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音樂視覺化學習之相關理論

本節先就藝術感通理論內涵,以探討視覺與聽覺之共感覺,此種感通現象透 過藝術不同的形式展現其特質。其次,探討以平行概念式之統整學習,連結音樂 與視覺藝術領域學習。最後則探究於音樂感知歷程中,聆聽者心中之想像發展情 形,茲論述如下:

壹、藝術感通理論 一、藝術感通理論內涵

感 通 (correspondence) , 原 為 法 文 correspondance , 源 自 象 徵 主 義 (Le Symbolisme)詩人的用語,他們根據著色的聽覺(color hearing)之現象,發揮為感 通說 (朱光潛,1973,頁335)。簡言之,感通乃心靈上的一種契合,而藝術感通 乃是此一契合現象作用在藝術品上 (許天治,1987,頁1)。此種心靈契合之現象 透過審美上的移情作用(empathy),可以不同的藝術方式來呈現,一塊色彩,可以 感通為一個形象,也可以感通成一種音調。再者,顏色、聲音、溫度、壓力、空 間、時間等物理學上的現象,會在人的心情、情感和意志之間,以各種樣式相互 結合起來 (Williams, 1998)。楊雅惠 (2007) 更進一步指出,這些物理物質雖然具 體存在,但必須經由主體感官的知與覺才能具體成形,是故,在具體的知與感官

的覺在交互作用後,覺不單只是一個單純的面向,而是多元面貌的。是故,人類 感官聽覺的刺激有時會產生視聽系統的共感覺。換言之,主體在欣賞藝術的過程 中,任何一種感覺系統在受到刺激後,首先會立即引起該系統的直接反應,並同 時引起其他感覺系統的共鳴,進而喚起了感覺心象的圖形 (許天治,1987,頁11)。

音樂與視覺之感通現象,遠在古希臘Aristotle ( 384 B.C. – 322 B.C.)即認為聲 音與顏色之間可以對比。自十七世紀以來歐洲許多學者對於色彩與音樂的研究頗 多,其中物理及心理學家Isaac Newton ( 1642-1727 )提出紅、橙、黃、綠、藍、

靛、紫等七種顏色來對應於音符的七個基本音,以聲音的振動數來比較光波波長 的變動數,作為轉化色彩屬性與音樂屬性,並對應出色彩與音樂之間的共感覺。

此種聽覺經共感覺所喚起視覺上的感通現象,在十九至廿世紀的歐洲,吸引許多 學者投入研究,其研究類型大多為音樂與色彩共感覺,對於不同風格或調性的音 樂所引發的色彩聯想。現代所盛行的藝術治療,如Bassano (1995) 提出音樂與色 彩療法,運用七種色光與七聲音階之間,彼此具有關聯的振動頻率,可以產生適 當的能量,改善人類身體的磁場,使人恢復健康與精神。Radocy和Boyle (2003) 指出人們可經由接受外在環境之刺激而引發聽覺與視覺之共感覺,音樂與色彩之 間存在感通現象,而色彩明度與音高之間亦存在互相對應之關係,如明度高伴隨 高音,明度低則伴隨低音,此為聽覺與視覺之共感覺現象。

音樂與視覺可以感通,兩者即是以不同的媒材來傳達心中之意念,音樂以節 奏、曲調傳遞感情,視覺則以繪畫透過色彩、線條傳遞感情;因此,音樂是時間 的藝術,視覺是空間的藝術。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 是廿世紀抽象畫家 的先驅,其畫作極具音樂性,喜歡擷取音樂上的術語作為繪畫的標題,並且將音 樂與繪畫之藝術感通聯結在一起。美國著名畫家James M.Whistler ( 1843-1903 ) 與Henri Matisse ( 1869-1954 ) 亦認為繪畫與音樂,在心靈的深處可以感通。馬白 水 (1973) 亦指出繪畫是一篇無聲的音樂,具有曲調、和聲、節奏、組織、韻律、

力度與強弱之音樂性質,一幅好畫就是一曲樂章,不但有組織而且有韻律,而繪 畫中的韻律以色彩、形狀與筆觸來呈現。 因此,音樂刺激了聽覺,聽覺接受了

感覺到強音如繪畫媒材的折角線,弱音如繪畫媒材的曲線,於是用折角線與曲線 來表達音樂的強弱,這就是音樂與繪畫之間的感通性 ( 陳淑文,1995,頁18 )。

綜合上述,就生理方面來說,任何感覺系統受到刺激後會引起該系統的直接 反應,並同時引起其他感覺系統的共鳴現象,稱為共感覺 (synesthesia)。共感覺 的投射同時包含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二者相互關聯,其中又以產生視覺的共感 覺為最多 (林書堯,1983)。

是故,音樂能經由聽覺引發之幻想,經過共感覺之投射,可由視覺的方式傳 達心中的意念,稱之為音樂與視覺之感通。此種感通現象經由聽覺,產生共感覺 而喚起視覺上的感通現像,透過不同藝術的形式,巧妙的運用不同藝術的媒材要 素,以呈現音中有畫,畫中有音之感通現象。

