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身體意象

一、身體意象的定義

國內對「Body Image」常因為研究領域的不同,因而有不同名詞 的翻譯或詮釋,如「身體意象」多為輔導、教育、運動、藝術或福利 範疇者使用(文星蘭,2004;唐妍蕙,2003;葉麗珠,2006;劉育雯,

2004;羅惠丹,2004);另外國內許多研究如「體型意識」、「身體 心像」、「身體形象」等名詞與本研究變項「身體意象」均意指「Body Image」。

根據美國飲食失調協會(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指 出,每個人都會在心中建構屬於自己理想中的身體意象,當個人意識 到自己的身體外觀,能符合理想中的形象時,便會有一種愉悅自信的 感受,進而產生正向的身體意象(Packard & Krogstrand, 2002)。

身體意象一般包括下列特徵:(1)個人對自己體型及外表各方 面特徵的瞭解與主觀判斷:是個人成長過程中學習經驗的累積,會隨 著身體發展和個人與環境的互動經驗而修正;(2)個人感受別人對自 己身體的評價和態度(文星蘭,2004;張維揚,2003;詹棟樑,2006)。

身 體 意 象 概 念 在 1935 年 首 度 由 德 國 學 者 Schilder 提 出 。

Schilder(1950) 認為個人心中所呈現的身體心理影像(mental picture),

是個人對生理外表的內化表現,更是個人對自己身體感覺、評價的態 度,這種認知結構是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中的感受、期望和情緒反射。

Schilder(1970) 指出身體意象是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意象,由生理、心 理和社會層面的互動形成。

Cash 與 Pruzinsky (1990) 分析整理身體意象的特點,歸納為:身 體意象是指對身體與身體經驗的知覺、想法與感覺,其建構是多面向 的,身體經驗與對自我的感覺是相互纏結關聯的,易受到社會影響而 影響訊息的處理,進而影響改變個體的行為,所以並非固定或靜止不 變的。

國內多位學者也針對「身體意象」一詞做解釋,依據張氏心理學 辭典,身體意象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一種主觀性的、綜合性 的、評價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的了解(如 強弱等)與看法(如美醜等),也包括他所感覺到的別人對自己身體 狀貌的看法」(張春興,2006)。

陳麗系(2007)將身體意象定義為「個人在意識或潛意識裡,對 自己身體外觀、界線、內部結構及功能的實際與幻想的認知,此認知 是非常個別、獨特的;為他人無法想像的主觀感受,且也會將理想的 身體意象塑造成自己最想認同的人。此認知所包含的層面包括身體、

心理、社會及靈性,其過程為動力過程,隨空間、時間及其它經驗的 變化而不同」。

綜合上述學者對身體意象的定義及相關研究,可以發現身體意象 是個體對自己的身體外型和對身體自我感覺滿意度的主觀評價,為一 種會隨著時間、空間及其它經驗而有所變化的動態概念,受到個人經 驗、他人及社會文化等內外因素交互影響,建構是多面向的,包含生

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的認知,且個體對於身體意象的好壞會影響到 個體的行為。對於正處自我形象、自我價值等人格發展重要的時期的 青少年而言,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接受及喜愛自己的身體,並進一 步表現出正向的生活行為是有其必要的。

二、身體意象的影響因素

Slade (1994) 認為身體意象包含兩個部分,一為知覺部分,是個體 評估自己體型的準確度,另一是態度部分,是個體對自己身體的感覺 和態度,並提出身體意象的模式 (A Model of Body Image),將身體意 象的影響因素歸納為7個:

(一)以往的身體經驗知覺:指在個體心理上對於自己外表、身材、

體型的知覺。

(二)體重的改變:大多指體重異常的族群,如過胖或過瘦,往往會 因為體重的變化而在不同的時期產生不同的身體意象。

(三)文化及社會型態:個體的體型意識會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例 如胖子常受到嘲笑,名模的纖瘦身材才是完美的體態等。

(四)個體對體重及體型的態度:身體意象會受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如性別的不同,對體重、體型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職業類別,

如運動員、模特兒也會影響個體對自我身體意象的態度。

(五)認知及情緒因素:對自己身體的期望會影響個體的身體意象的 評價。

(六)個體的精神病理狀況:指厭食症或貪食症等有特殊精神疾病之 族群,個體通常會有身體意象扭曲的徵兆,屬於內在層面部分。

(七)生理因素:指個體成長當中的改變。

(三) 文化及社會型態

圖 2-1 身體意象模式圖 (Slade,1994)

研究者綜合國內外文獻相關研究,整理出影響身體意象的可能因 素包括:自我效能、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過去減重經驗、不 同學制、班級類別(男女分合班)、實際體型(身體質量指數)、發 育時間早晚、自尊、父母、同儕、大眾傳播媒體、社會文化等。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以下身體意象之影響因素針對年級、體 型、家庭社經地位、過去體重控制經驗等幾個方面加以探討。

(一)年級

1.國內研究部分:

(1)年級對體型認知具顯著差異及對於身體意象有顯著的預測力,愈 高年級的女學童對自我體型滿意度愈低(洪文綺、黃淑貞、姜逸 群,2003;洪文綺,2006;廖彬如,2010)。

(2)年齡會影響國中生對身體的滿意度、外表的評價看法,身體意象

(一)

以往的身體經驗知覺

(二)體重的改變

身體意象

(七)生理因素

(四) 個體對體重及

體型的態度

(五) 認知及情緒因素

(六)

