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閱讀理解策略

一、閱讀理解策略

所謂「策略」是一種有系統、有計劃的決策活動,也是屬於目標導向的活動,

它必須利用心理歷程,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Gagn’e,1985),而顧名思義「閱 讀理解策略」即是指閱讀者用來評量自己向閱讀理解目標前進情形的一種策略。

一個好的策略是能提供思考,並且能協助使用者運作自身相關知識,知道何時、

如何使用方法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Pressley,Johnson,Symons,McGoldrick與Kurita,

1989)。閱讀是讀者與文章互動的複雜歷程,閱讀策略則是影響閱讀理解的重要因 素之一。許多的研究指出,在閱讀過程中若能運用適當的學習策略,將有助於閱 讀理解能力的提升。以下便就有關提升閱讀理解的策略說明如下:

(一) Forrest-Pressley與Gillies(1983)針對Gagn’e所提不同閱讀階段的需求,提出不同 的閱讀策略,以幫助讀者理解:

1. 解碼階段:當讀者在閱讀文字進行解碼動作有困難時可使用「查字典」、「詢 問他人」、「略過」、「對照上下文猜測恣意」等策略進行理解。

2. 文意理解階段:當讀者無法了解文章的意義時,可使用「重新瀏覽全文」、

「畫重點」、「分段閱讀」、「自問自答」、「作筆記重點」、「做摘要」、「分 析文章結構」等方式去理解文章。

3. 推論理解階段:讀者可利用先備知識來幫助理解,或者是作新的聯想來產 生推論。

4. 理解監控階段:當讀者要了解自己是否理解文章意義時,可採用自我評估 的方法來確認理解狀況,並針對評估結果,自我調整其策略幫助自己理 解。

(二) Dole、Duffy、Roehler與Pearson(1991)提出五種適合閱讀理解教學的有效策略:

找出文章中的重點(deyermining importance):從文章的要旨,主題句、標題、關 鍵字中決定文章中那些是重要的,那些是不重要的。

1. 摘要文章中的訊息(summarizing information):擇重要訊息,刪除不重要訊息,

以較高概念替代細節並歸納、統整文章中的各個概念。

2. 產生推論(drawing inferences):當閱讀者在閱讀文章時,對文章中省略的部 分進行推論以建構文章意義,達到理解目的。

3. 提出問題(generating questions):促進學生自己產生問題,以內在的對話,進 行較高層次的文章處理水準,並促進對文章的理解。

4. 監控理解(monitoring comprehension):閱讀者覺知個人理解的品質和程度及 覺察問題的所在,進而調整採用合適的策略,例如重讀、回顧或調整花 費的時間等來增加理解。

(三) Kameenui 與Simmons(1990),Richek、Caldwell、Jennings與Lerner(1996)針對閱讀

Mayer認為要達到閱讀理解有三項必備知識:

Ellis 與 Sabornie

(1988) TISOP

(T)閱讀文章標題(I)閱讀簡介(S)閱讀摘 要(O)閱讀文章的組織架構(P)檢視文 章的附圖

Idol-Maestas

(1985) TELLS (T)看標題(E)找尋段落線索(L,L)查看 困難的字詞(S)思考故事的要素 King

(1991) Guided Questioning 計畫問題、監控策略、評鑑成效 Palinsca 與 Brown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摘錄重點、自問自答、澄清疑慮、預 測結果

Pauk

(1984) SQ4R (S)瀏覽、(Q)提問、

(4R)閱讀、紀錄、背誦、反應 Robinson

(1961) SQ3R (S)瀏覽、(Q)提問

綜觀各學者所提出之方案內容包括預測、文章結構、覆誦、自問自答、及摘要 策略,大致如 Pressley 與 Gillies(1985)依訊息處理理論,將各階段使用的策略歸納如 下:(1)解碼階段:查字典、對照上下文猜測字義等。(2)文義理解階段:畫線、自問 自答、文章結構分析等。(3)推敲理解階段:運用舊經驗及知識促進理解、做新的聯 想及推論等。(4)理解監控階段:評鑑自己的理解正確率並根據結果自我調查。

Heilman、Blair 與 Rupley(1990)也依使用的時機將閱讀前中後使用的策略歸納如 下(1)閱讀前:複習與主題有關的背景知識、連結新章節與舊章節的經驗、將新材 料與個人經驗連結、閱讀文章提要以發展整體概念、預測文章內容等。(2)閱讀中:

