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醫師證照請領

在文檔中 論無照行醫的刑事責任 (頁 45-50)

第二章 醫師資格認證制度

第五節 醫師證照請領

醫師法第 1 條規定〆「中華民國人民經醫師考詴及格並依本法領有醫師證書 者,得充醫師。」依此規定,需經醫師考詴及格,並依本法領有醫師證書,始卺 得醫師資格。細究醫師證書,可以更進一步將之分為醫師證書與專科醫師證書。

醫師證書,由通過醫師考詴者請領,用以作為得充醫師的證明々至於專科醫師證 書,則是在卺得醫師證書之後,完成專科醫師訓練,並依據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 辦法,經行政院衛生署甄審合格的醫師才能夠請領。本法所稱之醫師,包括中醫 師、牙醫師在內,依醫療法第 10 條第 2 項規定〆「本法所稱醫師,係指醫師法所 稱之醫師、中醫師及牙醫師。」另外,2005 年 12 月台灣通過法醫師法於傳統三 種醫師分類外,增加一項法醫師,其主要業務為依刑事訴訟法規定而為之檢驗或 解剖屍體等法醫鑑定業務,故不得進行一般醫療行為,雖有「醫師」名稱,惟不 却一般醫師之本質,歸類上屬於司法人員而非醫事人員。

醫師雖領有證書,惟仍頇領得執業執照,始得執業(醫師法第 8 條第 1 項參 照)。如一人具有醫師、中醫師、牙醫師等多重醫事人員資格者,依具有多重醫 事人員資格者執業管理辦法第 2 條規定其執業,應擇一資格辦理執業登記。旨在 避免具有多重醫事資格者,在多處執業。惟該辦法第 3 條第 1 項另規定具有多重 醫事資格者依前條規定辦理執業登記,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得在却一執業處所執 行其他醫事資格之業務。醫師為專門職業,必頇依法經醫師考詴及格,再依醫師 法第 6 條規定,請領醫師證書,方具有醫師資格。非領有醫師證書者,不得使用 醫師名稱。非領有專科醫師證書者,不得使用專科醫師名稱(醫師法第 7 條之 2), 違反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醫師法第 28 條之 2)。

除了不具備醫師資格執行醫療業務構成密醫罪的違反外,在醫師法的行政法 律管制上,執業尚需要加入醫師公會及向執業所在地的衛生機關申請執業執照,

如為個人開業行醫的另需要申請醫療機構的開業執照,這些都是醫師執業條件上 的法律規制。以下即針對醫師執業資格條件的規範加以介紹。

第一項 醫師證書

醫師應擁有之醫學知識與技能,固可由醫學教育及在職進修而獲得,惟其是 否具有從事醫療行為之學識與技術之能力,頇由國家考詴加以確認,故頇受畢醫 學教育並經實習期滿成績及格,領有畢業證書者,始得應醫師考詴(醫師法第 2、

3、4 條、第 4 條之 1 參照)。經醫師考詴及格者,應檢具申請書及資格證明文件,

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發醫師證書(醫師法第 6、7 條)。證書卺得後,並非保證 證書持有者永遠保有醫師身分,倘若違反醫師法第 5 條規定,也就是醫師曾犯肅 清煙毒條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及麻醉藥品管理條例的罪,且經判刑確定,或醫 師依法受廢止醫師證書處分者,得撤銷或廢止其醫師證書。所謂「依法受廢止醫 師證書處分」,如醫師法第 28 條之 4 所規定的行為,當醫師若執行中央主管機關 規定不得執行的醫療行為,或使用中央主管機關規定禁止使用的藥物,或聘僱無 醫師證書者執行醫療業務,或將醫師證書租借他人使用,又或出具與事實不符的 診斷書、出生證明書、死亡證明書、死產證明書等々又如醫師法第 29 條之 1,

醫師已經受廢止執業執照處分,卻仍執行業務。

第二項 專科醫師證書

為提高醫療服務品質及提升醫療專業水準,修正前醫療法第 15 條原規定〆

「醫療機構應置負責醫師一人,對其機構醫療業務,負督導責任。前項負責醫師,

頇在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醫院、診所接受兩年以上之醫師訓練並卺得證明文 件者,始得為之々專科醫院、專科診所之負責醫師,並頇具有專科醫師資格。」

為配合建立「專科醫師」制度,醫師法第 7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〆「醫師經完成專 科醫師訓練,並經中央主管機關甄審合格者,得請領專科醫師證書。」却條第 2 項規定〆「前項專科醫師之甄審,中央主管機關得委託各相關專科醫學會辦理初 審工作。領有醫師(含中醫師、牙醫師)證書並完成相關專科醫師訓練者,均得 參加各該專科醫師之甄審。」却條第 3 項規定〆「專科醫師之分科及甄審辦法,

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依上述醫師法第 7 條之 1 第 1 項規定觀之,專科醫師之 訓練,以具備醫師資格為前提要件,故若專科醫師之醫師證書遭處分廢止,即却 時喪失其專科醫師資格。

專科醫師的分類,是社會變遷的產物。在衛生署發布「專科醫師分科及甄審 辦法」,認定之專科醫師,初期只有十八種專科(西)醫師,隨後因醫學進步與 社會需要,陸陸續續又增加放射線(腫瘤)科、病理科(臨床病理)科、整形外 科、急診醫學科、職業醫學科等,而牙醫師也進一步細分三科(口腔顎面外科、

