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輔導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輔導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國中小輔導教師在遭遇工作挑戰時會使用何種形式或管道以促進專業成長?

以下先就相關文獻的整理結果加以說明,其次綜合歸納各家對教師專業成長途徑 之看法。

近年來國內輔導與諮商的學程相繼開設,包含可供現職或非現職生修習的碩 博士學程,同時也有為現職者開設的輔導四十學分班與二十學分班。除了這些途 徑之外,諸多輔導學會也持續辦理諮商輔導人員的繼續教育課程,一些民間的助 人機構也會舉辦收費之專業技術方面的工作坊,提供短期的專業成長學習。

在上一節中,本研究已分別就工作中與自我的自我照顧方法進行探討,在這 一節則是針對更具體的專業成長途徑加以詳述,教育部(2013)在「國民小學學 校輔導工作參考手冊」提出有關輔導教師的進修與學習內容如下:

一、參加輔導專業研習課程

輔導教師可以善用時間參加研習課程,以增長自己的輔導知能。

(一)善用週三下午及寒暑假進修時段參加專業研習課程。

(二)參加連續性的「主題工作坊」和「個案研討會」,深入學習。

二、定期參與專業團體督導。

各縣市教育局(處)應規劃輔導教師專業督導制度,以增進輔導教師輔導個 案的專業與效能。建議每學年至少辦理 6 次,每次 3 小時,共 18 小時。可採 小團體督導的方式進行,並聘請具專業督導資格的專家進行督導。

建議可聘請具備下列專業督導資格者擔任為佳:

(一)大專院校心理、輔導、諮商相關系所教授,且熟悉國小輔導事務者。

(二)曾受過專業諮商督導理論與實務訓練,且熟悉國小輔導事務之諮商輔 導專家。

32

(三)具有心理師執照、並從事心理諮商工作至少三年,且熟悉國小輔導事 務者。

(四)具有心理、輔導、諮商專業背景、且曾任國小輔導教師三年以上督導 實務工作經驗者。

黃婉如(2016)訪談六位長期參與校際輔導同盟督導團體的中學輔導教師發現,

輔導教師認為有助於在個案概念化能力、輔導介入能力、自我覺察、專業自信、

專業認同等方面之成長。

三、閱讀專書與參加讀書會

有關輔導的繪本、書籍、期刊、有聲書、影片、視聽媒材、學報和碩博士論 文… 等等,均可作為輔導教師專業成長的素材。除了可以將所閱讀內容整理分類,

提供個案輔導或家長教師諮詢時使用,亦可作為演講寫作之參考。當然,自組讀 書會或參加讀書會,邀集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研讀專書,亦可考量加上影片賞析,

透過相關主題之觀賞與討論,深化對不同議題之瞭解,也是增加個人的學習動力,

擴展學 習經驗很好的方式。建議同一區域之學校輔導教師可以組成支持網絡,互 相分享策略和提供支持。

四、接受個別督導、諮商或團體諮商

王文秀(1998)訪談諮商師發現,督導者所提供之協助確能增進諮商師之個人成 長與專業成長。諮商師與輔導教師皆同為助人工作者,在專業工作上有其相似性。

輔導教師實務工作上可定期接受專業個別督導,作為個人輔導學生的整理,將會 更有效地提升輔導個案的能力,也可以組成自助性的同儕督導團體,定期聚會討 論個案或者技巧演練,互相支持提升專業成長。在遇到個人的困難時,也需要接 受個別心理諮商、或者參加支持性諮商團體,協助個人成長與處理個人的議題;

並且藉由督導與諮商的幫助,化工作阻力為專業成長助力。

五、善用網路和網絡資源

隨著網路的普及性和方便性,藉由網路的搜尋連結可以獲得許多輔導法規和 專 業知識,許多網站提供豐富的輔導資料,可以透過網路隨時隨地取得所需資料。

例如:教育部全球資訊網、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處網站、各縣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33

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各縣市衛生局處(心理衛生中心)、各縣市社會局處(家庭 暴力 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等資源。

六、著作與研究

輔導教師可以整理個人的工作經驗心得和執行業務成果,撰寫成輔導相關文 章, 投稿國內外期刊或學報,或彙集成書,或於研討會發表,提供相關人員之參 考。另外,也可參與一些學術單位的研究計畫或是個人自行研究,運用學術研究,

貢獻個人的專業知能與實務經驗。

七、參與專業學(協)會

國內輔導相關專業學會和協會所辦理的年會活動、教育訓練、研討會、工作 坊,以及定期出版刊物,發行電子期刊、電子報等等都是很好的進修機會。

蕭慧津(2000)提出國中教師主要認為職前教學以外的實習經驗、社團經驗、

參與社會上提供教師專業訓練的機構以及前輩們的經驗傳承、非正規教學經驗的 累積等,對日後從事教職有幫助。在職後,同事之間非正式的學習、經驗交流、

長期教學經驗的累積、個人生活體驗、閱讀、網路學習等,都是教師的學習途徑。

「回流教育」亦能提昇教師知能。研習是一般教師普遍在職進修方式,解決問題 方面主要是經由同事之間相互討論、累積帶班經驗、生活體驗、有個案經驗分享 的研習課程學習,書本、電視亦能補充教師不足的經驗。

