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近代琵琶記譜之種類

第二節 近代琵琶記譜之種類

漢文化系統下形成的記譜系統相當多樣,歷史較悠久、有樂譜流存且至今仍在 被流傳的代表性樂種有琴樂、京音樂、西安鼓樂、琵琶樂等,正如琴樂之於文人音 樂、京音樂之於佛事音樂、西安鼓樂之於民間音樂一般,琵琶樂是市民音樂中的重 要代表之一,在文人階層與一般群眾間流傳,有確實的刊本傳世,也有各家自傳的 抄本,共同形成琵琶樂豐富的音樂內容等,並反映在其豐富且多樣的記譜系統上,

構成記譜法中的重要組成有音高、時值、節奏、節拍、甚至是速度、表情等等,根 據使用的場合、器樂型態、樂種之不同而有不同。

琵琶自於北朝傳入中原開始,於中原文化中成長,雖為外來之樂器,但其樂譜 之發展則在中原文化中完成。琵琶譜族有三類,第一類是唐代以燕樂半字譜抄寫的 琵琶曲譜,有現存於法國國家圖書館中的唐代《敦煌琵琶譜》與現存於日本京都市 右京區陽明文庫、原近衛家所藏、封面記為《五弦琴譜》的五絃琵琶樂譜抄本;第 二類為自《高和江東》抄本琵琶譜以來以工尺譜記寫的明清琵琶譜系統,自《高和 江東》起,相繼有華秋蘋《琵琶譜》、李芳園《南北派十三套琵琶新譜》等刊本樂 譜傳世;第三類則是近現代以阿拉伯數字譜或五線譜式記寫的近現代樂譜。由於器 樂發展的關係,第一類樂譜所被使用的器樂文化已然失傳不在,目前學界持續致力 於考訂、解譯敦煌琵琶譜的目標上,並有林謙三、葉棟、陳應時等學者各種角度的 研究與參照,但並非本研究之討論面向。第二類與第三類樂譜及目前琵琶音樂文化 中所被應用的樣態,其器樂文化仍蓬勃發展,而尤以第三類樂譜為目前使用的大宗,

第二類樂譜也多被轉譯為近代通用的阿拉伯數字譜與五線譜來做使用,以器 樂本 身來說,第二類樂譜使用於明清琵琶音樂中,琵琶音樂進一步被發展,原有的工尺 譜式已無法乘載現代琵琶音樂之內容與所需,西化的過程也使琵琶音樂逐漸 轉以 使用不同的譜式來乘載內容,觀察二十世紀琵琶樂譜的內容,1950~1980 年代樂曲 多使用阿拉伯數字譜式,八十年代之後由於更多專業作曲家的涉入多以五線 譜式 為主,而其所乘載的內容與精神與二類工尺譜式樂譜是有所差異的。

10

11

實有異於今日的現代琵琶。明清琵琶樂曲採用工尺譜記譜,如同西安鼓樂與京音樂 一樣,有「潤腔」的過程,這裡我們稱為「加花」與「潤飾」,來豐富骨幹,使樂 曲更加完整。目前的琵琶傳統樂曲中部分經典樂曲如〈月兒高〉、〈十面埋伏〉等 有繼續地被流傳與流通,然皆是以阿拉伯譜式或五線譜式的形式流傳,工尺譜式於 今日的琵琶樂僅為文獻與研究參考所用。

二、 近現代琵琶譜

二十世紀初為求能讓更多人學習琵琶,一批學者音樂家如楊蔭瀏、曹安和等因

「通行琵琶譜,於音調進行,僅記其輪廓,概焉而不專,略焉而不詳。唯其概而不 專,故多伸縮餘地,供各家沿用,而差異不著。… 優點所在,即缺點所從生。12」 而從事傳統琵琶譜的翻譯,並欲藉由記寫方式的變異來求「明傳派之由來,盡記寫 之忠實。」13

