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野生動物觀光

過去百年的經濟發展使得環境遭受破壞,直到近三十年環境議題才逐漸受到 關注。隨著民眾的環境意識高漲,以及旅遊人次增加,對環境友善的觀光活動也 隨之興起,越來越多遊客前往國家公園或生態保護區從事遊憩活動(Newsome &

Lacroix, 2011) 。由於國家公園或生態保護區內常有特殊物種,因此也不乏以觀 賞動物為主要目的的遊客(Pickering & Hill, 2007)。這種到特定地點以觀賞或了解 動物為目的的行為即可稱為野生動物觀光(wildlife tourism)。

Ballantyne, Packer, and Falk (2011)認為野生動物觀光是在自然或人工環境下,

能從遠處觀看動物或是與動物有密切互動。Russell and Hodson (2002)則認為拍攝 野生動物、尋找或追逐野生動物的足跡,甚至透過解說了解野生動物相關知識等 都足以稱為野生動物觀光。這種觀光形式對遊客的意義在於體驗、滿足人類想與 大自然互動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可增加遊客保護自然資源心態的正面接觸(Jenner

& Smith, 1992; Reynolds & Braithwaite, 2001)。Ballantyne and Packer (2005)的研究 也認為,若妥善管理和精心設計旅遊方案,野生動物觀光可潛在的教育遊客保育 知識和應有的態度行為。由上述學者對野生動物觀光的敘述可知,遊客從事野生 動物觀光的主要目的為「與動物互動」和「認識動物的習性、棲地」。發展野生 動物觀光可滿足人類想接觸動物之需要,以及藉由這些「造訪」的有形無形收穫 來維持野生動物棲息地的永續性。

國際上已常藉由推廣野生動物觀光來維持棲息地永續性,Ballantyne, Packer, and Hughes (2009) 探討澳洲昆士蘭 Mon Repos 保育園區遊客的偏好和保育意識;

Ballantyne, Packer, and Sutherland (2011)調查遊客參與野生動物觀光的經驗,用情 緒的角度去探討在野生動物觀光的過程中那些經驗是讓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代表 這項活動最能讓遊客對保育有深刻的印象;Ballantyne, Packer, and Falk (2011) 使 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野生動物觀光經驗對遊客學習環境永續性有短期和長期的

影響。以上研究皆顯示野生動物觀光對個人學習保育有顯著的影響,但若從整體 社會福利來看,遊客的造訪可謂創造遊憩需求,當遊憩需求提升,野生動物觀光 價值提升,物種的保育自然不需多費力氣。這樣的做法不僅提升遊客福利,也提 升動物的生存福利。由此可見,過往文獻皆顯示野生動物觀光對維持棲息地或環 境有正面影響。Higginbottom (2004)則發現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區帶動了外圍服務 業和零售業的大幅成長,不但顯著減少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剝削,總經濟效益也是 原來的十倍以上,因此,遊客帶來的財源也是野生動物保護區不可或缺的支持。

遊客為野生動物保護區帶來金錢上的利益固然美好,卻也可能因為這些利益 反而破壞野生動物觀光原有的美意。印尼的 Komodo 國家公園以稀有的巨蜥聞名,

國家公園為了使遊客的滿意度提升,以人工餵食的方式吸引巨蜥現身在遊客面前 (Walpole, 2001),這樣的作法可能造成野生動物依賴人類餵食,改變牠原有的習 性與整個生態平衡;地中海地區的保護區位於沿海,遊憩基礎設施可能汙染周邊 生物棲息地,以海龜產卵而言,在產卵地若有任何干擾,海龜就不會在該地進行 產卵,造成海龜無法繁衍下一代而瀕臨絕種(Davenport & Davenport, 2006)。許多 平常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或生態景觀必然會吸引遊客前往觀賞,增加吵雜聲與汽 車引擎噪音,觀賞完也可能留下垃圾和汙排物。此外遊客還可能帶來傳染病和外 來種,短期內會影響動物個體發展,長期會影響族群甚至整個生態系統,或導致 動物死亡(Ballantyne et al., 2009; Higginbottom, 2004)。在台灣,黑面琵鷺棲息地也 面臨遊客帶來的危機,包括遊客的汙染排放物流入曾文溪汙染水質、汽機車引擎 和遊客靠近的吵雜聲使黑面琵鷺受到驚嚇,亦或是遊客將帶來的垃圾隨手亂丟,

一旦棲地遭破壞,每年來台度冬數量將逐年漸減,影響生態景觀。

上述負面影響皆發生在國家公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由此可見,設立保護 區或國家公園若沒有遊客的配合,保育瀕臨絕種動物的目標將難以達成,或是投 入的成本可能大於保育成效。Ruschkowski and Mayer (2011)和 Floyd et al. (1997) 的研究皆顯示,遊客的態度和看法足以影響國家公園的經營,因此管理方式勢必 要考量觀光旅遊市場之影響。Reynolds and Braithwaite (2001)的研究指出若要有效

管理野生動物,必須先了解人們使用這些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時所得到的個人福 利和社會經濟福利;換句話說,管理單位若要有效保育野生動物,必須了解遊客 參與野生動物觀光得到的個人福利和大眾福利。

管理單位若要有效保育野生動物,必須評估野生動物觀光效益,並設法使效 益提高,但過去研究大多是從遊憩體驗和解說服務滿意度探討遊客的保育支持度 (Ballantyne, Packer, & Falk, 2011; Ballantyne et al., 2009; Ballantyne, Packer, &

Sutherland, 2011; Pennisi, Holland, & Stein, 2004; Tisdell & Wilson., 2001),從野生 動物對人類的經濟價值的角度探討保育的支持度之研究相對較為缺乏。經濟價值 意指願付價格(Willingness to Pay),是一種常見的效益呈現方式,需透過特定的評 估方法始能計算出受訪樣本的平均願付價格,可用來衡量福利(效益)之變化,詳 細評估方法和相關文獻將於下一節和第三章研究方法的部分作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