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踏步獨舞走向和諧共舞的美感體驗之生命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踏步獨舞走向和諧共舞的美感體驗之生命敘說"

Copied!
20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明芬. 博士. 從踏步獨舞走向和諧共舞的美感體驗 之生命敘說. 研究生:趙凡誼. 撰. 中華民國 一○三 年 八 月.

(2) 致 謝 辭 感謝慈愛的天父,以光、以愛牽領我來到這一刻!三年來,好多的故事在心 裡刻下了風景,而這趟跌宕起伏、酸甜苦澀的論文敘寫旅程,卻是期間最磅礡動 人的一幅風景,其中峻嶺峽谷、幽微秘徑、……繁茂花園,都有我的身影。走過 後,靜靜領受,深知,有祂,才享有此刻豐盛的一切。讚美 主! 這趟敘寫,因為有天使們的圍繞,我深感幸福!最感動、也最感謝的是指導 教授李明芬老師,在我沈潛休養身體的漫長日子裡,總是不時捎來溫暖的問候與 關懷,也以溫柔的等候、陪伴,安妥了我的欠咎;謝謝老師在論文方面不斷轉換 我思考的視框,開啟我對生命更深廣的理解與探求。謝謝昭儀老師指引我傾聽自 己的聲音,這場生命敘說因順應呼喚而安心回返,您的指點總是能清明醒悟我的 盲點;謝謝榮吉老師,總是以和煦的笑容給予鼓勵,並提出周延的觀點與寶貴的 建議,讓我有更多自我觀看與對話的機會。 謝謝可愛又謙卑的老爸,用他苦澀抑鬱的生命成就了我的敘說,當我告知寫 他的種種時,他不僅欣然接受,還為以前的人生跟我說抱歉……;謝謝我美麗的 媽媽,始終以溫柔安定的力量陪伴我,支持我的所有!謝謝我帥氣又大方的先生, 在 神的愛裡願意奉獻晦澀的婚姻來時路,在我埋首無暇他顧時,慨然下廚做羹 湯且父代母職,你的願意,讓我倍感有力!大女兒顥瑜,在我趕進度時,願意分 擔煮飯與打掃的工作,減輕我的負擔;小女兒顥芸,則是我的專屬啦啦隊,不時 地就送上祝福的小卡、奉上點心和茶飲,溫暖了我的心。寶貝,謝謝妳們喽! 最後,要感謝光寶與教會的天使夥伴:銀玉老師、蓓妮姐、文綺姐、淑鳳、 憶陵、翠枝、莉蓉、正奇弟兄……,成長的路上有你們的鼓勵、協助與相伴真好! 特別是淑鳳和憶陵的情義相挺!我愛你們! 生命的交會非偶然,感謝有祂,使我們在愛裡相調歡聚,榮耀歸主! 凡誼 103.8.5 謹誌於臺師大社教所 i.

(3) ii.

(4) 從踏步獨舞走向和諧共舞的美感體驗之生命敘說 中文摘要 這是一場以芭蕾為隱喻的生命關係探究,舞者從台下到台上共舞的歷程, 如同我與生命中重要他人從蒺藜之境走向和諧關係的意象。運用敘說探究做為研 究方法,一探我與生命舞伴從滯礙走向和諧的關係歷程,在生活與生命的淬煉過 程體驗生命的美感與意義,一回又一回地轉化原本膠著的生命關係,也不斷地在 敘說與書寫的過程中,體驗生命的美善與和諧關係的湧現。 從共舞敘說的經驗再現中,我對重要的生命舞伴有了豁然清朗的看見,也領 會美感體驗觸發的轉化力,引領我遠離童年時期對爺爺的畏懼、弭合長期疏離的 父女關係、學習擁抱夫妻之間的美妙差異、解構舊我所建立的信仰關係,最終在 多重的關係歷練中尋回美好燦亮的和諧關係。 在生命美感的自我提煉,驗證了美感體驗的外力助緣,足以觸發內在和諧動 力,發現感官儀式、心靈寫畫創作、團體敘說及行動實踐各有其開發感知與提升 心念的力量,也驗證了經美感的淬煉轉化,內在更能湧現真誠與美善。同時梳理 從自我、人我、環境物我及天人關係所濃縮聚斂的和諧關係之美,原來,美感體 驗連動心靈,經行動、反思與覺知的相互洗禮,和諧關係之美也自然地開展。 論文並以社會建構的視角呈現生命和諧關係的新體悟:和諧寧靜的內在關係 是經環境衝擊淬煉而來,擁抱差異更能綻放人際互動的美感,和諧關係需要愛與 美的滋養。從美感教育與學習的觀點,提出以下的建議與展望:自我關係的團體 敘說、跨越代間藩籬的表達性藝術、擁抱夫妻差異的美感實踐、整建靈性信仰的 社區關懷網絡、助人者之正向增能課程等。期待這趟生命敘說的小小結晶,也能 從小我到大我,層層綻放美善的光明與力量。 關鍵詞:美感體驗、和諧、生命和諧關係、和諧關係之美、敘說探究 iii.

(5) iv.

(6) An Aesthetic and Narrative Journey Toward Dancing With the Loved in Harmony Abstract This study borrows ballet as a metaphor for inquiring life relationships. In the ballet, the dancer steps onto the stage and learn to perform with the other dancers, moving around discordance and gradually tapping into harmony. The researcher adopts the narrative inquiry to probe the transformative process from stagnancy to harmony. Through arduous living experiences, she learns to resolve many troublesome relationships in the course of narrating and writing, which enables her to encounter with the beauty, kindness and harmony in life. From the narrative inquiry of dancing with her loved ones, the researcher comes to see clearly each of the other dancers in the ballet and gains insights into this aesthetic journey. Through this aesthetic journey, dread toward her grandfather since childhood was redeemed, and detachment between father and daughter got retied. She also learns to embrace the beauty of differences once preventing her from understanding spouse relationship, and accordingly reconstructing her relationship with her belief. All of these lead her towar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in which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life emerges. In this narrative inquiry,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many tempering experiences indeed help foster her inner motif for harmony, find her sensual rituals, enrich the spiritual writing, enable group narrating and elevate her mental power. She finally comes to realize that all of these arduous relationships catering with the many aesthetically touching moments foster the inner wealth of beauty, kindness and sincerity. Meanwhile, her relationships with self, others, environment and heaven are v.

(7) further elevated, being reconnected and baptized in action, reflection and awareness. The study reveals the realization of valuabl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metaphor of ballet dancing. It is believed that our inner peace could be forged with the outer challenges. The greater capacity we have for embracing differences, the more powerful we would be in harnessing beautifu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need nourishment of both love and beauty. From the viewpoi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learning, the study suggest collective narrative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expressive arts for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generations, the aesthetic practice for resolving the differences of couple,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pirtuality network, and empowerment of the helpers.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narrative study of human relationship aesthetics would shed light on the way we see ourselves and others, help elevate us from ego to big self, and nurture our inner beauty and positive power. . Keywords: Aesthetic Experience, Harmony,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f Life, The beauty of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Narrative Inquiry.. vi.

(8) 目. 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楔子 ………………………………………………………………… 1 第一章 舞者的心聲─序曲 第一節 巨視的眼‧綻亮的心──研究背景與動機 ………………………. 3. 第二節 我與他們可能的期待──研究目的與探究課題 ……………… 13 第三節 研究語彙 ………………………………………………………… 17. 第二章 舞句的探詢─文獻探討 第一節 美感體驗的內涵、特質與轉化 …………………………………… 21 第二節 生命和諧關係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探究生命之舞 第一節 關於敘說探究 …………………………………………………… 45 第二節 敘說研究的理解與看見 ………………………………………… 48 第三節 敘說之舞的鋪排與詮釋 ………………………………………… 52. 第四章 一場圓舞芭蕾的開展 第一節 踏步─回探童年尋找隱微的原生關係之美 …………………… 57. vii.

(9) 第二節 練舞─在突困行動中聽見心的旋律 …………………………… 74 第三節 起舞─在婚姻屏縫中初遇曙光 ………………………………… 80. 第五章 在光寶父母成長課程與信仰中舞動生命 第一節. 獨舞─跨出陌生舞步探尋母職與自我能量 …………………… 90. 第二節. 詩意美感中的洞見─學會和爺爺與父親輕盈跳躍 …………… 103. 第三節. 夫妻雙人舞─進退之間舞步愈跳愈調和 …………………… 117. 第四節. 健康的試煉─在恩光中脫胎換骨 …………………………… 133. 第六章 圓舞芭蕾─生命和諧之美的回觀與看見 第一節. 共舞敘說後的角色再現 ……………………………………… 144. 第二節. 和諧共舞中自我提煉的生命美感 …………………………… 157. 第三節. 在劇幕放下前凝視回觀與展望 ……………………………… 164.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分 …………………………………………………………… 177 貳、 英文部分 …………………………………………………………… 187 參、網路資料……………………………….……………………………… 188. viii.