個體的精神病理狀態

滿意度通常低年級比高年級佳(施秀如,2009;曾美娟、高毓秀、

李裕菽,2007;趙國欣,2004)。

(3)研究結果顯示七年級學生比八年級對整體身體意象的看法與評價 上也較高,比較重視與積極從事維持體能方面的行為,也較重視 自己的健康與採取增進自身健康的方法(蔡杏汶,2006)。

(4)高中職學生對自己身體外型的吸引力、外表的關注程度、身體意 象的滿意度,高年級比低年級高(陳貞如,2006,葉麗珠,2006;

鄭如芝,2009)。

(5)『台灣學生身心發展研究小組』以Cash的MBSRQ對小五生、國 一生、高一生對自己的身體意象進行評估,研究顯示國高中生比 國小學生有更趨於正負兩極的身體形象評價,也更會積極修飾自 己的外貌及體型(林珊如、黃芳銘、黃國彥,2007)。

(6)大學生的體型偏差認知率低於學童甚多,可見年齡大小及生長發 育成熟度會影響體型意識結果(黃淑貞、洪文綺、殷蘊雯,2003)。

2.國外研究部分:

(1)國外一項11-18歲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高中生比國中生更注意身 體外型與體重的變化 (Park, Kang, & Kim, 2003)。

(2)15-17歲的高中生對自己的體重較不滿意且減重意圖較年輕學生 強烈 (Packard & Krogstrand, 2002; Park, Kang, & Kim, 2003) 。

( 3 ) 負 向 的 身 體 意 象 隨 著 年 齡 的 增 長 會 有 更 普 遍 的 情 形 (WHO, 2008)。McCabe, Ricciardelli, & Finemore (2002)發現青少女對體 型不滿意的情形隨著年紀增加而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综上所述,國內外研究發現身體意象與年齡是有關的。在外表評

價、外表取向及對體重關注的部分,大部分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 長而會投與更多的關注及有更高的滿意度;在整體的身體意象的看法 與評價及身體各部份的滿意度上,年紀愈輕滿意度愈高。有研究發現 高年級之女生較低年級女生有較好的身體意象,也有部份研究卻發現 低年級身體意象滿意度優於高年級(許承先、劉介宇、蔡春美、陳淑貞,

2010)對國中生進行研究卻發現,年齡與身體意象無顯著相關,文星 蘭(2004)對高中職學生的研究也指出年齡和身體意象無關,故本研 究仍想要進一步深入探討年齡是否為身體意象的影響因素。

(二)體型

世界衛生組織及美國國家衛生局建議以身體質量指數來評估肥胖 的程度,因為身體質量指數較能反應身體的總脂肪含量,更能顯示出 肥胖與疾病的相關性。BMI是用於決定體型大小或肥胖程度的標準,

所以對身體意象有決定性的影響。青少年對自我的身體外表關注力與 不滿意度增加,將導致對自我的期望體型認知改變,負面的身體意象 已 成 為 全 世 界 關 注 的 健 康 問 題 (McCabe & Ricciardelli, 2004;

Rasmussen, Eriksson, & Nordquist, 2007; Viner et al., 2006)。

1.國內研究部分:

(1)根據陳貞如(2006)針對國內青少女所做的研究發現,實際體重 為過重或太重者約占12.5%,自覺過重者占46.4%,但想減重的卻 是占了98.7%,可見大多數研究對象對自己身體的看法偏向扭曲。

(2)黃上芙(2005)研究發現身體意象、自我體重控制是預測國小高 年級男女學童體位最重要的變項。體重過重或肥胖時會影響自己 對身體意象的看法,通常為負向的評價(尤嫣嫣,2002;王麗瓊,

2001;陳貞如,2006)。

(3)實際體型(以BMI 作為體型分類)與身體意象有關。BMI屬於 過重或肥胖的青少年,對外表以及身體各部位較不滿意,比較關 注體重是否過重,而BMI分類為過輕或適中正常者,較滿意自己 外表和身體各部位(王麗瓊,2001;詹淑敏,2005)。

(4)國中生的身體意象會因本身的BMI的不同而有差異,青少年BMI 過輕組或正常組,對自己的外表感覺較正向,有較好的身體意 象、過重組或肥胖組,對自己的外表感覺負面較不具自信(陳湘 茹,2009;葉麗珠,2006;蔡幸汶,2006;趙國欣,2005;鄭如 芝,2009)。

2.國外研究部分:

(1)一篇全國代表性樣本的社會關係網絡研究顯示,正常體位的青少 年比肥胖青少年擁有更多的朋友(Strauss & Pollack, 2003)。過胖 的 青 少 年 , 其 對 自 我 的 身 體 意 象 並 不 滿 意 (McCabe & Ricciardelli, 2003)。而這種對肥胖青少年的歧視,可能造成疏離 與 孤 立 , 進 而 影 響 肥 胖 青 少 年 心 理 社 會 或 行 為 的 發 展 (Loke, 2002)。

(2)Rinderknecht 與 Smith (2002)對155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證實,

雖然BMI值標準或過低的青少女會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到不滿 意,但其中身體意象最不滿意的族群,是體重過重(BMI值過高)

者。

(3)當BMI增加時,孩子較易過度關心他們的體重和身材(Muris et al., 2005)。Jones, Vigfusdottir, 與 Lee (2004) 研究發現BMI與身體意

(3)當BMI增加時,孩子較易過度關心他們的體重和身材(Muris et al., 2005)。Jones, Vigfusdottir, 與 Lee (2004) 研究發現BMI與身體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