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一、顧客滿意度的定義

Cardozo(1965)是最早提出顧客滿意度觀念的學者,認為提高顧客滿意度 會增加顧客再次購買的行為,而且顧客也會購買企業的其他產品。顧客滿意

(customer satisfaction)是許多企業追求的目標,也是企業經營管理最重要的評 估指標。Kotler(1999)認為顧客滿意會產生再購、愉悅與他人討論該公司產品、

對公司的品牌具忠誠度。因此,近年來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莫不致力於建立顧

客滿意評量制度,以作為產業競爭力的評量指標(郭德賓、周泰華、黃俊英,2000)。

滿意度可由「心理層面」與「經濟層面」兩方面討論,從顧客「心理層面」

探討,若顧客感受的「實際結果」較「事前預期」為佳,顧客就會產生滿意的感 覺,反之則會感到不滿意(Hempel, 1977);從「經濟層面」探討,若顧客在購 買時所花費的「時間成本」或「金錢成本」,能由使用產品或服務所獲得的「效 益」得到補償,即得到滿意的結果,反之則是不滿意(Howard, 1969)。回顧「滿 意度」的相關文獻,對於顧客滿意的操作性定義一直欠缺一致性的共識,本研究 將黃俊英(1999)及文獻之顧客滿意度定義整理列示如表 2-6。

由表2-6 中可發現,滿意度受到顧客「預期服務水準」與「實際感受服務水 準」兩者差距的影響,是一種顧客接受服務以後的情緒變化,其反應將會受到時 間、地點及情境因素改變而有所變化。

表 2-6 顧客滿意度定義之彙整

學 者 顧客滿意度之定義

Cardozo (1965) 最早提出顧客滿意度觀念之學者,認為顧客滿意會提升顧客再購機 會,且較不易轉換其他的產品。

Howard & Sheth (1969) 顧客對其購買產品的付出所獲得的報酬是否達到滿足的心理狀態。

Hunt (1977) 一種經由經驗與評估而產生的過程。

Hampel (1977) 對於產品的取得或消費經驗中的驚喜所做的評價。

Oliver (1981) 決定於顧客所預期的產品利益之實現程度,反映出預期與實際結果 的一致性程度。

Churchill & Surprenant (1982) 一種購買與使用產品的結果,是由購買者比較預期結果的報酬與投 入成本所產生。

Day (1984) 顧客在購買後,評估他購買前預期與購買後產品實際表現產生差距 時的一種反應。

Dovidow & Uttal (1989) 顧客預期被對待與他知覺被對待之間的差距。

Peter & Olson (1990) 顧客購買前的預期被實現或超過的程度。

Soloman (1991) 個人對其購買的產品的整體態度。

Parasuraman et al. (1994) 消費者評估服務品質、產品品質以及價格的函數。

Ostrom & Iacobucci (1995) 消費者購買之後,比較所獲得的品質與利益,以及所付出的成本與 努力,對產品或服務的整體性判斷。

Zeithaml & Bitner (1996) 認為產品品質、服務品質、價格、情境因素和個人因素皆會影響顧 客滿意度。

Pfaff (1977) 顧客滿意為產品屬性組合的理想與實際差異;顧客滿意是由消費者

「預期的程度」、「認知的成效」二者交互作用所導致。

Kotler (1999)

顧客滿意度是一個人所感覺的愉悅程度高低,係源自其對產品知覺 績效和個人對產品的期望,兩相比較後所形成的。也就是說,顧客 滿意是知覺績效和期望的函數。

Oh (1999) 顧客滿意是一個人所感覺愉悅程度高低,源自於其對產品認知績效 和個人對產品之期望,兩者比較後的結果。

Wong (2000) 認為顧客滿意是一種購前期望下對產品品質的購後評價。

資料來源:黃俊英(1999),及本研究整理

二、顧客滿意度的理論基礎

(一)期望—績效先驗理論(expectancy-disconfirmation)

在消費者行為研究領域中,「期望—知覺績效」扮演了中介變項的重要角色,

許多研究發現「期望—知覺績效」是一個良好的滿意度預測指標,此模型認為滿 意是經由兩個過程所形成,顧客在購買產品或服務之前,由口碑及先前的消費經 驗形成期望,消費之後產生實際的知覺績效,「期望—知覺績效」是由期望服務 與知覺績效之間的落差所產生,當知覺績效高於期望服務時,產生正向先驗,反 之則產生負向先驗,若兩者相等,稱為期望的被確認;而先驗的強度與方向對於 顧客滿意度有著顯著的影響(Oliver, 1980)。下列四種理論即是以此架構為基礎 所發展出來。

1.類化理論(assimilation)

Festinger(1957)提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理論,顧客的實 際認知與先前評價有所差距就會產生認知失調,發生認知失調之後,顧客會 調整其對產品績效的感受,減少認知失調的程度。

2.對比理論(contrast theory)

Cardozo(1965)認為顧客的期望與服務績效間有對比關係存在,若顧 客有高度期望,但卻發生低度績效時,顧客將擴大此差距。

3.類化—對比理論(assimilation-contrast)

