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閱讀理論的基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國民小學閱讀推廣的現況、探索閱讀推廣相關資源以 及探討閱讀績優學校閱讀推廣關鍵的因素。根據研究目的本章首先探討閱讀相關 文獻,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其次探討校園閱讀推廣的關鍵因素,進而分析相 關活動及內涵;再者研討新北市國民小學閱讀推廣脈絡;最後探究國民小學閱讀 推廣相關文獻。歸納具體內容作為本研究重要的參考依據。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首先探究閱讀相關的理論,包含閱讀的意義、閱讀的 動機、閱讀的重要性;第二節探討校園閱讀推廣的關鍵因素;第三節研討新北市 國民小學閱讀推廣脈絡;第四節分析國民小學閱讀推廣相關文獻的研究。

第一節 閱讀理論的基礎

本研究欲探討國民小學閱讀推廣現況,必先釐清「閱讀」的概念,瞭解相關 理論基礎,方能繼續深入兒童閱讀的動機,進而瞭解閱讀的重要性。因此,本節 先由「閱讀的意義」、「閱讀的動機」、「閱讀的重要性」加以分析,漸次聚焦於國 民小學閱讀推廣策略理論基礎。

一、閱讀的意義

閱讀是人類生活中不斷進行的活動,更是訊息交流、建構意義的方式。閱讀 不僅是維繫生活正常運行的技能,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關鍵。牛頓曾說:「如果我 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就代表了無數前人累積的經驗 和智慧,而新生代必須透過「閱讀」才能讓智慧累積,進而產出更多豐碩的智慧 結晶。

8

張必隱(1992)談到閱讀的定義可分為兩種,一為強調譯碼的過程、一為強 調意義的獲得。重視譯碼者認為閱讀在於將文字符號或語詞型態轉譯為聲音型態,

屬於將視覺訊息輸出為聽覺訊息的過程;重視意義獲得者認為閱讀在於將文字符 號或語詞型態轉換有意義的概念。

行為心理學的觀點認為閱讀是可透過程序性反覆操作達到精熟的技能;認知 心理學的觀點認為閱讀是人與文本交互作用產生新義的過程。學者 Goodman 也認 為閱讀簡單來說就是讀者由擷取、理解到建構意義的歷程,強調的是即便兩個讀 者閱讀相同的篇章,也無法產出完全相同的意義。(洪月女譯,1998)

劉安訓(2003)更將閱讀定義歸為三種觀點:一是閱讀是一個解碼的過程、

二為閱讀是「讀者」與「文章」產生互動性和建構性的過程、三為閱讀是獲取資 訊的過程。

柯華葳(2006)也認為閱讀可分為兩種層次。一為認字,即逐字唸出文章中 的字,並尋找對應的字義;二為理解,即閱讀者透過先備知識分析字元、判斷字 元間的關係、選擇連結字元、形成有意義的單位。理解的過程中每一步都受到閱 讀者背景的影響。

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閱讀是個體以視覺等方式,獲取文字或其他型態符號 進行辨析的複雜歷程,閱讀同時也與個體背景交互作用而產生新的意義。但無論 是對符號的譯碼或者意義的建立都是閱讀的一部分,兩者並不相抵觸。這表示閱 讀是在生活中獲取訊息不可或缺的能力,而國民小學為學童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

學校如何運用閱讀推廣策略增進國小學童的閱讀能力,是本研究的焦點。

9

二、閱讀的動機

嚴媚玲(1999)研究提及 Waples(1940)將閱讀動機區分為個人內在

(intrapersonal)及人際之間(interpersonal)。個人內在的閱讀動機意即閱讀者有 個人需求或受到刺激而進行閱讀;人際之間的閱讀動機即閱讀者在社交過程中產 生需求引起的閱讀行為。

陳雁齡(2002)將閱讀動機歸納為四個方向:

(一)獲得資訊

一般而言,獲取資訊可說是閱讀的首要目的。因為讀者的好奇心可以透過閱 讀與文本的互動後獲得訊息與滿足,更可進一步提升自己。也就是說,資訊目的 的閱讀可以發現周遭、社會和世界相關事件的情況,尋求對實際事物的勸誡或意 見及決策的選擇,最重要的是可以滿足好奇與興趣。

(二)個人認同

在 Maslow(1954)的需求理論中,尋求個人認同是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在 個體的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之後,其心理與精神上則需要獲得肯定。而閱讀能幫助 智慧的提升與自我啟發,透過閱讀理解可以尋求符合自身的行為模式並認同個人 的價值與意義。

(三)整合與社會互動

在自我認同之後,透過閱讀亦可產生與社會整合之互動,也就是替代性的社 會參與。藉由閱讀可以理解社會群體間的相同議題,使自身能融入其中,與他人 互動並產生歸屬感,並能得到真實生活伴侶的替代品。

10

(四)休閒娛樂

為了休閒娛樂而進行閱讀是一普遍的目的。當讀者需要放鬆、安靜與調適之 時,閱讀是能得到心理上解脫的方式,在融入書籍的情境之後,能暫時脫離現實 生活、避開問題。亦是獲得內在文化或美學享受、情感抒發的一大良方。