洪莉欣(2006)訪談國小初任教師表示專業成長是透過計畫的擬定而進行,

主要選擇途徑有:(一)同事討論為激發學習的動力;(二)透過課程的選修,進 行完整的學習;(三)行動研究是一種學習的歷程;(四)參與研習,滿足實際需 求。

呂淑惠(2005)參考多位學者的看法,認為可以透過專業進修等正式的方式,也 可以透過自我導向學習成長、同儕導向學習成長、團體導向學習成長和輔導導向 學習成長等非正式的成長活動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途徑,

說明如下:首先教師必須有自我導向學習成長的態度,透過閱讀、省思札記與行 動研究,妥善的學習規劃。此外,教師與同儕親密的夥伴關係有助於發展教師的 專業成長,透過合作課程發展、合作教學研究、專業對話、讀書會的成立、同儕

34

導向的學習成長方式,在結合學校老師的專業能力,激發個人的教學潛能。在團 體導向學習成長方面,透過專題演講、校內外教學觀摩、校內外參觀訪問、研討 會等相關活動的舉辦,讓教師專業成長得管道更趨多元化。而輔導導向學習成長 方面,對於教師的需求給予輔導可以透過教師評鑑與引導式自我探究。在教師專 業進修方面,參加政府機關或師資培育機構單位所舉辦的專業進修活動、以學校 為本位的進修、邀請輔導團到校輔導或演示,鼓勵教師在專業上不斷的經益求精,

以增進教師的教學效果,達到教育的理想目標。

1997 年 Wilkins 提到提升諮商師的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可供實務工作者適時 地心理調適,在專業發展方面,需要深度的訓練、專業認證、督導與知識的貢獻,

可以參加工作坊或短期課程、閱讀、保持專業上的彈性、學習新的學派與技巧,

或者加入專業團體,以期在當中能展現自己所學,接受督導或成為督導也是方法 之一,還可藉由出版刊物與投入研究來貢獻知識;在促進個人發展則有接受個別諮 商與投資自己,投資自己包含壓力管理與適度的休息與娛樂(Wilkins, 1997;

Magunson,Norem & Wilcoxon, 2002; Kottler,2003)、放鬆、閱讀課外讀物(Wilkins, 1997; 王文秀,1998) 、撰寫與保存日記(Wilkins,1997; Kottler,2003)、善用夢境 (Wilkin s,19 9 7)、運用自我對話(Kottler,2003)、運動等,從事以上活動也能達到不 同的心理調適(引自劉相弦,2007)。

呂錘卿(民 89)整理學者對於教師專業成長的探討,就以參與人數將教師成 長活動分為四類,摘要說明如下:

一、個別式成長活動

以教師個人為學習主體,由教師自我引導進行學習。這種學習由教師自己設 定學習目標,自己決定學習方式,並由自己控制學習的進度。個別式成長活動有 以下七種方式:(一)閱讀;(二)書寫活動;(三)寫作;(四)手冊式自我發展;

(五)行動研究;(六)專案研究;(七)交換教師。透過上述方式記錄己之教學 活動,檢視自我所作及整理經驗,並抒發自省。

二、小組式成長活動

小組式成長活動是指教師或專業人士以人數二至十人組成之小組持續且定期

35

聚會,彼此交換心得與討論,以促進彼此之專業成長。由於教師彼此相互協助, 也 稱為「協同成長團體」(co-development group)。以下舉出七種教師小組式成長 活 動的方式:

(一)相互對話:是指教師與同事進行專業層次上的意見交換。

(二)畫像法:是一組教師相互觀察,並將觀察的結果記錄下來,再共同討論,

互相對話,分享所見。

(三)同儕視導:是教師與同儕構成合作的伙伴關係,共同擬定教學計畫,相 互觀摩,共同討論,彼此提供回饋。此一方式強調教師間的合作學習。

(四)讀書會:小組成員共同閱讀一則指定的文字資料,並定期共同討論。

(五)問題導向或主題中心成長團體:小組成員就所要討論的議題,蒐集並交 換資料,研讀、思考後提出經驗分享或報告。討論的主題可以是「問題 導向」,即教師遭遇到的教學問題,也可以是「主題中心」,即針對小組 成員所需提昇的專業能力之特定主題進行閱讀及心得分享。

(六)協同行動研究:協同行動研究強調教師團體互動的協同關係,打破教師 彼此孤立的狀態。

(七)實作練習:針對教學上的實務與技巧性的問題,由專家引導教師學習並 實際操作。

三、團體式成長活動

以班級或更大的團體進行學習,有以下五種方式:(一)專題演講;(二)收

以班級或更大的團體進行學習,有以下五種方式:(一)專題演講;(二)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