Hovland(1957)結合類化理論與對比理論,提出類化對比理論,認為 顧客心裡存有接受區域與拒絕區域,當發生先驗時,若差距落在接受區域,

顧客會採類化行為以縮減差距;若差距落在拒絕區域,顧客會採對比行為以 擴大差距。

4.概推性否定觀點

由Carlsmith & Aronson(1963)提出,認為如果預期與績效表現之間有 任何差異,皆導致顧客對該產品一致性地否定。

(二)公平理論(equity theory)

購買產品或服務的過程是一種交換關係,顧客會將所獲得的價值與付出的比值,

與他人做比較;當顧客認為價值與投入比例是公平時,顧客就會感覺受到公平對 待而感到滿意。

(三)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

歸因理論認為顧客會依照三個面向來尋找結果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即(1)

內部或外部歸因、(2)原因發生的穩定性、(3)原因的可控制性。Weiner(1985)

將歸因理論引進顧客滿意度的架構,認為顧客滿意度是一些歸因的函數,並且證 明具有內部歸因傾向的人對消費結果會持有較高的滿意度。

(四)績效理論(performance theory)

將顧客的心理反應視為一種黑箱作業過程,不論顧客的心理反應狀態(即對 服務事先的期望與事後比較過程)為何,顧客都以產品或服務的實際績效表現,

作為是否滿意的判斷基準。

三、顧客滿意度評量模式

顧客滿意度評量模式包括:期望先驗模式、績效直接評量模式、完全評量模 式、擴大之顧客滿意評量模式,茲分別介紹如下:

(一)期望先驗模式

Oliver(1980)針對疫苗接種進行研究,研究結果發現:顧客在購買之前會 對產品績效存有期望,如果購買後的產品績效與期望不一致,將會產生先驗,將 滿意度視為期望與先驗的函數。

(二)績效直接評量模式

Churchill(1982)以產品特性的觀點進行滿意度的研究,將產品區分為「耐 久財(雷射唱盤)與非耐久財(植物);研究發現,對於耐久財,產品的績效是決 定滿意度的唯一因素;而對於非耐久財,期望雖然會影響產品的績效與先驗的強 度,但先驗的強度並未對滿意度造成影響,仍直接由產品的績效決定滿意度。

(三)完全評量模式

Yi(1993)將產品分為高模糊性產品(洗衣粉)與低模糊性產品(穀類食品),

研究其如何影響顧客滿意度,研究發現,對於高度模糊性產品,期望可直接或間 接(經由先驗)影響滿意度;對於低度模糊性產品,則由績效直接或間接(經由 先驗)影響滿意度。此理論將期望與實際績效對滿意度的影響由「期望—先驗」

中獨立出來,提出完全評量模式。

(四)擴大顧客滿意評量模式

Oliver(1993)提出在顧客滿意度的評量上除了「期望—先驗」之外,再加 入「歸因」與「公平」的心理學理論,並對於「汽車」與「教學課程」進行實證 研究,發現認知與情感要素對於滿意度皆有顯著影響。

四、顧客滿意度衡量

(一)、顧客滿意度衡量尺度

顧客滿意的衡量尺度分為五種,可分為簡單滿意尺度、混合尺度、期望尺度、

態度尺度、情感尺度。

1.簡單滿意尺度:從完全滿意到沒有滿意,分為3-7個不等的尺度。

2.混合尺度:假設非常滿意與非常不滿意是一連續帶的兩端,尺度依非常滿 意到非常不滿意,分為3-7個不等尺度。

3.期望尺度:顧客對產品的績效高於期望,則感到滿意;反之,則感到不滿 意。

4.態度尺度:如消費者越喜歡某一產品,表示對此產品之滿意度越高。尺度 依非常喜歡到非常不喜歡分為3-7個不等尺度。

5.情感尺度:在衡量消費者對產品之情感面反應,正面情感反應象徵消費者 對於產品的滿意;負面情感之反應則象徵對產品的不滿意。

(二)、顧客滿意度衡量項目

顧客滿意度是一複雜的構念,本質呈現多元化之現象,因此其衡量方式各有 不同,一般以「整體滿意度」及「分項滿意度」二種方法衡量;「整體滿意度」

採單一項目衡量消費者對產品的整體滿意程度,為一種整體性的評估;「分項滿 意度」則是分別衡量產品各屬性的滿意度(Fornell, 1992)。

1.整體滿意度衡量

Czepiel(1976)認為顧客滿意度可視為一整體性的評估反應,代表顧客 對產品不同屬性之主觀反應的總和,因此對於滿意度的衡量僅採單一項目

「整體產品滿意程度」。Day(1977)亦認為「滿意」是一項整體的、概括 的現象,衡量單一的整體滿意度即可。

2.分項滿意度衡量

Pfaff(1977)並不贊同以單一項目的「整體滿意程度」衡量顧客對於產 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他們認為這種衡量方式會使顧客在面臨複雜的情況 下,做出立即性與不嚴謹的反應,因此在衡量上容易喪失許多重要的資訊。

因此,許多學者除了衡量顧客對產品的「整體滿意程度」項目外,也衡量其 對產品各屬性的滿意程度。Singh(1991)從社會心理學與組織理論中發現,

滿意度具有多重的構面,可以採多重項目來衡量顧客滿意程度,而整體滿意 度則可利用多重項目的衡量結果來求得,其方法有二種:一是依據顧客所知 覺的各項產品屬性的重要性給予不同的權重,再依據加權將總分加總以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