(10) 圖. 次. 圖 5 - 2- 1 於 「 親子 互動 感 知美 學 」課 程中 擺 置的 童 年茶 席 … …… 10 5 圖 5 - 2- 2 於 「 代間 美好 關 係敘 事 」課 程重 現 爺爺 的 牛皮 紙 … …… 10 7 圖 5 - 2 - 3 於「 父 與女 美 好關 係 敘 事」 課程 中 的 撕貼 創 作 … …… … 11 4 圖 5-3-1 藉由曼陀羅生命寫畫與在婚姻中的我深度對話 ……….. 120 圖 5 - 3 - 2 E l l is 理 情 AB C 理論 的實作記 錄與書寫 …… …. . … …… 1 21 圖 5- 3- 3 生命成長歷程的儀式,學員透過植物拓染與袖珍書記錄創作..........124 圖 5- 3- 4 創造婚姻生活儀式,學員以黏土表達在婚姻中的美好看見 ….........125 圖 5-3-5 於「創造婚姻儀式」課程中捕捉婚姻關係的美好轉化 ..……….126 圖 5- 3- 6 於「創造婚姻儀式」課程中展望婚姻關係的美好未來 ………….......127 圖 5-4-1 伴我經歷漫長醫檢給我力量的恩典小冊 ……….…………….. 138 圖 6-3-1 站在水晶球上自信的女人 ………………………….……………. 176. ix.

(11) 楔 子 好長一段時間我在台下游移踏步,怯怯不敢作聲, 寂寥忖動著心,莫名的,雙腳跟著起了舞。 踽踽上台, 由一支彆腳的獨舞揭開我舞者的序幕, 初始,瑟縮扭怩、渾身僵硬……, 跌跤,撐身爬起,抬頭,緩緩舒展身姿, 在迴旋舞動間嘗試如實地演繹自己的情感與故事……; 一曲舞畢,掌聲共鳴,暢快淋漓。 接續,在美感的流中體驗, 我轉換了舞者的姿態, 在流動的舞曲中, 我的身姿更加暢然釋放, 及至我勇敢向人伸手邀舞, 爺爺、父親、先生及那未見的大能者一一向我遞手回應, 從我到我們,到天人合一的美好關係歷程, 因著每個當下迸現的美的能量、力量與光明, 匯聚成了一股湧動的趨力, 於是,一場屬於我們的圓舞芭蕾漸漸成形。. 1.

(12) 2.

(13) 第一章 舞者的心聲─序曲 這場敘說,要說的不是舞蹈工作者的故事,因為我不是真正的舞者,之所以 用舞蹈的意象為楔子、為隱喻,我想是跟我童年的美感經驗有著直接的連結。 我曾經在小學三年級到五年級時學過舞蹈,那是一段難忘的童年記憶。大概 是那個深植於靈魂深處的美麗共鳴在呼喚我吧,莫名的引導我以此意向來回看生 命關係的歷程,一點都沒阻礙的發現:「啊!原來我的生命彷若舞蹈!」而芭蕾 是所有舞蹈的訓練基礎,從基本暖身、拉筋、排舞、練舞、上台與夥伴共舞,再 回到一人獨舞,經歷了身體的僵硬、動作的失誤、跌跤與挫敗……,足以詮釋我 從踏步獨舞到與人和諧共舞的歷程。 這段歷程漫長卻深刻寫實,而美感的觸動感知與體驗行動,則是帶我舞向光 明的一股重要推力,到此刻還持續透散著良性效應。這樣的光明,對我產生很大 的生命轉換,引燃點就從帶領一系列融入美感體驗的成長團體課程(從外在的操 作體驗到美的催化,滲透內心),及與基督相遇起始(觸摸到心靈內裡的美善而 逐漸透散出來);我也看到幾位同基金會的帶領人和團體中的學習夥伴,在美感 的觸發與體驗實踐的反饋中,有了與我迥然相異卻令人欣喜的自我發現與轉變。 因此,這個研究議題始終像個「天諭使命」般,即使遇到環境的臨到,而不 得不臣服將論文寫作停擺兩年,「他」仍舊在我的心裡盤旋迴盪。透過這樣的召 喚,我相信有更多人能經由我的敘說,從心湧出潛藏或未知的美好力量,為自己 創造生命的和諧。. 第一節 巨視的眼‧綻亮的心─研究背景與動機 這個由心發出的「天諭使命」,涵容了我想以此為敘說主題的背景與動機。 這一節先從鉅視的觀點來鋪陳研究背景與外在研究動機,再敘說我的內在動機。. 3.

(14) 壹、 研究背景與外在研究動機 一、在動盪不安中看到外在與內在世界的錯雜 也許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發現:當集體眼目過度專注於競逐世界經濟的高度, 豐厚的物質光環卻沒有為人民帶來心靈的平坦豐足。加上前幾年金融風暴的輪番 席捲,衍生出高變動、高失業、紛亂叢生的環境生態,更令常民生活的坑洞峽谷 一一顯形:塑毒風暴、因貪收賄、因利詐騙、失業喪志流落街頭,情感衝突而傷 人、無力承受壓力而走上絕路、……,這些過去的社會病態反倒成為今日的社會 常態,也凸顯了人們心靈的空乏、脫鉤及內在的迷失。即使是為著爭取社會公義 而上街頭抗議的社運,也透露著人與社會脈動的動盪膠著,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惶 惶不安的詭譎氣氛;人與人的關係似乎落入警覺、對峙的防衛反應,甚至形成社 會集體的傷痛,人與環境、與人、……與內心的疏離,愈來愈明顯。 就生態系統觀來看,當人無法從大系統、中系統、微視系統取得支援與出路 時,唯一的倚靠僅有自己,倚靠什麼呢?舊約聖經箴言四章二十三節:「你要保 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從層出不窮的社會 事件中不難發現,心念,是調控支配一個人生命走向的根源,往往也主宰了結局 的發展。 而我有一種發現,在社會傷痛結痂的同時,近幾年的台灣似乎形成了一種小 資型的社會浪潮,像是人民對於世局現況的一種「天不轉我轉」的無言反動,也 開啟了一波波像是自我療癒般的常民心靈美化運動。最明顯的是,即使打開電視, 令人不忍的社會事件雖仍照常上演,但卻會發現那高度競爭瞬息萬變的世界風雨, 已悄然地在電視新聞頻道中逐日逐漸的隱身,媒體報導的視野似乎也開始從大江 大海,挪移至凡常的衣食住行育樂等市井生態成為取替。姑且不在觀點上做適切 性的評論,但就如同天下雜誌 526 期的報導所下的小標題─「全世界都在瘋小日 子!」也就是追求著常民生活「顧好三頓」的微小的美好光景,「小確幸」就這 4.

(15) 麼在你我的眼耳鼻舌身當中,以美食、以旅行、以親近自然、以居家擺設、以創 意手作、以正向信念……,勢不可擋的成為一種新興的療癒美學,隨時隨刻化身 各種姿態,滋養、撫慰愁苦的人心。這種揉合著美感、綠化、永續性、追求生活 和工作平衡感的生活樣貌,其實早已植根於北歐人的靈魂數十年,早就活出一種 內化於常民、社會、國家的整體素質(陳一姍、馬岳琳,2013)。而對於長期鬱 悶的台灣人更是苦中作樂的一種轉向,從揪心卻無可奈何、無從使力的全球政經 動態,轉而在生活各角落尋找自己可以掌握、實踐、擁有與轉化的微小滿足與感 動,愉悅自己的眼目與心靈的簡單幸福。 2013 年「世界最幸福國家」的調查報告指出,北歐國家包括丹麥、挪威、 瑞典、瑞士、芬蘭及冰島囊括了前十名,特別是第一名的丹麥,取勝的主因在於 國家整體呈現的平衡和諧社會氣氛。而美的設計與營造則是丹麥這些北歐國家幾 乎共有的風景。擁有美麗的地景風光是事實,長長嚴冬與短短日照的氣候生態也 是事實,但重點卻在於北歐人談美,更將美感轉化於設計工藝,落實在常民的生 活中,從有形的生態環境、居家營造浸透到內在心靈,是北歐人民追求美好小日 子的尋常面向,卻因美感的實踐,跨越了氣候侷限,造就出社會整體的動能,轉 換成創意產業的量能,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明顯旗幟。而這項評比是依據人民的薪 資和生活水平、就業率、居民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援扶助等條件,做為幸福指數的 評估指標(陳俊村,2013)。 同項調查在 2005 年時,則由不丹獲勝,這個蕞爾貧窮的小國成為當時全球 最幸福國家,出線的原因就在於不丹所彰顯的高品質精神與文化氛圍,打破了經 濟財力等同國力的單一思維,帶給人民豐實的心靈滿足與快樂,同樣也是一種和 諧的社會樣貌的呈現(林正峰,2007),如同曾昭旭(2005)所言,心靈的覺醒 才是洞見生命美感的主因。. 5.

