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政友博士.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evant Factors and Status of the Dietary Behavior Among the Senio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研究生:童鈺雯 撰 中華民國. 一五 年 六 月.

(2) 致. 謝. 在此論文完成的過程中,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因此在這里,我要 對幫助我完成論文的所有人表示誠摯的謝意。 首先感謝我的指導教授 陳政友博士,給予我許多寶貴的建議與指導, 使我能順利的完成論文,讓我在學習過程中受益良多,謹此致上最深之 謝忱,老師提攜勉勵之情,學生永難忘懷。 也要感謝口試委員 姜逸群博士及 劉貴雲博士細心審查本論文,在 口試及論文上不吝指正與建議,提供本論文諸多寶貴的意見,使全篇論 文更加充實。 在研究過程中,感謝校長、主任及學務處夥伴們在工作上給予很大 的支持,讓我在工作與學習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使得本論文可以順 利完成。 最後,感恩我最親愛的家人和朋友們,在我就讀研究所及論文寫作 期間給予我的支持鼓勵與包容關懷,使得這一段求學生涯無後顧之憂, 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僅以本文獻給我敬愛的師長、家人及所有關心我的人,感謝你們在 我人生旅途中給予我的所有幫助與關懷。感謝所有遇見過的人,感謝所 有關心我的人!. 童鈺雯 謹識於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中華民國 一百零五年六月三十日.

(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學生:童鈺雯. 指導教授:陳政友博士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 的關係。以103學年度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 法,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蒐集資料,共得有效問卷1076份,研究結果如 下: 一、本研究對象中過重及肥胖者占21.7%,而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 人」為主,其經常提醒的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含糖飲料」。研 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屬中上程度,其中以「每天吃早餐」、「不會把零食當 正餐」及「每天固定吃三餐,不會省略某一餐」等表現較佳;而「喝含 糖飲料」 、 「吃零食」及「吃蛋糕、麵包、甜甜圈、可頌等」等表現較差。 二、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女生優於男生、高社經家庭者優於低社經家庭 者;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為的支持程度愈高,飲食行為的表現就愈佳。 另外,研究對象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飲食行為也愈好。 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解釋其 總變異量的7.1% ;其中「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 的「同學及朋友的支持」及身體意象中的「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為主要 預測變項,且以「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最具影響力。結果顯示,研究對 象為女生、高家庭社經地位者、同學及朋友較支持者及對自己身體各部 位滿意度較高者,有較好的飲食行為。. 關鍵字:國小高年級學生、身體意象、飲食行為 I.

(4) A Study on the Relevant Factors and Status of the Dietary Behavior among the Senio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Student: Tung Yu-Wen. Advisor: Chen Cheng-Y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es of. demography, body image, and dietary behavior among the the senio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 study population consisted of 5th and 6th graders in Taipei city that enrolled in 2014. The sample was generated by.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method. The responde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A total number of 107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re were 21.7% of the respondents as be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Especially, with the support of "parents and family members" as the main,. which "eat more fruits and vegetables" and "drink less sugary drinks" were often reminded.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dietary behavior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median which indicated the dietary behavior was more. than moderate. Among all of the subjects, "Eating breakfast every day",. "The snack is not for normal meal", “Three meals a day without missing one" were the better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sugary drinks", "snacking" and "cake, bread, donuts, croissant, etc." were underperformance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2.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girls had better dietary behavior than boys. And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s had better dietary. behavior than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s. The. objects performed better with more support from parents and peers on the. dietary behaviors. Moreover, the higher satisfaction of body image, and the dietary behavior were better.. II.

(5) 3.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body image can predict the dietary behavior. It explained 7.1% of the total variance. The main predictors were "gender",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s", "peer’s. support" and the "body parts satisfaction" of the body image, and the last predictor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female,. the one with higher social economic backgrounds and more peers’ support, and the one with higher satisfaction of his/her body parts, and the dietary behavior were better.. Keywords: the senio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body image, dietary behavior. III.

(6)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界定……………………………………………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飲食行為之意涵及我國兒童與青少年飲食行為之現況… 9 第二節 身體意象之意涵與相關因素…………..………………… 17 第三節 飲食行為之相關因素………………………………..……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1 第四節 研究步驟……………………… .………………………… 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2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身體意象及飲食行為之分布…….. 42 IV.

(7) 第二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關係……..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對飲食行為之預測…..… 54 第四節 綜合討論…………………… .……..…………………….. 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4 第一節 結論………………………………..……..……………….. 64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68 中文文獻……………………………………..…..………………….. 68 英文文獻……………………………………..…..………………….. 76 附錄……………………………………..…..…………………………….. 80 附錄一 專家效度考驗名單……………………..………………… 80 附錄二 問卷初稿專家效度考驗函及評分說明………………….. 81 附錄三 預試問卷………………………..………………………… 92 附錄四 正式問卷…………………………………………………..100. V.

