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式發行,卻對極富盛名的「哈特利柏圈」(Hartlib Circle)產生重大影響。50學 者更由這層關係而將彌爾頓與1649年成立的共和政府形成連結。 亞》(Description of the Famous Kingdom of Macaria,1641)和《布拉邦與法蘭德斯的農 業》(Discours of Husbandrie used in Brabant and Flanders,1652);參見H.C.G. Matthew, Brian Harrison, eds.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Vol. II, 1340-1341.

49 《論教育》是在1644年6月4號完成登記,隔日便正式出版,現存的首版手稿為哈特利(Samuel

Hartlib)筆跡,並未使用出版樣式;參見Gordon Campbell, A Milton Chronology, 80.

50 欲了解「哈特利柏圈」,可參考史蒂文.謝平(Steven Shapin)和賽門.夏佛(Simon Schaffer) 蔡佩君譯,《利維坦與空氣幫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

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台北市:行人,2006);內容針對17世紀英格 蘭科學團體與政治團體間的連結與發展有深入的論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園。在信仰之外,他也對科技發展充滿興趣,被冠上「科技烏托邦主義」

(technological utopianism)的稱號。511641年他發表《馬卡莉亞》:描述一個 由知識份子組成的社會,人民在其中透過科技教學,建立理想天堂。52哈氏 藉此文傳達承先啟後的教育政策,對戰後重建有其無可取代的重要性。1642 年,他將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康美紐斯(John Amos Comenius,1592-1670)的

《學校改革》(A Reformation of Schooles)譯為英文,並再聯合康美紐斯與徳 瑞(John Dury,1596-1680)提出了關於教育、社會和經濟改革的計畫,53主 旨為教育體制與新教信仰連結,並獲得林肯主教威廉(John Williams,

1582-1650)與議員皮姆(William Pym)的肯定。54

基於對彌爾頓作品的肯定,55哈特利柏在寫給彌爾頓的信中說道:「以誠 摯的企求並許願,要對教育改革有所貢獻。」56在《論教育》的文末,彌爾 頓也提及與哈特利柏已多次討論教育議題,表示兩人在探討此問題上早有所 共識。

對彌爾頓而言,撰寫關於教育論冊的機會,可對客觀環境的改變提供另 一層面的解答,特別是在他發表宗教改革諸文後,原本冀望長議會能改善教 會與政府的關係,卻不料1641年議會派與國王爆發衝突,前者基於私利而與 蘇格蘭長老教會秘密結盟,57此舉對主教制度的改善及宗教自由的發展非但 沒有助益,反茲生更多不必要枝節。也因此,彌爾頓逐漸放棄支持長議會的 立場。

從《論教育》中,彌爾頓以其自身博覽群籍的學問底蘊為例,可望教育

51 A. G. Dickens and Norman Gash, Authority and Conflict England 1603-1658, 92.

52 賀利思(Leo Hollis),宋美瑩譯,《倫敦的崛起:知識分子打造的城市》,頁36。

53 徳瑞為蘇格蘭喀爾文教傳教士,為英格蘭內戰期間重要的思想家,並擔任共和政府的「國

王圖書館」(King’s Library)管理人。

54 A. G. Dickens and Norman Gash, Authority and Conflict England 1603-1658, 204.

55 Perez Zagorin, Milton: Aristocrat & Rebel: the Poet and his Politics, 61.

56 John Milton, Of Education, in D. M. Wolfe, ed. C.P. W., Vol. 2, 363.

57 1643年9月25日,英格蘭議會與蘇格蘭簽署「神聖同盟」(Solemn League and Covenant),

目的是為對抗查理一世與愛爾蘭天主教會的結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出如同彌爾頓般的學子,在紮實的學習經驗中,進而對國家社會發展出前瞻 性的使命感。彌爾頓強調,教育一方面在道德、知識上重塑個人,另一方面 改善社會風氣,最終能提升政治素養;尤其當環境無法使意志順利傳達時,

