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

4.5 課程實施問卷調查結果

針對網路減重班 10 名成員發出一份課程滿意度問卷,回收 8 份(回收率 80%), 結果顯示:

1. 基本資料方面:學員上課地點均在家中、多為獨自一人上課(50%)、所使用的 電腦作業系統多為 Windows XP,僅有 1 人使用 Windows ME、網路頻寬均為 ADSL、平均每週上網時間為 24.31 小時(最多為 60 小時,最少為 4 小時)、平 均每週上課時間為 2.23 小時(最多為 5 小時,最少為 0.2 小時)。

2. 課程滿意度方面:多數人對於課程的滿意度均介於”非常滿意”至”滿意”之間,

而營養課(非常滿意:4 人、滿意:4 人)>運動課(非常滿意:2 人、滿意:

6 人)>補課(非常滿意:1 人、滿意:2 人、普通:4 人)。

3. 認為未來仍想使用 BMI 22 所提供的功能:體重日記有 3 人有意願繼續使用、運 動日記有 1 人有意願繼續使用、飲食日記有 7 人願意繼續使用,而學員聯絡簿 則無人願意繼續使用。

4. 整體而言,網路減重班學員認為整個課程是有效的(8 人)。有 8 人認為營養課 程是有效的、有 5 人認為運動課程是有效的、有 7 人認為營養記錄是有效的、

有 5 人認為運動記錄是有效的、有 7 人認為體重記錄是有效的,而沒有人認為 網路減重班學員之間的相互支持是有用的。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

5.1 結論

經過三個月實驗數據收集與資料分析後,可以做出以下結論:

一、 兩組在身體組成基本資料上,實驗組除了體脂肪、對照組除了臀圍外,其 餘各數值都達到有意義的改變。

二、對照組在肥胖相關之身體組成基本資料的比較,減重效果大致優於實驗組;

此事實反應於體脂肪的消耗部分達顯著。

5.2 討論

實驗組由於採取網路教學,在進行體能活動相關之課程時,實施動作之空間是 否充足,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探究的因素;由於對照組之減重課程均於萬芳醫院院內 實施,週邊條件均依據課程之需求予以適當安排,因此沒有空間需求之困擾;而一 般民眾家中之電腦設備大多設置於書房,是否擁有足夠之活動空間著實令人懷疑,

而有關此限制條件也只能由參與網路班的學員自行解決;不過網路減重班之實施原 本就無法要求學員學習環境之條件,況且若以網路減重班普及化的觀點來說,環境 之條件本就該摒除於限制條件之外以利推廣,所以可視之為合理之限制;另外,對 照組於進行體能活動時,由於觀察較為直接,加上同時有其他學員的動作已供模仿,

因此課程的進行較為順暢,動作的學習也較容易上手;而實驗組過網路攝影機,一 些細部動作的觀察可能較為困難;不過本實驗之著眼點在於熱量的消耗而非動作的 正確性,因此動作正確與否應不至造成影響。除非不正確的動作可能造成熱量消耗 相當的差距,否則亦可視為合理之限制條件。

從另一觀點來說,如果網路減重班與傳統減重班之間存在著此先天之限制,設 置網路減重班的評估重點,應著重於學員本身在參與計劃前後之數據是否產生有意 義的改變,以及在確認產生有意義的改變之後,試圖找出網路班與傳統班之間的量 化差距,甚至計算出兩者間是否存在某種比例關係以供成效評估。有關網路減重班 計劃前後之數據是否產生有意義改變的部分,於結論一已獲得正面的印證,至於兩 組之間的量化差距及比例關係,則是相關領域中未來值得關注的議題。

由以上的討論,歸納整理出網路減重班的優缺點:

優點:

1.實驗組因為透過網路,在授課課程上比起一般減重班的互動性更高;而且因為有 側錄課程,對於有疑惑的內容,可以透過系統進行遠距學習,有效的複習以加強 印象及學習效果。

2.實驗組不採代餐控制熱量,而使用 BODYGEM 基礎代謝率測量與 BMI 22 的飲食 紀錄,在食物選擇上較多,能夠幫助受試者在減重過程中能夠不用改變太多飲食 習慣,卻可以精準紀錄熱量攝取,在實行上比代餐控制來的持久,符合減重計劃 的設計應符合長期實施的期許。

3.利用遠距醫療遠距諮詢,受試者只要有任何問題即可透過網路無空間、時間限制 的特性,隨時上網發問,相關人員在收到訊息後可以即時的解決,並間接達成心 理支持的輔助效果。

4.透過受試者每日詳細的紀錄,可以讓營養師、醫師、運動教練更精準的掌握受試 者執行的進展,同時更符合行為療法中常保持聯繫的治療原則。

缺點:

1. 從體脂肪率消耗上得知,由於無法得到動作實行的現場直接指導,在體能活動課 程的效果上不如到院實施的對照組。

2. 受試者回溯記憶的缺漏會影響飲食紀錄;另外輔助網站內的資料庫有限,仍有許 多食材與運動的種類未臻完全,紀錄上容易產生問題,因此在熱量攝取的掌控 上,不如以代餐實施的對照組精準。