(8) 表. 目 錄. 表 3-1 本研究同意接受調查之學校班級數一覽表………………….... 31 表 3-2 臺閩地區11-12歲兒童身體質量評等表…….………………...... 32 表 3-3 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之分級與計分表………………………… 33 表 3-4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與社經等級………………………………… 33 表 3-5 預試問卷信度係數分析表……………………………………… 36 表 3-6 正式問卷信度係數分析表……………………………………… 38 表 3-7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 41 表 4-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布情形………………………………… 43 表 4-2 研究對象之重要他人支持各分量表得分情形………………… 44 表 4-3 研究對象之重要他人支持量表得分情形……………………… 45 表 4-4 研究對象身體意象各分量表得分情形………………………… 47 表 4-5 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分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47 表 4-6 研究對象飲食行為量表得分情形……………………………… 49 表 4-7 研究對象飲食行為量表各題得分情形………………………… 50 表 4-8 研究對象飲食行為量表各題選項分佈情形…………………… 51 表 4-9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飲食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53 表 4-10 研究對象重要他人支持與飲食行為之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 53 表 4-11 研究對象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 54 表 4-12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等預測變項之共線性診斷… 56 VI.

(9) 表 4-13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身體意象對其飲食行為之複迴歸分析… 57. VII.

(10) 圖 目. 錄.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9. VIII.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 研究 目的、第三節 研究問題、第四節 研究假設、第五節 名詞界定及第六節 研究限制,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國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飲食環境的改變, 飲食不均衡、飲食行為不佳等問題所導致的肥胖、慢性疾病已成為國人 主要的健康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原行政院衛生署) 2014 年國人主要死 因統計資料顯示,台灣 70%的十大死亡原因與飲食行為有關,如惡性腫 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腎臟病等,且其發生率有愈來愈年輕化的趨 勢,嚴重影響國人的身體健康及生活品質 (衛生福利部,2014)。 學童正值生長發育的黃金期,各類營養素的需求量多,一旦飲食行 為出現了偏差,就容易產生營養失衡的現象,進而影響其成長及發育。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1-2002 台灣國小學童營養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 示,學童的營養呈現不均衡的現象,包括:攝取過多的肉魚蛋豆類,而 主食類、蔬果類與奶類則攝取不足(行政院衛生署,2010)。國中生均衡 飲食狀況以牛奶和水果的攝取最差,高熱量食物攝取頻率則以含糖飲料 及休閒食品最多(曾美娟,2006)。行政院衛生署針對全國青少年調查 顯示,僅七成同學有吃早餐的習慣,若有不吃早餐的則將會影響一早的 學習情形;另有七成以上同學有喝汽水等飲料的習慣,僅一成同學不會 1.

(12) 在非正餐時間吃東西解饞(行政院衛生署,2006)。而飲食營養知識與態度 是影響飲食攝取行為的重要因素,但在相關知識的答對率卻低於五成 (行 政院衛生署,2006)。此現象顯示學童對於每日飲食需要量、營養素與疾 病之間的關係、體重的標準及減重的認知等知識不足,加上市面食物選 擇種類眾多,容易產生偏食或選擇方法錯誤而導致營養失衡。 由於飲食方面的改變,導致肥胖比率攀升,肥胖已成全球性的健康 問題,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問題在世界各國都有日益嚴重的趨勢,而我 國的狀況亦如此,兒童肥胖的盛行率在過去一、二十年中增加了2~3倍(祝 年豐,2004)。行政院衛生署報告指出,近十年來台灣地區學童身高平均 增加0.12~1.37公分,體重卻平均增加了1.13~2.92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 平均增加0.62~1.07,顯示現在學童是「橫著長」!(行政院衛生署,2005)。 教育部98學年度資料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過重及肥胖的比率已分別達 25%及27.1%,即兒童每四個就有一個為體重過重或肥胖 (行政院衛生署, 2011)。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青少年肥胖的盛行率持續增加, 2012年國小生(1225人)、2010年國中生(1779人)、2011年高中生(1169人) 分析報告顯示,國小、國中及高中學生過重及肥胖比率分別為28.6%、 27.9%及31.1% (衛生福利部,2013)。而造成青少年肥胖快速增加的原因, 普遍認為與飲食習慣西化、飲用含糖飲料、速食的頻率及靜止的生活型 態相關(許秀卿,2011)。因此從小對飲食及生活習慣的介入對日後預防 成人肥胖很重要。 肥胖危害健康,但研究指出,體重過輕亦會危害身體健康,甚至造 2.

(13) 成死亡率上升(Fiegal et.al, 2005)。在現今社會風潮與媒體塑造「瘦,就是 美」的情境下,青少年對於自己身體形象日益重視,愈瘦愈好。教育部 的普查資料顯示,國小女生太瘦的比例已由2003年的13.7%,2005年的 20.2%,大幅增加到2007年的28% (劉影梅、張博論,2007)。而國內有關 身體意象的研究指出,多數的青少年對自己的體型不滿意,想要變瘦, 有49.5%的男生和 66.0%的女生期待更纖瘦的體型(許瑞芬,2008)。行政 院衛生署(2005)針對全國青少年調查顯示,意識觀念上有近六成同學體 重在正常範圍,但僅三成同學認為目前身材剛好,且有五成以上同學希 望可以再瘦一點並嘗試減重,亦有五成以上同學會擔心自己太胖及發胖 的問題;有近三成同學認為名模林志玲最適合擔任「理想體型代言人」, 但他的BMI低於18.5,體重仍然過輕,以上顯示同學在體型意識上有偏 差。 體型意識愈差者,愈會有節制熱量攝取的飲食行為(羅惠丹,2004)。 特別是青少年期的女生,會因為主觀認定身體意像之不滿意而引發減重 意圖及減重行為(古琪雯,2003;唐妍蕙,2003)。愈關心自己的身體意 象時,就愈會從事體重控制行為(蔡杏汶,2007)。McCabe & Ricciardelli (2003)針對青少年進行研究時發現,女生較多以飲食控制的方式來減 重,男生多因體重過重並期望能擁有強健的肌肉與男性化剛強的外型, 而以運動的方式企圖減重。且青少女容易受到媒體或廣告等影響,對體 型、體重感到不滿意,而採取不健康的減重方式(曾美娟,2006)。當女 生若不滿意自己體重,自覺體重過重及期望體重小於實際體重時,較有 3.

