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部落格第二生活

第一節 超連結、超媒體

探究網路環境似乎不能摒除 BBS 來談64,然而現今指稱「部落格」,通常是 較狹義的,以網頁式為主的。網頁式與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

的其中一顯著差異在於形式,即超文本概念之應用。就閱讀而言,網頁式的圖片 可以直接鑲嵌顯示,省去 BBS 的連結形式,視覺效果紛呈;在音樂部落格上,

以前章桃花開出春風為例,誠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音樂的「效果」讓文字閱讀 多了想像空間。單純地輸入文字是在電腦上寫作,並不強烈地具有網路特徵,而 各項「處理文本的方式」方顯出網路書寫之異。平台提供自由編排的頁面配置,

本章討論 Mingus 裡的實踐主要聚焦於其中超連結(hyperlink)65與超媒體

(hypermedia)66兩個功能。科技來自於人性,超連結與超媒體雖常見於網路世 界,但這兩種功能可說奠基於使用者的心理活動,幫助使用者以自己的方式拼裝、

累積資訊而後貫串。打個比方,寫論文的前置階段需要參閱前人研究,而搜尋書 目、翻到目錄、閱讀章節、參考註腳……挑選前人研究、過濾摘錄段落其實已粗 略地模擬了超連結的效果:在節點(nodes/blocks)間按圖索驥,透過「非線性 的互文閱讀」組織認知67;廿世紀末論者指出非線性(nonlinearity)和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的閱讀正符合當今超連結的特徵。超媒體則是並置影音及文字,

65 定義參考韋氏字典所述:“an electronic link providing direct access from one distinctively marked place in a hypertext or hypermedia document to another in the same or a different document” 可另參 大英百科詞條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279622/hyperlink

66 至於超媒體定義則參考自此:“Hypermedia simply extends the notion of the text in hypertext by including visual information, sound, animation, and other forms of data.”(Landow 2006: 3)

67 這裡我試圖將媒介與使用者的思維連結在一起,也呼應緒論處所說「媒介的研究不得不看待 實際的使用」:“text is used in a relatively broad sense without necessarily concentrating on the written word but also bringing into the analysis the associated multimedia images that are becoming common on the WWW [……] how the text presents information [……] the focus is not only on the content of the WWW texts but also on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ent is presented and on its significance.”(Mitra, Cohen 1999: 181)

23

材料拉到同個平台上。程式碼演進、介面支援項目逐步擴充,部落格容納的範圍 包括文字、貼圖、影音……這些材料並置在一個平台能使讀者迅速接收刺激,以 自由程度衡量便和書籍附錄的有聲光碟形式大異其趣68,超媒體既備聆聽觀看之 即時亦有與文字接著之緊密。下以簡例說明兩者69

68 譬如一張專輯裡有限的曲目與播放時間便解放了,超連結可串連起遠超過唱片收錄的內容。

可參見 YouTube 的播放清單,能夠方便地串連起不同影音連結頁面,亦可自由編輯,例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8Be7KG2r4&feature=mr_meh&list=PL721E8F83661978BE

69 圖一節錄自http://bachradio.blogspot.com/2010/09/beethoven-piano-concertos-no-4-and-5.html 圖二節錄自http://trinax.blogspot.com/2009/12/reflection-4.html 前者即第一章所說的檔案分享型 部落格,後者則來自我個人的雜記。截圖日期皆為 2011/06/28

24

(圖一)

以圖一為例,部落格發展讓圖文關聯無形中在網路時代重新詮釋了約翰˙伯 格所謂「影像用以說明文字」的觀點(2008:36)。在撰寫人引用評論前,圖片 旁條列廠牌、發行日、演出者等資訊,斜體 Review 下是來自www.1000recordings.com 的唱片評論,主角是圖裡那張貝多芬鋼琴協奏曲的唱片;張貼評論後,撰寫人於 最後一行留下了粗體的 ape, covers,頁面重點也在此。不明究理的新訪客說不定 困惑於「人猿」、「覆蓋」等詞,知情的內行人(比如該網址下方的回應者)則悠 遊於這層圖文間的暗示:不再是用文字輔助說明平面圖像的意涵,而是圖片導引 讀者接觸文字,進而導向該唱片的試聽檔案,滑鼠移到圖片上會發現「唱片封面 縮圖本身就是超連結」,點擊後其實是連到某網路儲存空間,裡頭存放的檔案便 包含了 ape 和 covers(高音質聲音檔案壓縮格式和唱片封面圖檔)。當然,在網

25

路時代,影像不僅與某段文字共同作用,也和其他的圖像產生關係。讀者瀏覽彷 彿在月台間穿梭,可任意跳到彼此有關聯卻又不盡相同的列車,如圖一頁面底端

(You might also like)的三個超連結圖片都延伸至另外的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唱片 頁面,讓使用者得以在交互聯結裡漫遊。

26

(圖二)

27

經討論後,同意論文以其關於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以下縮寫為 CPE)的 文章作為檢視對象,第二節便由 CPE 出發探討。

70 http://www.youtube.com

7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v94m_S3QDo&feature=player_embedded、http://www.

youtube.com/watch?v=FOvxNDS9UXQ&feature=player_embedded 最後瀏覽日期 2011/06/22

72 http://4.bp.blogspot.com/_HnhhczwpLg8/SzpG1BynKxI/AAAAAAAAADQ/H-sjFzKSECo/s1600- h/988b_Gould.bmp 點入後圖片較大,比縮圖多了一個小節的顯示幅度,更清楚完整。

73 http://www.imdb.com/title/tt0112471連往更多關於該電影的資訊。

7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Te-vHRm36A&feature=player_embedded

75 搜尋“CPE”有 45 筆結果,而“C. P. E.”則有 13 筆。搜尋日期 2011/05/23 http://search.blog.roodo.com/index.php?q=cpe&blog=blanchot&sort=u、

http://search.blog.roodo.com/index.php?q=c.p.e&blog=blanchot&sort=u

(自己的研究想法正如同第一節所說「奠基於使用者的心理活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