(16) 二、確信美的感受力是治癒心靈、振奮人心的良方 聖經箴言十七章二十二節: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陳麗君(2010)也在其 博士論文「美感與積極情緒的關係及對變化覺察的影響」中提到,美感,是最典 型、最具代表性和概括力的積極情感。美感所帶來的愉快因子能提升人們的生活、 工作和人際關係;由局部的認知加工過程來看,它很可能對認知加工產生相異的 影響,產生促進或抑制的作用。 對映名列世界最幸福的兩個國家,不管是像丹麥人由外而內的美感浸潤,或 像不丹人由內而外散發的心靈滿足和諧之美,會發現幸福力的建構,最終都跟觸 及心靈的美感緊密相繫,顯於外,是人與人互動中的美善。而幸福排名第 42 的 台灣,其實更需重視的是內在美感心靈的甦醒與培養。事實上,每個人在生命旅 程中,多少都有與美相遇的經驗,或者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相異的空間場景、 多樣的感官探索,當中內在感受、銘刻記憶的深淺豐稀,關鍵即在於心靈開放與 體驗涉及的程度和內容。有人視美為虛幻無物,所以船過水無痕,未曾留駐心間; 有人則在豐暖飽足之餘急急尋美,企圖以金錢兌換外在之俗美,而罔顧內心是否 空虛;更有人不曾打開美的感受閥,當命運衝擊與生活勞頓全無奧援時,就易深 陷難以自拔;但仍有許多人能將旅程中美感交會的經驗感受,積累成精神靈魂的 能源食糧,轉換為遭逢絕境的救贖亮光,或是凝聚成群我實現的美善動能。 從丹麥及北歐國家的例子可見,美感動能帶給人們的滋養與豐足,其意義與 重要性絕不遜於財經政治,甚至能產生另一種創意文化的高額產值和國家的軟性 競爭力。而 2013 年的幸福指數調查所得的結論,主辦方哥倫比亞大學也敦促各 國政府領導人,提昇人民的幸福,應該放眼在能改善人民整體幸福的政策,而非 一昧的以經濟成長為施政最高指標;同時調查也發現,政府須對人民心理健康的 建構要更優先的看重與實施,因為該項指標的低落,是造成人民痛苦的最大元凶 (陳俊村,2013)。. 6.

(17) 《尋找你的幸福城市─你住的地方決定你的前途》作者 Richard Florida 指出, 美感體驗是建構幸福感的城市生活元素之一(蔡卓芬、馮克芸譯,2009)。蔣勳 (2006)也說,美感教育是一種包容美及唯一最寬容的教育,足以讓人發現自我 存在的價值。2005 年歐盟提出的未來關鍵能力中,把文化表達的能力列為其中 一項,其中就包括體驗各種美感經驗這項指標(2006,天下教育專刊)。此外, 1999 年的聯合國藝術教育宣言也提出:美感教育,對兒童的身心、情緒及人格 發展極為重要。可見,美感對一個人的成長與早期記憶具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劉千美(2001)在「論人的美感向度」一文中引述康德的觀點指出,幸福愉 悅感的來源包括美感和快感,快感的幸福是一種停留在感官上的滿足感;而美感 的幸福愉悅則是一種無所欲求的滿足感,是無關於個人的偏好與欲望,心靈自由 之下,對世間萬物油然生起一種美好的覺察,有此覺察力後容易感受得到他人的 友善與人我關係的和諧,甚至能體悟法國生命哲學家柏格森所謂生命存在綿延不 絕的創作活力,進而體悟人在天地之間滄海一粟的渺小或偉大,以及宇宙萬物運 行不悖的和諧與衝突,如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那般美妙。 自我、人我、環境物我及天人關係一旦和諧,自然就有美感的流露,顯形於 外付諸於行動,就是美善的彰顯。和諧,確實是現代社會人我生態之間所需要的 生命流動。 貳、內在研究動機──在劇幕轉場時遇見美的光影 我用透明來看見自己,我用澄澈來穿透自己, 我沒有什麼能給的,只有誠實看見的目光。 我看見自己,從關係的糾結與受困開始, 在幽微曲折的心靈小徑上,我與自己的陰影相遇。 我遇見自己的影子,靜靜躺在湖邊, 依然有生命力地掙扎,依然有生命力地舞動, 於是明白,原來生命是這麼回事, ─(王理書,2008) 7.

(18) 一、我與美的錯身與相知 對我而言,美是一種動力,是一種足以推動個人內在自我轉化的力量;美, 也是一種推力,一種足以使人向外付諸美善行動的利他動能,而箇中感受更是在 數個因緣際會下的相遇與學習中逐漸領略的。我生長在雲林鄉下,從小入目所見 均為家中雜貨店的百物堆陳、長輩忙碌匆匆的身影及無暇閒適的生活步調,當時 看美,多半是從外界有限的資訊複製而來:人的外表、自然天地、環境景緻、藝 術創作、物品外觀的良莠美醜,即是對美的詮釋定論,除了我所學習的舞蹈之外, 也一直以為不曾與美同行!直到 31 歲,信入基督碰觸到內住靈性之美的外散效 應,拯救了亟欲出走的婚姻;37 歲與光寶文教基金會(光寶)的一位如師如姐 的黑天使相遇,帶領我從在家接案的編輯 Soho、學校志工,跨入團體帶領者的 行列後,在課程實踐中彷彿被撬開了美的感應閥般,我開始有意識的去感知不同 階段的人生風景。 二、我與美的互動和實踐 2010 年起我開始帶領父母生活美學的系列成長課程─「親子感知美學」 、 「家 庭美好關係生命敘事」、「創造豐富的生活儀式」,才更領悟原來美在我們的心眼 之間無處不在,美是有力量與動能的,透過體驗、實踐、感知、領悟、回應與行 動,可以深刻的了解美是如何超越有形之物,直透雙眼所未見卻實實存有的境地, 且不管是誰,都能就近的以接觸、以體驗、以實踐……,嘗試轉晦暗為光亮,轉 怯懦為勇氣,化衝突為和解,化和解為和諧,與生命的各種美好相遇,而其中特 別是置身在「家庭美好關係生命敘事」及「創造豐富的生活儀式」兩個學程,感 受尤為強烈!. 8.

(19) 當人愈向內旅行, 就愈能在各個轉折處不斷的看見新的自己! 在這次的 10 堂美好關係課程演練中, 我發現自己對於回溯過往與家人的連結, 已不再像以前容易激動得無法自已了。 特別是在第 9 堂課所畫記出來的家庭歷程圖譜, 夥伴驚呼下,才發覺我畫出來的曲線都在 50 分水平以上, 坡度起伏和緩, 我也才發現,當我再面對過往的同一事件時, 以往非得用極度低落的曲線才能盡釋的苦楚, 此時此刻,已有種雲淡風輕的況味, 不再那麼的狂喜與狂悲了。 而對於我的祖父、父親及大弟,曾經敬畏、無奈、心酸交雜的情感, 似乎也在書寫上淡了好些濃度…… 卻是舒妥安適的, 可喜的轉化, I accept it. (課後書寫,2010.12.8) 以上這段小小的書寫記錄,是我在一趟「家庭美好關係生命敘事」課程中以 帶領者的身份,在光寶進行備課與預行實踐的感受紀錄。而接續在帶領的一個父 母團體中,我再次見證了融入美感實踐的成長課程,如何為我與別人的生命帶來 動人的力量;勇敢的敘說自己的生命故事,如何不斷的療癒自己也療癒別人。其 中,團體當中男性成員中唯二的一位爸爸,他在課後的一段書寫令我印象深刻, 也令我憾動,也是觸發我以此為研究主題的動機由來之一:. 9.

(20) 台北到新竹這條回鄉之路,不過是短短一個小時的車程,而我卻踟躕逃避了 近一年,因為美好關係的課程學習的需要,老師要我們帶幾張與母親的合照,我 的心莫名的像被一股電流引動,鼔足了勇氣回家探望我那久違的母親……。 白髮年邁的母親見著我開心至極,皺紋漾在她燦笑的臉龐上是我熟悉的溫暖 氣息,母親對我沒有一絲責備,仍是如昔的噓寒問暖、如昔的煮了我愛吃的東西, 我對母親、對老家積壓許久的自責與愧疚,在那時彷彿都一口氣消散了……。母 親的愛不因現在的我是否有無成就而改變、也不因我是否能及時照應家裡而減 淡,……,那是一次難忘的融冰之旅。 (明達,引自《不光會耍寶─認輔志工守護孩子的故事》,2011) 坦白說,學員明達的這段自白,某種意義上也映照著我自己的經歷,差別在 於我比他多了另個角色身分,能從引導者的位置更加專注聆聽許多成員真實的故 事。「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自己的眼淚」是最直接的照見。在這之前,鮮少也不 知如何在學員夥伴面前敘說自己的我,因著明達帶來的反饋深刻的撼動我,自此, 後續在光寶的社區父母美學成長課程裡,我也開始說起自己的故事。我的故事雖 平凡,卻牢牢實實是從志工轉換到課程帶領者一路上的體驗與探見,對我的生命 影響深刻,且價值深遠。尤其對於我與父親關係的破冰與共舞,最初是因為課程 的預嚐而有了細微的覺察,因實踐而理解,因理解而願在內心和解,因和解所以 釋放,因釋放得以看見美好;這絕對不是一夕之間的頓悟,而是受到美感氛圍的 引動,真實的跨入了一段柔細的內在旅行而得來的。 而另一個生命之美,則是屬於靈性的層次,是我從基督信仰十多年來所摸著 的靈性之美,在我自身,及與先生多年來跌宕起伏的關係中,藉由禱告、聚會、 讀主的話語……,漸漸扭轉了我的心眼、柔化了我的先生,變化了我們的內在, 因而挽救了我的婚姻,因此,我在教會、團體中敘說我的故事,讓故事也成為鼓 舞別人生命的滋養。 10.

