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流行音樂類型電台節目主持人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流行音樂類型電台節目主持人之資訊尋求行為研究"

Copied!
2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謝建成 博士. 流行音樂類型電台節目主持人之資 訊尋求行為研究 Exploring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of DJ in Music Format Radio. 研究生 謝明昕. 共同指導:吳美美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一月.

(2)

(3) 誌謝詞. 論文的漫漫之路,真的唯有走過的人才能體會,但要感謝. 神能總讓我走出. 每個苦惱與煩燥的關卡,並在每個階段為我預備各樣的幫助、折斷我的軛,背負 著我走在祂輕省的道路上,回顧論文的開始與最後所經歷的種種,我真的要大喊 耶和華以勒!再次感謝. 神。. 本論文的完成,有賴於謝建成教授的細心指導,在每次討論與指正中都讓我 獲益良多,並使隨性的我所寫出的文章更臻嚴謹,透過老師,也讓我領略學術並 研究規範的精華。 另外,也要感謝本次接受我訪問的四家流行音樂類型電台,並十二位 DJ, 雖然在此無法俱名列出,但是因為你們的協助,才讓此研究得以成立,在訪談的 過程中,你們每一位的熱情與鼓勵都成為我在研究進行中的力量。 感謝中華新時代基督教青年會-恩光分會的每一位弟兄姊妹為我的禱告與關 心,感謝乃慈講道師在我第一次口試挫折時的鼓勵,透過這一段的談話,讓我發 現自己在信仰與生活中諸多的不足,另外,也要感謝小侑、名舜、慶方、思慧協 助我整理逐字稿,柳螢、真維時常主動探詢我的論文進度並給與鼓勵,因為恩光 這個大家庭,讓我在孤獨面對論文寫作的時期,能有歇息之處。更重要的,總會 長鄭牧師在每個禮拜三、禮拜日,充滿啟發的証道,是我進步的原動力。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與家人,總是默默地支持我的學業與生活,雖然我 在論文寫作的過程中讓你們操心頗多,但你們仍是認同我、幫助我,讓我感到一 份說不出的愛與堅定,是以,謹以此文獻給我摰愛的雙親。. ii.

(4) iii.

(5) 目. 目. 次. 次 ............................................................................................................................i. 表目次 ..........................................................................................................................iv 圖目次 ...........................................................................................................................v 論文摘要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四節. 名詞解釋................................................................................................3. 第二章. 文獻分析 .......................................................................................................6. 第一節. 資訊尋求行為相關理論探討................................................................6. 第二節.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模式 ...................................................................15. 第三節. 情境中的資訊尋求行為......................................................................19. 第四節. 流行音樂類型廣播電台分析..............................................................21. 第五節. 資訊尋求行為相關研究探討..............................................................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4. 第一節. 研究取向..............................................................................................34. 第二節. 研究架構..............................................................................................35.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程序..................................................................................37. 第四節. 資料蒐集..............................................................................................40. 第五節. 資料編碼與呈現..................................................................................44 i.

(6) 第六節 第四章. 研究品質之評估..................................................................................46. 研究結果 .....................................................................................................49. 第一節 DJ 資訊尋求行為的情境 ....................................................................50 壹、電台內工作情境...................................................................................53 貳、電台外工作情境...................................................................................80 參、個人生活情境.......................................................................................84 第二節 資訊定位與資訊需求的產生................................................................96 壹、定位 DJ 所使用的資訊 ........................................................................96 貮、立即性與延遲性資訊需求的產生情境.............................................101 第三節 DJ 對於內在/外界資訊來源的選擇 .................................................113 壹、內在資訊來源尋求.............................................................................114 貮、外界資訊來源尋求.............................................................................117 第四節 DJ 的外界資訊來源 ..........................................................................123 壹、人際接觸.............................................................................................123 貮、記錄與文獻.........................................................................................127 第五節 DJ 的內在資訊來源與運用 ..............................................................138 壹、直接觀察.............................................................................................138 貮、記憶.....................................................................................................141 參、私人檔案.............................................................................................147 第六節 綜合討論............................................................................................161 壹、Krikelas 資訊尋求理論探討 ..............................................................161 貮、DJ 在資訊尋求行為上的特性 ...........................................................1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研究結論............................................................................................165. 第二節. 音樂資訊實務工作之建議................................................................173.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與省思........................................................................175. 參考文獻 ...................................................................................................................177 附錄............................................................................................................................185 附錄 A 訪談邀請函........................................................................................185 附錄 B 訪談前言陳述....................................................................................186. ii.

(7) 附錄 C 訪談同意書........................................................................................187 附錄 D 前導研究訪談導引............................................................................188 附錄 E 正式的訪談導引 ................................................................................189 附錄 F 訪談範例 ............................................................................................190 附錄 G 接觸摘要單範例................................................................................212 附錄 H 概念歸納圖........................................................................................214 壹、DJ 的內在、外界資訊來源 概念歸納圖 .........................................215 貮、DJ 的資訊來源:網路資源 概念歸納圖 .........................................216 參、DJ 的資訊來源:紙本資源 概念歸納圖 .........................................217 肆、DJ 切入唱片音樂資料的著眼點 概念歸納圖 .................................218 伍、DJ 如何評鑑音樂資料 概念歸納圖 .................................................219 陸、DJ 在編排歌單時的考量面向 概念歸納圖 .....................................220. iii.

(8) 表目次 表 3-1 受訪者基本資料 1..................................................................................41 表 4-1 情境分析層次範例 2 .............................................................................51 表 4-2 電台內工作情境中的 狀況 與 任務/事件一覽 3 ..............................51 表 4-3 電台外工作情境中的 狀況 與 任務/事件一覽 4 ..............................51 表 4-4 個人生活情境中的 狀況 與 任務/事件一覽 5 ..................................52. iv.

(9) 圖目次 圖 2-1 Ellis 行為理論架構(Wilson 修正)1........................................................12 圖 2-2 Leckie、Pettigrew 和 Sylvain 角色與任務下的資訊尋求模式 2.........13 圖 2-3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圖 3..................................................................14 圖 2-4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圖 4..................................................................15 圖 2-5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圖 5.........................................................16 圖 2-6 Tulving 的情景記憶運作模式 6.............................................................1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7 .........................................................................................36 圖 3-2 研究實施流程圖 8 .................................................................................39 圖 4-1 情境分析層次圖 9 ..................................................................................50 圖 4-2 DJ 所使用的資訊種類 12.....................................................................100 圖 4-3 電台 A、C、D 實體唱片分類階層圖 10...........................................154. v.

(10) 論文摘要 本研究以四家流行音樂類型電台,共十二名節目主持人(DJ)為研究對象,採 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並結合廣播收聽心得札記,以 ATLAS.ti 為編碼工具進行 歸納整理,整體研究採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理論,將 DJ 的資訊尋求行為分為「情 境中的資訊尋求行為」、「資訊定位與資訊需求」、「內在/外界的資訊來源選擇」、 「DJ 的外界資訊來源」、 「DJ 的內在資訊來源」五個部份。 第一部份,將 DJ 的情境分為電台內工作、電台外工作與個人生活三種情境, 三種情境下再細分三十一個狀況,進一步剖析每個狀況下包含的任務與考量,以 此描述 DJ 的情境與環境,作為分析 DJ 資訊尋求行為的背景。 第二部份,先將 DJ 所使用的資訊定位成唱片音樂資料、音樂資訊與生活資 訊三類,再結合第一部份的情境描述,分析各情境下 DJ 所產生的立即性與延遲 性需求與各情境下 DJ 會使用的資訊。 第三部份,針對 DJ 如何選擇內在與外界的資訊資源作分析,因為 DJ 要尋 求的資料有音樂資訊與唱片音樂資料旋律兩種性質,依資料性質不同,研究者將 DJ 的資訊尋求分為「內在資訊來源的音樂資訊尋求」、「內在資訊來源的唱片音 樂資料旋律尋求」 、 「外界資訊來源的音樂資訊尋求」 、 「外界資訊來源的唱片音樂 資料旋律尋求」四個方向作探討。 第四部份,分析 DJ 的外界資訊來源,分作「人際接觸」與「文獻記錄」兩 部份,前者包括唱片公司人員、國內外的電台同業、音樂同好、MSN 族群、資 深音樂人、電台內活動而接觸演藝圈工作者、電台外活動結識的演藝圈工作者、 聽眾、唱片行的工作者九類,後者則涵蓋網路資源、唱片公司提供的宣傳文案與 資訊、電台內音樂資源、報章雜誌、音樂工具書、唱片內的歌詞本等六類。 第五部份,分析 DJ 的內在資訊來源,分作「直接觀察」、「記憶」與「私人 檔案」三部份,除描述 DJ 如何運作之外,並進一步探討 DJ 如何整理這些內在 的資訊來源。 綜合上述五個部份的分析結果,研究者將 DJ 資訊尋求行為的特徵歸結於下 列五點: 一、流行音樂類型電台 DJ 重視直接聆聽第一手唱片音樂資料。 二、流行音樂類型電台 DJ 重視資訊的新穎與快速。 三、流行音樂類型電台 DJ 在尋求途徑方面,其自身的記憶是最重要且最先 vi.