五線譜於清康熙年間已有傳入中國的紀錄14,然僅限在教會中使用,並沒有被 廣泛流通,阿拉伯數字譜則至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才被傳進中國,兩種譜式在中 國在 20 世紀初期因提倡「學堂樂歌」而開始在群眾生活中產生較大的影響,兩者 的共通特色為「定量記譜」。不可否認的是,譜式的更動在客觀上的確促進了傳統 音樂的傳承與傳播,為學習者、教學者與出版上都帶來相當多的便利。借鑑歐洲藝 術音樂的模式,當代琵琶音樂已長期積累出適應於當代的習樂模式、記譜方式、讀 譜方式,配以逐漸西化、系統化的音樂教育系統,琵琶樂的當代作品從阿拉伯數字 譜式到五線譜式都有人在使用,也廣為習樂人口接受,也將原以工尺譜為載體的傳 統樂曲轉譯為阿拉伯數字譜或五線譜進行傳播與教學,而伴隨譜式改變的是原借

12 楊蔭瀏、曹安和,《文板十二曲》,(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1942):頁1。

13 同註十五。

14 最早之文字記載見於清代康熙年間由徐日昇(1645~1708)所著《律呂纂要》當中。

12

鑑七絃琴減字符號而成琵琶減字演奏技法被可以直觀地從符號來解譯的諸多符號 所取代,並在更多需求的當代音樂語境,有更多的演奏符號被發明出來。隨著普及、

創作與演奏上的需求,五線譜是一個趨勢,在供需之中,越來越多樂譜以五線譜式 乘載琵琶之音樂新作與內容。

琵琶阿拉伯數字譜式所乘載的內容與信息包含:以標示音高的阿拉伯數字、象 形化的左右手演奏符號、減化的絃序符號、音長時值符號、節奏符號、拍號、調號、

表情符號、強弱符號、速度符號等。目前絕大部分的琵琶樂曲是以阿拉伯數字譜的 型式流通,首調記譜的特色使琵琶在讀譜上能快速地反映到演奏的習慣把位與音 區上。在傳統樂曲的部分,多會標記譜源,告知所演奏之音樂傳自何人。工尺譜與 阿拉伯數字譜乘載內容之表面差異可見下面的對照。

譜例 導-1:琵琶工尺譜與阿拉伯數字譜式之對照

左圖:《養正軒琵琶譜》〈十面〉首段

右圖:林石城整理之譯譜

琵琶五線譜式所乘載的內容與信息包含:音符與時值記號、節拍符號、調號、

線與間符號、譜號、速度記號、強弱記號、表情記號、音形記號與其他樂曲結構符 號等資訊。五線譜式基本上為近代作曲家常用與習慣之記譜法,其能乘載的音樂信 息較其他譜式更多更詳盡,是為固定調概念。琵琶樂譜目前雖以阿拉伯數字譜為大 宗,然演奏環境對於五線譜需求的提升與更廣泛使用,亦將促使琵琶對五線譜之依 賴提升。

琵琶樂歷史悠久,自唐即有樂譜的出現來記錄音樂,琵琶在宮廷燕樂與民間音 樂中發展,中間固有斷層,然加以樂器形制也在這過程中逐漸漢化與改變,直至明 清時期才有可查的樂譜資料出現,今所謂傳統琵琶音樂多指稱明清以來的脈絡,唐

13

代琵琶樂屬於另一個研究範疇。明清以來的琵琶音樂承載著四相十三品型制琵琶 長時間醞釀的音樂文化與內容,是漢人音樂文化中,除了文人音樂—琴樂、佛事音 樂—京音樂、民間音樂—西安鼓樂之外,市民音樂中的重要代表,為至今仍有譜有 樂器有在被演奏的活音樂文化,雖然琵琶以其新的樂器形制持續地在音樂內容與 技術上全面發展,卻更顯示傳統形制琵琶此脈絡音樂研究的必要性。要如何能將傳 統樂曲形神俱在地繼續傳承下去,也是這個世代琵琶演奏者的重要責任之一。如何 能在背誦這些上世紀被記錄下來的演奏譜之外,還可根據演奏者個人的音樂能力、

修為與累積,從骨幹譜中彈出傳統琵琶樂曲之活性,能否從這些演奏譜與原譜的關 係與異同中梳理出脈絡與彈奏上的規律於習慣,是本研究所著重的地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