(14) 異常飲食行為的傾向(賴靖微,2002)。這些藉由高度節制飲食以期望體 型變瘦之青少女,在未來較可能發生飲食失控而成為異常飲食行為者, 是值得我們密切注意的問題。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有健康的兒童才會有健康的國家!由於 兒童時期的生活型態和習慣,會影響成長後的身心健康,因此越早發現 兒童時期不利健康的因素,就可以越早開始進行教育介入,以利維護和 提升健康的品質。因此,從小建立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養成適當健康 的飲食習慣、均衡攝取各類有益健康的食物、控制適當體位等已是刻不 容緩的事。本研究擬以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卷資 料的分析,瞭解學生飲食的情況,並探討背景因素、身體意象與飲食行 為的關係,期許可藉由此研究結果可提供學校教學研究、訂定健康促進 服務政策及計畫之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學童的飲食行為,並瞭解其背景變項(包括: 性別、年級、體位、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身體意象與飲食行 為之間的關係,主要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 瞭解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及飲食行為之分布。 二、 分析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間之關係。 三、 探討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對其飲食行為之預測力。. 4.

(1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待答問題包括: 一、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及飲食行為之分布為何? 二、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間的關係為何? 三、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是否能有效預測飲食行為?.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會因性別、年級、體位、家庭社經地位等背景 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中的重要他人支持與飲食行為間有顯著相關。 三、 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間有顯著相關。 四、 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能有效預測其飲食行為。.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界定 和本研究相關之專有名詞界定如下: 一、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 指103學年度第2學期就讀於臺北市公立國小五、六年級全體學童。 二、 背景變項 本研究的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體位、家庭社經地位及重要他 人支持等。 (一) 性別:指男生、女生。. 5.

(16) (二) 年級:指國小五、六年級學生。 (三) 體位: 指將研究對象自填之最近一次測量身高、體重所得數值,套入身體 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計算公式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換算所得的身體質量指數,參照2013年衛生福利部所公布之兒童及青少 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建議值為標準,評定為過輕、適中、過重、肥胖等 四種體位。 (四) 家庭社經地位: 本研究的家庭社經地位是參照Hollingshead 於1957年提出之兩因素 社會地位指數區分法,再依林生傳(2005)參照我國社會實況,將研究對象 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分為五個等級,將教育指數乘以4,加上職 業指數乘以7加權計分後,其得分為社經地位指數,再以父母各別計算出 來較高的社經地位指數為研究對象之「家庭社經地位指數」 。本研究在將 為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分為高、中、低三類,指數在41〜55分者稱為「高 家庭社經地位」、30〜40分者稱為「中家庭社經地位」、11〜29分者稱為 「低家庭社經地位」 。 (五)重要他人支持: 本研究的重要他人支持,指父母、師長及同儕等重要他人對研究對 象其飲食行為的支持情形。本研究是參考羅惠丹(2004)、詹慧冠(2008)等 人編制而成,研究對象所測得之分數愈高表示其受到重要他人支持的影 響愈高,得分低則反之。 6.

(17) 三、 身體意象 指個人對自己體型及外表各方面特徵的瞭解與主觀判斷,及個人感 受別人對自己身體的評價和態度。本研究係採用Cash(1994)所編製「多向 度身體自我關係問卷」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選取其中外表評價、外表取向、身體部位滿意度等三個量表, 作為本研究之身體意象量表。施測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對象對自己身體評 價、滿意度愈高,亦即身體意象愈正面,得分低則反之。 四、 飲食行為 指研究對象過去一個月內整體飲食行為之情形,包括蔬果攝取、吃 早餐、喝牛奶、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吃宵夜、吃速食、吃油炸食物、 吃加工食品及節制飲食等飲食行為。本研究參考蔡杏汶(2007)、吳源美 (2010)等人自編問卷測量,飲食行為總分量表施測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對象 整體飲食行為愈佳,得分低則反之。.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的限制如下: 一、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民國103學年度第2學期就讀於臺北市公立國小 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所以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此母群 體。 二、 本研究採自填式問卷施測,填答方式屬事後回憶,可能會有回憶上 的誤差,且受試者之填答意願、回答的認真程度及對於問卷文字的 7.