(11) 尋求的資訊來源,且網際網路是不可或缺的角色。當流行音樂類型電台 DJ 尋求音樂資訊時,首先求助於記憶,其次則最常使用網際網路;當 尋求唱片音樂資料的旋律時,僅依靠記憶與向人詢問。 四、流行音樂類型電台 DJ 的資訊尋求行為深受所屬電台與唱片市場運作機 制影響,而且被動接受龐大中文音樂資訊。 五、流行音樂類型電台 DJ 的資料典藏方式因人而異,但深受電台影響,且 典藏方式有數位化的趨勢。 關鍵字:DJ、流行音樂、音樂類型廣播電台、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 vii.

(12) Abstract The research proceeds from self interest in music, in order to expand the research range of the information of the music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12 DJs from 4 pop music broadcasting stations , who is exposed to the music extensively and broadcast music as main work content. The method of this study adopt the in-depth interview and combine with the reading notes of radio-listening. Use ATLAS.ti as the coding tool to generalize the materials.Researcher adopt Krikelas’s theory and divide this study into 5 parts: “the context of DJ”, “DJ’s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needs”, “internal / external source preference of DJ ”, “DJ’s external information source”, “DJ’s internal information source” Synthesiz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above-five parts, the researcher a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J’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into 8 points: 1.. It is important for DJ to listen the firsthand of music materials directly. 2. 3.. Novel and fast information is important to DJ. About the information searching getway, self memory is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information source and the internet is indispensable. While seek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music, DJ depend on self memory at first, and use internet secondly. While seeking the melody of the music, DJ only depend on memory and inquire people DJ’s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deeply influence by affiliated radio st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disc market. Therefore they can passively accept huge Chinese music information.. 4.. 5.. The collection way of the materials varies with each DJ, but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ir radio station. And there is trend of DJ to storage their files digitally.. Key words: Disc Jackey、Pop music、Music format broadcasting station、Information needs、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viii.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由於研究者對於多媒體的應用方面十分有興趣,加之參與民間藝術文化交流 活動,經常為因應表演需求而進行音樂的製作,諸如剪接、混音、錄製等工作, 是以經常接觸音樂、音效的收集與分類。在進行音樂的製作的個人經驗中,發覺 技術性的剪接、混音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而最大的困難是在於找到所需要的 音效和音樂,雖然平時就有多方面接觸音樂資料,但是如何加以收集、整理並在 有靈感時加以運用是一個困難的工作;用圖書資訊的角度來看,這樣的過程好比 將自己的頭腦建置成資料庫來取捨音樂,而個人對於音樂的資訊與旋律的記憶能 力實在有限,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流動而模糊! 平時偶有聽音樂廣播節目的習慣,常聽到廣播音樂節目的主持人(以下簡稱 DJ)將好幾首不同歌手演唱的歌曲安排在一起播放,其流暢度令人心曠神怡,由 於研究者本身有篩選音樂的經驗,對於節目中 DJ 如何選歌並銜接歌曲感到非常 有興趣,其中牽涉了很多個人對於音樂資訊的需求及收集方法,音樂資料的匯存 和應用,都是很寶貴的經驗。然而一般人對於音樂相關的工作者或是其他藝術 家,諸如樂曲創作、繪畫、舞蹈…等族群的觀感,總是覺得他們難以明瞭,提到 藝術,大眾總是覺得這是感覺(Sense 或 Feeling)的世界,由於研究者本身的興趣 與平日所接觸的事務,在相同的經驗與體會之下瞭解到這些人除了在這些難以言 喻的感覺之外,實際上在平時也需附出相當的努力,是以對 DJ 在電台工作的情 境背景產生好奇,研究者覺得一個音樂愛好者,為了要成為一個“DJ"需要不 斷收集、聆聽音樂,讓自己成為聽眾的耳朵和音樂觸角,這樣的狀況就如同圖書 館整理各種文字資訊及資料供讀者使用。然而,坊間文獻針對廣播界的瞭解,大 多著眼於廣播的制度、運作模式、節目製作與收聽率分析等,甚少針對其中工作 者等「人」的部份,諸如其資訊需求、工作情境、資訊尋求行為加以描述,是以 基於研究者個人喜好,希望能增進資訊行為研究在音樂資訊與資料使用者方面的 探究。. 1.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一、研究定位 一個音樂性廣播節目的誕生,必定經過節目的企劃、錄製與播放,在這樣的 過程中,DJ 的節目內容就是電台的門面,憑借其對音樂獨到的見解,在空中為 聽眾服務;本研究選取在流行音樂類型電台工作的 DJ 為研究對象,並以 Sonnenwald 對情境的觀點,結合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探討流行音樂類 型電台 DJ 在不同情境中所展現的尋求行為,以及在各種情境中所需求的資訊定 位及產生的資訊需求的類型(立即性及延遲性),進一步探討 DJ 內在與外界的音 樂資訊來源、搜尋歷程和策略。. 二、研究目的 應用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理論對流行音樂廣播電台 DJ 進行描述,從中 瞭解 DJ 的資訊需求形態、探索 DJ 搜尋音樂性資訊的策略與 DJ 資訊的來源與種 類,並以結果檢視 Krikelas 理論模式與 DJ 資訊尋求行為間的異同,進而歸納出 DJ 資訊尋求行為的特質,為音樂相關機構在音樂性資料收藏上提供徵集與典藏 的參考。. 三、研究問題 (一). 流行音樂類型電台 DJ 資訊尋求行為的情境有那些?. (二). 在各種情境中,所產生的資訊需求為何?所需求的資訊為何?. (三). DJ 對內在、外界的音樂資訊來源如何選擇?. (四). DJ 的內在資訊來源、外界資訊來源有那些?DJ 如何管理與運用資訊 資源?. (五). DJ 的資訊尋求行為與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理論模式有何異同?其尋 求行為的特質為何?. 2.

(1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受限於研究者本身的能力,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的樣本僅限於流行音樂類型電台音樂節目 DJ 為限,不包括非音樂 節目或其他類型電台、甚或一般綜合性廣播電台的工作者。. 二、. 本研究係探討流行音樂類型電台音樂節目 DJ,為描述型研究,不擬推估 一般大眾在音樂方面的資訊行為。. 三、. 本研究定義流行歌曲為發行一年內播放頻率極高,而在一年之後則以大眾 琅琅上口的「通俗音樂」形式存在,音樂種類涵蓋重金屬(Heavy Metal)、 搖滾(Rock)、鄉村(Country)、嬉哈(Hit Hop)、饒舌(Rap)、民謠(Folk)、爵 士(Jazz)、R&B、電子( Electronica)、校園名歌、電影配樂等樂種,並且不 做語文與地域上的限制,是以台閔歌曲亦在範圍之內,以此定義與古典音 樂作出區隔。. 四、. 限於研究者的語文能力,本研究之參考文獻及相關資料僅限於中文及英文 文獻。.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資訊行為: T.D. Wilson 在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中針對「資訊行為」給與定義如 下:「使用者對使用資訊來源、管道等相關行為的總和。包括了主動與被動的資 訊尋求與資訊使用,因此它也包括了與他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及被動的資訊接 收,諸如看電視廣告,或沒有任何意圖的資訊給予等。」(Wilson, 2000);而 Pettigrew 等人(2001)則回顧 1980 年至 2000 年間,諸多資訊行為研究,進一步將資訊行為 定義為「對於人們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包括在工作環境與日常生活,對資訊需求、 尋求、給予、及使用的研究」。林珊如(2000)則認為資訊行為是「試圖瞭解在何 3.