由教育制度去扭轉時局或許就成了另帖良藥。

哈特利柏在日後還組成所謂的「哈特利柏圈」,成員包括日後以「空氣

幫浦」實驗聞名的波以耳(Robert Boyle,1627-1691)、霍爾(John Hall,

1627-1656)和派帝(William Petty,1623-1687)等,部分致力於道德和社會 改革,部分從事科學實驗。在此時,《論教育》是彌爾頓與「哈特利柏圈」

間的重要媒介,它不只是圈內的參考文獻,58甚至成員之一的霍爾,也因為

《論教育》的啟發,於1649年出版了《向議會的謙卑提案:關於高等教育與 大學改革》(An Humble Motion to the Parliament of England Concerning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Reform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59這都在在彰顯 彌爾頓在當時教改論述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彌爾頓與「哈特利柏圈」的多位 成員日後皆在共和政府中任職,60讓這份由《論教育》牽起的友誼,再添政 治同儕的關係。值得關注的是,這批改革志士,經年來以論述影響時局,而 當時的共和政府,正符合他們對理想政治體制的長久期望。

(二 二 二 二) ) ) )英格蘭教育的缺失 英格蘭教育的缺失 英格蘭教育的缺失 英格蘭教育的缺失

彌爾頓的《論教育》是為「清教徒」所寫的教育指導論冊,其中也呈現 出許多清教徒的思想特徵:包括導正浪費以及生活及學習上的紀律養成。61然 而,這本論冊,也真實反映了英格蘭在17世紀教育體制上需要改革的部份。

58 Blair Word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n Cromwellian England: John Milton, Andrew Marvell, Marchamont Nedham, 48.

59 H.C.G. Matthew, Brian Harrison, eds.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Vol. II, 1340-1341.

60 Gordon Campbell, Thomas N. Corns, John Milton: Life, Work, and Though, 140-141.

61 Gordon Campbell, Thomas N. Corns, John Milton: Life, Work, and Though, 3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彌爾頓強調,除了當時所注重的拉丁文學程,學校裡應有多種「科目」

(subjects)供學生選擇,他認為學生也需理解人類的基本技能和社會知識,

因此提出了修習農業與家政課題的要求。62關於寫作及演說,彌爾頓一改以 西塞羅或柏拉圖的作品為閱讀和寫作的範本,取而代之的是清教徒改革者的 作品,及相關「對國家事務有所貢獻」的主題論述。有了多元科目做為寫作 基礎,學生不再照本宣科,反能以豐富的題材自由的思考與創作。63彌爾頓 在文中也說道這本論冊是給那些「正義、才華洋溢、於公於私都保持雅量的 人」作為參考,可見他仍寄望這本論冊能引起意志相同者的共鳴,而非只是 清教徒。

英格蘭的教育體制在進入大學以前可分為小學(Petty school)、寫作學 校(Writing school)與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小學是用二至三年的時 間學習讀和拼音,七歲至八歲則進入預備類型科目(preparative arts)的寫作 班或文法班,寫作學校除了主要的科目為寫作和算數,每天還會閱讀一篇英 文作品,而文法學校則是四至六人由導師(headmaster)指導修辭、拉丁文、

希臘文,和希伯來文。64彌爾頓對語言學習的養成,如此評論:

有許多學習上的錯誤,造成我們不樂於學習且成效不佳:第一,我們 投入七年至八年的時間僅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這個過程虛擲我們 的心力,也讓我們的時間時常空虛的浪費在學校和大學之中,畢竟將 聰慧的孩子侷限在寫作、寫詩和演說,是種不合理的勒索。65

62 Julian Koslow, “‘Not a Bow for Every Man to Shoot’: Milton’s Of Education, between Hartlib and Humanism,” Milton Studies 47 (2008), 38.