(18) 理解能力等均可能影響其填答結果,造成資料收集上的誤差。 三、 影響學童飲食行為的相關因素很多,本研究僅就研究工具所涵括之 個人背景因素及身體意象對學童飲食行為影響的範圍作探討。. 8.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三節,包括:第一節 飲食行為之意涵及我國兒童與青少年 飲食行為之現況、第二節 身體意象之意涵與相關因素、第三節 飲食行 為之相關因素,分述如下:. 第一節 飲食行為之意涵及我國兒童與青少年飲食行為之現況 一、飲食行為的意涵 「民以食為天」 ,飲食是我們每日所需,飲食是一個廣泛的稱呼與概 念,包含吃、喝相關的文化及作為 (維基百科) 。行為是個人對內在、外 在環境刺激所發生的一連串反應而表現出的舉動(周玥觐,2010)。飲食行 為係指在生活中對食物攝取所採取之行動(李麗琴,2007),為一個人對食 物的選擇、消費、分配、處理、貯存、進食和廢棄物處理等的反應與作 法(巫雯雯、李寧遠,1987;郭蕙慈,2003)。也就是在飲食過程中,一切 因個人受外在環境刺激、內在影響而表現出的可觀察行為,包含對飲食 的選擇偏好、反應、接受度及飲食態度等(周玥靚,2010)。 人類的飲食行為非常複雜,需要科學的技巧去觀察、測量、紀錄和 研究,飲食行為的測量通常是根據研究目的而設計。飲食行為的測量大 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了解飲食型態和習慣為目的,如利用飲食行 為量表或簡單的食物頻率表來測量攝取食物的頻率、飲食喜好與習慣等。 另一類則以24小時回憶法(24-hour recall)、秤重食物紀錄法(weighted food record)等飲食評估方法測得精確的營養成分為目的(陳妍伶,2007)。 由國內外研究發現飲食行為的定義廣泛,大致包含(1)攝取食物的頻 9.

(20) 率;(2)攝取食物及營養的行為;及(3)飲食喜好與習慣等部分(李麗惠, 2011)。梁藝馨(2004)在研究中將飲食行為分為一般進食狀況及食物接受 性二個部分。林佳蓉、陳瑤惠(2001)認為飲食行為包含飲食偏好以及進食 過程中與進食相關的一切行為,也就是除了吃些什麼之外還包括如何吃, 如吃飯的量和速度、吃一餐所花的時間、飲食態度、情緒等。黃淑貞、 姚元青(1999) 則將飲食行為分為飲食內容與飲食型態兩個部分,飲食內 容包括攝取高鈉食品、含糖飲料、含脂肪和膽固醇食品以及糙米飯和全 麥食品的頻率;飲食型態即攝食的狀況,係分為偏食、吃過量、吃零食 和不吃正餐的情形。而透過對各類食物的選擇或攝取,所產生出的不同 食物種類之組合方式,可瞭解個體不同的飲食型態,李明禹(1999)依飲食 型態特性將台灣地區青少年分成偏差飲食、傳統飲食、健康飲食及節制 飲食四個族群。 目前國內外探討飲食行為的研究發現,飲食行為是呈現多元化的, 探討的內容大致如均衡飲食、蔬果攝取、吃早餐、攝取適當熱量等健康 飲食行為,或低熱量食物選擇、控制食量、控制熱量等適當與體重控制 有關的飲食控制行為 (王秀紅等,2000;李明禹,1999;黃淑真、姚元青, 1999)。 或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吃宵夜、吃油炸食物等與肥胖有關的高 熱量飲食行為,或節食、厭食、暴食、情緒式進食等異常飲食行為等(李 蘭等,1999;林宜親、林薇,2000)。 本研究所欲探究的飲食行為,乃指個人整體飲食行為之情形,包括 蔬果攝取、吃早餐、喝牛奶、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吃宵夜、吃油炸食 10.

(21) 物、吃加工食品,及節制飲食等飲食行為,加以探討。 二、我國兒童與青少年飲食行為之現況 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關係著國家未來的生產力和競爭力,而包含飲 食行為在內的生活型態因素則是影響健康的最重要因素。許多的研究證 實及建議,健康的飲食行為應包括每天正常規律的三餐且不吃零食、每 天吃早餐、維持適當體重、每日五蔬果、吃全穀食物及少油、少鹽、少 糖的食物等(行政院衛生署,201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2012)。 行政院衛生署2001~2002 國小學童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 顯示,學童每天吃午餐和晚餐的比例均在九成以上,但是每天吃早餐只 有八成左右,而每天都有吃早餐的比例,4~6年級學童低於1~3年級學童。 何英忠(2004)以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75%的學童會 在家吃早餐。羅雅玲(2003)針對苗栗縣國中學生健康行為研究指出約有 72.4%的學生能夠做到吃早餐。林薇、周麗端、陳惠欣(2003)所做的青少 年調查更指出每天吃早餐的青少年只有45.4%。顯示兒童年齡越大,每天 吃早餐的比例反而下降。 在蔬果攝取方面,行政院衛生署2001~2002調查結果顯示學童每天攝 取蔬菜1.8份、水果1份、奶類0.7杯,皆低於建議量。2010台灣國民營養 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若以蔬果攝取之總量來看,國中生攝取總量 達至少5份蔬果者,約佔總人數中的五分之一(19.2%);亦即約有五分 之四(80.8%)的人口攝取不足此量。林美嫺(2006)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 11.