(16) 種情況下,引發人們找尋資訊的動機及如何找到所需要的資訊,並判斷找到所需 資訊的相關性,進而使用及利用資訊的一個過程。」是以本研究綜合上述學者對 於資訊行為的看法,認為「資訊行為是使用者研究的一環,涵蓋使用者與資訊來 源、管道之間所有的互動行為;其中涉及對資訊的需求、尋求、給予、判斷及使 用」。. 二、資訊尋求行為 本研究所定義之資訊尋求行為建基在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理論,包括資 訊收集、資訊給予、立即性需求、延遲性需求、內在來源(個人直接觀察、記憶 操作、私人檔案整理)與外界來源(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對話、資料查找)等元素。 資訊收集(information gathering)乃是個人持續地注意某類資訊,以保持自身 認知的新穎,另外,Krikelas 認為資訊給予(information giving)是一種溝通的模式 (communication modle),在資訊尋求的過程中一定含有針對未來發佈、交流訊息 之目的,否則該資訊尋求行為是微弱的,而 DJ 透過廣播播送流行音樂與相關資 訊即為強烈的資訊給予;不論資訊收集或是資訊給予,都是引起資訊需求的動 機,在不同的情境與環境中而產生不同的資訊需求,一般來說,資訊收集屬於滿 足延遲性資訊需求的行為,而資訊給予則會產生立即性的資訊需求。 在立即性的資訊需求下,個人會決擇獲取資訊的來源,Krikelas 的論點中, 將資訊來源分為內在與外界兩方面,其中內在的資訊來源如:個人直接觀察 (Direct observations),乃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將現實狀況與過去累積的經驗作 連結,同時將儲存在自己記憶(memory)中的資訊加以創造;私人檔案(personal files)則是個人在面對問題時,與自己收藏的書籍、媒體作互動,這樣的互動有賴 於平時的收集與整理。外在的資訊來源則包括:人際間的直接互動與文獻記錄的 查找。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資訊尋求行為,從個人立即性及延遲性需求出發,探討 DJ 選擇內外在資源的過程,並探索 DJ 內在與外界的資訊來源。. 三、流行音樂 透過工業化生產程序製作、銷售,並以商業利益為導向的文化產物,音樂結 構為簡單的旋律與和聲所組成,且有較易為大眾記憶及理解、具有強烈的文化滲 4.

(17) 透力、產品生命週期短等特性的音樂。流行音樂為鎖定特定的年齡層與族群並透 過電影、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傾銷傳送,成為閱聽人生活的一部份。(陳 友芳,民 88;鄭夙娟,95;林建宏,民 90;李逸歆,民 89). 四、流行音樂類型廣播電台 音樂類型廣播電台,係針對目標聽眾群對特定類型音樂之喜好為訴求,使 用性質鮮明的音樂,適度的搭配上所需要的各種資訊,將其以一定的比例配置, 呈現出最能滿足聽眾收聽需要的節目內容與風格,藉以形成區隔化、焦點化的經 營及定位策略。 流行音樂類型電台即為在一週節目規劃上以呈現流行音樂為主 體的音樂類型廣播電台。(陳東園,民 91;黃雅琴,民 87;莊克仁,民 85). 五、DJ 英文 Disc Jockey 的簡稱,在無線電廣播、電視、唱片伴奏舞廳或其他舞廳 中播放音樂節目的主持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唱片音樂節目成為美國許多廣播 電台的經濟基礎。廣播的方式一般是由節目主持人介紹並播放唱片,每間隔一段 時間就會進行一些非正式的即興談話。這種節目的設想起源於 1930 年代,到了 50 年代,由於唱片音樂節目主持人在聽眾中牢固地樹立了自己的威信,在那時, 任何一張唱片的成功與否,要看它是否得到唱片音樂節目主持人的青睞。除了少 數舞蹈演出之外,唱片音樂節目主持人的形式在電視上始終不如在廣播中那樣流 行。(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0) 在音樂產業中,廣播電台一直是唱片公司新片發行時的行銷重點媒介,透過 廣播無遠弗屆的特性,音樂電台在主導音樂市場的流行文化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 角色,而 DJ 在這樣的環節中,無疑是一個有力的推手,DJ 所展現的選曲偏好、 興趣、生活分享,深深影響著青少年的消費觀念及生活態度,甚而創造流行音樂 產業的趨勢。. 5.

(18) 第二章 文獻分析 過往在使用者資訊尋求行為的研究上,多偏向於計量上的客觀分析,但經過 典範變遷之後,近來的許多研究亦採用描述性的質化研究,尤以資訊尋求行為這 方面,強調對研究對象更加深入的瞭解而非將他們限定在某一種情境之下。在圖 書資訊學界過去的研究,探討資訊尋求行為的文獻所在多有,可以說是相當的豐 富,但因為學者研究的領堿與對象的不同,是以有各樣的說法,由此觀之,資訊 尋求行為是相當彈性且沒有固定模式的一個概念,因著個人、環境的不同,都會 營造出不同的資訊尋求行為,而其所包括的概念亦相當的廣泛。單以資訊尋求行 為的基礎核心:「資訊」的定義亦有新舊之別,現在對於資訊的定義已不再是客 觀的物件,而是個人主觀的意識,本研究在第一節中首先針對資訊尋求行為的相 關理論作出探討,包括資訊、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等概念,以及與本研究相 關的資訊尋求行為的理論模式。 本章第二節將針對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理論模式作剖析,並以該理論為 本研究的主要理論架構;本章第三節則從情境出發,說明情境中的資訊尋求行為。 在本章的第四節則針對「流行音樂類型廣播電台」進行分析針,首先將流行 音樂加以探討並定義出本研究的流行音樂範圍,另外從「廣播」談起,進而分析 「電台定位」及「類型電台」;在類型電台中,因節目內容可細分為各種性質的 類型電台,而類型電台中的「流行音樂節目主持人」則為本研究所要討論的對象, 研究者將從文獻中整理出台灣的流行音樂類型廣播電台,成為本研究的初步研究 對象。 在第本章的第五節中,則整理國內近年來與本研究相關的資訊尋求行為研 究,加以綜合參考。. 第一節 資訊尋求行為相關理論探討 資訊尋求行為屬於資訊行為概念的一部份,探討資訊行為的各種概念有助於 厘清資訊尋求行為的產生;在資訊行為方面的探討亦非常多,本研究參考國內外 文獻論述,分別說明資訊的定義、資訊需求與產生、資訊尋求行為、及資訊行為 理論。. 6.

(19) 一、資訊的定義 在過去的文獻中,因為研究分屬不同領域,每一領域所定義的資訊分不相 同,是以資訊的定義極多,Wilson(2003)便認為圖書資訊學缺乏一個共同的「研 究對象」是以難以界定資訊,縱觀過去文獻,便有傳統和替代性的解釋,分別整 理如下:. (一)、 資訊的傳統解釋: 資訊是一種資產、任何的訊息文件和資源、大眾可以利用的記號資料或是 任何資料(data)(溫仁助,民 87) Bouazza 則認為資訊是一種日用品,經由系統處理之後可以變得有用,而且 可以轉換。同時,資訊介於資料和知識之間,它是可以交流或接收的一個事實或 情況,目的是為了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減少使用者的不確定感。(Bouazza,1989) Rohde 則在資訊需求和使用的報告中談到:在讀者研究的環境中,經常將 資訊視為一種事實資料、消息、意見、實在物件(如書或期刊),或是可以傳送訊 息的管道(如口頭或書面的溝通),而且資訊是許多學科領域研究的一部分,隨著 不同的研究背景會產生不同的定義。(Rohde, 1986) 是以,在傳統的資訊定義中,認為資訊是一種隨著時間、環境改變亦不影 響其價值的單獨物件,它就像商品,作用是在於幫助人們減少不確定感,無論如 何,資訊都是有用的。. (二)、 替代性典範中的解釋: 從人類對資訊的接受和創造可以將資訊分為客觀性資訊和主觀性資訊兩 種。客觀性資訊是指資料,或可以描述事實、實體模式的資訊;主觀性資訊則是 指人類個人的思想或對實體的想法和圖像。(溫仁助,民 87) Dervin(1992) 提出意義建構論(Sense-Making Theory)的研究新典範中,認為 資訊的意義是由使用者主觀建構而成,由使用者作價值判斷,使用者可在不同的 情境中主動建構資訊,相同的資訊對不同的使用者可能產生不同的意義。 從上面對於資訊的描述,研究者總括資訊為「介於資料與知識之間,富含訊 息,可供大眾利用以減少不確定感,但因為情境及個人認知程度不同,對資訊的 定義也會跟著不同。」那麼對於流行音樂電台的 DJ 來說,在各種情境中所需求、 7.

