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起舞─在婚姻屏縫中初遇曙光

關係的流動即是美感體驗。

31 歲,我的婚姻陷入低潮困境,

與基督的相遇,是開啟婚姻轉化之舞的初道曙光。

31 歲當時,面臨婚姻難題的同時,也遭逢健康的衝擊;而基督適且尋來,

邀我與祂建立生命舞伴的關係,逐日更深地去體嚐與神關係流動的美感。這個由 基督伸手邀約的舞段,是以我的健康危機為醞釀,經夫妻關係膠著而起頭。因此,

我以「經驗再現」的敘說觀點,從我的婚姻前半場說起,選擇如實的呈現過往並 不在於自揭瘡疤、重現悲情,是因敘說本身具有帶人穿透陰影遮蔽,探看內在風 景的效力(引自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吳芝儀,2008)。因此,我希望透過 坦誠的敘說,依循足跡再走一趟,才能有機會省視洞察我的盲點、解構兩人關係,

再建構出可能的新意義。

壹、與神相遇前在錯拍的舞步中絆腳停格

邀先生共舞,一開始就期待能與他跳出美麗浪漫的圓舞曲,

對剛剛從練舞階段學習起舞的我,顯然野心過大了些,

一開場,兩人腳步就錯了拍。

1994 年婚後,約莫兩年的蜜月期效一過,我們夫妻就常因思想歧異產生齟 齬,我曾暗自追悔為何要那麼早跨入這個婚姻?其實,最初想結婚的起心動念,

是我們這兩個在異鄉求學與工作的浮根靈魂,想為彼此碰撞出一個心可棲息的新 故鄉,追求一種共同的人生目標與安定感;再加上他二舅頻頻趁到我家買菜時催 婚,於是毫無掙扎的兩人,就這麼順理成章的點頭。那年我 25 歲,他 27 歲。

結婚,雖然是我自己的選擇,但我也不免懷疑,是否又是自己那深扎的乖順 性格使然下的必然公式?即使是在訂完婚沒多久,後悔想回頭時,我不意外地發 現,我仍是那個缺乏勇氣向世俗評論說「不」的乖女孩,依舊在自己的選擇裡寬

心找希望,猶如母親的歷史重演,但比母親慶幸的是,我是自由戀愛下的自主選 擇,而母親的婚姻,卻是受華人傳統家庭父子軸為尊為大的觀念下,遵從父命媒 妁相親而來,即使不願意、不歡喜,訂了婚也就隱忍不違逆了。我其實隱隱的明 白,我後悔的癥結並不全然是先生的問題,而是我還抓不到適合自己起舞的節拍,

如何邀他和諧共舞?而當時,我卻一點也沒成熟到可以洞悉這個迷思。

初識他時,我是以著欣賞的眼光來看他的,以為他跟我爸爸真的迥然不同,

我相信自己必定可以擁有被呵護的幸福。從社會交換理論來看,Murstein(1970)

提出「刺激─價值─角色」的觀點,是以外表、個人價值取向為擇偶的判斷準則,

頗能應證我們的邂逅。但,婚後,好長一段時間,我的期待在現實中逐漸瓦解,

常常得一人嚐受心靈的枯竭與孤寂;不過,也會在失落後重整心情再調校期待,

永遠創造希望,如同我的母親。

孤立無援的新手媽媽,再度與童年抑鬱的小女孩相遇

這段故事就以大女兒的出生為敘說開端。從懷孕、生產、坐月子到養育照顧,

整個歷程狀況連連,超期孕吐後,緊接著為咳嗽不癒獨自奔波看診,令我身心起 伏跌宕,心靈的孤寂感常常深重得瀕臨枯萎。慶幸的是,不順的生產過程有先生 的陪伴,牢牢實實的十五個小時,是他讓我緊握住手撐過劇烈的陣痛,讓我感受 到有夫攜手相扶持的美好。耗盡力氣生產完後的昏厥與三度撕裂傷,我依舊可以 感受到先生對我的疼惜之愛。然而,在我輾轉不得不到台南婆家坐月子後,令人 失落的心傷又再度襲來。

結婚以來不曾跟婆家人長期居住與相處,再加上新手媽媽的角色需要層層適 應,對我來說壓力不堪言喻。生產的疲累與撕裂傷尚待恢復、孩子因三度搬遷適 應不良的夜哭、肚臍因照護失當發炎須治療、頸部因生產過久歪斜僵硬須復建,

我這個一天睡不到三小時的新手媽媽,常常企求援手,但因無法自在向婆家人啟 口,或因長輩本身的身體狀況亦無法真正使得上力,在一人獨撐的光景中,彷如

孤囚。在郭倩如(2013)針對探討新手媽媽壓力源的相關論文研究指出,生活的 變化和產婦的工程,都是初為人母的壓力源指項。當時,望著時常啼哭的女兒,

我總趁家人不在時,讓自己放風似的跟著哭,心底渴望先生能趕快回來探望,讓 我能喘息地好好睡上一覺便好。那一個月子,我坐得好長好長,因為先生的阿嬤 說,月子婦,不能在農曆七月出關,要等鬼月過去才能讓我回台北。長輩的愛,

