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適用空服員身心狀況的檢測量表與文獻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適用空服員身心狀況的檢測量表與文獻

壹、「過勞」的定義:

「過勞」目前已成為二十一世紀非常嚴重的健康問題之一,也是很重要的公共衛生

議題。美國一位精神科醫師Herbert J. 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過勞(burnout)一詞,其 定義為「在精力、力量與資源上,無法負荷工作要求時所造成的失敗、精疲力盡或是身 心耗竭的症狀」(沈祺瑾,2007)。而在日本,創造過勞死(Karoshi)一詞的日本醫學權威 Tetsunojo Uehata則將它定義為「有害心理健康的持續工作,打亂工作者的正常工作以及

13

生活節奏,導致體內疲勞累積以及長期的勞累過度,使得高血壓等舊疾加劇,再伴隨動 脈硬化,最終衰竭而死亡」(胡佩怡、林桂碧,2010)。

我國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在2009年3月編製的「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對過勞的定義 則為「一種身心耗弱狀態,是長期處在高度的心理壓力之下產生的壓力反應」。其產生 的症狀有下列幾種:

1、經常感到疲倦、健忘。

2、突然覺得有衰老感。

3、肩部和頸部僵直發麻。

4、因為疲勞和苦悶失眠。

5、為小事煩躁和生氣。

6、經常頭痛和胸悶。

7、高血壓、糖尿病病史,心電圖不正常。

8、體重突然變化大。

9、最近幾年運動也不流汗。

10、自我感覺身體良好而不看病。

11、人際關係突然變壞。

12、最近常工作失誤或者發生不和。

過勞的成因相當複雜,多數的研究認為過勞是長期暴露於工作壓力下的結果。

所謂「過勞」、「過勞猝死」、及找不出特殊病因的「慢性疲勞症」,在高度工業化國 家已是極受重視的職業健康問題。

貳、檢測過勞的量表:

一、馬氏疲勞量表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簡稱MBI)

回顧西方國家有關職場疲勞問題的調查研究可發現,大多數研究採用心理學家 Maslach等人在1980年代初期發展的「馬氏疲勞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簡稱 MBI);此量表將「疲勞」概念化為「情緒性的疲憊」(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人化」(depersonalization),以及「個人成就感的減低」(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等三面向。

MBI的設計原以專業服務業工作者為主要對象,如教師、社工師、醫護人員等,之

14

後修訂版雖可適用於一般工作者,但仍以上述三個面向定義疲勞。在歐美國家,MBI已 受到不少批評,包括:缺乏清楚理論概念來說明為何以這三個面向來定義疲勞;三個測 量面向之間的關係不清楚;此量表將疲勞現象、壓力因應方式、與疲勞造成的後果混為 一談;以專業服務業工作者為基礎所開發的量表如何適用於一般工作者仍有疑問等等。

此外,使用MBI需要負擔版權費用,並不利於大規模調查與公共使用。

二、哥本哈根疲勞量表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簡稱CBI)

CBI 是由丹麥國家職業衛生研究所 Kristensen 等人所研發出的測量過勞之量表。

因 MBI 不能滿足其研究需求,而自行研發 CBI。Kristensen 等人將過勞視為生理及心 理上的耗損,並將此工具分成三個部分,包括「個人過勞」(Personal Burnout)分量表:

適用於所有人、與「工作相關過勞」(Work-related Burnout)分量表:適用於工作的人以 及與「服務對象相關過勞」(Client-related Burnout)分量表:適用於工作上需面對顧客、

病人、學生及小孩等服務對象的人。由丹麥學者開發、屬公共財的「哥本哈根疲勞量表」,

因此被廣泛使用於做為職場工作者疲勞問題的評估工具。

CBI 將「疲勞」的定義聚焦為「身體與心理的疲憊與耗竭狀態」,專注於「疲勞現 象」本身。CBI 的另一特色是將受測者在其生活領域中對疲勞來源的歸因,從「廣泛」

到「特定」區分為三個分量表,使此量表能應用於不同屬性的族群,包括:(1)「個人疲 勞(或一般疲勞)」(personal or generic burnout):屬綜合性評估,旨在測量受測者整體的 疲勞感受,其來源不限於工作,也可來自家庭、社交人際、本身疾病等等,因此可適用 於所有人;(2)「工作疲勞」(work-relatedburnout):專指由工作所帶來、可歸因於工作的 疲勞感受,因此此分量表適用於有工作的人;(3)「服務對象(相關)疲勞」(clientrelated burnout):指工作者在工作當中,與服務對象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疲勞感受,此面向適 用於與人接觸的服務業員工,對當今以服務業為主的職場尤其重要;在此服務對象包括 客戶、顧客、病患、學生等,而不是指工作組織內的人士如上司、同事或下屬等。