(20) 尋求的「資訊」為何?是本研究欲探索、分析的。. 二、資訊需求(Information Needs)與資訊需求的產生. (一)、資訊需求 資訊需求是資訊尋求行為發生的原因,資訊需求跟資訊一樣含有認知的過 程,Derr(1983)即認為資訊需求是客觀的存在,判斷是否具有資訊需求可由兩 方面著手:第一,個人是否具有為正當(legitimate)之資訊目的,且該資訊目的 並非僅為私人樂趣;另一方面,所取得的資訊是否對所欲達到之正當資訊目的有 所貢獻。資訊需求是資訊能有所貢獻於正當資訊目的之條件(condition)。資訊 需求可視為一動態認知過程,隨時空的不同而變化;或個人在未藉由資訊達成目 的前,於當下情境之內,需要資訊的一種狀態。有關資訊需求的定義,尚有諸多 的看法,茲整理如下: z. Wilson(1981)認為「為滿足人類生理、感情和認知的需求,個人將會尋 求資訊。」. z. Line(1974) 認為「資訊需求」是「個人為了工作、研究或思考所需的事 實或數據。」. z. Belkin(1978) 認為當任何人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出現某些問題而想要解決 這個現象時,就自然會產生資訊需求。. z. Chen(1982) 資訊需求是個人發現自己處於一種狀況,需要做決策、回答 問題、尋找事實及解決問題,便需要資訊來滿足這些需求。. z. 林珊如(民 92)認為「資訊需求」為當個體發覺自己所知與自己應知之間 有所落差,或面對問題情境,自己既有的知識不足以應付環境所需的一 種狀況。. z. Dervin 和 Nilan (1986)對資訊需求產生的看法如下: 1.. 當個人的觀念發生矛盾,並使得認知架構不適用於工作的時候,便 發生了資訊需求。. 8.

(21) 2. 3. 4. 5.. 當個人認為知識狀態和某些事物發生衝突,並希望解決這個不規則 的時候。 當個人目前的知識狀態比需求還要少的時候。 當個人內部的智慧觀念耗盡的時候。 當個人沒有足夠的知識對付空虛、不確定感,或在一個知識領域發 生衝突的時候。. (二)資訊需求的產生 在不同情況下所產生的資訊需求有所不同,例如 Taylor(1968)將資訊需求的 產生分成四個層次: 第一階段:在最初,也是最深處,人們有只無法用言語描述的感受性需求 或是不滿足,是非常內化的模糊概念,可說是內藏型(the visceral need)。 第二階段:人們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有資訊的需求,並且能夠劃出一個模 糊的範圍,但未必能夠明確的描述出來,這是有意識時期(the conscious need)。 第三階段:是可用語言文字清楚地陳述,但並非由文獻或系統的立場來描 述(the formalized need)。 第四階段:人們可以使用資訊系統所能瞭解的語言來表達,是為妥協的需 求(the compromised need)。 T . D.Wilson(1981)相信動機是資訊需求的起源,並說明資訊需求研究在使用 者研究範疇是項難處理的問題,他指出心理學家把人類的需求分成生理的需求如對食物、水、住的需求;感情(心理)的需求- 如娛樂、自我實現;心中認知的 需求- 如學習新技能、安排計劃等。因此,他認為不要只注意讀者使用資訊的種 類,更應加強研究其尋求資訊的動機及心理需求。 Voigt(1959)將資訊需求分成三種:(1) 保持不落伍;(2) 需要一特定的資料; (3) 需要所有相關的資料。 在Krikelas(1983)的論點中,區別出資訊收集(Information Gathering)與資訊給 予(Information Giving)兩種行為的不同,前者是平時非特意的資訊擷取並加以儲 存,以便在需要時使用,而後者則是當個人為發佈、交流訊息之目的而進行的活 動,因應這兩種活動,產生「立即性(Immediate)」和「延遲性(Deferred)」兩方 面的資訊需求,在Krikelas的文章中總括了許多關於資訊需求的調查,認為資訊 需求皆離不開工作及個人生活兩個取向。. 9.

(22) 三.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ion-Seeking Behavior) Willson(2000)認為資訊尋求行為,是有目的地搜尋資訊,是一個滿足需求目 的概念,在搜尋的過程中,個人可能會與手持本的資訊系統 (例如報紙或圖書 館),或者與電腦為基礎的系統(例如網際網路) 產生互動。 Bouazza (1989) 認為資訊搜尋行為是個人為滿足資訊需求,而採取的解決途 徑。簡言之,當使用者察覺到有資訊需求時,進而經由各種管道獲取所需資訊來 源,以滿足其搜尋資訊行為。 傅雅秀(民 86)認為資訊尋求行為涵蓋的範圍包括使用的資訊來源 (information sources)和查尋資料的途徑(information channels)。資料來源如期刊、 圖書、研究報告和人際溝通等,查尋資料途徑則指利用圖書館的卡片目錄、索引 摘要、直接到書架上瀏覽、電腦檢索及從他人口中得知。 黃慕萱(民83)應用Grunig的情境模型至圖書館學,提出一個情境模型,這個 模型涵蓋預測個人何時會尋求資訊、何時繼續尋求資訊、何時停止尋求資訊、是 否尋求館員協助、在某情境中可能使用的資訊管道及資訊尋求時的態度等。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資訊尋求行為,是「以滿足資訊需求為目的過程中所 產生的一連串活動」,在資訊尋求行為中包涵了資訊的來源種類、使用者的來源 偏好、搜尋管道、搜尋方法。. 四、資訊行為(Information Behavior)理論模式 資訊行為研究,在圖書資訊學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目前研究,分別在 探討科學研究者、圖書館讀者、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國小國中以至於大專教師, 各種族群的資訊行為,這樣的文獻仍然持續地增加中,探究其原因,皆因於過去 專注於系統、設備的投資與開發,而在瞭解各類型的使用者上則略顯不足,使得 原本立意良好的系統與設備並沒有發揮預期的功效,是以自從典範變遷以來,使 用者認知觀點逐漸成為使用者研究的主流,各樣的研究轉回服務的原點,那就是 以人為立意的使用者研究,歷年來,許多學者從使用者觀點切入,致力於建立使 用者資訊行為理論與模式,以下針對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模式,諸如Dervin的意 義建構模式((sense-making approach);Ellis的資訊尋求特徵;和Wilson的資訊行 為模式,以下分別探討。. 10.

(23) (一)Dervin的意義建構模式((sense-making approach) Dervin(1986)則從意義建構(sense-making)的觀點,以情境(situation)、 間斷(gap)、連結(bridge)、使用/幫助(use / help)四種元素建立資訊行為三 角架構。在此架構中,「情境」是指時間與空間,亦即資訊需求的狀態;「間斷」 說明個人所處在時空中,知識狀態產生不連續(discontinuity)的間隙狀態,因 而促成使用者採取「連結」的行動,亦即尋求資訊,最後藉由使用資訊解決問題, 讓知識不連續狀態獲得彌補。在此架構中,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會隨情境而變動, 而情境則因各人認知差異而不同。. (二)Ellis的資訊尋求特徵 Ellis於1993年以英國Sheffield大學學者作實地研究,推導出6個用於資訊檢索 系統的資訊行為的特徵,1997年Ellis進一步以工程師及科學家為研究對象,將資 訊行為的特徵擴展為以下八項: 1. 開始(Starting)—使用者開始尋求資訊時使用的方法,如詢問其他使用者; 2. 鏈結(Chaining) —查文獻中的附註和摘要,並進一步串連已知款目; 3. 瀏覽(Browsing) —以半導向及半架構的方式尋找資訊; 4. 監控(Monitoring) —保持最新資訊的檢索; 5. 區分(Differentiating) —辨別資訊來源,過濾所得資訊; 6. 萃取(Extracting) —從資訊來源中選擇相關資訊; 7. 確認(Verifying) —核對資訊的正確性; 8. 結束(Ending) —搜尋結束。 Ellis認為這八項特徵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有不同的資訊尋求順序,而且也不 一定包含所有特徵,因為當有新的情況發生時,就會有資訊尋求的需要,是以該 資訊尋求是一個反覆且不間斷的活動。而Willson則在1999年的文章中,引用Ellis 的論點,將這些資訊行為的特徵訂出一個順序如下圖:. 11.

