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飲食行為之相關因素

影響飲食行為的因素非常複雜,因此本節僅就影響研究對象之背景 因素,包括性別、年級、體位、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及身體意 象等部分加以探討。

一、 性別

研究發現,性別可以預測飲食行為(李麗惠,2011;陳慧媛,2009;

何英忠,2004;許惠玉,2003)。女生較男生正向(李蘭等,1999;林薇等,

2002;陳惠欣等,2008;傅安弘、簡嘉靜,2009)。在影響飲食行為的因 素中,吳源美(2010)研究結果顯示,男生的均衡飲食狀況優於女生,而女 生的攝食技巧則優於男生。男生較女生偏向高熱量的飲食(簡介瑞,2002;

Story et al. ,2002;曾美娟,2006;李麗惠,2011)。女生低熱量攝食技巧 比男生好(曾美娟,2006;施秀如,2009;李麗惠,2011)。值得注意的是,

女生採取不健康飲食行為的比例也較男生高(陳玉欣,1999;賴靖薇,2002;

23

何英忠,2004)。女生較常省略餐食,尤其是早餐與節食的行為(Story et al. ,2002)。可能是因女生比男生更傾向去執行飲食的體重控制行為(張維 揚,2003)。

雖然大多數的研究顯示,女生的飲食行為優於男性(黃淑貞、姚元青,

1999;羅雅玲,2003;何英忠,2004;曾美娟,2006;陳慧媛,2010)。

但王士珉、林薇(1997)針對臺北市國小學童的研究顯示,男、女學童之飲 食行為並無顯著差異。陳妍伶(2007)的研究也發現彰化縣國中生飲食行為 與性別無關。依上述研究顯示,性別可能為影響學童飲食行為的因素,

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 年級

研究發現,年級可以預測飲食行為(何英忠,2004;張富琴,2001)。

Forshe & Story (2003)以6-19歲青少年進行飲料飲用情況調查發現,年級 與牛奶攝取呈負相關,與喝碳酸飲料呈正相關。Young &Fors (2001)研究 發現青少年食用健康早餐的比例與年級呈負相關。

行政院衛生署2001~2002 國小學童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 顯示,4-6年級學童比1-3年級學童在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表現好。何 英忠(2004)研究結果顯示國小五年級學生飲食行為比六年級好。針對中學 生飲食行為研究,Lauren et al. (2008) 發現以低年級表現優於高年級。在 國內研究也發現,國中生的飲食行為表現優於高中(職)生(林薇等,2003;

陳惠欣等,2008)。七年級學生的飲食行為比九年級的學生來得好(羅雅玲,

2003;陳妍伶,2007)。但施秀如(2009)的研究則顯示八年級學生的均衡

24

飲食行為優於七年級與九年級。而黃雅婷(2000)、曾美娟(2006)、蔡杏汶 (2007)的研究則發現,年級的不同與飲食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在飲食控制行為方面,發現年級愈高,飲食控制行為意向及積極性 愈強(吳慧嫻,1996)。依上述研究顯示,年級可能為影響學童飲食行為的 因素,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 體位

國內有很多有關體位與飲食行為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與飲食 行為有顯著相關(藺寶珍,1997;林宜親,1998;巫菲翎,2000)。張綠絹 (2007)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肥胖組的油炸食品進食種類多於非 肥胖組。許惠玉(2003)調查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的結果顯示,過胖組學童 細嚼慢嚥的頻率顯著低於體重正常組,過胖組學童用滷汁或菜湯拌飯的 頻率也顯著高於體重正常組學童。但簡介瑞(2002)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 行為之研究則顯示研究對象的肥胖度與飲食行為無明顯相關。

而當青少年實際體型過重時,會傾向於高度節制飲食行為(林宜親、

林薇,2000)。研究發現有執行飲食控制行為的肥胖國中生,其身體質量 指數的平均值較高(藺寶珍,1997)。美國的研究也顯示,體型會影響青少 女是否採取節食行為,體型正常的女孩子中有36%會採取節食行為、體型 過重者則有50%會採取節食行為、而體型被界定為肥胖者更高達55%採行 節食行為(Boutell et.al , 2002)。賴明美等(1997)針對國一學生的研究發現,

體重過重組學生攝取高熱量食物頻率比體重正常組為低。巫菲翎(2000) 研究臺北市國小學童發現,兒童肥胖程度對肥胖學童之執行飲食控制行

25

為最具有影響力。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體位可能為影響學童飲食行為的因素,值得進 一步探討。

四、 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是兒童發展最基礎的一個環境,對飲食習慣的養成具有相當大 的影響力。根據Wardle (1995)的研究指出,父母親在選擇食物方面的態度 會直接影響到子女在飲食上的喜好與習慣。母親是否有工作、有收入關 係著家庭的經濟情況與消費情形,是影響孩子飲食攝取的關鍵(Tucker &