(22) 民健康局2001年針對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調查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發現, 青少年沒有每天吃蔬菜者佔25.8%,沒有每天吃水果者高達46.8%。台灣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在2010年調查台灣兒童飲食習慣,發現三成六 (36.1%)的孩子沒有每天吃蔬菜的習慣、四成七(47.3%)的孩子則是沒有每 天吃水果;更令人吃驚的是,其中更有一成四(14.0%)的孩子每週有高達 五天沒有吃任何蔬菜,二成三(23.0%)的孩子每週高達五天沒有吃任何水 果,這些孩子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嚴重不足。 鈣是構成骨骼與牙齒的主要成分,而奶類可提供豐富鈣質,依據2011 每日飲食指南建議,青少年每日應飲用1.5~2杯的低脂乳品類。行政院衛 生署2001~2002調查顯示學童每天攝取奶類0.7杯。2010台灣國民營養健康 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台灣國中男生鈣的平均攝取量為559毫克/天,女生鈣的 平均攝取量為488毫克/天,僅佔每日攝取建議量(DRIs)之47%與41%。若 依照是否有達到每日一份的攝取標準來計算,發現有高達68.6%的學生未 達攝取標準。羅雅玲(2003)針對苗栗縣國中生的健康行為研究指出約有 26.2%的學生能夠做到每天喝一杯牛奶。林薇等(2003)所做的青少年調查 亦指出約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每天至少喝一次牛奶,但每天喝二次以上 者就只有10~15%。 缺乏正確的飲食習慣,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擴大,根據行政院衛生 署2001~2002國小學童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有四成學童 並不同意因為飲食可能影響健康,在選食時應以健康為首要考量,做一 些犧牲。我國學童不但攝取熱量高過建議量,更有蛋白質及油脂攝取過 12.

(23) 多、醣類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鈣質及鐵質攝取未符合建議量等問題。 根據以上結果可見青少年不當飲食行為問題的嚴重性,所謂「預防重於 治療」,青少年的飲食行為問題值得我們重視。 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於個人的健康,隨著經濟及科技的發展,人類 的飲食愈趨於快速、便利、精緻,但卻帶來多油、多糖、多鹽、少纖維 的飲食危害,也帶來更多的慢性疾病。陳政友(2001)探討高中職與大專學 生健康生活型態發現,吃零食、宵夜、油炸食物、甜食、喝含糖飲料等 危害健康的飲食行為都亟需改善。羅雅玲(2003) 針對苗栗縣國中生的健 康行為研究指出,學生急需改善的飲食行為包含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 食、養成不挑食的習慣等。陳玉欣(1999)針對國中生飲食行為的研究發現, 男女生飲食不良盛行率分別為6.0%及12.4%,女生顯著比男生高。在 1993-1996年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中,青少年吃油炸食物 及攝取汽水、可樂、沙士、運動飲料之頻率遠高於其他年齡層,顯示青 少年有較差的不良飲食習慣。 在點心及宵夜的攝取方面,祝年豐等(2003)在台北市國中學生為對象 的研究發現,晚餐後吃宵夜的習慣,以不吃為最多(51.6%),其次為每週 1~2次(25.7%)。羅雅玲(2003)對苗栗縣國中學生吃宵夜的行為研究則以每 週3~4次的比例最高,占25.8%。我國飲食指南建議學童在早午餐間和午 晚餐間可以攝取點心,根據行政院衛生署2001~2002國小學童國民營養健 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學童三餐攝取規律,但不常吃點心或 宵夜,常吃午點者較多,每天或經常吃午點者1~3年級學童約41.8%和4~6 13.

(24) 年級學童約21.2%,而每天或經常吃宵夜者只有5.4%和6.5%,這可能和生 活作息有關,例如午餐和晚餐的間隔時間比較長,放學後比較容易獲得 食物、以及學童較早睡覺等;但與1993-1996的調查結果做比較,吃宵夜 者卻有增加的現象,該次調查中只有2%以下的學齡兒童會吃宵夜,此現 象是否和學童生活習慣改變有關,以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例如是否睡眠 時間變短,是否因此增加熱量攝取和肥胖盛行率等,值得進一步的分析 探討。 隨著外食機會的增加,連帶影響兒童的飲食狀況,台灣兒童福利聯 盟文教基金會在2012年兒童外食況調查報告中指出,約六成的孩子早餐 經常外食,近三成的孩子經常在外吃晚餐;三成(32.2%)的外食兒童每週 吃一次以上的油炸食物,較非外食兒童(26%)來的高,顯示外食的孩童較 容易接觸到高鹽、高油、多糖、低纖的食物。而且孩子會買的路邊攤外 食大多數也是油炸或油煎食物,前三名分別為鹽酥雞、蔥油餅和雞排(兒 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09-2010台灣地區 國民健康訪查結果指出,7-11歲學童每天吃的食物中,半數以上用油煎、 油炒及油炸等方式製作者占58.1%(邱詩揚等,2012)。何英忠(2004)調查 指出57.1%國小高年級學童用餐時會選擇油炸食物。羅雅玲(2003)針對苗 栗縣國中生的研究也發現有將近一半(48.6%)的研究對象吃油炸類食物每 週1~2次。由此可知,青少年喜愛選擇高熱量的食物比例很高。 而在充斥飲料商品的今天,台灣孩子每天喝飲料的比例(44.7%)高居 世界第二,僅次於以色列(52%),甚至比美國(39.6%)、英國(37.1%)還要 14.

