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銀行績效衡量解構之模型架構

ㄧ、銀行績效的解構概念模型

在銀行業中績效的會計衡量指標,權益報酬模型(Return-on-equity model)和拆解分析,提供一個衡量銀行績效分析及解釋比率分析的架構。

它包含衡量獲利性的三個不同指標:權益報酬、資產報酬、利潤邊際。杜 邦模型中權益報酬的拆解(Return-on-equity decomposition),可依上述三 個指標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將權益報酬(ROE)拆解為資產報酬率(ROA)和權益乘 數(EM=資產/權益)兩部分,如下列公式所示:

權益報酬(ROE)=資產報酬率(ROA)×權益乘數(EM)

平均權益 淨利 =

平均權益 平均資產 平均資產

淨利 ×

其中

權益報酬(ROE):是以股東權益的觀點來衡量獲利性,帳上的權益 報酬(ROE)衡量的是銀行每一元權益資本的會計利潤。

資產報酬率(ROA):係指衡量銀行每一元資產的利潤,它衡量了一 家銀行所有帳上資產的獲利能力如何。

權益乘數(EM):它提供銀行槓桿的指標(1-1/EM=負債比例),

以及銀行權益資本所擴張成的資產金額,它提供了一個槓桿使資產報酬率

(ROA)成為權益報酬(ROE)。

第二階段是將第一階段的資產報酬率(ROA)拆成兩項:利潤邊際

(PM)、資產使用率(AU),以下列公式表示:

22

資產報酬率(ROA)=利潤邊際(PM)×資產使用率(AU)

平均資產 淨利 =

平均資產 營運收入 營運收入

淨利 ×

其中

利潤邊際(PM):反映總收益中,單位收益的利潤。

資產使用率(AU):表達每一元資產所產生的總收益。

Sinkey(1998)認為銀行績效風險的控管要集中於處理信用風險、利率 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如此股東價值才會極大化,並且以風險—報酬觀點,

將銀行整體績效結合風險面和報酬面,並以圖2-1表示。

第三階段是為了進一步找出績效表現好或差的原因,作為銀行管理者 資料來源:Sinkey(1998)

24 資料來源:Sinkey(1998)

Fraser and Fraser(1990)提到銀行績效的主要構面包含收益與風險兩 部分。收益面的衡量主要以權益報酬(ROE)、資產報酬率(ROA)的概 念方法。此外,並指出銀行的主要目標是對銀行股東最大化其組織價值,

因此銀行經理人應該增加銀行收益且降低風險使組織價值極大化。

綜上所述,杜邦模型解構拆解的概念在於透過ROE分解,用各主要財 務比率指標間的內在聯繫,對企業財務狀況及經濟效益進行多層拆解分析,

來分析財務績效良窳的原因,包括經營實力、閒置產能、資本結構等。因 此,透過多階段的拆解分析,有助於經理人作為改善績效表現之決策參考。

二、銀行財務績效的拆解分析—二階段DEA

傳統一階段DEA法無法充分反映廠商生產過程中之管理訊息,二階段 DEA主要的觀點是將生產過程,依實際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分割為二階 段,以第一階段的產出,視為第二階段的投入。以此類推,亦可將第二階 段的產出視為第三階段的投入,形成連續的生產過程,此即為多階段DEA。

不論二階段法、三階段法或更多階段,都很符合企業的實際經營活動過程,

較一階段法更能清楚地反應不同階段的效率。而前述介紹Sinkey(1998)針 對銀行業的分析模型,亦是以多階段拆解的分析方式,以瞭解銀行在不同 階段的拆解分析中,蘊含的管理意涵。故本研究亦運用Sinkey(1998)針對 銀行績效拆解分析的概念,結合二階段DEA之拆解分析方式以及DEA處理 多重投入與多重產出之優勢,來分析樣本銀行的效率與效能。以下將國內 外各學者運用二階段DEA之相關國內外文獻作一介紹。