(24) 圖2-1 Ellis行為理論架構(Wilson修正)1 資料來源:Wilson, T.D.(1999) Module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pp.255. (三) Leckie角色與任務的資訊行為模式. Leckie、Pettigrew、Sylvain等在1996年針對工程師、醫療人員、律師等專業 人員進行以「工作角色」與「工作角色相關的工作任務」,作為資訊尋求行為起 點的研究,他們發現儘管研究的對象來自於不同的專業背景,一個專家常常在他 們的工作身份中呈現出一些複雜而且不同的工作角色,像是服務提供者、管理 者、研究者、顧問…等,這些角色都有一個交集,就是與任務相關連,而且每個 角色需要的任務都可能會促使資訊需求或資訊尋求行為的產生。. 12.

(25) 圖2-2 Leckie、Pettigrew和Sylvain角色與任務下的資訊尋求模式2 資料來源:Leckie, G., Pettigrew, K., & sylvain, C.(1996). Modeling the information seeking of professional: Ageneral model derived from research on engineer,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d lawyer. Library quarterly, 66(2), 161~193.. Leckie等認為只有透過通透瞭解複雜的工作角色與其相對應的相關任務 (Task),才能真正瞭解如何、為什麼、什麼時候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會發生,另 外還包括一些「中介因素(intervening factors)」在形塑個人的資訊需求,像是組 織地位、經驗、年資、專業領域背景…等資訊需求的特徵,這些因素可能幫助或 抑止他們在特定任務中資訊的尋找和使用。. (四)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 T. D.Wilson 在 1996 年發表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是將 1981 年的模式加以 修正,並結合 Ellis 的模式而形成的完整體系,在這個模式當中,Wilson 點出了 資訊行為可研究的範疇,分別是資訊需求情境(context of information need)、資訊 尋求行為(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以及當中的阻礙因素(barriers),同時, 13.

(26) 這個模式說明了資訊使用者尋求資訊、使用資訊的整個過程:當個人感受到資訊 需求時,會對正式或非正式的資訊/服務管道進行資訊尋求,一直到成功找到相 關資訊或是放棄尋找。若成功找到所需的資訊,則會使用該資訊並判別該資訊是 否能滿足需求;若不滿意,則會重覆所有尋求的過程,另外,除了自己使用所尋 得的資訊,與他人的資訊交換也是資訊使用的一種方式,該資訊行為模式如下圖:. 圖 2-3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圖 3 資料來源:Wilson, T.D.(1999) Module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pp.251. T.D. Wilson 於而後又將其先前的資訊行為模式,結合決策理論、心理學、溝 通及消費等理論,用以解釋資訊行為中產生的中間歷程,在這個模式中還加入了 壓力/適應、風險/酬庸、社會學習理論,擴大了資訊行為研究的範圍,其資訊行 為模式如下圖 2-7:. 14.

(27) 圖 2-4 Wilson 的資訊行為模式圖 4 資料來源:Wilson, T.D.(1999) Module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5(3), pp.257. 而 Wilson 在 2000 年發表的文章「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中指出資訊 行為是「使用者對使用資訊來源、管道等行為的總和,形成主動與被動的資訊尋 求與資訊使用,因此它包括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溝通、被動的資訊接收,諸如 電視廣告或沒有任何意圖的資訊授與等。」. 第二節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模式 Krikelas(1983)認為「資訊尋求行為」是個人能夠滿足自身所察覺之資訊 需求而進行的所有活動。資訊需求不止針對外界有形的紙本或是媒體,更是一種 內在無法被觀察的歷程,對個人而言,資訊的組成要視搜尋者的判斷而定。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型如下:. 15.

(28) 圖 2-5 Krikelas 的資訊尋求行為模式圖 5 資料來源:Krikelas, J.(1983)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patterns and concepts. Drexel Library Quarterly, 19, 5-20.. 一、探討 Krikelas 資訊尋求模式 Krikelas 認為個人產生資訊需求有兩種原因,分別為非特意的「資訊收集」 (Information Gathering)與意圖性的「資訊給予」(Information Giving),此兩者與 個人所處的情境與環境交疊時,即產生「立即性(Immediate)」和「延遲性 (Deferred)」兩方面的資訊需求。 當個人產生無急切性的延遲性資訊需求時,其資訊尋求即會轉化成非特意 的資訊收集,他會持續地注意某類資訊,以保持自身認知的新穎,同時將所得到 的資訊儲存在個人的內在記憶與私人檔案中以備未來之需。 當個人產生急切性的立即性需求時,他就會開始尋求可以滿足其需求的資 訊,Krikelas 將個人尋求資訊來源的偏好分為內在與外界兩個部份;內在資訊來 源包括記憶(Memory)、私人檔案(Personal files)與直接觀察(Direct Observations)。 直接觀察乃一個人在面對問題時,將現實狀況與過去累積的經驗作連結,同時將 16.

(29) 儲存在自己記憶中的資訊加以組織,並與自己收藏的書籍、媒體作互動,這樣的 互動有賴於平時資訊的收集與整理;外界的資訊來源包括人際接觸(Interpersonal Contact)、查閱資料與文獻(Recorded、Literature)。在文中,Krikelas 特別指出個 人產生立即性的資訊需求時會優先尋求內在資訊來源,當內在資訊來源不足以滿 足其資訊需求時,則轉向尋求外界的資訊來源,並首先選擇與人直接接觸來獲取 資訊。 在本研究中,DJ 經常因節目製作的動機而產生資訊需求,而 Krikelas 的模 式正好強調 DJ 內在資訊來源的重要,並且在資訊收集的論點中,即指出 DJ 平 時收集、聆聽音樂的過程;當內在資源無法滿足 DJ 的需求時,DJ 會轉向外界資 訊來源,在外界資源來源方面,Krikelas 亦將其規範為人際接觸與文獻記錄兩個 部份,這樣的分類,有助於本研究將 DJ 多元的資訊來源加以聚焦。. 二、Krikelas 內在記憶與 Tulving 情景記憶的結合 在 Krikelas 的理論模式中,很有特色的是指出內在資訊來源的記憶元素, 這對擁有大量默會知識的音樂 DJ 來說尤為重要,然而 Krikelas 在文中對於記憶 的描述不多,然而研究考在研究過程中所發現的現象,與 Tulving 的「情景記憶 (Episodic Memory)理論」相符合,特在此作一陳述,以補 Krikelas 在「記憶」方 面陳述的不足。 Tulving, E.(1983)認為情景記憶是指與「事件」、「時間」、「地點」、「情 緒組合」和其他「與經驗概念相關的基礎知識」牽涉的記憶,情景記憶與詞義記 憶(Semantic memory)都屬於「陳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而且是一種顯性 的記憶,與陳述性記憶相對的,是隱性的「程序性記憶(procedural memory)」。 情景記憶被認為是一種 one-shot 學習作用,只要處在該情景下一次就存在於 記憶中,而詞義記憶,則將每一次涉入的情景經驗加以組合,隨著每一個事件的 接觸而更新。情景記憶可以被想成是一張與詞義記憶綁在一起的地圖,舉例來 說,詞義記憶告訴你一隻狗長什麼樣子或是它的聲音如何,而情景記憶則會將你 對狗的記憶投射到每一個代表狗的詞義,而你在詞義上如何表達一隻狗會隨著你 所得到的新經驗而改變。 Tulving對情景記憶的運作元素分作編碼與取回兩種,運作模式如下圖2-3所 示:. 17.

(30) 圖2-6 Tulving的情景記憶運作模式6 資料來源:Tulving, E. (1983). Elements of episodic mem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135. 對於所經歷的事件,有強烈記憶真實性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回收過去 的經驗,而且是過去原始事件記憶的整合。這種回憶與現實中的竄插事件 (interpolated event)相關,它忠實地反映所回想起之感覺的一些「觀點」 ,不需要 其他知識的推理,這種感覺有時無法將現有的事件與記憶中原始所發生的事件作 比較。 情景記憶的基本單位是一個人目擊、經驗一個事件或在一個有主觀記憶的 片段下所運作的記憶,它在回顧,喚醒個人曾經發生過、做過某件事的回憶。在 情景記憶中,情緒和記憶是一個複合體,情緒的涉入會增加事件被記起的可能 性,由於情景記憶的記憶方式非常直接,它有能力可以透過對感覺的直接理解來 記錄、保持可知覺的刺激,所以情景記憶系統可說是來自經驗的。. 三、Krikelas 模式中的資訊需求與情境 Krikelas 在文中將資訊需求分成「立即性需求」及「延遲性需求」 ,前者是 18.

