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風險社會

一般人將風險視為具有危險性的行為及後果的發生機率。Slovic(1998)將 風險定義為「機率(probability)和後果嚴重性(severity of consequences)的結 合」。例如 Slovic 在討論青少年對菸害風險的認知時,表示要表達抽菸的完整風 險,不僅要考慮到長年抽菸發生疾病的機率,還有這些疾病的嚴重性,以及戒除 菸癮的困難程度等等。

Hansson(2002)指出「風險」具有諸多層次的複雜性,至少包含了三個層 次的意涵:首先,「風險」指涉某種令人反感的事物,不一定會發生;其次,「風 險」在某些時候,指的是令人反感的事物其發生的機率(probability);第三,在 專業的風險分析領域裡,「風險」通常指一種表示某項事物或行為其後續影響的 嚴重程度。

Singer 與 Endreny(1993, pp.6-9)將風險分成七種基本類型:

1. 自然風險(Natural hazards):颶風(hurricane)、暴風雪(blizzards)、火山 爆發(volcanic eruption)。

2. 能源風險(Energy hazard,包含一些意外事故):墜機、火車出軌、汽車事 故、火災。

3. 材料風險(Materials hazards,亦歸類於科技風險 Technological risks):核能 反應爐(nuclear reactors)、化學變化(various chemicals)、酒精、菸草(tobacco,

如吸菸的風險)。

4. 有利有弊的活動(Activities involving benefits and costs):例如一些運動,像 是登山、慢跑和拳擊。

5. 慢性和急性疾病風險(Chronic and acute illnesses):此類風險新聞重點多擺 在疾病的結果(例:造成死亡、醫療後續等),如癌症、心臟病。

15

6. 複合型風險(Complex technologies):由多種危險混合而成,包含社會及科 技的因素,像是安樂死(euthanasia)、不當的醫療照護(inadequate medical care)等。

7. 必然付出代價的行動(Activities with costs only):像是重大犯罪(felony crimes)、恐怖行動(terrorists acts)。

核能科技為世界帶來的風險隸屬於多項類型。由於其科技發展之目的是為世 界增加新的能源,可屬於能源風險類;其本質以核子反應為能源開發的基礎,故 同時也屬於材料風險或科技風險類;更因其政治、社會、經濟等因素融合而成現 今世界核能科技持續發展或捨棄不用的兩難處境,它也可以被歸類於複合型風險;

至於它是否屬於第七種類之「必然付出代價」的風險則見仁見智,核工專家可能 相信核能科技發生事故的機率很小,由科學角度視之,則可將其界定為安全的新 科技,但另一方面,許多綠色團體、環保人士則認為其不但會造成千百年無法處 理的核廢料,汙染地球,這看似事故機率很小的科技,一旦發生意外,後果不堪 設想(核電是清潔能源?,2011)。由此可見核能科技風險的複雜性,經由多年 各方辯論仍無定數,絕不能以一言蔽之。

二、現代性風險

風險並不是新時代的發明,只是工業革命之前,風險往往是個人性質的,無 關乎全球的危機處境,而全球性的危機就如核分裂或核廢料的儲存,其影響全人 類都無法置身事外。今日的風險和中古時代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威脅的全球性

(人類、動物和植物),以及它們的現代成因,也就是所謂的現代化風險(Beck, 1986/汪浩譯,2004)。

許多新形式的風險(如核子或化學汙染、食物中的有毒物質、文明疾病等)

幾乎完全不能被人類直接的認知能力所掌握,因此當前的社會結構仰賴專家提出 所謂「客觀」的確認,換言之,就是社會倚賴科學的風險評估。

16

哲學人類學家 Gehlen 認為,風險的本質來自於人類「本能的缺乏」(Gehlen, 1957/何兆武、何冰譯,1994),其包含客觀事件以及心理上的狀態,人們若認 為自己無法掌控可能發生的危險,即便該危險不存在,心裡也會恐懼或焦慮。因 此傳統上有信仰或巫術等方法解決人們心理的不安。直到現代科技革命,也就是 現代性的時代,人們試圖以科技、科學知識解決問題,殊不知帶來更多無法掌控 的後果。現代化的世代以專家系統代替舊有的人心撫慰方式,用專業知識博取人 們的信任,將知識視為解決風險問題的唯一途徑(顧忠華,2001)。

但伴隨第二現代的啟動,因為科技發展而失控的風險漸漸不為知識所掌握,

Beck 創造了風險理性(Risikorationalitaet)的概念,意指:在開放、充滿彈性的 思維模式下,尊重風險的文化差異,不以專業為唯一考量,全方位認識風險的各 種可能來源與後果(顧忠華,2001)。

第二現代理論將焦點放在現代性本身的激進化和變異性。Beck 認為現代化 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自作自受」。現代化本身就是現代化的對象。以往簡單式 現代化以傳統為變革的對象,而現在的反省式現代化則以工業社會為新的傳統,

使其成為解體與取代的對象。現代化是流動的,並未停止,而且更為激進。第二 現代理論中,社會學大家 Beck 及 Giddens 分別為現代社會的風險提出了不同的 論調(劉維公,2001)。

Beck 主張,第二現代發展的動力來源是「前一個現代發展的後果」及「副 作用」。副作用(如核能外洩)原本被以為可以靠知識控制,並將發生機率減少,

不足以危害主要作用的貢獻。因此 Beck 強調,非知識比知識更應該為現代性分 析多多注意。而知識反而製造出更多問題(劉維公,2001)。

Giddens 關心的則是反省性的制度化。由 Giddens 的「結構歷程化」社會理 論:知識的重要性在於提供個人「生存的安全感」(ontological security),有知識

17

得以讓人順利運行日常生活的細節,如果知識出了差錯,會讓人產生「生存的焦 慮感」(existential anxiety)。而現代社會的此一制度稱為「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人們認為專業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上所有事情,因此政策都跟著專家系 統的決定走,但專家系統卻將人類世界導引至一個不確定的未來,由於科學不確 定性,沒有人知道此刻的知識在下一刻還正不正確、受不受用。因此 Giddens 認 為專家系統將日常生活變成冒險活動(劉維公,2001)。

而現代化的一大特色為對人的信任轉變成了對系統的信任(劉維公,2001)。

現代性的風險超出個人的掌控範圍,因此公眾對系統的信任及依賴加重。而個人 與專家系統並不是直接接觸的,其間還有個中介者──媒體。黃浩榮(2003)認為,

媒體除了傳遞專家知識以外,也擔任公眾間論述的橋樑與公民意見的代言人,讓 社會理性(social rationality)與科學理性展開交流與對話。因此,黃浩榮主張將 大眾媒體視為「準專家系統」(quasi-expert system)。媒體這個準專家系統透過 內部多層的守門,將新聞事件加以詮釋,最後傳遞給大眾的是什麼樣的訊息?又 是否扮演了適當的角色?

第二節 風險社會中的媒體角色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