(25) 來得高(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由行政院衛生署1993-1996全 國營養調查結果顯示不論男女,青少年是含糖飲料攝取量最多的族群, 青少年對於含糖飲料的攝取頻率,男生平均一星期5次,女生約2.4次,最 值得注意的是在早餐食物的選擇中四至十二歲兒童中每一年齡層都有 15%以上選用含糖飲料,七歲以後食用含糖飲料的比例有增加趨勢,十歲 以上兒童中更有約26%以上樣本於早餐中食用含糖飲料。午晚餐中每一年 齡層樣本用含糖飲料的比例不容忽視(午餐為7-16%,晚餐為5-11%),且 用含糖飲料的人數比例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曾明淑等,1999)。針對台北市 國中生飲用行為調查,100%的學生有喝含糖飲料的經驗,有53.7%的學 生每星期喝超過三次以上(蔡佩珊,2001)。而小六學童每星期消費含糖飲 料二至三次的學童亦高達47.7% (李淑靜,2003)。僅2.2%的學童表示於過 去一週內未曾飲用問卷調查之含糖飲料(李坤霖,2004)。 在攝取量方面,18-24歲年輕人夏季時平均一週消費飲料以3~7罐為最 多(40.7%),消費14罐以上的有13% (劉建功,1999)。桃園縣國中生平均 每星期喝市售飲料7.9罐(吳芳菁,2000)。桃園市國中生平均每人每星期 喝含糖飲料1716毫升(單文珍,2003)。臺北市國中生平均一週飲用量約 2371毫升(薛凱文,2007)。而葉麗芳等(2009)的研究對象含糖飲料一週的 平均飲用量更高達3342毫升,飲用總熱量平均為1370大卡。以上研究顯 現青少年含糖飲料飲用量逐年增加,而根據美國一項針對青少年的調查 報告指出,常喝碳酸飲料,容易出現暴力行為(Solnick & Hemenway,2014)。 因此飲用含糖飲料行為應更為受到重視,不應讓含糖飲料的潛在危害影 15.

(26) 響未來的主人翁。 青少年吃零食的情形則非常普遍,何英忠(2004)調查國小高年級的學 生發現,僅有2.9%的學生沒有吃任何零食。台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 會在2009年調查台灣兒童零食消費習慣,發現逾六成五(65.7%)孩子經常 吃零食,其中,有一成五(15.6%)的孩子每天都要吃零食,且有3.7%的孩 子經常會把零食當正餐吃。呂倩如(2008)研究發現,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 生平均每一週吃零食的次數是1~3次。 由以上研究發現,青少年在零食、油炸食物、甜飲料的攝取比例增 加,這些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物的攝取除了會取代其他富含營養素食 物的攝取外,長期攝取也可能造成肥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 病。各國的調查研究結果也已顯示,兒童的過重情形正顯著的上升,肥 胖的盛行率也以令人擔憂的速度增加,兒童的飲食營養健康問題已不容 忽視。 研究也發現青少年當體重愈來愈重時,對身體的意象就愈不滿意, 也會有更高的體重控制意圖 (McCabe & Ricciardelli,2001)。減重意圖愈 高,會傾向於以節制飲食來降低或維持體重 (文星蘭,2004)。羅惠丹(2004) 對大學生所做的研究顯示,對身體各部位愈不滿意者,在飲食行為的節 制、控制食量及控制熱量三方面的頻率愈高。個人為了要減輕或維持體 重,會採取一些健康取向的飲食控制行為,如低熱量食物選擇、避免太 鹹食物、避免太油膩食物等。 學童常見的飲食控制行為包括:避免吃含糖類高的食物、避免吃油 16.

(27) 炸或含油高的食物、不喝含糖飲料、細嚼慢嚥、去肥肉和皮再吃、只吃 瘦肉、或故意少吃一餐、故意吃少一點、只挑某些食物吃、不會吃到很 飽、只吃菜不吃飯、很餓還是不吃東西,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吃完東西再 吐出來、吃減肥藥或瀉藥或喝減肥茶等極端控制行為。研究發現學童飲 食控制行為比率最高的前三項是:喝白開水、細嚼慢嚥和去肥肉和皮再 吃或只吃瘦肉 (廖慧琳,2008)。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2001~2002 國小學童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 結果顯示,整體看臺灣地區4-6年級學童節制飲食行為情形並不嚴重,但 有相當比例的學童已經怕胖,且因為怕胖而採取一些節制行為,只是出 現頻率尚不高。 學童正值生長發育黃金期,不當的飲食行為會導致營養失衡,影響 其成長及發育,藉由高度節制飲食以期望體型變瘦之青少年,在未來較 可能發生飲食失控而成為異常飲食行為者,這是值得我們密切注意的問 題。. 第二節 身體意象的意涵及相關因素 一、身體意象的意涵 身體意象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一種主觀性的、綜合性的、 評價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的了解(如強弱) 與看法(如美醜等),包括他所感覺到的別人對自己身體狀貌的看法」 (張 春興,2002)。根據美國飲食失調協會(National Eating Disorders Association, 17.