(31) 有活力的需求並且為了滿足某個問題而產生,最終會形成資訊尋求行為;而後者 屬於潛在性需求並且擁有不確定性,最後會形成資訊收集。Krikelas 認為以上兩 種資訊需求皆離不開工作環境與個人生活兩種情境,而工作環境與日常生活會對 個人的資訊需求種類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需針對諸如文化、個人特徵、社會體 系等情境因素加以探究,雖然要將這些情境因素獨立起來探究是難以做到的,但 是當我們察覺出環境的變化是如何影響資訊需求時,即可做出有用的推論。 從 Krikelas 的論點中,可以得到「需求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轉變」的結論, 而 Krikelas 將情境大類地分成工作與生活兩者亦幫助了本研究對情境的初步聚 焦,然而在文中,Krikelas 僅將情境和環境與資訊需求的互動上作推論,對於如 何探究情境與環境並沒有詳加論述,本研究將於下一節中針對情境這部份作更進 一步的探究,以補足 Krikelas 在情境論述上的不足。. 第三節 情境中的資訊尋求行為 對於「Context」一詞,在韋氏百科字典中,意指「與某事物存在、發生, 互有關係的情況」 ,而在圖書資訊學領域中,situation 與 context 常被混淆,以下 討論茲將 Context 譯作「情境」 ,而將 Situation 稱為「狀況」。 在替代性典範出現以前,傳統性的資訊定義,將資訊視為一種客體,獨立 於人類的活動,是以傳統的資訊需求是以資訊系統的角度出發,然而在替代性典 範中,Dervin(1977)認為我們要由客觀性的資訊轉移至個人主觀的認知及意義的 建構過程,應該去瞭解個別情境上的行為為何。Dervin 進一步指出「情境」是外 在環境與個人內心的投射,是個人對環境的感知,狀況則為個人進行意義建構的 所在。Dervin 在 1986 年從意義建構(sense-making)的觀點,認為「情境」是指 時間與空間,亦即資訊需求的狀態,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會隨情境而變動,而情境 則因各人認知差異而不同;在 Dervin 的意義建講論點,擴展了資訊行為的研究 焦點,同時反映出資訊行為的錯綜複雜性,也讓資訊歷程的研究擴展至情境面 向,即為「情境中的資訊尋求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 ISIC)。 Taylor(1991)則認為情境是多元面向的,是許多因素的總稱,這些因素共同 建構了人們生存活動的環境,並影響著其中成員的行動,雖然情境是動態、變化 的,但仍可由其構成的元素加以界定、描述。 接續 Taylor 的看法,Sonnenwald(1999)在其資訊視野(Information Horizons) 中提出五個觀點: 19.

(32) 一、人類的資訊行為是由個人、社會網絡、狀況與情境互相交織而成的。 二、在一個特定的情境與狀況中,個人或系統能感知、反映或評估周遭環境 中的改變。資訊行為即建立於如此的反映與評估之中,特別是當個體與 系統感到知識缺乏時。 三、處於情境和狀況下,個人決定尋找資訊時,他將透過他的資訊視野來尋 找資訊,並且在不同的情境與狀況中,個人能觸及的資訊視野範圍會因 人而異。資訊視野包涵許多的資訊來源,如下: 1.. 社會網絡:同事、主題專家、資詢的圖書館員、資訊掮客等。. 2.. 文件:大眾媒體、網頁、書藉等。. 3.. 相關資訊工具:電腦檢索系統、目錄等。. 4.. 現實世界中的觀察與實驗。. 四、 在觀念上,人類的資訊行為可視為是個體與資訊資源間的結合運作。 五、 資訊視野可以概念化為一個空間,該空間裡高密度地存在著各種解決 問題的方法,個體將探索最有效率的途徑,以尋求最佳的解答。 在文中,Sonnenwald 認為情境(context)是最能代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 組狀況(situation),例如學術圈的環境、家庭的生活…等都是屬於一種情境。至 於「狀況」則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隨著時間所產生的一連串相關的活動與行為, Sonnenwald 亦認為情境是多元面向的,它可以用許多的屬性(attributes)和特徵 (characteristics),諸如地點(place)、時間(time)、目標(goal)、任務(task)、系統 (system)、狀況(situation)、歷程(processes)、組織(organization),及參與成員 (participant)等加以描述。基本上,Sonnenwald 認為情境建構了個人的行動與人 際網絡,當研究者描述這些行動與人際網絡時,即可建構出某個情境與狀況的特 徵。 綜上所述,可知情境是隨著時空與個人行動而改變,是個人對週遭環境、 狀況與氛圍的感覺,是以當情境改變時,個人的資訊需求也將隨之改變。另外, 由於情境是多元面向的,隨著情境面向的變化,會呈現出各種狀況,是以建構各 種狀況表徵的情境,即可描繪出更多元化的資訊尋求行為。. 20.

(33) 第四節 流行音樂類型廣播電台分析 一、流行音樂的定義 流行音樂一詞是由英文的「Pop Music」,也就是「Popular Music」而來的。 在 1980 年出版的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中即定義流行 音樂的特色為:1.能被大眾理解或表現的。2.通常都俱備一個引人注目的旋律, 然後再配上單純、受限制的和聲。3.音樂理論基礎較精緻藝術貧乏。4.塑造偶像 牟取商業利益。5.針對特定的族群與年齡層。 流行音樂是文化工業的一部份,其產品的產製、分銷,深受資本主義社會邏 輯影響,生產目的是為了創造利潤。Adorno 在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中解 釋流行文化,指出其藉由工業化大量生產方式,使文化產業商業化、標準化特徵, 同時也抹煞及限制個人的創造力(Adorno,1975)。但不可否認地,流行音樂是文化 工業中相當具有文化滲透力的媒介形式,學者 Negus 即提出:「相對於其他跨國 媒介形式,流行音樂在語言、教育程度和知識能上的限制較低,是最適合全球化 的大眾傳播形式( Negus,1997:轉引自丁寶山,民 87) 。Burnett(1996)則指出, 流行音樂是唯一真正全球化的大眾媒體,跨越了語言的障礙。李天鐸認為,所有 文化商品中,流行音樂最不會受到語言與文化隔閡之限制。因此,音樂在傳佈上 更容易深入人們的生活中。(李天鐸,民 87) 是以,在音樂的共通性之下,流行音樂輕易地跨越了語文與文化經驗的藩 蘺,對消費這些流行音樂的人來說,不同的文化與生活背景絲毫不影響對流行音 樂的喜愛。 從流行音樂的發展來看,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音樂的大量製造成為可能, 其潛在的商業利益也就隨之而來(王佩華,民 88)。而流行音樂就是在這種商業利 益考量下產生,透過大量生產與消費,形成流行音樂產業,但是因為流行音樂本 身具有某些特殊性質,使得流行音樂產業不同於一般消費商品。其特殊性質如下 (Hendrikes,1995;池祥蓁,民 85,轉引自李逸歆,民 89): z. 產製面:固定成本低、變動成本高、具有創新性質、市場發展具科技導 向、產品可重新包裝再次出售等特質;. z. 消費面:產品的可替代性低,無論是實際差異或心理差異,流行音樂產 品彼此之間皆不盡相同、需求市場不確定性大、屬於時尚產品、 產品生命週期短等。 21.

(34) 過去在流行音樂相關的研究很多,諸如鄭夙娟(95)則認為流行音樂有下列特 質:1.應大眾的需要而存在,音樂類型淺顯易懂。2.具備商業價值。3.鎖定 特定的年齡層或族群。而林建宏(民 90)則認為流行音樂乃是通俗、易懂、容易記 憶、還有透過工業化生產過程大量複製,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大量傾銷給閱聽人, 造成流行音樂能成為閱聽人生活的一部份。沈宜蓉(民 94)認為流行音樂是文化商 品的範疇、結合科技無遠弗屆、不確定性高而生命週期短。 陳友芳(民 88)對於流行音樂的特質與範圍定義如下: 凡電影插曲(主題歌)、舞台劇插曲、唱片歌曲,唱時以輕音樂團伴奏 者。 指普遍流傳於社會大眾之間的通俗樂曲或歌謠。活潑明朗的流行音 樂,可帶來愉快的感受,詞意真切的流行歌曲,有助於抒發情感,因 而被受社會大眾歡迎。 由簡單的旋律、和聲、歌詞組成,讓聽眾聽幾次就能記憶起來。流行 歌曲的商業味道道濃厚,為時極為短暫,比任何形式的音樂更容易淘 汰。 工業化生產程序製作與銷售,透過大眾媒介呈現,是一個大眾化、通 俗化的音樂。 流行音樂經唱片出版機構製作發行,透過電影、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 的推行傳送,遍及大眾的生活視聽領域。. 1. 2.. 3.. 4. 5.. 但就目前市面的音樂市場來看,有一種「過去流行一時的歌曲雖經歷一段時 間的沈寂,卻因知名歌手的重新詮釋而又再次成為流行」的趨勢,是以流行音樂 的生命週期雖短,卻會再次復活、轉型為「通俗音樂」。是以本研究綜合上述諸 多論述,將流行音樂的特質歸納如下: 1.. 透過工業化生產程序製作、銷售,並以商業利益為導向。. 2.. 由簡單的旋律與和聲所組成,較易為大眾記憶及理解,具有強烈的 文化滲透力的通俗音樂 。. 3.. 產品生命週期短。. 4.. 鎖定特定的年齡層與族群。. 5.. 透過電影、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傾銷傳送,成為閱聽人生活 的一部份。. 針對流行音樂之生命週期短之特質,本研究定義流行歌曲為發行一年內播放 頻率極高,而在一年之後則以大眾琅琅上口的「通俗音樂」形式存在,而流行音 樂種類涵蓋範圍在本研究定義得十分廣泛,舉凡包含上述流行音樂特質,皆在定 義範圍之列,例如:重金屬(Heavy Metal)、搖滾(Rock)、鄉村(Country)、、嬉哈 22.

