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野生動物觀光效益與評估方法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野生動物觀光效益與評估方法

在野生動物觀光活動中,野生動物被視為一種觀光資源。觀光資源的價值多 寡視遊客的使用情境與認知而定。若能設法增加野生動物資源對遊客的價值,則 該資源存在的必要性將隨之提高,保育自然不在話下,進而促進保育的優先程度 或是支持程度。提高價值的方式可以效益評估作為基礎。吳宗瓊 (2007)認為效益 是遊客從觀光體驗的過程中獲得需求的滿足或是改善現況的結果。而觀光效益又 可分為個人效益、社會文化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可見觀光效益涵蓋的範 圍小至個人,大至整體社會環境,顯示觀光資源的重要性不容小覷。近來有學者 提出以效益為基礎的觀光遊憩管理模式(Benefits-based Approach, BBA),其優點不 僅提供觀光政策與資源分配的依據,更能協助改善觀光遊憩品質(吳宗瓊,2007)。

因此本研究欲從效益的角度探討遊客對黑面琵鷺野生動物觀光之評價。

評估效益的常見方式有敘述性偏好評估法,如:條件評估法(Contingent Value Method, CVM)、旅遊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和特徵價格法(Hedonic Price Method)(陳凱俐、吳珮瑛、2003),近年來,使用選擇實驗法的研究也逐漸增加。

不同的評估方式有不同特性以及適用時機,以本研究欲探討的野生動物觀光效益 來說,旅遊成本法和特徵價格法只能估算某地區或某資源環境的遊憩價值,無法 評估未發生或未來環境變化、資源改善之影響,因此難以正確評估自然資源的價 值。唯有敘述性偏好法,如:條件評估法和選擇實驗法可克服旅遊成本法和特徵 價格法的限制,而被廣泛應用。因黑面琵鷺族群數變化等資源變化之影響為本研 究的主軸,因此無法採用旅遊成本法或特徵價格法,故本研究以敘述性偏好評估 法作為評估工具。

敘述性偏好法是一種以貨幣價格來表示人們對某財貨價值偏好的研究工具,

使用「價格」來衡量受訪者感受到的價值或支持程度,其優點在於這種方法可以 讓受訪者審慎思考其收入與願付價格之關係,也就是在讓受訪者仔細考慮在自己 的能力限度內或相較其他誘因之下,受訪者還願意放多少關注在該財貨上。這種

方式常用於評估非市場財貨商品價值,非市場財貨包括自然環境資源、野生動物、

新鮮的空氣、乾淨的水源等(陳凱俐、吳珮瑛、2003)。

假設因為某些原因使黑面琵鷺正在急速消失中,但政府在制定保育政策時欲 了解民眾認為黑面琵鷺有多少價值,於是政府擬定一個詳細的保育計畫預計讓黑 面琵鷺的數量回升,但保育計畫的執行需要一些基金,因此詢問民眾願意為這樣 的計畫付多少錢,這樣的調查方式即是敘述性偏好法中的條件評估法。其中詢問 民眾願意為保育計畫付多少錢即是詢問受訪者對假設市場的願付價格

(Willingness to Pay, WTP)。

受訪者願意付費的原因有很多,但不論原因為何,只要受訪者願意付費就代 表這項財貨擁有價值。願意付費的原因可歸為兩大類,一類為「因為我會使用到 這項資源,所以願意付費來維護」,另一類為「我不會使用這項資源,但我希望 這項財貨存在,因為…」。受訪者可能只基於其中一個原因就付費,也可能以上 兩種原因都有。前者可評估的財貨的「使用價值」,後者則可評估「非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指實際使用財貨,和藉由財貨之功能孕育而生之價值,可分為「直接使 用價值」和「間接使用價值」,前者如因遊憩而產生的價值,後者如增加照相或 野餐等遊憩價值。非使用價值指非經由任何形式的使用所產生的價值,可分為「選 擇價值」、「遺贈價值」和「存在價值」,如保留以供自己未來和下一個世代可以 使用,或純粹只是對資源本身的關心所產生的價值等(陳凱俐、吳珮瑛、2003)。

敘述性偏好法在眾多方法中是唯一能夠同時評估出使用和非使用價值的方 法,敘述性偏好法中的條件評估法已被廣泛的使用來衡量非市場財貨的效益,相 關研究如下:

林晏州、林寶秀、Peterson, and Champ (2007)使用條件評估法估算太魯閣國 家公園的生態經濟效益,目的除了讓太管處了解國家公園的生態經濟效益,也讓 經營管理單位了解向來重視的保育工作投入經費與執行成效之間的關係,由於受 訪者對環境態度的願付價格較高,因此建議太管處應持續推行環境教育工作,且 可以該研究結果可作為未來生態保育政策推行之依據。Casey, Brown, and

Schuhmann (2010)的研究詢問潛水客願意付多少入園費來保護墨西哥 Riviera Maya 地區的珊瑚礁。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支付意願頗高,平均願付價格為 USD$55,表示遊客對這項資源很重視,政府應該致力於保育工作,使珊瑚礁觀 光為當地帶來更多經濟收入。Baral, Stern, and Bhattarai (2008)的研究位於印尼保 護區,該保護區希望透過發展生態旅遊來賺取經營管理費用,但過去並未實施入 園費的政策,故使用條件評估法詢問遊客對入園費價格的看法。Ngazy, Jiddawi, and Cesar (2005)的研究探討潛水客和一般遊客對珊瑚礁的需求和看法。調查結果 顯示潛水客對珊瑚保育的願付價格比一般遊客高,由此可見,親眼看見珊瑚白化 是保育支持程度的關鍵。Lee and Han (2002) 的研究估計韓國的五個國家公園內 的自然/文化資源之使用價值,結果表明,國家公園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具有相當大 的使用價值和保存價值,其價值超過當前的入園費和環境維護費,因此有足夠的 理由向政府申請更多補助,對國家公園管理者的訂價策略也有幫助。Jin, Wang, and Liu (2008)調查澳門民眾對黑面琵鷺的偏好,這樣的研究有利於政策制定,解 決經濟發展與保育的衝突。

除條件評估法外,敘述性偏好法中的選擇實驗法亦為重要的願付價值調查方 法。選擇實驗法與條件評估法最大的不同在於,條件評估法僅提供單一情境給受 訪者,選擇實驗法則提供多種情境給受訪者做選擇,可更深入了解受訪者的偏 好。

過去有許多國外研究使用選擇實驗法進行生態資源之觀光效益評估,如:

Naidoo and Adamowicz (2005)調查遊客對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的需求,結果發現 生物多樣性越豐富,遊客的願付價格越高,管理單位可依此結果來設計管理策略,

獲得最大效益。Lee, Lee, Kim, and Mjelde (2010)使用選擇實驗法找出賞鳥解說服 務的偏好及願付價格,研究結果顯示當管理單位投入更多解說或其他資源時,遊 客的滿意度增加,願付價格也跟著提升。Kelly, Haider, Williams, and Englund (2007) 的研究將選擇實驗法應用在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上,詢問受訪者偏好哪一種 生態效益方案,研究結果顯示,受訪者皆支持方案內容,也願意付出額外的費用,

作者在最後也指出,因該研究使用選擇實驗法作為研究工具,有別於傳統的調查 方法,研究結果較過去研究更為真實且實用,能真正應用在管理實務上。Hearne and SalinasÀ (2002)的研究指出,若要有效率地提供遊憩服務,首先必須瞭解遊客 的偏好,因此該篇研究使用選擇實驗法調查遊客偏好,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管理單 位擬定管理策略,提升保護區的遊憩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