(21) 三、我對美的領會及發想 「美景在前,我行走其中;美景在後,我行走其中; 美景在上,我行走其中;美景在下,我行走其中。 美景圍繞四周,我行走其中。 漫步在美的小徑. 我生氣蓬勃地行走其中」。. ─納瓦霍族印地安讚美詩 這首印地安的讚美詩,可說是我當前的心境寫照,對我來說,美景來自有形 與無形,置身其中帶給我最溫潤的感受便是心靈的和諧。我對美感的領會,除了 從光寶的成長課程而來,在師大修讀研究所期間,李明芬老師的質性研究這門課 程,更為我帶來莫大的啟發。明芬老師透過實踐紀錄、書寫、敘事文本、紀錄片、 圖像對話、反思練習與敘說表達,引導我們多廣度的探析生命與思考人生。記憶 最深刻的是「與他人和自己的三段對話」及「人生的大哉問」這兩項功課,讓我 在思考與實踐當中,位移了既有的視域觀點,在不斷與自己內在對話的書寫探索 中,也進一步的撬開與內在和解的潘朵拉之盒。2012 年研究所課程剛結業沒多 久,有幸參與明芬老師主持的深度匯談讀書會及後續的「綠色實踐社群創生連結 之群體深度匯談」的活動,我參與了學習和服務。在團體中,我不斷地有機會聆 聽來自各社群領袖的敘說,並加入跨社群間的深度對話,讓我感讚社會上有一群 人默默願意奉獻小我,為這塊土地上的人與生態共創美善大我的可敬作為。我也 曾在讀書會中嘗試敘說自己所書寫的一小段生命故事,竟體驗到被深度聆聽的美 好滋味,也體會到即使只是一個平凡的小故事,也常常能召喚出其他動人的敘說 行動,甚至匯聚成集體的智慧心流,激盪出從我到我們的共感與實現的契機。求 學的這一段經歷,更讓我感受人文省思與生命關懷的力量,透過敘說的展現,歷 程本身與提煉的結果,都充滿了盎然生機之美。 因此,這幾年來,在生命轉化的歷程中,不管是以學習者、實踐者、基督恩 典的領受者,或是分享者的姿態來體會,始終都有種在美的氛圍中幸福浸透的感 11.

(22) 動,雖然我是個仍在摸索前進,在歷程中實現自我、持續發現自我的女子、媽媽、 女兒、妻子、志工、課程帶領者與基督徒,僅僅只是這樣,我就已經感受到美對 於生命帶來的和諧推力,其中有真、有善、有聖的成分在生活透散出的微妙效應, 早已一點一點的改變自己與身邊的人。 因此,在構思碩士論文的時候,始終將「他」擺在第一順位,因為在與美感 體驗相遇相知的歷程中,我除了是最大的受惠者外,也眼見週遭他人將個體深刻 經歷的美感量能,化為行動趨力,進而產出突破與改變的勇氣,圓滿達成自我實 現,也影響更多人投入美善實踐的事工。無論是利己實踐者,還是能超越自我且 走向利他的群我實現家,在各自領域中勇敢的堅持與默默的耕耘,都是使得社會 朝向美善發展的原動力。在感受個人生命的改變之餘,我更期待從自己的生命敘 說探究中,洞見在美感體驗的觸發或實際經歷下,如何可能引動生命的自我超越, 朝向關係和諧共舞的境地,甚至如何可能被美感激發出真美聖實踐的共善動能, 則是本研究的內在動機與核心概念。. 12.

(23) 第二節 我與我們的無限可能─研究目的與探究課題 在默劇出走的旅程中,表演者姚尚德是以表演來傾聽他人的真實呼吸,他發 現,透過無聲的肢體敘事,激發交流彼此的心,常常有額外的驚喜。我在團體帶 領現場、在生活中也與我的生命舞伴共舞,我發覺,敘說帶給我與我們彼此之間 的是無限美好的可能。 壹、研究意識 從 2009 年至 2013 年底這期間所發生的故事,關於我的美感體驗,有許多是 從行動實踐而來的自我轉折與多重探見:自卑的轉化、自我的探索、父女關係的 和解、與神的和好和婚姻的轉折……,有些是屬於我與自己內在的關係,有些是 我與家人間的關係,特別是我與爺爺、父親、先生、基督,再回到我自己,我們 是如何從困境共舞出美好,則是五段重要的歷程標記。我點點滴滴的領受到,在 這幾年的生命旅程、信仰與課程的實踐中,我所挖掘的隱微的力量,當我以接受、 認錯、寬恕、和解、感謝之姿面向它,就能持續轉化成自我祝福、照亮別人的綻 亮光輝。 而在生命中連結交會的重要他人,是我心目中的舞者,也是重要舞伴,我同 他們在人生舞台中演繹交織了許多不同的舞段,從台下到台上,徐徐舞動著屬於 我與「他們」動人的故事。翁開誠(2002)在他「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一 文中所說的,十年來,故事(narrative) ,一路引領他化解,並跨越了他內在的糾 葛與交戰。「通過故事,我們可以創造出自己生命的美好;通過故事,我們也可 以欣賞出別人生命的美好。」因此,在這個敘說研究中我是一個說故事,也是一 個記錄故事的舞者角色,以自身的故事出發做為敘說的流動舞曲,以「我,我說, 我感,我是,故我在」的角度(翁開誠,2002),重構出屬於我在自己生命角色 位置上的看見。Satir 認為,當人彼此接觸時產生的美好經驗,足以帶動人有所 轉化,而當中要達到與人的接觸和連結,則需要有你、有我及情境脈絡的整合(吳 13.

(24) 就君譯,1993)。據此,處身於一個說故事的角色位置,再回到我所經歷的舞台 現場,確實發現,在自我敘說與書寫文本並進,輔以美感覺知與體驗的情境氛圍 營造下, 「我」的故事經常能引動參與者也敘說他們的故事,在「我」的故事、 「他」 的故事交互回饋中,彼此互為主體相互浸潤,在主動敘說與被理解間,於是領悟 油然而生(Hatch & Wisniewski,1995)。 就像默劇工作者姚尚德,是透過演出他自己童年被性侵的傷痛故事,不斷的 進行自我對話;後來在一場自我敘述的故事演出後,一位年輕觀眾的擁抱與道謝, 竟讓他躍出自我沉溺的幽谷意外療癒了自己,那一刻開始,他便渴望知道更多人 的故事。以默劇流浪的行動企圖打破自我,在田野用他擅長的表演與人碰撞出更 真實的火花,學會用更謙卑的心尊重土地與每個生命。「透過無聲的默劇交流, 激發彼此的心,我發現,常常別人比自己做得還更好!」 (姚尚德,2012) 。姚尚 德的這段敘說與自白深深激動了我。表演是姚尚德敘說的舞台,而台下的生活、 課程的帶領現場與教會,同樣是我的敘說舞台,我在這些舞台中,很開心的能與 許多人的生命激盪交會,也從當中提煉出不同的領悟與看見,「我們」的故事, 也往往匯流成當下的共感與經驗,這樣豐厚的反饋往往是助益我們湧現探訪自我 生命深處精神的奇妙贈禮(李家兆,2013)。並得以將那股精神力量導流成彼此 共享、共同獲益的正念之泉,影響身邊無數的人,甚至下一代子孫(林亞君譯, 1998)。不管是團體帶領者或是單純的敘說者,均有如此的舞台使命與影響力, 我感恩、珍惜並相信,這次的敘說探究,除了能一探舞者本身在台上台下的美感 經驗與關係轉化實踐的動人舞姿,我相信也會是一個與人連結共舞的最佳契機與 美善行動無限可能的啟航。 一直覺得生命本身就是宇宙的奇蹟,每個有機體生命的存有都極其奧秘,特 別是在信入耶穌基督後,因為幾番實際經歷,對於生命關係的轉折有更深刻的感 受,對於變化的過程因而愈來愈感好奇,因此,藉由敘說回探自己從踏步、獨舞 到與自己及他人關係共舞微細交會的歷程,蘊藏著什麼樣的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詮 14.