鄭麗珠(2005)依據張春興對「動機」的定義加以延伸,認為「閱讀動機」

乃指「引起個體閱讀的活動,維持已引起的閱讀活動,並促使閱讀活動朝向閱讀 理解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由此可見,動機是引發個體外顯行為的內部歷程。

綜上所述,閱讀動機是引發個體閱讀行為的重要內在歷程。Guthrie 等人的研 究指出學生的閱讀動機強閱讀能力也高,並藉由增加閱讀的頻率、數量等閱讀行 為滿足需求(Guthrie, Schafer & Huang,2001)。因此國小閱讀推廣的規劃內容 中,目的在成功引發學生閱讀動機,讓學童樂於享受閱讀,進而提升閱讀動機的 層次,能夠自發而非他律,進而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

三、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指出,一國國民閱讀水準高低將影響國家 經濟表現和社會發展,閱讀能力高的國家,國民所得越高,其國家競爭力也愈高

(林巧敏,2008)。世界經濟論壇(WEF)國家競爭力評比的常勝軍-芬蘭,在國 民教育程度及閱讀率居全球之冠,究其原因為芬蘭教育體制與國情背景等交互作 用產生的結果。芬蘭綜合性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的體制下的學習主題與課 程具有選擇性與彈性,是啟蒙兒童閱讀興趣的重要角色(Lombardi,2005)。Välijärvi et al(2002)等人的報告中更指出學童積極的閱讀行為、高度的閱讀參與,是影 響芬蘭學生閱讀能力的主因。由此可見國民閱讀能力的強弱,攸關國家競爭力的

11

興衰,國民小學若能透過閱讀推廣活動來培養學童的閱讀能力、增進理解能力,

一定能提升國家整體的素質。

劉安訓(2003)歸納學者研究認為閱讀有助於對知識的獲取和學習且有助於 培養理性的判斷。認知神經心理學學者洪蘭(2001)指出閱讀的好處是:1.開拓 視野;2.活化大腦;3.增加個體受挫能力;4.改變氣質。呂嘉紋(2006)認為兒童 閱讀的重要性有:1.提供多元的知識、擴展生活的經驗;2.增加理性的判斷,激發 豐富的想像;3.健全人格的發展,適應個別的差異;4.要培養休閒的興趣,延續終 身的學習。

洪蘭和曾志朗(2001)認為閱讀是目前所知唯一可以替代經驗使個體取得知 識的方法。然而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時代,學童生活在充斥影音聲光特效的虛擬世 界中逐漸失去想像力,形成只是單方面接受而無法主動思考、質疑,淹沒在資訊 洪流中的個體。而小學階段是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與早期閱讀發展的重要階段

(Coles & Hall,2002),且早期有閱讀習慣的人,在成年時較可能維持閱讀興趣 和習慣,並自行拓展涉獵的閱讀主題(Wigfield & Guthrie,1997)。因此學校透 過閱讀推廣規劃提供閱讀機會、引起學童閱讀動機、培養閱讀興趣,才能啟蒙學 童的閱讀力,奠定國家競爭力的基石。

12

第二節 校園閱讀推廣的關鍵因素

本節主要探討校園閱讀推廣的關鍵因素。學校圖書館不僅是教學資源中心、

也是學童豐富課外常識、替代生活經驗的寶庫,更是閱讀推廣的起始點,但擁有 豐富的閱讀資源,還需要行政的整體規劃與教師教學引導,才能構築出適合各校 閱讀推廣的遠景和方向。故本節就圖書館資源、學校行政、教師教學等三個面向 進行探討,歸結出閱讀推廣有效的具體策略。

一、圖書館資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的知識心臟為圖書館,圖書館的資源及 服務是閱讀推廣的奠基石,也可說是緊繫校園閱讀推廣成敗命脈的先天因素,國 際競爭力連年稱霸的國家-芬蘭就是擁有豐富的圖書館資源為後援,成就了 PISA 閱讀評比第一的榮耀。若圖書館的資源不足、服務止於書籍借閱流通,自然無法 滿足讀者需要、吸引讀者進入圖書館,閱讀推廣就成為空談。因此充實學校圖書 館資源,就是閱讀推廣的第一步。

然而 2005 年全國國民小學圖書館現況調查研究顯示:人力不足、專業素養不 足、缺乏經費等三項各為國小圖書館在提供各項支援中最受困擾的問題(呂瑞蓮、

林紀慧,2005)。而 2013 年臺灣地區國中小學校圖書館經營管理調查研究顯示人 力、經費、館藏、專業人力、組織定位、資訊服務及設備集中於都會區學校。(呂 瑞蓮、周倩,2013)。在這兩項全國性大調查中顯見目前國民小學圖書館人力、

經費、專業素養仍舊是亟待補強的地方。

但圖書館資源的艱困並非沒有解決的途徑。學校圖書館可以尋求公共圖書館 進行館際合作並積極運用民間閱讀推廣團體的力量獲得更多的協助(陳瀅如,

2012)。專家學者也建議:(1)法定經費以充實館藏及設備、(2)修訂教育人 員任用條例、落實營運基準、(3)設置專職專業人力、(4)長期發展圖書館自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