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醫療品質與醫療品質指標

本節中,將先討論台灣近年來醫療環境之改變,以突顯「醫療 品質」對醫院競爭與就醫民眾的重要性,進而討論「醫療品質指 標」對醫療品質之重要性。

台灣醫療環境之改變

醫療環境的改變,可由政策、民眾意識抬頭與醫療機構之管理 三方面,探討其改變。

政策上,民國八十四年以前,全民健康保險尚未實施,當時雖 然有公保、勞保、農保、軍人醫療照護制度等十種健康保險制度,

但只有 59%的國民享有健康保險的照顧,全國還有八百多萬人口沒

有健康的保障,其中大部分為十四歲以下的孩童及六十五歲以上的 老人,為了實現照顧全民健康的理想,避免因國民貧病交迫而引起 社會問題,政府排除萬難,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以保障全民維護身 體健康的基本人權的措施,到九十一年十二月為止,參加全民健保 的總納保人數 21,869,478 人(中央健康保險局,2005),約占 97.4%(中 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 2002),投保單位則涵蓋 579,385 家,過程中,

健康保險局不斷擴大納保範圍、增加並提升健保特約醫院、診所的 數量與品質、推動先進的健康機制預防疾病發生,目的皆為了達到 醫療照顧全方位,以及促進醫療品質之目的 (中央健康保險局, 2005)。

另外,民眾意識的抬頭,也是不容小覷的改變。科技資訊的發 達,讓社會大眾在搜尋網站中,如 Yahoo!奇摩的搜尋網站,鍵入關 鍵字「醫療品質」後,只花 0.55 秒,便可獲得約 662,000 筆相關資 料(雅虎國際資訊,2005 );報章雜誌關於醫療品質的報導更是屢見不 鮮;在一些醫院或醫療相關的網站中,不乏民眾針對醫療品質所提 出的疑問(可憐蟲(筆名)等, 2005; 李春芳, 2004; Gina(筆名), 2005);而 民眾就醫過程中,也常會優先選擇具有良好醫療建設基礎或是有較 好口碑的醫療院所(陳嘉鴻, 2004; 孫黛雲, 2000),即印象中醫療品質 較佳的醫院,來進行就診;因此隨著媒體的宣傳與資訊的流通,今 日社會民眾對於醫療品質越來越重視,其包括諸如:醫療服務量的 縮減、不佳的照護結果(outcome)、效率不佳的照護……(McColl &

Quinn, 1985);然而,不單單民眾對醫療品質認知有所改變,醫療機 構也是如此。

因為醫療環境日益競爭,起初,許多醫療院所選擇「顧客基礎 模式(consumer-based model)」,即商業導向作為經營的模式

(Peloquin, 1997);醫療機構成為一種商店,病患則成為消費者,醫 療機構以知識販賣健康,病患則以金錢換取健康;爲了達到醫療機 構成功的目標,強調生產力與效率常是醫療機構達到目標的方法

(Peloquin, 1997);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醫療人員在品質上的講 求,如傾聽或與病患的溝通便不在績效考量中,儘管,傾聽或與病 患的溝通對於醫療照護的品質上極具意義;而爲了增加生產力,以 醫院中職能治療人員為例,醫療院所中的職能治療人員將可能忙著 處理「醫療照護」問題,而不再顧及病人患病後的「感受」,或是 過度依賴現有的治療方法和現有的規則治療病人,而不是依據病人 的意願,也可能重視的是效率與利潤,不再重視病人整體(Peloquin, 1997),包括病人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與社會環境,也因此,病患 的抱怨與隨之而來的訴訟案件層出不窮(McColl & Quinn, 1985);但 是,隨著時代的改變、政策的影響與醫療服務使用者的需要

(Kirchman & Loomis, 1980),醫療機構也漸漸發現醫療品質的重要 性,並宣傳它對自己機構的重要性,以吸引更多的病患前來就診(劉 士銘, 2004; 廖熏香 & 楊漢, 2000)。

政策、民眾意識與醫療機構的管理三者,誰是影響醫療品質漸 受重視的主因,很難說的清楚,就如同雞生蛋或蛋生雞的問題一 樣,令人費解,不過,不容置疑的是,醫療品質絕對是現在以及未 來,一項相當重要的議題。

醫療品質與醫療品質指標

1975 年之前,只有那些擁有時間、資源以及專業知識的醫療人 員,願意為自己的醫療服務進行較仔細的評估,以達到品質保證 (quality assurance)的目的(McColl & Quinn, 1985),然而,隨著社會、

經濟與政策的改變(Kirchman & Loomis, 1980),民眾的需要、醫療專 業人員的興趣(Kirchman, 1979)以及醫療機構在管理上的體認(劉士銘, 2004; 廖熏香 & 楊漢, 2000),在在都催促著評估醫療照護系統工具的 出現(Kirchman & Loomis, 1980);而當美國健康財務署(Health Care

Financing Agency, HCFA)於 1986 年公佈醫院死亡率作為品質參考指 標後,醫療品質指標的界定更獲得醫界重視,也更促使相關機構紛 紛發展各項指標衡量系統(戴蘭祺, 2002)。

指標是一面旗子,用來表示應受評估事項之區位,也就是將不 同的品質問題依照它的性質進行區隔與定位(引述自 Lehmann,1989 年)(韓揆,2001 ),而在醫療照護中,評估(evaluation)的本質,也是為 了決策的目的,包含了對治療或治療中某部分的評判(Hebert,

Thibeault, Landry, Boisvenu, & Laporte, 2000);一項正確的健康評估 指標建立後,除了有助於醫療資源分配、醫療給付政策之訂定,更 可以提高醫療品質(蕭世槐, 2002)。目前,從醫療相關的文獻中可 知,國外已建立或正在探討中的品質指標很多,如:

關節炎照護品質指標、護理之家臥床個案品質指標、憂鬱症病 患照護品質指標、疼痛病患品質指標、心血管病患之品質指標、胎 兒照護品質指標、減重個案品質指標、主要照顧品質指標、外科之 感染預防品質指標、長期照護品質指標、老年肺炎住院病患照護品 質指標……(Pencharz & MacLean, 2004; Bates-Jensen et al., 2004; Saag et al., 2004; Charbonneau et al., 2004; Cadogan, Schnelle, Yamamoto-Mitani, Cabrera, & Simmons, 2004; MacLean et al., 2004; Frantz, 2004;

Urassa, Nystrom, Carlstedt, Msamanga, & Lindmark, 2003; S. F.

Simmons et al., 2003; Druss & Mechanic, 2003; Teal, 2002; Casarett, Hirschman, Miller, & Farrar, 2002; Fine, Fine, Galusha, Petrillo, &

Meehan, 2002)

而國內方面,則如:

導管感染品質指標、護理之家照護品質指標、透析醫療品質指 標、藥事照護品質指標……(簡素娥等, 2004; 楊嘉玲,2000 ; 楊嘉玲, 徐亞瑛, 2001; 楊嘉玲, 2001; 楊五常,黃尚志,陳進陽,1999 ; 陳麗

芳,1998 ),以及中央健保局之各項專業醫療服務品質指標(中央健保 局,2004-2005 )和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促進會之醫院評鑑(品 質指標評鑑範圍包括:醫院管理組、外科系、內科系、放射線診 療、檢驗醫療、護理作業、藥事作業、院內感染控制、急診醫療、

精神料醫療以及教學醫院之各類教學評鑑)(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 療品質促進會, 200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