(25) 釋?我亟思想從研究中找到那隱微卻動人的解答,並期以此重構屬於我對生命和 諧關係的看見,召喚更多踏步者和獨舞者來經驗美感所帶來的正向趨力,好讓美 感的效應助人跨越藩籬,找到轉化、超越的力量,舞出光明和諧的生命之舞,便 成了我的深層研究意識。 貳、研究目的 基於研究意識,我想為誰而寫、而說?敘說什麼呢?不僅是為我自己,更為 那些仍在尋找自我、為自己找力量,以及那些陷於關係苦境的大眾而寫,期待能 藉此溫潤彼此的心,鼓勵更多人勇敢跨開真善美聖的體驗步伐,與生命的重要舞 伴,從蒺藜舞向喜樂和諧的境地;同時,也想超越個人的小視域,以研究者及助 人者的角色,對美感體驗的運用實踐及生命和諧關係的體悟,提出社會有益的參 考建構。 一、探究內外在美感體驗,促成生命藩籬的跨越歷程,及經驗再現後對重要關係 角色的新覺察,以建構自我生命的新意義。 二、驗證美感體驗與建立和諧關係的力量,以提供想重構自我與家庭美好關係者, 可茲依循實踐的方向。 三、探究人、己、環境、靈性信仰關係的交互淬煉下,對生命和諧關係的再詮釋、 新體悟與社會性的建議,以期激盪社會共美、共善的價值。 叁、探究課題 依據前面的研究目的,試圖透過生命敘說探究以下的問題: 一、我與生命中重要他人有哪些動人的美感體驗? 二、我在美感體驗與實踐之間跨越自我藩籬,轉化至美好的和諧境地,歷程再現 的意義是什麼? 三、美感體驗如何經外緣助力觸發內在和諧的生成與轉化?轉化的結果是什麼? 四、經內、外美感體驗的再提煉,對於生命和諧關係之美,有何新的詮釋? 15.

(26) 五、從小我的視窗向外擴展,以社會建構思考生命和諧關係的新體悟是什麼? 六、生命敘說後,對於從美感體驗走向生命和諧有何建議與展望?. 16.

(27) 第三節 研究語彙 壹、和諧 據胡鵬年(1999)詮釋,和諧是一種穩健、安順、平和、安全、寧靜、圓融 的理想狀態與境界,帶著寬容的體現及積極正向的思維,也包為人處事上的順天 應人、和平相處,尊重與合作的內涵。黃有東(2007)認為,和諧是一種關係狀 態、價值觀念,與心靈的文化心態,也就是內心和諧;「內心和諧」是指人在面 對外在的權名、慾望、人際、家庭、社會、自然與世事時,內心通過感性與理性 的衝突調節後,得以寧靜、平和、從容達到精神愉悅與恆久幸福的境界。同時, 他視「內心和諧」是個美學命題,可透過「三心」─心存敬畏之心、博愛之心與 感恩之心,鍛鍊出「二感」──精神的愉悅感與恆久的幸福感,達到心靈的圓滿 與統一。特別是幸福感,才是內心和諧的最高體驗境界。 新約聖經恢復本(臺灣福音書房編,1986)哥林多前書一章十節描述,主耶 穌呼召從事捕魚網工作的雅各和約翰兩位門徒,賦予他們的職事即是修補人的事 工。補,在聖經以弗所書四章十二節裡等同於「成全」的意思;在哥林多前書一 章十節又有「彼此和諧」之意,內涵包括整理、結合、成全、預備、完成、加上、 調整,使之適合、使之和諧,叫彼此能在神的愛裡建造在一起(臺灣福音書房編, 2013)。 故,融合上述三個出處的註解,此研究所指的和諧,係指人與人、與天、與 環境事件、與自己等連結的美好關係,在關係歷程中覺察、調整、鍛鍊以跨越衝 突,能在愛裡寬容、尊重與平和共作的一種心靈幸福圓滿的狀態。 貳、美感體驗 美感是直覺的感應,不是理性的思索推論,人心被感動的歷程即是「美感體 驗」。同時,美感也需藉由直接體驗,讓體驗主體──人,與被體驗客體──事物 17.

(28) 互相調和成一體,實現意識交融統一的意義(賴玉釵,2011) 。體驗(experience) 的英文解釋包含經驗、經歷、體驗等意涵,其意義雖有差別,但因無法設定敘說 的體驗層面,故採用較廣的涵括面向,因此,本研究所定義的美感體驗,含融美 感經驗、美感經歷及美感體驗等詞意。周來祥、周紀文(2002)的研究指出,美 感體驗活動具主動探索、高度選擇性,結合外在型式和內在心理結構的契合,為 人帶來「審美愉悅」,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快樂。Csikszentmihalyi(1997)指出, 審美經驗包含感官層、情意層、認知層和超驗層,有助於人們建構意義,將人生 當中經歷的悲情劇本,轉化為新的喜劇里程碑;並可能提供人們重新細探事物的 機會,以此打破客觀時空之框限,得以徜徉於過去或未來時空,找到完整非零散 的自我悅納與肯定經驗值(賴玉釵,2011;Jauss, 1982b, p. 10;洪詠善,2010), 就是美感心靈的體現。 而美感心靈要達到「即事見理」的體驗,絕非自然、倏忽間的領會,而是需 要經過一番實踐的工夫,在實踐當中,濾除心念的雜質穿透遮蔽的帕子,輔以外 在環境的助力,有助甦醒心眼,看到超越感官的生命之美的存在(曾昭旭,2005)。 就本研究所定義的美感體驗,包含感官面和心靈面的涉入實踐,以追求超越 感官的美感心靈為依歸。可藉由外力的助緣(如課程裡多元媒材與活動的應用、 情境氛圍的營造及說故事等),觸發人們在實踐中直接體驗,通過審美意識的作 用轉化心念由負而正,重構意義與看待世界的視框,以達完滿自足的心靈愉悅。 叁、敘說和敘說探究 敘說,也稱敘事或敘述,根據翁開誠(2002)所說,敘說就是「故事」。按 照 Clandinin 和 Connelly 的定義:「故事」就是現象;「敘說」就是探究的方法。 敘說探究,是一種了解內在世界和生活經驗最清晰的方式(吳芝儀譯,2008)。 Clandinin 和 Connelly(2000)指出:敘說探究,是研究者和參與者置身在一個情 境或一連串相關情境的現象場中互動合作的結果,是活過的與說過的故事的「再 18.

(29) 呈現」 (representations) ,研究者在說故事、聽故事中,也寫故事,是個人的,也 是社會的。當中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連續性,並結合不同地點的情境而 建立「三度敘說探究空間」(引自蔡敏玲、余曉雯譯,2004)。敘說歷程中並不 侷限在口語敘說,還能透過多元素材如照片、手工創作品、紀錄片、繪畫作品等 其他方式來說故事(李家兆,2013)。 因此,敘說不在鑽研解題,而是透過聽故事與說故事來捕捉生命風華,使人 對生命產生新領悟與重估自身經驗的詮釋參考。. 19.

(30) 20.

(31) 第二章 舞句的探詢─文獻探討 我的生命芭蕾舞劇從獨舞啟幕,以和諧共舞為現在進行式,而美感體驗,仿 如是推動我從蟄伏的踏步者走向舞台,再從獨舞、邀舞到共舞的奇妙精靈,在舞 台上更頻頻現出她美麗的光影。如同一齣舞作的編排需要先確立專屬的舞蹈語言, 也就是舞句,來呈現舞蹈的涵義、連結與排列,本章將依此探詢文獻,以捕捉美 感體驗的娥娜之姿,及其穿梭在我的生命故事現場的舞動身影。. 第一節 美感體驗的內涵、特質與轉化 壹、 美感體驗的特質與內涵 莊子說: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北宋程顥在他的「秋日偶成」一詩中寫到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都是對美的一種形而上的詮釋,是超越 感官之美的,是一種生活感受、分享與內在的哲思。「美並不是一種知識,美可 能是比知識還要高,一種心靈上的感受。」這是美學大師蔣勳對美的一種詮釋。 美到底是什麼?如何定義?一片蓊鬱山林、谷中淌流著一彎小溪……,眼目所及 的畫面,就著每個人的感覺與領會,必然有著各自不同的描述與解讀,漢寶德 (2004)也認為美感是無法言喻與絕對定義的。美感體驗就字面解析,有著「美 感」和「體驗」兩個意涵概念。美感屬於純粹的感受(漢寶德,2004) ,而「美」 和「美感」的差異,在於前者是能引起主體愉悅感受的對象;後者則是主體感受 力的判別。美感和美學,最早都由「aesthetic」這個字元所涵蓋,起源於希臘字 「aisthesthal」,意思就是對感覺的認知,是一種感覺學,也是一種藉由感官視、 聽、嗅、味、觸的覺察、感知和想像的知覺,感官知覺是美感與美學的媒介,所 引發的心理效應即是「美」 ,而此心理效應則是讓人感覺到舒適而美好的心境(蔣 勳,2006;洪詠善,2012)。美感和美學就字面嚴格來看,或有不同,美感是簡 單純粹的本能感覺(漢寶德,2010;蔡雪枝,1996);美學則是研究感覺的理性 科學和哲學,但淵源一樣,康德哲學中的「感性直覺」(aesthetic intuition),提 21.

