索的困難度 (Layne,1994)。以當下數位科技發達,使得圖片、聲音、文件、影 像等資源豐富,但是文字以外的檢索點發展並不成熟,使得人文藝術領域使用者

二、資訊尋求行為相關研究

陳雅文之「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與文學院教師資訊尋求行為之調查研究」一 文,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依性別、年齡、年資、職稱之個人因素,探討國立臺 灣大學工學院與文學院教師資訊尋求行為的差異,此外,並調查兩院教師閱讀資 料的習慣、是否會用電腦檢索資料庫、利用資料上之困難。研究結果顯示,兩院 教師大部份的資訊尋求行為達顯著差異,例如文學院教師大多親自尋找文獻,而 工學院教師委任助理或研究生尋找資料的情形頗為普遍,而文學院教師使用中文 的比例略高於英文,但除中、英、日文外,尚有德、法、俄、西班牙文,與工學 院的中、英、德文比較之下,文院對外語資料的需求範圍較廣;在使用資料種類 方面,文學院較工學院教師常用圖書、視聽資料及參考工具書,而工學院教師強 調資料新穎性而較依賴期刊、會議、會議論文集、研究報告。在研究中亦得到同 院教師大部份的資訊尋求行為無顯著差異。(陳雅文,民 79 年)

鄭麗敏於民國 81 年發表「人文學者搜尋資訊行為的探究」一文,該文搜集 中外對於人文學者資訊行為的文獻,歸納出影響人文學者利用資訊行為的因素及 其研究的特性,並針對人文學者使用圖書館的情況、利用正式與非正式傳播管道 的情況、使用資訊檢索系統的情況加以分析,其中在使用資訊來源方面,歸納出 人文學者使用專書多於期刊、使用第一手資料遠超過第二手資料、使用的資料年 限久遠、需要使用外國語文資料等四個結論;在查尋資訊的途徑方面,指出正文 後的參考書目是人文學者蒐集文獻的主要方法,和館員認知應為索引、摘要、書 目等的想法有所出入。在蒐集文獻方式上,本文指出人文學者以瀏覽為其資訊搜 尋的重要部分及不信任別人替他蒐集資料的心理。(鄭麗敏,民 81 年)

林玲君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教師資訊行為之研究」中以深度訪談對國立 藝術學院教師的資訊行為進行研究,以情境的觀點探討教師從事藝術相關之工作 任務、目標、情境特徵、接觸資訊資源種類和管道、如何使用資訊資源等,其中

李逸文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以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學生為例」一文中,以

大致如下:

1. 資訊尋求行為是持續變動的,使用者不斷地對任務或研究進行探索與意 義的建構

2. 資訊尋求行為會因不同的角色、個人特質、情境、學科、任務而有所不 同

3. 資訊的使用上重視親自瀏覽、親身參與實際情況 4. 資訊資源的種類多元,但重視第一手資料

5. 取得資訊資源的途徑上,網際網路已逐漸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國內針對人文藝術學科族群資訊行為的研究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在研究方法 上亦愈來愈多研究者採用質性描述、探索的途徑,但目前中文資訊行為的研究文 獻中針對音樂族群的描述仍然較少,而廣播領域的研究中,亦甚少針對電台工作 者本身的描述,一般大眾對於流行音樂類型電台的 DJ,普遍認為他們是一個在 特定時段介紹音樂或聊天的角色,然而,該類型電台的 DJ 實為推動流行音樂的 前線,除了擁有龐大的音樂資訊來源之外,每個 DJ 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尋求模式,

探究其資訊尋求行為實有其價值,本研究根據 Sonnenwald 的論點,首先從 DJ 資訊行為的情境切入,透過描述各種情境下的狀況、事件與任務以聚焦 DJ 的資 訊需求,並參考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探究 DJ 的立即性與延遲性需求、

內在與外界的資訊來源,希望透過本研究,能擴展資訊尋求行為在音樂領域研究 的視野,並對流行音樂廣播電台 DJ 的資訊尋求行為有初步的認知,提供未來相 關研究或相關服務單位參考。

本章小結:

需求為目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一連串活動」,在資訊尋求行為中包涵了資訊的來源 種類、使用者的來源偏好、搜尋管道、搜尋方法。另外,Dervin、Wilson 的資訊 行為模式中,皆肯定情境對資訊需的影響,在不同的情境中的資訊行為將有不同 的展現,是以欲探究 DJ 的資訊行為,必先針對其所處的情境做出分析描述。

在研究設計上,本研究主要參考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及 Sonnenwald 對情境的看法,先將 DJ 的各種活動建構在情境與情境中所發生的狀況下作分 析,並依據情境,將 DJ 的資訊需求分為立即性及延遲性來歸納,並進一步分析 DJ 對內在、外界資訊資源的偏好。另外,Krikelas 所提及的內在私人檔案及記憶 與 DJ 本身蘊藏著豐富的音樂知識和大量的音樂資料收藏相符合,本研究將特別 探討 DJ 如何管理、運用其內在資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