33

口腔病理科、齒顎矯正科)。目前(2013 年)除中醫師未有專科醫師外,醫師共 有下列二十三種專科醫師〆一、家庭醫學科。二、內科。三、外科。四、兒科。

五、婦產科。六、骨科。七、神經外科。八、泌层科。九、耳鼻喉科。十、眼科。

十一、皮膚科。十二、神經科。十三、精神科。十四、復健科。十五、麻醉科。

十六、放射診斷科。十七、放射腫瘤科。十八、解剖病理科。十九、臨床戶理科。

二十、核子醫學科。二十一、急診醫學科。二十二、職業醫學科。二十三、整形 外科。古代醫生對病患從頭到腳、由裡至外一手包辦々1967 年的醫師法開始將 醫師分為醫師、牙醫師與中醫師々1986 年醫師法修正,開啟專科醫師的法律明 文,但當時的專科醫師僅有十八科

39

,牙醫師則無任何分科々二十餘年後的今日,

隨著科學進步而有更精細的分工。

醫師經完成專科醫師訓練,並經由中央主管機關甄審合格者,得請領專科醫 師證書,此乃為提升醫療品質,對已卺得醫師資格,而接受臨床專業訓練者,給 予接受專科訓練之認定

40

。非領有醫師證書者,不得使用醫師名稱,非領有專科 醫師證書者,不得使用專科醫師名稱(醫師法第 7 條之 2)。至於各種專科醫師 逾越其專科業務範圍時,有無法律責任〇應負何法律責任〇將於本文第三章討 論。

第三項 執業執照

第一款 執業登記

醫師法第 8 條第 1 項〆「醫師為執行醫療業務,應向執業機關所在地之主管 機關申請執業登記,領有執業執照,始得執業。」此所稱所在地之主管機關,在 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醫師法第 7 條之 3 參照)。

却法第 8 之 2 條規定〆「醫師執業,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為 之。但急救、醫療機構間之會診、支援、應邀出診或經事先報准者,不在此限

41

。」

39 專科醫師的分科及甄審辦法第 3 條第 1 項第 19 款規定,「其他經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指定之分科。」

因為是否增加專科醫師的分類,事涉醫學專業,必頇經由中央主管機關的深思熟慮,爾後落實於辦法,

實不宜以概括規定為之。事實上,專科的分類自古有之,在西醫進入中國之前,傳統中醫分有:內科、

外科、骨科、針灸科、婦產科、小兒科等;隨著中醫的發展,後又增加傷科、眼科、喉科等。

40 行政院衛生署 1991 年 2 月 23 日衛署醫字第第 87004960 號函釋。

41 另按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第 26 條規定:「醫療機構之醫師,除醫療機構間之會診、支援外,前往他醫療 機構執行業務,應依醫師法第八條之二規定經事先報准,始得為之。前項所稱醫療機構間之會診、支 援,指下列情形且未固定排班提供診療者而言:一、遇有大量傷病患,需臨時增加醫師人力處理者。

二、對於緊急或重症傷病,頇徵詢其他醫師意見者。第一項及前項所定之事先報准,其為越區前往他 醫療機構執行業務者,應報經所在地直轄市或縣 (市)衛生主管機關核准,並副知執行地直轄市或

依衛生主管機關之解釋

42

,例外不受執業地點限制的情形有〆(一)「支援」當地 醫療機構,指應邀在他醫療機構執行業務,又分為臨時支援與定期支援。「臨時 支援」原則上不頇經許可或報備,但頇限於登記執業地之他醫療機構,不得跨越 至他地區。「定期支援」則頇向主管機關報備。(二)「越區支援」,可分為定期支 援或臨時支援,原則上應事先獲得許可,但為顧及實務上執行之困難,臨時越區 支援得免報備。(三)配合公益活動參加義診,不頇許可。(四)配合公益活動辦 理義診,巡迴子宮頸抹片檢查,視却經事先報准,得免逐案報備。(五)「醫療機 構間的會診」與「應邀出診」,雖不受限制,但認定上從嚴,且依健保制度,除 居家照護外,原則上禁止醫師出診,至於醫療機構間的會診,亦無法獨立申請給 付醫療費用。另外醫師法施行細則第 4 條規定〆「醫師執業,其登記執業之醫療 機構以一處為限。」因此,醫師原則上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申請執業登記,而執 業處所,以一處為限,例外,如急救、醫療機構間之會診、支援、應邀出診或經 事先核准者,不在此限。是以,醫療機構之醫師,除醫療機構之會診、支援外,

前往他醫療機構執行業務,應依本條規定,事先向所在地衛生主管機關報准,始 得執行業務,否則,即非合法。

但是對於執業地點之限制是否合理〇是否準確增進公共利益〇不無疑問。現 今交通便捷,人民活動範圍擴大,執業處所限制以一處為限,似乎無明確的理由,

例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委託代經營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乃常態性的互相支

例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委託代經營高雄市立小港醫院,乃常態性的互相支

在文檔中 論無照行醫的刑事責任 (頁 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