二、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關聯性

音樂與視覺藝術間之關聯性具各種面向,且視覺藝術之表現媒材種類繁多,

在此所論及主要是以繪畫為主。在西洋歷史中最早可溯及早期的壁畫或羊布畫 中,常可以看到樂手演奏不同的樂器,或人們群聚歡唱。進入中世紀時期 ( The Middle Ages 500-1450 ),亦可發現許多畫作中有天使手持樂器報佳音,畫作則常 以宗教為主題。文藝復興時期 ( The Renaisasnce 1450 - 1600 ),人類自我意識提 高,神不再是一切的主宰,人體與自然景觀成為繪畫作品的中心。巴洛克時期 ( The Baroque 1600-1750 ) 音樂與繪畫開始有了正面的結合,從巴洛克時期開始 有了歌劇的演出,所用的題材多以希臘羅馬的神話為主,如金蘋果的故事,常見 於繪畫之中,同時也是作曲家Antonio Cesti ( 1623-1669 ) 的歌劇故事;Jacques Offenbach ( 1819-1880 ) 的天堂與地獄也是如此。浪漫時期 ( The Romantic Period 1820-1900 ) 國民樂派 ( Nationalism ) 作曲家 Modest Mussorgsky ( 1839-1881 ) 所創作的展覽會之畫 ( The Pictures in Exhibition ) 更是直接以音樂繪製畫面 (謝 斐紋,2006)。其後,許多抽象藝術先驅如Wassily Kandinsky ( 1866-1944 )、Paul Klee (1879-1940),更是以音樂為其典範,將音樂作為其視覺藝術創作之題材。

長久以來,學者專家對於現代繪畫與音樂的起源以何畫派或樂派作為分界 發展基礎, Schoenberg為主要代表 人物。 創作元素,如Kagel 和Poulenc之音樂 作品。

新即物 解。美國音樂教育學者 Hackett 與 Lindeman (2004)指出,音樂與其他藝術領域學 科相互的統整學習,可強化學童在學科中與領域內之學科間之學習。在藝術學習

均衡、節奏、統一、比例等,而卓淑惠 (2005) 於國小六年級藝術統整課程之行 動研究---以音樂與視覺藝術共通的藝術形式為主軸一文中論及,在音樂與視覺藝 術的共通藝術形式(平行概念)上,以反覆、對比、漸層三者進行教學,學童較易 理解與表現,故此,本研究亦針對反覆、對比、漸層三者為研究焦點,其他平行 概念則由後續相關研究進行。茲將上述三項平行概念說明如下:

一、反覆

在同一整體結構之中,同一單位的元素重複出現,透過單位元素的質與量來 產生變化。在視覺藝術中,可運用色彩、形狀、大小;在音樂之中,則可運用節 奏、曲調以表現反覆之美。

二、對比

在同一整體結構之中,相異之元素彼此之間成為對照。在視覺藝術中,利用 色彩明暗、形狀大小、線條粗細等方式來表現;在音樂中則運用音色、力度、音 高與節奏之變化來表現。

三、漸層

在同一整體結構之中,元素之間相互的等級反覆變化。在視覺藝術中,經常 可見運用透視法呈現由大小、遠近變化之漸層美感;在音樂之中,則以配器的豐 厚度、力度的漸強與漸弱展現漸層之形式。

参、音樂想像之內涵

音樂想像是音樂聆聽之後的再創造過程,Zerull (1993) 指出音樂想像是一種 內在的傾聽,也是聆聽者對於音樂要素之感知,其為聆聽者心中的一種心智活 動,聆聽者透過音樂得以評析作曲者對於音樂之想法,其具有以下特徵:聽辨音 樂要素特徵、辨識音樂要素、記憶所聽到的、回憶音樂的經歷、反映出立即的經 驗、統整音樂素材、預期音樂的經歷、聆聽者與創作者之角色互換、音樂聆聽的 創造行為、創新音樂整體的經驗。Zerull (1993) 更進一步提出音樂想像是可以建 構的,依其建構的歷程,從簡單到複雜的層次,可以區分為下列之層級,說明如 表 2-1-2:

層級 項目

資料來源:Zerull, D. S. (1993). The role of musical imagination in the musical listening experien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1993)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4(05):1719, [UMI No.9327327].

依照上表,音樂想像共可區分為十八層級,其為領悟超出感知的範圍、流動 感、辨認音樂要素、注意音樂要素彼此之關係、音樂元素的平衡印象、記住所聽 到的、使音樂聆聽的創造行為成為可能、回憶起音樂的經歷、反映出立即的經驗、

選擇、組織和綜合音樂素材、融合並綜合立即的和過去的經驗、預期音樂的經歷、

建立預期、注意來自預期的誤差、產生藝術性的辨識、瞭解音樂的擴展、使創作 者到接受者的角色互換成為可能、創造新的或整體的音樂經驗等等。

從各層級之特徵可得知音樂想像建構之歷程,綜合上述,音樂想像乃為聆聽 者與作曲者互換角色的歷程,透過音樂的聆聽,使聆聽者得以辨識音樂要素、回 憶自我聆聽音樂之歷程,在過程中予以整合,並從中創新聆聽者之音樂經驗。本 研究所謂的音樂想像係指學童經由音樂欣賞能夠專注聆聽之內容,辨識音樂要素 之特徵,亦即透過聆聽歷程鼓勵學童創造進而體驗藝術的形式,然而,研究者依 多年之教學經驗、前導研究之探討以及對於學童心理發展、音樂想像之認知等,

國內國小學童要能達至本音樂想像架構之第十層級已屬極為困難,故原表經調整 後僅列至第十層之音樂想像層級,以作為本研究之審核分析依據。

本節內容主要分為四部份,包含音樂與視覺藝術之基本要素、音樂要素與視 覺要素之關聯性、學童於音樂與繪畫上之生心理發展、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音樂 視覺化學習之關係,以分別探討音樂視覺化之學習內涵,茲論述如下:

壹、音樂與視覺藝術之基本要素

音樂視覺化之學習內涵包含音樂與視覺藝術兩大範疇,茲就構成此二者之基 本要素分述如下:

一、音樂要素

一、音樂要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