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輔具之相關理論

輔具是「輔助性科技器具」(assistive technology devices)的簡稱,輔 具是為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或不便而發明的,凡是能用以提昇生活、工作、

2003)林昭文、劉淑貞(民 91)認為輔具器具可分為生活、行動、工作、醫 療復健、無障礙環境、溝通、運動休閒及其他等八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 a

l C h e n g ch i U n i ve rs it y

修理、替換。

4. 協調和使用需要的治療、介入或服務並和輔具結合。像治療、介入或服 務應結合教育和復健計劃與課程。

5. 對身心障礙者的家庭成員的訓練或技術協助,如果適合的話也可以包括監 護人、服務提供者或法定代理人。

6. 專業人員(包括提供教育和復健服務人員)、雇主、或其他提供服務、

雇用、或深入涉及身心障礙者主要生活功能者的訓練或技術協助。

King(1999)曾指出,輔助性科技可增進障礙者之個人安全與福利、

增進生活品質、改善生命週期、提昇生命之週期與品質、給予更大的可及性

(accessibility)與全面參與、增進地區性或全球陸海空旅行之可及性與全面 參與的機會。輔具的研發應本著使用者與輔具的配合模式,以發揮最佳照護 效益。其目標在於改善或維持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功能、促進其生活獨立、代 償身心障礙者缺損或喪失的能力,並增加其日常生活的安全性。(張鈺綾,

2010)

此外,人們對於輔具的期待與反應是複雜的。個人背景因素、生活形態 的偏好、人際網路的多寡、溝通需求、判斷與獲取資訊的能力、生活品質對 於失敗與改變的適應能力,皆會影響到障礙者對於輔具的依賴程度(Scherer, MarciaJ.、Sax、Vanbiervliet、Cushman & Scherer, John V.

2005)。

貳、輔具之相關研究

檢閱國內近幾年有關身心障礙者輔具科技或輔具方面之研究,博碩士論 文研究多將焦點置於輔具的設計與研發、服務使用與需求等相關研究。

一、輔具使用與服務、需求等相關研究

葉守正等人(2012),研究發現將近 3 成(29.9%)的患者會藉由 輔具的使用來增進其生活之便利性;有將近 47.3%(78 位)的中風患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 a

l C h e n g ch i U n i ve rs it y

矯具類使用者為使用者之認知程度、使用期待、輔具訓練與指導、環境 障礙與同住者支持度等5 項。

周俊良,李新民,安蘭桂(2005),調查台灣南部 7 縣市 19 所早期 療育機構的治療師、學前特教教師,以及教保、社工等 62 位服務人員,

探尋人員背景屬性對提供輔具服務的有用知覺、易用知覺,以及二者與 輔具服務程度、成效之間的關係。

安蘭桂(2004)早期療育機構中輔具需求之現況調查研究,早療機 構人員提供輔具服務之有用知覺評價偏高,易用知覺評價不一,提供輔 具服務程度以輔具諮詢最高,提供輔具服務成效符合需求,不同背景之 早療機構人員,輔具服務有用知覺並無差異,服務年資不同提供輔具易 用知覺有明顯差異。

黃小玲等人於 2003 年針對醫院復健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復健患 者的輔具需求上,平均每人需要使用2.3 項輔具,而依其使用類別分別 為輪椅(85%)、行走輔具(48%)、便盆椅(43%)與其他類別(如 支架電動床手功能輔具)等。研究結果也顯示受訪者對於輔具使用認知 的欠缺,大多數受訪者多依醫院或醫療器材行的建議而購得輔具。

謝偉動(1999)台灣地區輔具中心無障礙環境之調查研究,對輔具 中心無障礙環境提出外部空間、內部空間及使用設備上的改善建議。

還有,身心障礙者對政府輔具輔助認知與重回職場、醫院相關性探 討(胡正,2004)、肢體障礙者電腦輔具評量以訓練成效之研究(吳亭芳,

2002)、運用溝通輔具對自閉症幼兒口語表達教學成效之研究(洪湘綾,

2005)、國內社政地方輔具中心評鑒指標之探討(楊雅馨,2006)等研 究。鄭靜瑩,張千惠,陳明聰,趙敏泓(2008)科技輔具的介入確實提 昇二位研究對象的視覺掃瞄與搜尋能力,而此二項能力的提升對學生班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 a

l C h e n g ch i U n 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