(28) 2002)指出,每個人都會在心中建構屬於自己理想中的身體意象,當個 人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外觀,能符合理想中的形象時,便會有一種愉悅自 信的感受,進而產生正向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 國內對「Body Image」常因為研究領域的不同,因而有不同名辭的 翻譯或詮釋,如「身體意象」、「體型意識」、「身體心像」、「身體 形象」等等。綜合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於身體意象的探討可以發現,身體 意象一般包括下列特徵:(1)個人對自己體型及外表各方面特徵的瞭解 與主觀判斷:是個人成長過程中學習經驗的累積,會隨著身體發展和個 人與環境的互動經驗而修正;(2)個人感受別人對自己身體的評價和態 度(文星蘭,2004;張維揚,2003;詹淑敏,2005)。而所謂正向的身 體意象,是指個人對自己的體型、外觀有正確而清楚的知覺,並且能接 受及喜愛自己的身體。 綜合上述學者對身體意象的定義及相關研究,可以發現身體意象是 一種多面向的概念,指個人持續與他人在環境互動中逐漸形成,不僅是 個人的想法及經驗外,亦深受外在環境影響。身體意象是個體對自己的 身體外型和功能滿意度的知覺,且個體對於身體意象的好壞會影響到個 體的行為。因此,對於正處自我形象、自我價值等人格發展重要的時期 的國小學童而言,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接受及喜愛自己的身體,並進 一步表現出正向的生活行為是有其必要的。 二、身體意象之相關因素 身體意象是個人對自己體型及外表的瞭解與主觀判斷,受到許多因 18.

(29) 素的影響,如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家庭社經地位、人際關係、 傳播媒體及社會文化因素等。國小高年級階段學童體型開始變化,此時 期身體外表的改變對學童身體意象可能產生極大的影響。本研究僅以性 別、年級、體位、家庭社經地位及重要他人支持為主要研究變項,來探 究高年級學童身體意象分佈狀況,說明如下: (一) 性別 在現今社會中對於男生與女生的期望與看法是不同的,而這種性別 差異也反映在身體意象上。詹淑敏(2005)的研究發現,性別是預測青少年 體型意識之身體各部位滿意度的重要影響因素。黃淑貞、洪文綺、殷蘊 雯(2003) 指出在男女生對於身體意象的評論,男生較女生正向,女生比 男生更加關注外表及體重,此結果經過長期追蹤時,該現象仍然存在。 李碧霞、陳靜敏(2004) 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男生的身體 意象顯著比女生正向。古琪雯(2003) 針對608位中學女生,探討其體型不 滿意、社會體型焦慮與飲食異常傾向之現況時,發現青少女之身體意象 偏向負面評價。青少女接觸媒體瘦身訊息的頻率及受同儕與家人體型評 價較男生多,對身體意象的不滿意亦顯著高於青少男(唐妍蕙,2003)。 蔡杏汶(2007) 研究也指出男生比女生對自己的外表與體能的評價較高、 狀況較好,對自己身體部位的滿意度也較高,而女生比男生較注重及努 力修飾自己的外表。 (二) 年級 Wright (1989) 以八年時間對11-18歲青少年作的研究發現年齡對身 19.

(30) 體意象的滿意程度有主要影響效果。Cullari et al., (1998) 以98位5-8年級 的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8年級的青少年對體重與身體意象較5年級學生更 在意,身體意象亦較不滿意。林宜親 (1998) 研究發現國三學生對外表之 滿意度較小六學生好,隨著年級增加,對外表重視程度也跟著增加,國 三學生對外表的重視程度高於國一學生。黃雅婷 (2000) 的研究也發現國 中高年級女生對身體意象滿意度優於國中低年級女生。但曾美娟(2006) 的研究卻發現七年級對身體各部位滿意度高於九年級。 (三) 體位 身 體 質 量 指 數 (BMI) 是 目 前 用 於 決 定 肥 胖 程 度 的 標 準 , Rinderknecht and Smith (2002) 針對 155 位青少年的研究中證實,雖然 BMI 值標準或過低的青少女也會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到不滿意,但其中 對身體意象最不滿意的族群是體重過重的青少女。 Jones et al.,(2004) 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與身體意象有關,身體質量指數會直接影響青少 年對身材的滿意度。身體質量指數為體重過重的研究對象在外表評價和 身體各部位滿意度方面,低於身體質量指數為正常及過輕者(曾美娟, 2006;詹淑敏,2005)。學童身體意象的研究也發現,BMI 越高者,其 身體意象滿意度越低(王元玲,2003;張維揚,2003)。 (四) 家庭社經地位 研究顯示,家庭社經地位較高、父母教育程度較高的青少年,他們 對於自己的外表、身體各部位的滿意程度較高(林宜親、林薇,2000;文 星蘭,2004)。Abell & Richards (1996)調查也發現,青少女對體型滿意度 20.