(32) 供了美感和美學的相連性詮釋,他認為 aesthetic 是感覺,從感覺層面切入看藝術、 看文學……,若足以引發某種特殊感受,那般感受即是「美感」。對康德來說, 美就是美感,是一種感受─aesthetic,也是不涉入知識的純粹情感反應,是外在 物形與人融合的一種和諧的感受 (潘德榮,1999;引自賴玉釵,2011 )。因美 學和美感的思辨不是本研究的原意,所以,在研究上不在此點多做區辯,而以較 契合本研究動機性質的「美感」一詞來定調。 一、體驗 關於體驗,最早出現在傳記文學,是用在從主人翁的生活面向進行解釋上的 描寫;狄爾泰的詮釋學中,體驗是由生命去理解生命的核心概念之一,體驗和生 命是意義統一體的相輔成(羅光,1999;師雲儀,2000) 。Schmitty 於 1999 年對 體驗提出的論點指出,體驗包含整個生活本質,且通常是由事件的直接觀察或是 參與所造成的,不論事件是真實的、夢幻的或是虛擬的,體驗通常來於誘發而非 自發(引自黃玉琴等,2005) 。而盛行於台灣教育界多年的「體驗教育」 (Experiential Education) ,主要是提供直接的動態感官經驗,引導人在體驗中進行反思與內省, 有增能、技巧發展及價值澄清的功用(洪詠善,2010;范靜芬,2012)。 綜上所述,體驗可說是一種經驗生活面向的動態,是主體(人)經誘發、觸 動,得以在行動中置身參與,並可能帶來反思與效應。 二、美感體驗 美感體驗,可從感官的和心靈的面向涉入。漢寶德(2004)主張,美的感 受是個人化的,要領會需實際介入情境中,而非保持遠觀那似紗似霧般的朦朧, 那樣的距離美感無法使人有真切而深刻的自我領會,易落於淺表的感覺形容,較 無法從內心激起與眾人分享的能量。羅光(1999)認為, 「美是充實而有光輝的」, 美也是直接體驗而得的,藉由體驗,才能將主體和客體綜融,將整體生命和真正 的美感相連結一起;狄爾泰認為,美感體驗是以美感為意義訴求組合而成的結構 22.

(33) 關鍵體,內含多重元素,包括美感對象、感受或表徵,這些元素缺一不可,若單 一,就無法反映出美感的真實意義(引自楊婕媺,2010)。 統合來說,人處身於情境場域中,與美感對象連結、融合被感動的歷程(賴 玉釵,2011),就是「美感體驗」。 三、審美經驗有助意義的建構 陳錦惠(2005)在其「教學歷程中教師美感經驗之研究-Dewey 美感經驗的 觀點」論文研究中提到 Dewey 的詮釋觀點─ 「一個美感經驗之所以能在瞬間匯聚, 是經過長時間經歷的蟄伏,終至達到高潮。」及「美感經驗是一種完整經驗的極 致表現」。所謂的完整經驗,指的是突顯而完滿自足的愉悅感受、經驗過程中的 全神貫注、內發性的動機及行動挑戰的交互作用等四面向(羅美蘭,2011)。其 中 Dewey 提到完滿自足的感受,指稱並非歡喜的結局才會令人產生如此感受, 在經驗歷程中,可能因一個獨特顯著的事件發生,帶來心靈的衝擊或震撼,這般 經驗所帶來的感受可能是恐懼、緊張、衝突,甚至是悲劇收場,而非喜樂、和順 的情緒感知,但卻因此鑄刻成一個深刻、難以忘懷的經驗,帶來完滿自足的感受, 這是發展經驗的方式之一,其中含有美感特質。Dewey(1934)並以戲劇為例,認 為悲劇的震撼力,往往造就更深刻的完滿自足感,觸動觀者對人生產生新的體悟 與認識,這就是審美經驗(aesthetic experience)的作用。Csikszentmihalyi(1997) 認為,審美經驗有助於人們建構意義,將人生當中經歷的苦悲劇本,轉化為新的 里程碑,成為展望未來人生的契機(瑪潔利.曼尼佛,2005)。 所謂「審美經驗」,是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經驗中發生的 (Deway,1934);審美意識是美感判斷的必備元素,也是美感經驗異於一般經驗 的差異所在,它透露了主體和審美對象的互動關係,對參與者的情感與先見經驗 產生影響,重構了審美對象的認知意義,可以說,美感經驗的發展是被審美意識 所引動觸發(洪詠善,2008)。以此來看,人與己、與他人、和宇宙天地、環境 23.

(34) 事物這些審美對象的互動關係,都是經由個人的審美意識,而產生不同的認知意 義與詮釋。劉育忠(2011)在其研究中提及康德對於審美經驗的看重,在於他康 氏認為事物所引發的特別反應、態度和判別,才是美感世界中須優先受到的關注。 原因為何?因審美經驗的獨特性,可能足以讓人跳脫現實的綑綁,昇華獲得一種 單純的經驗,甚且透過審美的相關活動而調和人們的感官層與認知層,以至和諧, 也就是「從美通往自由」,這是康德美學所關注的焦點,與杜威的整全、純粹的 經驗狀態所構築成的生活意義,有類同的看法。 賴玉釵(2011)引述 Jauss(1982)的論點,提出美感體驗帶來的「審美愉 悅」,可激發想像力,讓人得以跨越現實時空的拘限,讓心靈愉悅恣意的遨遊太 虛與未來,抽離主觀當事者的姿態站在旁觀的角度來了解現況,便易在欣賞(參 與、遊戲)過程中體嘗到愉悅與感動。然而,蔣勳(2006)雖著書倡議美感的體 受力須經由五種感官來開發甦醒,但他卻提醒人們勿留滯在感官本身,而是能超 越感官領受美感所帶來的心靈覺醒。就如 Csikszentmihalyi(1997)的觀點指出, 審美經驗不僅包含了撬動感官反應的感官層、甦醒過往經歷感受的情意層、尋求 意義的認知層,也包括正向轉化自覺完滿成長的超驗層。當人能將走過的喜樂與 悲傷事件,看作是超驗層的經歷鍛鍊,就能令人對生命起敬意,大幅改變人們對 世界的了解與互應關係,帶來審美經驗的心靈啟發,不管是好事或壞事,強烈的 單一事件,就可能經歷一個審美經驗的啟發撞擊(引自瑪潔利.曼尼佛,2005)。 四、美感體驗的途徑 而美感的體驗途徑,則不僅僅是來自於有形的事物、藝術作品、課程活動、 人際互動,也包括大自然生態及與信仰的連結等等。體驗的要素則包括情境氛圍、 個體的融入參與,透過行動實踐與反思內化。除此,Deway 強調,美感的體驗重 在身體力行與實際參與去做的過程;而理解和強化、接收性,以及情感的投入, 則是體驗的必要原則(引自陳伯璋、張盈堃,2007)。. 24.

(35) 這幾年我自己在帶領的婦女成長團體中的預行實踐,是在情境氛圍的觸動與 自主的意願下,一次次藉由照片回溯、再現童年的儀式美學,對話、塗繪與不斷 的書寫和敘說表達,展開一段段與爺爺、父親和自己關係修補的旅程,即使無法 對已逝的爺爺當面表達言說,卻早已在照片書寫與儀式的重現中,體驗真實存在 的美感;更從回探、塗繪、對話、書寫、敘說與行動中,理解了父親生命的難處 而願意寬恕和解並擁抱;在信仰中藉由禱告、唱詩歌與主相連,與弟兄姊妹共同 聚會,享受被靈性之光照耀的感動與溫暖。人之於人、之於物、之於儀式、之於 行動、之於信念、之於表達……,這些都是從感官轉化到內在合一體驗生命美感 的種種路徑;以我的領會,通過美感體驗以達內在轉化絕不僅是單一管道,而是 身歷其境,經由各種體驗的途徑加總而來的果效。 可以說,美感體驗的彰顯需要的是時間的累積淬煉。在生活中,人們受審美 意識的觸動,藉由實際的體驗途徑,並投入實踐行動,調和感官、情意、認知層 面,才得以擺脫枷鎖通往心靈超驗的自由,以轉化視框,達到完滿統一和諧自足 的淋漓表現。 貳、敘說在美感體驗中展現的力量 敘說也是美感體驗的一種形式,在此敘說探究的論文撰寫中,不僅是過去故 事中人際關係轉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也在整個書寫旅程中彰顯它對我這個敘說者 帶來的威力,因此,特別在此鋪述探討。敘說,不只單一的透過口說言談,影像、 寫畫、戲劇、舞蹈……,都可以是敘說的管道,只要能將故事說得具體明白,並 能把個人的過去、現在、未來貫通起來,敘說者的生命便能顯得完整、具歷史感, 並得以從中提煉出個人迎向未來的力量(翁開誠,2002)。以下就以敘說的筆觸 為預嚐,從我曾接觸過且感受深刻的影片、出版品、舞蹈與戲劇的面向,來探看 敘說的力量。. 25.