63 Julian Koslow, “‘Not a Bow for Every Man to Shoot’: Milton’s Of Education, between Hartlib and Humanism,” 40.

64 Godfrey Davis, The Early Stuarts 1603-1660, 352.

65 John Milton, Of Education, in D. M. Wolfe, ed. C.P. W., Vol. 2, 370-372.

才能深刻學習美好事物的本質(substance of good thing),這會讓學習語言的 過程更加有效率。67 至於高等教育的問題,彌爾頓指出了從預備學校到大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當後,彌爾頓直接切入一所學校當具備的三個條件-學習、運動與飲食的機 能,71並依序從這三項主題談及他的治學理念。

首先是學習的終極關懷,彌爾頓在文中不断提及「高尚的熱誠」(noble ardor)、「努力」(diligence)、「勇氣」(courage)、「蓋世之人」(matchlesse men)

72來強調學習不只是技能的提升,也要培養出秉持理念的求學者:

這裡的主要技能是藉由講座(lecture)與解說(explanation)鍛練他 們,使他們願意服從、點燃學習熱情、對美德敬畏,並激起他們對生 活滿懷希望,進而成為一名勇敢且對國家有功的愛國者,此外,他要 能熱愛天主,成為時代的巨人。73

即便彌爾頓先前批評英格蘭教育體系過於強調語言學習,但談到教育的 學習程序,他仍認為掌握文法與發音是一切的基礎:

至於學習,學生一開始要從文法規則著手,在發音方面要能清晰,特 別是母音。74

而學習的科目與參考書籍,彌爾頓舉出學生必須閱讀農業、生理學、幾何學、

算數、天文學、地理和物理,和希臘羅馬哲人的相關著作;75數學方面,三 角函數(trigonometry)是學習重點,因為它會運用在建築學、軍事機械與航 海學;至於生理學,彌爾頓要求學習者必須要了解人的性情、幽默與時節變 遷。這不僅對個人的生理方面有所助益,同時對於與他人的往來,以及處事 的拿捏也都能有所提升。76在學科以外,彌爾頓極為重視生活的技能培養,

71 John Milton, Of Education, in D. M. Wolfe, ed. C.P. W., Vol. 2, 381.

72 John Milton, Of Education, in D. M. Wolfe, ed. C.P. W., Vol. 2, 385.

73 John Milton, Of Education, in D. M. Wolfe, ed. C.P. W., Vol. 2, 384-385.

74 John Milton, Of Education, in D. M. Wolfe, ed. C.P. W., Vol. 2, 382-383.

75 John Milton, Of Education, in D. M. Wolfe, ed. C.P. W., Vol. 2, 388-392.

76 John Milton, Of Education, in D. M. Wolfe, ed. C.P. W., Vol. 2, 39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以及實際動手的經驗,這包括狩獵、捕魚、牧羊、園藝和藥劑。77

關於治學的第二條件-運動,彌爾頓視同作戰,並認為規律性的運動

能提升體力,以避免陷入安逸。彌爾頓這樣說道:在晚飯後有九十分鐘的休 息時間,學生們也可視當天早晨是否提早學習而延長休息。彌爾頓建議從事 的活動為擊劍,因為能培養靈活的反應、健壯的身體、無懼的勇氣,並能藉 此訓練紀律而提升學習成果。78彌爾頓以早年行走歐洲大陸的寶貴經驗,鼓 勵學生參加旅行,因為前往未知的國度能「拓展經驗、做出睿智的觀察,他 們會在那段時間對擦身而過的人們投以關注,並會遇見超凡的友誼,因此,

它國人民也樂於到我國旅行,並向我們學習。」79至於學校的飲食部分,彌 爾頓只簡略以「必須要是最好的」作為飲食提供的標準。80

「因此,哈特利柏,就如同我們先前所討論,也是你所強調的教育方法…

但這些我所提供的建議,我不希望僅是曇花一現,因此這仍需審核和足夠的

指導。」81 由此可見,《論教育》不僅是彌爾頓的個人論述,哈特利柏的意

志亦包含其中。論冊的最後,彌爾頓仍以他一貫穿插的希臘神話英雄與宗教 情懷,來作為他內心教師形象的注解,及對表達英格蘭教育體制的期待。

我堅信的是,教師須具備如同荷馬賦予尤里西斯(Ulysses)82的能力,

要能較過去傑出…這一切想法都讓我十分快樂,而我更期望天主能讓 這世代在心靈上富足,並且擁有理解的能力。

彌爾頓在1655年出版的《再為英國人民辯護》中,對《論教育》有過如

是評論:「這篇文章雖然簡略,但那些對此問題具有熱忱的人而言,它還是

是評論:「這篇文章雖然簡略,但那些對此問題具有熱忱的人而言,它還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