CBI的信效度已經在一些研究中獲得驗證,也已應用於多國調查研究中。

參、過勞量表的文獻:

一、使用「馬氏疲勞量表」的文獻

兒福聯盟於 2011 年 11 月 23 日發表「2011 台灣學童學習過勞情形調查報告」,此 一調查針對台灣地區五至八年級(小五到國二)學生,共發出 3115 份問卷,回收 2756 份

15

有效問卷。根據馬氏疲勞量表測量結果,台灣學童的學習疲勞平均分數為 10.37 分,屬 中等程度疲勞,近一成三的學童屬於學習過勞。台灣學生不只學習疲勞,也嚴重睡眠不 足。有一成五的學生經常為了念書、寫作業熬夜。以 8 小時算充足睡眠來看,不到兩成 的學生睡滿 8 小時,國中生甚至僅有一成;超過兩成的學童未睡滿 6 小時。調查更顯示,

超過三成的學童受訪前近兩個月每天考試,國中生近半數每天都有考試。為了應付考不 完的試和寫不完的作業,有兩成學生每天讀書和寫作業時間超過 3 小時,近四成的學生 念書或寫作業最晚到晚間 11 時以後,甚至有學生曾通宵未睡寫作業。過重的學習負擔 造成孩子龐大的學習壓力,長期的壓力累積造成孩子學習過勞,學習變得沒效率,不但 影響學習成就,甚至造成學童身心問題。(聯合新聞網,2011 年 11 月 23 日)

二、使用「哥本哈根疲勞量表」的文獻

2006 年國內針對台南科學園區之高科技產業人員 1590 人進行抽樣調查,利用「哥 本哈根過勞量表」分析高科技產業人員的工作時數方面,每日工作時數超過 11 小時的 員工,其壓力反應普遍高於工作時數 8-10 小時之員工 (胡佩怡、葉婉榆,2011)。心理 壓力向來與心臟血管疾病息息相關,而從事高科技產業的人員若長期處於高壓力的工作 環境下,壓力則會進一步增加勞工罹患高血壓的危險性 (Sarafino, E.P., 1994)。

2012 年 6 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唐莘嵐以 嘉義地區某區域教學醫院之醫師為研究對象,針對醫師過勞情形做研究,探討醫師人口 學變項與職場疲勞量表的相關性,並輔以訪談醫師以了解造成醫師過勞的主要原因。發 出問卷 139 份,回收有效問卷 99 份。結果發現:個人疲勞與最近一年最長連續工作時 數及目前是否在職進修中達顯著差異;工作疲勞與年齡、最近一年最長連續工作時數及 總工作年資達顯著差異;工作過度投入與是否為主管職及目前是否在職進修中達顯著差 異;服務對象疲勞與年齡、教育程度、子女數及目前是否持有教職達顯著差異。醫師認 為長時間的工作時數、大量的工作量及值班工作造成的睡眠不足及壓力會導致醫師過 勞,另外也提出醫師對自我的要求及責任感、以及健保體制及醫師培訓制度的改變也是 造成醫師過勞的主要原因。

肆、小結:

現代社會科技昌明,資訊交通一日千里,各行各業普遍存在於「不進則退」的無形 工作壓力之中,而過重的工作壓力不但會影響到員工的精神狀況以及工作上的表現,對

16

於個人的身體健康影響尤劇。君不見社會各階層「過勞」事件層出不窮?所以實有必要 發展適合各個不同工作類型的「過勞量表」並實際應用之,以便檢測自己是否已成為過 勞一族?俗諺云:「預防重於治療。」在身體向我們發出「過勞」警訊前,防患於未然,

以免「過勞」成為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戒之!慎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