(36) 一、敘說在《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打開觀者的自我覺知 電影《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是敘事風格強烈的作品,透過主角的倒敘, 帶我們通往他在汪洋中與猛虎理查帕克,以及與自己內心交戰的故事,並奇妙的 引領我們打開與自己內在連結另一個更廣闊的「世界」。該劇編劇大衛馬際說: 「『Life of Pi』帶著故事的敘述力量,能重新詮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來見證 生命中的命運之手,幫助我們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而飾演 Pi 父親的阿 迪爾胡賽恩則認為,故事有一種力量,能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潛質,明瞭自己能朝 什麼方向發展。導演李安則表示,不僅是劇中的主角 Pi,任何人都必須敘說一個 故事來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拍電影之於李安的意義是如此,藉由他所拍的電影 為媒介,讓觀眾在觀看故事的過程中,能想、能咀嚼,且回應到觀者自己的生命, 同時於人際網絡中分享傳遞,故事便就此構築出獨特的意義。 敘說是帶著力量的,李慶芳(2012)從「敘說得以覺知」、「敘說得以想像」、 「敘說得以解放」中洞見「從敘說中找到自我」。他認為,坦誠的敘說,就能讓 隱藏或未知的內在影像畫面愈現愈清晰,且越說越清楚、越說越深刻,直抵內心 與內在的本質。敘說,是一種深度的說,向內在旅行的深敘,而非八卦與議論, 也是自我解放的途徑之一,敘說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整理、釐清與療癒。這也 就是一種深刻的美感體驗。 二、 敘說透過書寫出版盪漾出正向的心漣漪 近年來,敘說的風潮愈來愈顯著,必定是帶著敘說本身存有的力量而形成的。 感受最強烈的一次經驗是 2012 年金鼎獎頒獎典禮,我在現場,那次,文學獎四 位得主中有三位作家、非文學獎人文類兩位得獎者寫的都是自我的生命故事,包 括郝譽翔的《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陳俊志的《台北爸爸,紐 約媽媽》、林俊穎的《我不可告人的鄉愁》,非文學獎得主瞿筱葳的《留味行: 她的流亡是我的流浪,奶奶的十一道菜》、以及林香蘭的《流轉家族—泰雅公主 26.

(37) 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文化部,2012)。作家們似乎都藉由敘說書 寫,向自己的生命源頭挺進,在溯源中尋到向生命致敬的力量。 其中,我對郝譽翔(2011)其人與書中的故事感受特別深刻,2014 年初, 我曾在一場文學書寫講座中聽她敘說生命的故事,她說,她是透過文字來敘說那 些發生在自己生命中深刻卻未見光彩的故事,來召喚徘徊在逝水的成長時空中自 己孤獨的靈魂,書寫完,未竟的心也得以解脫與安息。而賴佩霞(2012)也藉由敘 說書寫「回家─賴佩霞二十年修行告白」,揭露她從傷痛的生命中覺醒的經歷, 在過往、現在與未來的三度象限中往復回流,找到歸回本心的心靈勇氣,帶著疏 離了 30 年的心,和父母親和解。藉由出版,作家們不僅自我療癒,也能為閱聽 大眾帶來敘說的美麗漣漪,勇氣行動的模型,讓心靈得有復甦的依循,敘說對生 命是具有力量的。 三、敘說透過舞蹈與戲劇呈現原始生命的力與美 舞蹈和戲劇都是表達性藝術的一環,本身就是故事的組成與輸出。不管是芭 蕾舞、民族舞或是現代舞,每一支舞都藉由音樂與舞者的肢體來演繹、詮釋,向 觀眾傳遞想說的故事,如雲門舞集的舞作,都有非常強烈的敘說意象。 國外媒體形容雲門的舞作有如一本靈魂美學,如薪傳、紅樓夢、流浪者之歌、 行草……,舞蹈雖無對白,卻能舞進觀者的心坎裡,部分成為台上台下連結的共 感,部分則形成自我的覺解。小學三年級,看先民渡海演繹斯土斯民之愛的「薪 傳」、40 歲生日時,在國家戲劇院觀賞「聽河」,看一條條不同的人生之河,映 照出不同的生命故事(雲門舞集,2010);我雖不識台上的舞者,但他們卻能以 那超越聲音的肢體語言,在不同時空領我深觸內在的生命風景。「每個人都需要 在自己的生命之河中,隨著環境的流轉,勇敢跳換不同的舞步,才不致被淹覆或 隨水逐流。」這是我觀看「聽河」的體悟,它幫助我有了某程度的自我釐清與反 思。 27.

(38) 關於戲劇的敘說力就更無庸置疑,音效、劇情加上對白的直接訴求的形式, 力上加力。而我曾接觸也看過另種戲劇,是以互動記實的形態,由當事人在舞台 中自我敘說演出自己真實的故事─「水面上水面下」劇團,以讓生命說話的角度, 曾邀自閉兒家長、大眾個人,從敘說、書寫……,結合「遇見家庭中的自己」等 自我探索類型工作坊與戲劇,引導受困的靈魂面對內在真實的自己,導演張嘉容 認為,劇場不僅是專業編導和演員表現的舞台,也可以跳脫傳統定義制約,提供 人與人交流真實生活故事的互動空間,找到讓自己幫助自己的力量(周雅瑩, 2014)。. 「原來生活故事變成文本,可以重複演繹並得到觀眾的共鳴時,我才真正體 會到所謂的『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是參與演出的一位女士對媒體所表達的 感受。也有人在記實演出自己的故事後,面對失意的過往,才發現一切的答案都 在自己的身上。每個敘說演出者就像是神奇的鏡子,有人從別人的故事中照出不 同的自己,台上敘說的言語更投影在觀者的心裡,盪漾出被同理撫慰的漣漪;也 有人驚喜的發現─「這條人生路上我並不孤單」! 從以上舉隅的電影、書籍寫作、舞蹈和戲劇四種面向的敘說形態,清清楚楚 的可以看見敘說和人們生命關係的連動性是相濡以沫的,不管是自我或是與父母、 配偶、土地情懷……,糾葛關係的釐清、覺知或解放,真誠的敘說都能在彼此之 間,漸漸綻放出和煦的力量與光輝。 叁、美感體驗的轉化 尼采說:不要沉重的駐足在一個地方, 而要快樂、輕盈的從一個位置轉動、 跳躍到另一個位置。 (朱侃如譯,引自《千面英雄》, 1997) 美學大師蔣勳曾經對身邊的朋友有過這樣的觀察,他發現當人缺乏美的存糧 時,只要遭逢生命的低潮,就容易迷失自己、毫無對策,甚至以自殘的方式控訴 28.

(39) 自己與世界;相反的,有了美的存糧,即使身陷人生低谷或絕境,一首詩、一曲 音樂、一棵樹、一杯茶、一盒彩筆,或是美好的記憶,都能激發出跨越困境的勇 氣(蔣勳,2006),足見美感轉化人心的力量。 美的力量由外而內,也由內而外互相效力發揮影響,尼采曾提出「愛你的命 運」 ,意即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沒有一件是負面的(朱侃如譯,1997) 。顯見這 需有正向而美好的心靈,才能造就自愛的能力,因此,追溯這愛的能力的根源就 顯得關鍵。根據美學大師蔣勳(2006)的說法: 「美好的心靈開始於感官,最後, 更要不止於感官,而是讓生命從感官提升到更高層的心靈狀態,那便是美、便是 愛,美,就是一種心靈的開放!」而曾昭旭(2005)認為,心靈的覺醒才是美感 呈現的主因;國內學者林素卿(2009)的研究指涉美感經驗到的感受力與想像力, 具有啟發內在能量、破除單向思考的迷失,保有彈性自適的能力。 審美經驗對 Eisner(2002)來說,是一種意識的轉換,可推動人們轉化內在 的看見。劉育忠的研究指出,覺察是審美經驗的起頭,感官經驗則是覺察歷程的 開始,藉以體驗並詮釋某些現象世界。當人們站在翠綠遼闊的平野,望著蔚藍的 天際,浸潤在暖暖的冬陽中,眼裡所見、心裡所感的,可能是一種怡然自適的心 情,也可能帶來人生經驗的連結理悟,產出豁達的定見……,這便是一種由感官 輸入的覺察與表達詮釋。劉育忠認為,表達來自感覺,感覺則是動機的來源,經 由感覺讓某件事產生意義,感覺是人編織意義的取材。「通過有感覺的看見,得 以真正的經驗世界」(引自劉育忠,2011)。 劉千美(2011)認為,充滿美感經驗的生命,不僅僅是被動的感受,還得以 將之轉化成積極主動的創造力。而藝術,是個人意識轉化的工具管道,通過再現 的歷程,溝通與發現得以從中發生,有助引領人們真正的看見。Eisner(2002) 指出,這個看見是一種完成、一種賦予世界現象意義的成果,而非任務,因藝術 精煉感官,讓人能經驗到世界幽微、奧妙、複雜的層面,促進想像力,提供人們 全新體驗世界的新模式(引自劉育忠,2011)。 29.