(35) (Hit Hop)、饒舌(Rap)、民謠(Folk)、爵士(Jazz)、R&B、電子( Electronica)、校園 名歌、電影配樂…等樂種,並且不做語文與地域上的限制,是以台閔歌曲亦在範 圍之內,以此流行音樂定義與古典音樂作出區隔。. 二、廣播的特性 廣播,過去是一個影響民眾至為深遠的大眾傳播媒體,雖然從民國 50 年代 之後,受到電視媒體崛起的影響而變得勢弱,現在更因出版氾濫與網際網路的普 遍而大大地減少一般民於對於廣播的接觸頻率,然而,比之其他的多媒體傳播, 廣播仍具有高時效性、不佔收聽者感官的特性。黃新生(民 76)便指出廣播媒介俱 有「時效性高」 、 「不受空間的限制」 、 「受眾不受教程度限制」 、 「節目內容及經營 型態可因受眾而異」等特點,尤其廣播的優勢有以下三點: 1.成本低廉:廣播媒介在人力、設備、節目製作、訊號播出各方面的需求較大 多數媒介簡易,成本投資較為低廉,受眾接受的裝備—收音機— 更是廉價。 2.訊號易於取得:電波訊號不受國界、疆域等政治領域限制,無論是沿地表行 進的「地波」,或是射到大氣層再折射到地面的「天波」,都 可以涵蓋到原先設定的每一處角落,僅需一台收音機,受眾 可以不受限制,隨走隨聽,充份享受廣播服務;而收音機的 設計均力求短、小、輕、薄,現在更是大多附建於隨身播放 器(MP3 Player)中,因此,收音機的普遍程度非常高,使得廣 播成為停電、颱風、地震、火災等特殊情況的主要傳播工具。 3.享用非獨占性:音響、音樂、語言三項是廣播本質上的特性,都是以人類聽 覺器官為主要傳播對象,這項特性使聽眾可以一面從事其他 工作,一面收聽廣播,而不至於妨害到工作效率,這是一項 電視或印刷媒介甚至是網際網路都難以超越的特性。基於這 個「非獨佔性」的特點,許多人在駕駛、閱讀、生產作業時 都喜歡收聽廣播,兼達娛樂及調劑的效果。 廣播除了上述的特點之外,由於它是透過聲波傳遞接收,除了接收裝備外, 聽眾收聽節目是不需要另外付費的,除非節目與本身有很高的相關性,否則聽眾 不太會經過慎密的思考,Krugman(1965)也指出傳統電子媒體訊息如電視、廣播 都是屬於低涉入感的(轉引自李金銓,民 82)。所以聽眾大有可能長時間打開廣 播,讓廣播中的聲音成為自己生活中有質而無形的「裝飾品」,如此一來,廣播 23.

(36) 更加深入個人的休閒生活之中。. 三、電台定位與性質 每家電台都有其本身的特色與設台宗旨,以期能反映市場取向、社會期望、 傳播功能與道德力量。其次也必需能服務聽眾、員工及給與投資者最大的利益, 是以不同的電台宗旨會制定出不同的節目政策進而反映在節目的表現方式,是以 依照吳聲品(民 91)對電台屬性定位而分列出下列十種性質的電台: 1.綜合性電台:傳統的廣播電台,大都是綜合性電台,也就是各種類型的節目 都有,而且以一般大眾為訴求對象,沒有所謂的特定訴求對象。 2.新聞性電台:廣播電台以提供新聞節目為主要服務。 3.音樂性電台:廣播電台提供音樂節目為主要服務。 4.農漁業電台:廣播電台以提供農漁業節目為主要服務,並以農漁民為主要服 務對象。 5.公益性電台:廣播電台以提供公共議題節目為主要服務,並以非營利方式經 營。 6.教育性電台:廣播電台以提供教學節目為主要服務。 7.特種性電台:廣播電台以執行特殊任務為主要服務,並以特殊族群為訴求對 象。 8.資訊性電台:廣播電台以提供生活資訊節目為主要服務,並以提高民於生活 品質為目標。 9.政黨性電台:廣播電台以某一政黨為主要股東,並以宣揚該政黨之政治理念 為主要服務。 10.宗教性電台:廣播電台以某一宗教團體為主要股東,並以宣揚該宗教之教義 及理念為主要服務。. 四、類型電台釋義 在行銷的觀點中,美國市場行銷學大師柯特勒(1998)指出,廠商對於市場有 三種不同的的營運方式,即:. 24.

(37) 1.. 大量行銷(mass marketing)—僅對一種產品作大量的生產與配銷,以期 吸引各類型的消費者。. 2.. 產品差異化行銷(product-differentiated marketing)—生產兩種或兩種以 上的產品,其各具有不同的特色、款式、品質及大小等,使消費者能 有所選擇,並使此產品有別於競爭者的產品。. 3.. 目標行銷(target marketing)—其主要步驟為市場區隔、目標區隔、目標 市場之選擇與市場定位。. 若依照上述行銷的方式來分別廣播電台的節目類型,所謂的「綜合性」電台, 就是開闢兒童、婦女、綜藝、戲劇、宗教、新聞、公共服務、體育…等各式個樣 的節目,類似前面所指的「大量行銷」及「產品差異化」,期望吸引大量或產品 差異化的消費者(莊克仁,民 85),簡單說,它所定義的「受眾」包括了所有在收 音機前的聽眾。 類型廣播電台(format station),以市場區隔為依據而發展出有規則性的特性 電台,採用「專業化」 、 「窄播」的營運方式,在美國,在一九五○年中期,因應 電視的興起所帶來的激烈競爭,迫使廣播放棄綜合性的節目類型,轉而扮演地方 性媒介,使用垂直窄化的節目設計,到目前為止,這種轉型的成功,拯救了美國 的廣播事業。它的作法是電台委託市場顧問公司先作分析,找出閱聽人市場的飽 和度,並規劃出最大市場的閱聽人定義,以電台一天總播出時間為基準,將節目 規劃為「時鐘型」(Clock Format)分成若干時段,在整體規劃下,於不同的時段, 進行不同內容但類型相同的節目,力求差異化來吸引聽眾,在這種情況之下,不 但可區分出電台的特性,更可掌握市場,而且以一天為週期。在整體的包裝下, 讓聽眾習慣節目的進行方式,進而使聽眾不知不覺地融入電台的運作(莊克仁, 民 85)。 類型電台(format station)的運作是將過去「生產導向」的電台改變為「市場 導向」的電台運作,節目的產出是根據不同階層聽眾的需求,因此,在電台中播 出的每一個節目,都必預嚴格要求其配合該電台的「定位」或「屬性」來製作以 確保頻道的整體性,也就是「分眾」傳播時代的節目運作,朝能匯聚特定傾向的 聽眾。美國芝加哥論壇報撰寫廣播評論專欄作家艾立克.柔恩(Eric Zorn)便指出: 「每個人的品味(individual tastes)將是主宰節目方向的主要因素,該播放什麼內 容,不再由少數人組成的超團體(supper-group),例如電台負責人來決定。我們正 朝向一個共同嚮往已久的目標前進,創造一種完美的電台,當聽眾想聽一首歌 時,他用不著等候」。(轉引自莊克仁,民 85) 是以,本研究對類型電台(format station)的定義,採用黃雅琴(民 87)的觀點, 乃指「以特定節目內容與呈現風格,對特定分眾的喜好及需求做為訴求,或僅製 播特定的節目內容,使用性質鮮明的音樂,來滿足大眾的某種特定喜好或需求。」 25.