我無法拂逆,只能繼續咬牙天天對著同樣的三頓月子餐菜肴落淚,繼續在眼淚和 極度渴求睡眠的情境中等待先生到來。

最終,先生回來了。我的期待卻抵不住阿嬤的愛孫心切,我只能忍住心裡的 吶喊與氣憤,仍然選擇當個乖順的孫媳婦,不勞累先生。在那當下,我並沒有意 識到我也是自私的,只巴望他來滿足我的需求。誰叫年輕不濟事,我的心在那一 刻忍不住跟著他的背影,漸漸地遠離了。在婆家停留的一個半月,讓我與童年閉 塞、壓抑的那個小女孩再度相遇,許多的不悅、隱忍與委屈沒有出口,只有暗地 裡兀自流淚宣洩,我發現,當時我還並不懂得愛我自己。

如今看來,都只是缺乏溝通表達的勇氣,盲目的以為我親密的家人與另一半,

都應該懂得我的心與需求。過多的期待,堆築成了心中的地獄。

貳、夫妻關係的非理性期待,陷落討愛難以自足的枯竭

幼稚的愛遵循「先被愛,我才愛」的原則;

成熟的愛遵循「我先愛,我也被愛」的原則。

─(Fromm,E,引自《勇氣心理學》,2010)

在婚姻舞曲裡,我似乎還未完全跳脫幻夢的想像,失戀帶來的體悟仍未徹底 完全,我還是一直在追尋一種自我模擬的理想婚姻圖像,但卻不斷在途中失迷、

不斷落空。以強調認知與情感和諧的人際平衡理論來檢視,Heider(1958)指出,

當彼此雙方對於同一關注的對象,在信念、態度、情感認知上有落差時,便易造 成個人態度的改變。在外人眼中,我們的婚姻風平浪靜,但只有我心中知道,那

是一灘淤滯的死水,我曾經強烈地以為沒有疏通的出口;造成婚姻僵局的成因,

沒有家暴、沒有外遇、沒有經濟壓力、也沒有婆媳不和等等問題,純粹是心靈層 面的問題。也許當時我們都年輕,對於婚姻的經營智慧還相當的稚嫩不足,而值 此年歲的我已然知道,那難以言喻的心靈孤寂,是來自我對身為我的先生,應該 必然具備的一些非理性的強大期待與理想的描繪。企求他要先愛我,我再以加倍 的愛回報他,這個討愛的信念出自我,而非我先生,但那時看不清,當現實與期 望落差甚大時,徒然自陷旋渦傷感不止。

那種種的落差來自於何處?那是驚異於從先生身上,竟能看到父親的某些影 子,且是那些我打從心底想趨避的陰影,那是我從小看到大,是使母親不得不強 韌堅立挺身迎擋各種環境風暴的父親的軟弱姿態。「以後,我絕對不要嫁給像爸 爸一樣自卑、沒肩膀的人;我要找的是有自信、比爸爸強的男人。」這是我跟母 親宣告並老早就在心裡持守的一個信念。對應文獻來看,《女兒背後的父親》書 中舉了蘇珊娜.菲爾德曾邀集一群女性進行研究會談後,發現─「女性會很容易 將父女關係的模式帶到婚姻和戀愛中,因而在她的性別特徵、工作、生育和愛好 等方面造成深刻的影響。」(劉麗珍、王文霞譯,2005)。此外,美國兒童心理學 家詹姆斯‧杜布森也認為,父女關係是奠定女兒婚姻親密關係的基礎,女性對待 男性的態度自小深受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倘若父女關係很疏遠,女兒就易在人 生中不斷尋覓另一個男人,來彌補她內心未能從父親那兒得到的需求。而我因為 這層潛在的影響與不曾滿足的渴望,冀望在我先生身上能尋到幸福的確據。Ellis

(1950)在其理情 ABC 理論中以生理學層面來看,認為人與生具有非理性思考 及傷害自我的潛能,總是渴望每件事情都完美周全,一旦無法做到就易自責、苛 責他人與世界;唯有面對環境的大考驗時,人格才足以邁向成熟(劉小菁,2002)。

事實上,在早期的婚姻中,我因得不到需求與期待的滿足,時常心靈枯竭,心如 枯井,而滿腹不平,而當時卻一點也看不清自己。

叁、絕處逢生成為基督舞伴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詩歌,祂也成了我的拯救。

─(出埃及記 15:2)

自小母親就常說:「人要自己想辦法,嘛愛靠神明的保庇。」宗教信仰,在 我家一直是救急救難的重要倚賴。1999 年,我的身體出了狀況,被母親喚回要 請神明幫我處理,因事關重大,先生和女兒也同行回雲林。怎知,那個我所倚賴,

寄予希望的濟公師父起駕,對我的病況下了判死不判生的論斷,當下,一家人瞬 間陷落幽暗谷底,先生的反應如同我一樣驚惶失措,也跟著女兒痛哭,就像以往 一樣不懂安慰的話如何出口,像個傷心害怕的孩子般告訴我說:「如果妳不在了,

那以後我們該怎麼辦?」當下,我聽了難受也不忍,我擔心眼前這位不夠成熟仍 需被照顧的大男孩,如何照顧我們年幼的女兒?

一、初嚐未識之神恩典保守的平安

患難中,我有種醒悟:「啊!他還沒有長出我可以期待倚靠的肩膀,也不是 能企求保護照顧我的人,一切不過是我樂觀的幻想罷了。」對應張思嘉(2006)

的觀點:夫妻若看重公平交換或共生關係的規範,會對面向衝突的歸因狀態產生

的觀點:夫妻若看重公平交換或共生關係的規範,會對面向衝突的歸因狀態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