(40) 以團體課程的帶領者角度來看,我觀察到透過自主性撕貼或塗繪的表達創作, 學員常能跨越年齡、智識、文化背景的差異,從自己的創作與敘說表達的過程中, 細微的覺察個人隱藏在內在冰山下的真實訊息,開創和自己內心連結及對話的機 會。洪詠善(2008)的美感教學研究中援引了 Perkins(1994)的方式,透過圖 像化、文字、影像或聽覺的連結、組織新舊經驗搭建想像的新鷹架、善用符號系 統發展思考四個路徑體驗美感,讓心智轉化及自我超越得以看見與被看見。她認 為,從美感經驗的視框來看教學,感官訊息的著墨、想像力與創造力的釋放,內 在動機與正向情感的遊戲性的重視、意義的發現,還有心智創造與轉化的自我重 建,都是被強調的內涵。 前面在研究語彙中提到,所謂審美經驗不僅涵括感官、情意和認知層面,也 包括超驗層,以上幾個層面均有助於人們建構生命意義,轉苦悲為喜樂。超驗是 屬於形而上超越形體的靈性深層感知,通常,信仰多能令人有超驗層的體驗,在 信仰生涯中我也常有此類經驗。羅光(1999)認為「生命充實而有光輝才是美」, 充實是美的內裡,光輝則是美感形於外的表達,指的就是美是裡外一致的。人的 天性都喜歡趨近真善美,而造物主這位聖者,是絕對至高至大之美與光輝的精神 體,也是純然的真美善,能給人靈魂深層的滿足。其實,人也是具有美的自然精 神體,在心物合一下,靈魂美也常能經由身體外顯出來,比方說,溫和謙恭有禮 的品格之美、默默行善不張揚的德性之美,都是靈魂之美。從這段論述,可以看 出,美和真和善與聖是互為連結的,彼此相應的。但美不是自動印刻在人的心版 上,必須透過心靈修養的實踐過程,加以情境助緣,才得以產生(曾昭旭,2005)。 綜合此小節的論述觀點,美感體驗的轉化是「審美意識」由外而內的意識轉 換。可藉由感官概念化的圖像符號、文字故事、敘說表達、聲音、遊戲、大自然 等人為或天然的藝術媒材,以及信仰為助緣媒介,引領跨越內在框架,釋放想像, 並透過實踐與行動,方得以看見由內而外轉化而來的新生命視野。. 30.

(41) 第二節 生命和諧關係 生命的誕生與發展,便是關係的起頭與延續。人的一生,是一張持續交織關 係的網,除了與自己的內在關係之外,總是不斷的和不同的人連結交會,也可能 與信仰上的神性交會;而追求和諧,則是建立與經營自我、人際與神性美好關係 的關鍵智慧。 壹、人際關係的內涵 「關係」一詞,在東方交織著複雜的情感;在西方就只是單純的代表關係(易 之新譯,2005)。東方文化重視人倫關係,關係不僅會影響心理健康,也影響人 們在家庭與社會的立足,以及人際與歸屬的社群。葉光輝(2002)認為,所謂的 人際關係,是指各類型關係的總稱,包括家人、師生、友朋等關係,在每種關係 互動歷程中,包含著分位、情感、欲慾三種內涵成分的交換與作用機制。其中, 分位性內涵,注重倫理名分與地位,合乎禮法規範,屬於應然、義務、強制性的, 是傳統華人互動人際中關注的成分;情感性內涵,在於同理心的情感表現,屬於 較無私、不帶目的且自發性的,趨向助人的關係情感或共同分享;欲慾性內涵, 則源自人的生物需求本能,屬於行為習慣模式下對應的情感,是本能、自動化與 工具性的,偏向效益取向的感情呈現,例如安全型親子依附、養兒防老等皆是。 一、人際關係的理論觀點 人際關係有諸多理論,包括人際需求關係、人際吸引理論、社會交換理論、 公平論、符號互動理論、人格-情境互動模式及平衡論等理論觀點。其中 Schutz (1958)提出的人際需求關係理論,主張人際關係的起始、建立以及維持,由人 我雙方對於人際需求彼此配合的程度而定,包含情感需求、歸屬需求與支配需求, 這三種基本需求的形成與早期的成長經驗深切相關。Clore 和 Byren(1974)提 出的人際吸引理論,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喜歡、有好感,進一步產生情感發展 的態度,是人際關係形成的確立形式(引自楊碩蓉,2012) 。Tajfel and Turner(1986) 31.

(42) 則認為,吸引的效力多半會在遇到與自己相似的人時產生,並形成所謂的內、外 團體,一旦與他人成為內團體時,彼此的互動姿態也會顯得較親切友善,當中, 刺激、價值和角色定位,則是人們互相吸引的原因。刺激,指的是吸引人的特質, 如外表、人格特質和才華都是;價值,指的是價值觀的相似性與互補性,均會影 響人際關係的建立;角色定位,則是情感的地位和交情的程度,也會形成關係的 深淺程度(南藝大) 。而 Homans(1961)的社會交換理論,則是將社會行為視為 人際互動中一種商品交換的概念,而人是自我中心的自利者,獲得報酬或是逃避 責罰,是推動個人付出行為的主要動機,主張投資報酬決定人際關係,以此種理 性的模式,無法全然涵括人際間複雜的互動行為。此外,公平論則強調,關係雙 方都願意讓彼此的利益值達到最大,因此,會發展公平分配報酬的規則,促使集 體能擁有最大的報酬;倘若察覺人際關係失衡不公時,則會採取行動回復公平狀 態(引自徐西森、陳仙子等,2002;鄭佩芬、王淑俐,2009)。 Mead 和 Blumer 提出的符號互動理論,包含符號、詮釋、角色扮演,及心靈、 自我和社會四層面,主張個人對於他人的行為意義,是透過思考和詮釋而產生文 字等抽象符號為媒介,認為人對事物所回應的行為舉動,是以事物為人帶來的意 義為基礎,且關鍵意義的生成,是取決於個人與同伴的互動,而非事物的本身, 也就是指當人面對外來事物時,是會透過自己的解讀來詮釋或調整其意義的。符 號,是抽象且具社會文化的內涵,必須在社會文化脈絡下才能詮釋符號的意涵。 Mead 和 Blumer 也認為,社會現象是在整合人我的不同觀點後,加以詮釋進入人 際交流互動的一個歷程。通過語言的符號可以認識自我、他人與社會,運用習得 的符號,也能自我互動並發展出自我,個人行為也會根據對情境定義與詮釋的影 響,促成正向人際關係的互動效益。另就心靈、自我和社會層面來看,心靈主要 是幫助個人了解自我與他人,主導個人的行為反應;自我,是自兒童期學習他人 角色,經過預備、團體遊戲,以及想像他人的評價逐漸形塑出來的,具反省的意 味,是思考過程的成分之一,讓人可以跳脫主觀的立場,進行客觀的自我對話。 32.

(43) 此外,人格-情境互動模式,認為人際行為會受到人格與情境的交相影響,也就 是人格的穩定影響行為表現,情境變數則影響行為。一般來說,內控性格較高的 人,反映在人際行為的穩定性也較高,較具有抵抗情境壓力的勇氣,而性別及文 化也會對人際行為的穩定性造成影響(引自鄭佩芬、王淑俐,2009;徐西森、陳 仙子等,2002)。 平衡論,是指在人際關係中,當個人與他人的認知信念、態度或情感舉動不 一致時,容易造成個人態度的改變。Heider(1958)以 P-O-X 三角模式詮釋人際 關係,P 是指個人、O 代表他人、X 則是共同關心的對象,三者之間用正負號表 示,當三者相乘為正數,顯示人際關係和諧,呈現負數則為不和諧。此理論強調 認知結構的評價與情感因素的統一性,對於認知平衡的維持有著重要的影響。轉 變自我的態度、改變他人的意見或態度,以及忽略人我的差異,可說是維持人際 平衡的策略(引自徐西森、陳仙子等,2002;吳齊殷、楊坤修、趙義隆,2013)。 Lewin(1930)提出的場地論,主張人際關係的互動,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表現, 也包括環境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他以 B=f(P,E)做為了解人類行為的公式, B 是行為,P 指個體,E 則代表情境。f 是函數關係,指出行為是個體和其心理 情境兩者的函數。而此時此刻、知覺和意圖,則是場地論的三個主要觀點(引自 徐西森、陳仙子等,2002)。 歸納以上各理論的觀點來看,人際關係的發生對象,包含自己、家人、重要 他人、友朋、環境等;就內涵層面探析,關係起因於血緣、情感與本能等需求, 影響個體及在家庭與社會群體的心理品質;就互動發展面向來看,關係互動的形 成與童年的成長經驗緊密相關,正向的人際關係,會因特質、價值觀與角色定位 的正吸引力而觸發連結,有時會從自利的角度出發,以報酬交換來發展關係,有 時則是以互利為依循,追求成員集體的公平報償,同時藉由符號的交流互動,可 以帶來自我的深探與反思,促進與他人、社會環境的良性互動;唯自小形塑的人 格、對事物認知的信念與面臨的場域情境,都可能對人際關係帶來衝擊與影響。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imal or vegetable fats and oils and their fractiors, boiled, oxidised, dehydrated, sulphurised, blown, polymerised by heat in vacuum or in inert gas or otherwise chemically

First Taiwan Geometry Symposium, NCTS South () The Isoperimetric Problem in the Heisenberg group Hn November 20, 2010 13 / 44.. The Euclidean Isoperimetric Problem... The proof

As an attempt toward the investigation of how the crosscutting behavior takes place, we proposed, in this work, an aspect-enhanced goal-driven approach to modeling the

The PE curriculum contributes greatly to enabling our students to lead a healthy lifestyle with an interest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nd aesthetic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parabolic second-order directional derivative in the Hadamard sense of a vector-valued 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circular con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