運用標題引導教學、每一段落自問自答、找到作者呈現的型態等。(3)閱讀後:運 用文後的問題檢視理解程度、評估所得的訊息及預測後來、重點摘要等(林佩菁,

2003)。

本研究中的策略以故事結構教學法為主軸,系統化的教導故事結構的元素,

促使孩子逐漸掌握文章內容的基本元素。閱讀時學生先瀏覽文章,老師以問答方 式幫助孩子劃出故事中的要素,閱讀後,接受研究者自編之閱讀理解測驗以檢視 理解程度。

二、閱讀理解教學法

閱讀理解是一項需要較高層次的認知運作過程,閱讀理解策略即是整合認知運 作的歷程,以促進閱讀者理解文章的涵義。閱讀理解策略如何介入教學,亦是重 要課題,常見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法有一下幾種:

(一) 直接教學法

直接教學法是由 Engelmann 與 Carnine 所發展的理論(引自洪儷瑜,1995)。

直接教學法是由教師負起教學的責任,設計安排所有教學活動,學生在學習 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能學會調整、監控閱讀的過程,並進而了解文章的意 義。根據 Gersten 與 Carnine(1986)指出,直接教學是將學習內容的結構與組織 加以分析,並建立明確教學步驟的系統化教學。亦即,先將教材分解成為許 多較簡單的分項技能,再將這些分項技能逐一交給學生,最後再將各分項技 能串連成原本複雜而完整的技能(何華國,1997)。直接教學法的成分包含 (Rosenshine 與 Stevens,1984):

1. 示範:教學者給予學生明確清楚的方向,告訴學生應該做什麼及如何做。

2. 引導練習與回饋:教學者在教導學生所有技巧之後,與學生一同練習這些 技巧,並給予適當的建議。

3. 獨立練習:學生在沒有教師或其他同儕的協助之下,獨自練習這些技巧。

(二) 交互教學法

交互教學法是由 Palincsar 與 Brown(1984)根據 Vygotsky(1978) 的「潛在發 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ZPD)理論,Wood、Bruner 與 Ross(1976) 所提出的「精熟架構」(expert scaffolding)及 Rogoff 與 Gardner(1984)所提出的「預 期教學理論」(proleptic teaching)所設計而成的閱讀理解教學。此法主要是透過 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社會化的情境中,藉由師生間的對話,引導學生運用 預測、提問、澄清、摘要四種策略建構閱讀內容意義,以促進閱讀理解(Carter,

1997)。交互教學法特色如下:

1. 在情境對話中使用四個策略:預測、澄清、提問、摘要等四個策略來達成 理解及監控(Carter,1997;Herrmann,1988)。「預測」意旨當閱讀進行到 一段落時,請學生預測文章接下來的內容。「澄清」則指澄清文章中不了 解的部分,由閱讀者以查生字方式找出不了解部分。「摘要」是指摘要文 章的重點,而「提問」則是針對文章內容所提出相關問題(Glenberg,2000)。

2. 學習的進行由學生主導,教師提供指導與諮詢:教學實施之初由教師示範 使用四個策略,學生則是觀察者,教師示範之後,學習責任逐漸轉移至 學生身上,由學生輪流擔任領導者(leader)領導小組對話(Glenberg,2000)。

3. 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提供社會化情境,增進個體的理解,學生藉由 彼此的討論,分享思考的責任(王佳玲,2000)。

(三) 合作教學法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們一起進行作業,以達成共同的目標。合作學習強調 團體目標和個人責任的重要性,透過同儕的互動,讓團體中能力高者幫助低 能力的學生,共同達成學習的目標(Slavin,1996)。Slavin(1996)歸納出合作學習 有四個主要的理論基礎:

1. 動機的觀點(motivationalperspectives):合作學習強調酬賞和給予學生目標,

為了獲得酬賞,團體中的成員需彼此合作以達成目標。

2. 社會凝聚觀點(social perspectives):強調學習團隊建立(teambuilding)的重要 性,只要學生在團隊中努力並覺得互動的學習方式富趣味性、富挑戰性,

那麼團隊過程的本身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獎勵。

3. 認知精緻化的觀點(cognitive elaborationperspectives):重視訊息的心理運作過 程,同儕之間的互動及教導,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使學生更積極、

更深入的了解知識。

4. 發展的觀點(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在 Vygotsky「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與 Piaget「社會專用知識」(socialarbitrary knowledge) 兩個理論影響下,重視學生彼此互動,在合作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概念 層次。

上述教學法都是閱讀理解策略的教學方式。但是直接教學法過於強調機械式的 操作練習,而且在結構鬆散的領域中(如理解),可能無益於學生(連啓舜,2002)。

合作學習法由於先備知識及策略知識的運用能力不佳,可能在短時間內也無法產 生同儕間有效的互動與指導。

本研究採用故事結構教學法,希望藉由師生間或學生和學生間的對話、互動,

共同建構文章的意義並促進、監控閱讀理解,使學習者能藉以培養自身獨立自主 學習的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