(38) 五、流行音樂類型電台 以節目的內容比例來區分,類型電台大致可以分為音樂導向、資訊導向、特 定(或特殊)導向三大類型;在三大類型中的音樂類型電台,根據關尚仁的研究指 出其狹義的定義為:「針對目標聽眾群對特定類型音樂之喜好,適度的搭配上所 需要的各種資訊,將其以一定的比例配置,調和出最能滿足聽眾收聽需要的公 式,藉以形成區隔化、焦點化的經營及定位策略。」 在廣播節概論(陳東園,民 91)此書中提及 Pringle 多位學者研究,歸納出廣 播史上幾種音樂類型電台,分別為: 1. 2. 3. 4. 5. 6. 7. 8. 9. 10.. 當代熱門音樂電台(contemporary hit radio / CHR) 中間路線(middle - of – road / MOR) 專輯搖滾電台(album – oriented rock / AOR) 當代成人電台(adult contemporary / AC) 鄉村音樂台(county / western) 休閒音樂台(easy listening / EL) 古典音樂台(classical) 懷舊電台(vintage / oldies / nostalgia) 都會當代音樂電台(urban contemporary / UC) 宗教電台(religious)—. 至於國內的廣播音樂類型依電台定位可分為四類:1.休閒音樂台、2.當代成 人電台、3.古典爵士台、4.流行音樂台等,其中休閒音樂台與當代成人電台以先 前的中廣音樂網(FM96.3)為代表,古典爵士台則以台北愛樂(FM99.7)最有名, 而流行音樂台則有台北之音音樂網-Hit FM(FM91.7)、BestRadio 好事 989(FM98.9)、亞洲廣播電台(FM92.7)、高雄大眾廣播電台(FM99.9)等。(陳東園, 民 91) 就研究者實際收聽流行音樂類型電台的節目,發現並非所有節目皆為音樂性 節目,亦有談話、生活等節目穿插其間,而音樂性節目的範圍亦非常廣泛,從研 究者收聽的過程中即發現有「介紹最近新發行的唱片」 、 「邀請知名歌手作一個時 段的特別節目」 、 「播放音樂比賽現場實況」 、 「邀請樂手現場演奏」等節目類型, 在這些節目類型中主持的 DJ 所擔任的工作角色並不一樣,而本研究所指的音樂 性節目主持人,是以「主要在廣播電台任職的 DJ」 ,並且節目內容標準鎖定在「以 事先安排的歌曲清單為播放依據」的類型,該 DJ 乃專門播放音樂,並且為了與 談話性元素為主的音樂節目作區分,研究者另定下「一個小時的節目當中,主持 人說話時間不超過七分鐘」的區分標準。. 26.

(39) 第五節 資訊尋求行為相關研究探討 根據本章第一節對於資訊尋求行為的探討,我們可以瞭解到使用者處於不同 的情境中,即產生不同的資訊尋求行為,從過去有關資訊尋求行為調查的文獻 中,依研究對象的學科、背景,大致可分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等, 其中人文學科根據 Stone(1982)的訂義,該領域包括宗教、哲學、藝術、音樂、 文學、語言學、歷史等等,亦有人將人類學、考古學、地理等均納入人文學。本 研究的研究對象,所使用的資料以音樂為主,並且以聆聽音樂、處理音樂資訊為 主要活動,雖然在資訊尋求行為的細處或有差異,但 DJ 與音樂、藝術等人文學 使用者在本質上俱有共通性,是以本節首先探討人文藝術領域使用者的資訊來 源、使用資訊的途徑,而後將國內相關資訊尋求行為研究加以分析。. 一、人文藝術領域學者與 DJ 的共通性 (一)、創作上的共通性 人文學者主要在探討人類成就中形成文化遺產的部份,而人文學則在探討人 的創作天賦,人文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就是所有創作出來的作品本身,不拘其形式 是文學、哲學、宗教作品或是藝術品、樂曲等(Aboyade,1976)。其中,藝術是 表現藝術家的感情和思想活動或產品,藉事物的具體形象或意念的形象來傳達內 容(陳朝平,民 89),是以人文藝術者的產出乃發自本身靈感、感情、理智與技術 的綜合表現,而 DJ 在安排音樂性節目時,將各種音樂作適當、有意義的安排, 研究者認為每次節目內容的歌單編排,都是一次靈感、感情、理智與技術的展現。 由於人文學的內容較沒有時間與語言的限制,是以多數人文學者寧可要回溯 資料而不要知道進行中的研究(Krikelas,1983),這樣使用資訊的模式與要求新穎 資訊的科學家迥異,DJ 因應電台要求,在資訊新穎程度上需求頗高,與人文學 者不同,但是回溯過去音樂資訊的需求是一樣的。 人文藝術學者非常依賴瀏覽,把它當成是學術的、常有的意外收獲,在林玲 君(民 88)針對國立藝術學院教師資訊行為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藝術教師重視直 接接觸實體,重視親炙、參與以感受「情境」的資訊。在這樣參與的過程中產生 不同的思想,是以 Mendex(1984)發現人文學者通常沒有研究助理或祕書來協助 他們,即使有了助理或祕書也不會信任他們,這是因為他們需要自己瀏覽文獻的 原故,是以人文藝術者有單獨進行研究的特性。音樂資料在性質上與藝術作品相 仿,面對一首歌曲,除非自己聽過,DJ 無法從別人口中得到屬於自己的感動,. 27.

(40) 而且 DJ 在安排節目所要播放的歌曲,大多是獨立作業,與人文藝術學者相仿。 林玲君(民 88)並發現,藝術教師有持續性、探索性的蒐集行為,他們並非單 一搜尋解決目前問題的標的物,而是隨時隨地進行長期的、兼容並蓄、足以滿足 日後需求的蒐集;他們並不一定有清楚的資訊需求,但是在看到某項資訊資源 時,認為以後可能有需要就會加以收納。DJ 不論在音樂資料或是自身音樂知識 的累積,皆為長期性的活動,一個 DJ 對音樂的涵養程度愈高,所安排的音樂會 更有內容。. (二)、使用資訊的來源的共通性 由於人文學者需要瀏覽,是以需要廣泛的資料,且需要看到原件資料, Wiberley 在 1979 與 1989 兩次針對人文學者的研究中均發現人文學者利用手稿、 檔案、原始作品或藝術作品等第一手資料更甚於第二手資料。對於人文學藝術者 而言,單只看到書目、索引而不接觸內容本身是無法對其想法、觀念產生太大的 益處;以流行音樂來說,CD、MP3 等音樂載體本身即為第一手資料,可供 DJ 實際聽到音樂的內容,比起目錄、樂評更有意義,也更能激發 DJ 的感動與想像。 是以藝術作品或原始的手稿本身即是資訊,對於人文藝術領域使用者而言,具有 特殊意義,雖不能清楚這意義所代表的內涵,但卻本能的受到吸引,而自然地接 受。(Frank, 1999) 林玲君(民 88)亦於研究結果發現受訪教師提及一手資料的次數、次序、遣詞 用字或明確強調等多方判斷,是以對於藝術教師而言,一手資料的重要性儼然超 過二手資料。. (三)、檢索資訊途徑的共通性 Broadbent(1986)針對美國猶他洲某大學的文學院教師做調查,以瞭解他們找 尋資料的方式,依序而言,第一個是文章後的參考書目,再來是圖書館的標題目 錄、定期出版的索引、書目為查尋資料常用的方式。而陳雅文(民 79)針對臺大文 學院教師的調查,其尋找資料的途徑依序為:正文後的參考書目、圖書館館藏目 錄、專門書目、到書架瀏覽、索引摘要、書評等。Guest(1987)調查人文學院教師 為了研究獲取資訊的途徑依序為:書/期刊後的參考書目、書評、與同事交談、 會議、專科書目、圖書館目錄、摘要/索引等。由此可知,書目資訊對人文藝術 學者較為重要,而在音樂媒體資訊的查找方面 Downie 和 Cunningham(2002)以網 站 rec.music.country.old-time newsgroup 為研究對象,分析了該網站 2001 年 7 月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The Seed project, Coding to Learn – Enabling Primary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 New Approach to English Learning (C2L),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use coding as a means of motivating

The aim of this theme is to study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dustrial location using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s example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simple information, idea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n familiar topics with some elaboration. Writing texts to convey information, idea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