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1 利率自由化對存款利率、利差的影晌分析

4.1.2 長期影響分析

在進行了利率自由化對存款利率的極端影響分析後,本文採用計量模型將利率自由 化對存款利率的影響進行整體分析。由於本文是對多個國家利率自由化後多年的資料進 行分析,因而採用面板資料模型。

1.模型的建立和資料的選取

可貸資金理論是由英國的羅伯遜(Dennis H. Robertson)與瑞典的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於 20 世紀 30 年代提出的一種利率決定理論。該理論主張利率是借貸資金的價格,

借貸資金的價格決定於借貸市場上的資金供求,可貸資金的供求既有實物市場的因素

(儲蓄、投資等),又有貨幣市場的因素。

可貸資金需求的主要來源是投資,投資需求隨著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可貸資金的 需求還包括以貨幣形式持有的財富窖藏△H(i),這種窖藏的貨幣將隨著利率的上升而 減少,利率上升,人們持有窖藏貨幣的成本越高,轉化為儲蓄能夠獲得的利息收入更多,

因而總的來說,可貸資金的需求隨著利率的上升而下降。

可貸資金的供給主要來自與家庭儲蓄 S,利率上升,人們的儲蓄動力越強,此外,

可貸資金的供給還應包括貨幣當局新增發的貨幣數量和商業銀行新創造的貨幣量△M

(i),以及反窖藏 Dhd(i),總的來說,借貸資金的供給隨著利率的上升而增加。

圖 2:可貸資金需求與供給關係圖

當 △ ( ) △ ( ) ( )時,可貸資金需求與可貸資金供給相等 為 Q,同時決定此時市場的均衡利率為 i。

可貸資金理論指出,利率主要決定於可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可貸資金的供給主要 來自於儲蓄,可貸資金的需求主要用於投資,此外,中央銀行增發的貨幣量和商業銀行 創造的貨幣量以及人們的窖藏貨幣對利率都有影響,據此,本文主要採用如下變數來解 釋存款利率的決定。

(1)

I: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取值為 14 個國家,時間為 1980-2010 年;DV:虛擬變數,

自由化的年份為 1,未實現利率自由化年份為 0。S:國內總儲蓄(取對數),國內總儲 蓄的計算是用 GDP 減去最終消費支出(總消費),資料按當地貨幣不變價格計,取值 為 14 個國家,時間為 1980-2010 年;INV:資本需求總額(取對數),資本形成總額(以 前稱為國內投資總額)由新增固定資產支出加上庫存的淨變動值構成,資料按當地貨幣 不變價格計,取值為 14 個國家,時間為 1980-2010 年;M:M2(取對數),M2 為貨幣 和准貨幣,包括銀行外的通貨、除中央政府外的活期存款、以及除中央政府外的居民定 期、儲蓄和外匯存款的總和,資料按當地貨幣不變價格計,取值為 14 個國家,時間為 1980-2010 年;GDP:GDP 增長率,取值為 14 個國家,時間為 1980-2010 年;CPI:通 貨膨脹率,取值為 14 個國家,時間為 1980-2010 年。以上資料均取自於世界銀行資料 庫。

14 個國家分別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國、澳大利亞、日本、巴布亞紐幾內亞、瓜地馬拉、

烏拉圭、泰國、印尼、瑞士、斯裡蘭卡、墨西哥、洪都拉斯、大韓民國以及菲律賓。

i 是指國家的個數共計 14 個,t 為時間從 1980 到 2010 共計 31 個。

2.計量迴歸分析及結果解釋 對資料進行迴歸,結果如下:

表 6:利率自由化與利率關係的迴歸結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87.1532 7.4228 11.7413 0.0000

R-squared 0.8771

Adjusted R-squared 0.8713

S.E. of regression 6.9060

Sum squared resid 19,315.4408

Log likelihood -1,414.0702

F-statistic 152.0878

Prob(F-statistic) 0.0000

由表中可以看到,除了 GDP 增長率外,其他部分參數顯著,同時,本次迴歸得到 的 R-squared 值為 0.8771,調整的 R-squared 值為 0.8713,F 值為 152.0878(其相伴概率 為 0.0000),這都表明模型的整體解釋力度很好。

數量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利率自由化會使得存款利率上升,利差減小以及利率波動 性增大,但在正常情況下,根據國際經驗,中國商業銀行應當能夠接受存款利率上升的 幅度以及利差縮小的幅度。因此雖然利率自由化改革短期內會對銀行業產生衝擊,但從 中長期來看,對整個銀行業的經營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於銀行積極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