Seiford and Zhu(1999)乃開二階段資料包絡分析法使用之先河,提出 二階段生產過程的DEA分析法來分析美國前五十五家銀行的獲利能力及市

26

場能力。並將商業銀行之生產過程分為獲利能力及市場能力二階段。第一 階段以員工、資產及股東權益三項為投入項,以收益、利潤二項為產出項,

來衡量獲利能力。第二階段以第一階段的產出項為投入項(即收益、利潤),

以市場價值、總投資報酬及每股盈餘三項為產出項,來衡量市場能力。此 研究可以解釋銀行業的獲利能力及市場能力。

Zhu(2000)分析美國財星雜誌上前500家公司的財務績效。其第一階 段與第二階段的作法與Seiford and Zhu(1999)的作法一樣,將第一階段為 獲利能力的衡量,包括三項投入項(員工、資產及股東權益)及二項產出 項(收益及利潤);第二階段為市場能力的衡量,包括二項投入項(即第 一階段的產出項)及三項產出項(市場價值、總投資報酬及每股盈餘)。

另外,Zhu(2000)再以第一階段的投入項(員工、資產及股東權益)及第 二階段的產出項(市場價值、總投資報酬及每股盈餘)進行評估,當成第 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總效率。

陳武宏、孫遜(2001)將二階段DEA模式分別應用到航空業以及運輸 業,探討營運總體效率、作業效率與作業效果。第一階段為總體模式,用 來分析整體效率。第二階段區分為二個模式,作業效率模式用來分析樣本 供使用資源來產生生產的效率;效果模式用來分析如何運用前項產出來達 成與銷售產出。

而Chen(2002)則將將銀行業的服務-獲利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來分 析1996至2000年間台灣地區22家銀行的營運、行銷及財務效率。第一階段 分析銀行的營運效率,投入項為銀行員工數、資產及存款數等三項,產出 項為貸款、投資額(主要是公債、庫券及公司債)及手續費收入。第二階

段分析銀行的行銷效率,產出項為利息收益、非利息收益、服務品質及未 貸放餘額等四項,而投入項則為第一階段的三項產出項。第三階段分析銀 行的財務(獲利)效率,產出項為銀行的利潤及股東權益,代表著銀行管 理成果的貢獻,而投入項為第二階段的四項產出項。

另外,Sexton and Lewis(2003)以二階段DEA法分析美國職棒聯盟的 效率,將美國棒球聯盟的生產活動劃分成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球團(Team’s front office)利用資源(全體球員薪水)來獲取技術(攻守生產);第二階 段,則利用技術以獲取球賽勝利。該研究以全體球員薪水總數為第一階段 的投入項,而以總上壘數(Total bases gained)及總殘壘數(Total bases surrendered)兩項為第一階段的產出項,此階段反映球隊的整體技術。在第 二階段球隊以第一階段的產出項為第二階段的投入項,以追求比賽的得 分 , 因 而 可 將 第 一 階 段 的 產 出 項 視 為 球 隊 生 產 過 程 中 的 中 間 產 品

(Intermediate product)。

Ho and Zhu(2004)評估2001年41家商業銀行銀行績效,應用資料包絡 分析(DEA)法進行二階段DEA分析,將銀行績效拆解為效率與效能二階 段的分析。第一階段定義為資產必須產生銷售(效率),第二階段分析定 義為銷售產生利潤(效能)。

韓慧林(2004)使用二階段模式(獲利能力與市場能力),衡量台灣 地區57家半導體廠商的經營績效。第一階段獲利能力以股東權益、資產總 額、員工人數作為投入項,並以營業收入、税後純益作為產出項。在第二 階段市場能力之衡量則以獲利率、員工產值為產出項,投入項則為第一階 段的產出項。

28

袁云峰、郭莉(2006)將銀行綜合效率分解為兩個子效率,第一階段 稱之為生產或服務效率,以銀行總資產和勞動力作為投入指標,並選擇反 應銀行主要業務量的總存款和總貸款作為產出指標。第二階段為營利效 率,主要反應銀行的營利能力。另外,將第一階段的總存款與總貸款作為 產出項作為投入項,並將稅前利潤作為產出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