Sanjur, 1988)。低社經地位的兒童熱量攝取明顯低於建議攝取量(Wyatt &

Triana, 2000)。低社經地位的青少年則比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的健康問題 (Fear, 1996)。

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學童飲食行為有顯著影響(陳妍伶,2007;張琪敏,

2009)。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其均衡飲食行為愈佳;家庭社經地位愈低,

其飲食控制行為愈差(李麗惠,2011)。國外研究亦指出,高社經地位的青 少年較重視自己的體型且出現節食行為的比例也比較高(Neumark et.al, 1999)。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家庭社經地位可能會影響學童飲食行為,故將 其納為變項加以探討。

五、 重要他人支持

兒童和青少年的飲食習慣模式的養成,深受父母或照顧者的影響,

且此一影響將使兒童和青少年對食物的喜好延續至成人時期(蘇琮傑等,

26

2005)。國內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童飲食行 為有顯著相關(簡介瑞,2002)。照顧者的飲食教養行為傾向開明權威或專 制權威,兒童整體飲食行為表現則愈佳,而照顧者的飲食教養行為愈忽 視冷漠或是愈寬鬆放任,兒童整體飲食行為則愈不佳(周玥靚,2010)。

青少年對食物的選擇會受同儕的影響(Frank,1997;Story et al. ,2002)。

且同儕團體對於同學引誘的飲食行為有顯著的預測力,對同儕飲食行為 愈認同者,愈常和同學一起吃零食、喝飲料及攝取高熱量的飲食(簡介瑞,

2002)。

當父母對其體型評價愈正面、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程 度愈高者,其愈具有健康的飲食行為(李麗惠,2011)。MacFarlane et al.(2010)研究顯現家長愈關注孩子的體重,孩子會比較少吃高熱量零食。

家長的教育程度愈高、家長有「經常」或「總是」督促孩子保持身材適 中與注意低鹽、少油的飲食攝取者,以及家長飲食習慣愈良好者,其孩 童飲食行為表現也愈健康(廖彬如,2010)。

廖慧琳(2008)的研究指出「家人注意飲食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及自 覺家人對體型的看法」是預測飲食控制行為的重要變項。不論男孩或女 孩,父母如有鼓勵他們節食,則他們採行節食的比例會高過那些父母從 未鼓勵節食的青少年(Paxton et al., 1999)。當父母或同儕對其體型的負面 評價愈多、或對其體重控制的忠告和支持愈頻繁者,愈容易出現有節制 飲食行為(羅惠丹,2004;蕭旭伶,2005)。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重要他人支持可能會影響學童飲食行為,故將

27

其納為變項加以探討。

六、 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可預測飲食行為(張伶妃,2005;廖慧琳,2008),認為自己 的體型愈偏肥胖者,有較正向的飲食行為(王秀紅等,2000)。外表取向及 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與均衡飲食狀況、低熱量攝食技巧為正相關,而與高 熱量食物攝取頻率呈負相關(曾美娟,2006)。外表評價較高之研究對 象有較佳的均衡飲食行為及較差的高熱量進食行為;愈重視外表者在均 衡飲食行為及低熱量進食行為愈好;身體滿意度愈高,其均衡飲食狀況 愈好,整體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在飲食狀況愈均衡,但有較高頻率的高 熱量食物攝取行為(李麗惠,2011)。

身體意象中的外表取向以及過重的看法明顯影響其瘦身意圖 (蔡淑 娟,2004)。Young (2001)研究發現,認為自己體重過重的青少年其食用 健康早餐與健康午餐比例會下降。Croll et al. (2002) 研究顯示青少年對自 己身體意象之滿意度低者或自覺體型過胖者,較容易出現節食或減重行 為。其中女生較多以飲食控制的方式來減重(McCabe & Ricciardelli, 2003)。

體型意識愈差者,愈有節制熱量攝取的飲食行為(羅惠丹,2004)。

研究也指出當青少年自覺過重時,會傾向於高度節制飲食行為(林宜 親、林薇,2000)。且青少女會比男孩子更容易採行不健康的減重行為(曾 美娟,2006)。孩童時期對自己體型的不滿意或是過度關心肥胖的問題 與日後發生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或病態飲食行為有密切關係(Smolak et al., 2002)。

28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對身體意象不滿意,會出現促進健康的飲食行 為,也會出現危害健康的飲食行為,對自己身體意象的不滿意會驅使個 體採取飲食控制行為來達成自己期望的身體意象。不當的飲食控制行為 對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由上述文獻,顯示影響飲食行為的因素眾多,本研究依性別、年級、

體位、家庭社經地位及重要他人支持等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等二個層面 探討其與飲食行為之關係。

2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