3. 受試者的主動性與持續性會影響實驗結果;受試者如果越主動積極,越能提供完 整的紀錄,但因在家自己進行運動課與營養課,少了到醫院監督的效果,持續性 較低。此結果符合遠距教學中將學員參與意願列為重要議題的結論,未來可針對 此缺點予以加強。

5.3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回顧實驗數據,我們發現網路減重班的平均利用率約略低於五成;進一步了解 後得知積極參與課程的人數有五名,為參與網路減重班總人數的ㄧ半,而實驗中並 沒有針對積極參與課程者與其減重成效的關係做更深入的分析。據推測由於實驗組 之參與為自願性質,且因實驗計畫徵求之緣故,完全免費參加,故對於參與者並無 相關權利義務之規範以要求出席率;同時參與者是否會因為免費參加的關係,反而 參與意願不夠強烈,亦無從得知。不過在遠距學習的實施與規劃中,學員的參與意 願原本就是ㄧ大課題;以本實驗來說,若是學員登入學習課程,卻逕行著手其他不 相干的事物,其學習成效大致應與未登入者大同小異。因此建議未來可針對輔助工 具及線上減重課程,參與率、參與深度以及減重成效的依存性再更進一步探討,以 作為更精確評估之依據。

有關測量方法精確度的再改善也是個值得關注的議題。由實驗結果看來,實驗 組的體脂肪率以及對照組的臀圍未達有意義改變的標準;檢視實驗組原始數據,發 現其中五位學員的體重、BMI 及腰臀圍雖然有下降改善的趨勢,但其體脂肪率卻反 而逆勢成長;初步推測認為,體重下降之速率可能大於體脂肪量下降之速率,而體 脂肪率為其相對之百分比,當分母下降速率大於分子下降速率時,有可能造成其商

值變大,因此在進行數據分析時也對於體脂肪量作相關的計算,發現此推測僅部分 正確。五位體脂肪率逆勢成長的學員中僅有兩位其體脂肪量減少,其他三位之體脂 肪量,在其他參數逐步下降的同時卻仍舊呈現成長之現象;在此唯一合理的懷疑即 為測量之誤差;同樣的情況也同樣出現於對照組在臀圍方面的測量(對照組中兩人的 體重、BMI、體脂肪率及腰圍數據下降,但臀圍反而呈現成長),而由統計結果發現 上述之情況均導致顯著差異之遺失,因此對於量測方式的審慎進行與評估也是未來 應改善的重點項目。

生化數據的改變缺乏進一步的討論,是相當可惜的地方。減重班雖然以減重成 效作為成功與否的評估條件,但其終極目的在於維繫健康的體魄,遠離相關疾病的 威脅;因此除了 BMI 及腰臀圍等肥胖相關參數的消長之外,生化檢驗數據亦為減重 成效的評估重點。由於本實驗之對照組之挑選方式,是篩選以往參加萬芳醫院減重 班,與實驗組條件相近的受試者所組成;對照組依照一般減重班運作模式,只針對 前測生化數值有異項目進行檢測,因此數值不完整,無法與實驗組作相對應之評估。

未來在實驗的設計與實施,應針對此重點特別規劃。

另外,在問卷設計的部份,並未完全參照遠距學習計劃的實施與規劃,對於課 程發展原則、學員參與意願、以及學習成效評估的原則進行;尤其是學習成效評估 的部份。依照實驗最終數據結果,以及對於學員主觀意願的調查看來,此線上減重 課程之實施可視之為有效;但若以出席狀況,以及對於學員未來是否繼續使用輔助 工具的調查看來,卻又反映出另一個不爭的事實。回溯實驗過程可發現,由於重點 ㄧ直放在系統的設計,數據的收集以及減重成效的比較,而忽略問卷所能夠提供的 意見參考以及方向引導,來作為未來對於整個網路減重班系統作進一步的改良與修 正的基礎;因此對於問卷調查所應探查之訊息,以及對於問卷調查內容的設計,並 沒有太多的著墨。建議在本實驗之後如有延續之研究計畫,必須對於遠距學習計劃 的實施與規劃有深入的探討,以適當的問題得到意見回饋,以利研究之改進。

最後必須提及的是有關病患安全的議題。雖然本實驗採行之體能活動屬於低危 險性,但其實施之安全仍不容忽視。在實驗前雖經由篩選條件排除危險性較高之患 者參與,但實驗組在家中進行體能活動課程時萬一發生暈倒或休克等事件,雖然透 過教練的螢幕監視可能察覺,但是急救的即時性可能就不如實驗組。雖然此安全的

最後必須提及的是有關病患安全的議題。雖然本實驗採行之體能活動屬於低危 險性,但其實施之安全仍不容忽視。在實驗前雖經由篩選條件排除危險性較高之患 者參與,但實驗組在家中進行體能活動課程時萬一發生暈倒或休克等事件,雖然透 過教練的螢幕監視可能察覺,但是急救的即時性可能就不如實驗組。雖然此安全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