(31) 較高者,多來自高社經地位的家庭。Mikkila et.al (2003)針對 14-16 歲青少 年的研究發現,肥胖及體重滿意度與家庭的社經地位有相關,肥胖的青 少年多來自低社經階層,且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同時對體重滿意度 也偏低。 但 Robinson et al. (1996)的調查則發現,父母教育程度與家庭社經地 位的高低,和青少女對其身體意象的滿意與否並無相關。國內研究也發 現,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青少年其身體意象並無顯著差異(黃雅婷,2000; 賈文玲,2000:施秀如,2009)。而 Horm & Anderson (1993) 的研究則指 出家庭社經地位愈高者,自覺肥胖程度愈高。可見家庭社經地位對於青 少年身體意象的影響間並無定論。 (五) 重要他人的支持 台灣社會在媒體與減肥廣告的大力宣導「瘦,就是美」的環境下, 造成青少年對自己的身材開始重視,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發現,兒童 對自己的認知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外表,其對外表重視的程度,會引起 自己對身體體型的不滿意和焦慮(文星蘭,2004)。肥胖兒童的身體意象多 數為不可接受的負向態度(Latner & Stomkard,2003)。在西方文化的日益影 響下,「瘦」往往代表著成功、自制、強健、人生更有意義;「肥胖」 則代表失敗、懶惰與弱勢。也因此在家庭中,會有這樣的觀念灌輸子女, 當父母鼓勵子女減重的同時,通常子女也比較對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到不 滿意(文星蘭,2004)。而青少年愈受到同儕及父母影響者,就愈重視自己 外表,遭遇同儕嘲笑愈嚴重者,其對外表評價與身體各部位的滿意度愈 21.

(32) 低 (文星蘭 ,2004)。青少年會在意父母、同儕與師長在外表評價上的看 法 (施秀如,2009)。青少年受到媒體與同儕影響及父母影響愈大,身體 質量指數愈大,自覺體型愈胖,以及為女性者,其身體意象困擾程度愈 大(陳俐君,2008)。 綜合上述之變項及身體意象的相關研究,得知受到性別、年級、身 體質量指數、家庭社經地位等個人背景因素及重要他人支持之差異,在 身體意象的表現上也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第三節 飲食行為之相關因素 影響飲食行為的因素非常複雜,因此本節僅就影響研究對象之背景 因素,包括性別、年級、體位、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及身體意 象等部分加以探討。 一、 性別 研究發現,性別可以預測飲食行為(李麗惠,2011;陳慧媛,2009; 何英忠,2004;許惠玉,2003)。女生較男生正向(李蘭等,1999;林薇等, 2002;陳惠欣等,2008;傅安弘、簡嘉靜,2009)。在影響飲食行為的因 素中,吳源美(2010)研究結果顯示,男生的均衡飲食狀況優於女生,而女 生的攝食技巧則優於男生。男生較女生偏向高熱量的飲食(簡介瑞,2002; Story et al. ,2002;曾美娟,2006;李麗惠,2011)。女生低熱量攝食技巧 比男生好(曾美娟,2006;施秀如,2009;李麗惠,2011)。值得注意的是, 女生採取不健康飲食行為的比例也較男生高(陳玉欣,1999;賴靖薇,2002; 22.

(33) 何英忠,2004)。女生較常省略餐食,尤其是早餐與節食的行為(Story et al. ,2002)。可能是因女生比男生更傾向去執行飲食的體重控制行為(張維 揚,2003)。 雖然大多數的研究顯示,女生的飲食行為優於男性(黃淑貞、姚元青, 1999;羅雅玲,2003;何英忠,2004;曾美娟,2006;陳慧媛,2010)。 但王士珉、林薇(1997)針對臺北市國小學童的研究顯示,男、女學童之飲 食行為並無顯著差異。陳妍伶(2007)的研究也發現彰化縣國中生飲食行為 與性別無關。依上述研究顯示,性別可能為影響學童飲食行為的因素, 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 年級 研究發現,年級可以預測飲食行為(何英忠,2004;張富琴,2001)。 Forshe & Story (2003)以6-19歲青少年進行飲料飲用情況調查發現,年級 與牛奶攝取呈負相關,與喝碳酸飲料呈正相關。Young &Fors (2001)研究 發現青少年食用健康早餐的比例與年級呈負相關。 行政院衛生署2001~2002 國小學童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 顯示,4-6年級學童比1-3年級學童在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表現好。何 英忠(2004)研究結果顯示國小五年級學生飲食行為比六年級好。針對中學 生飲食行為研究,Lauren et al. (2008) 發現以低年級表現優於高年級。在 國內研究也發現,國中生的飲食行為表現優於高中(職)生(林薇等,2003; 陳惠欣等,2008)。七年級學生的飲食行為比九年級的學生來得好(羅雅玲, 2003;陳妍伶,2007)。但施秀如(2009)的研究則顯示八年級學生的均衡 23.

(34) 飲食行為優於七年級與九年級。而黃雅婷(2000)、曾美娟(2006)、蔡杏汶 (2007)的研究則發現,年級的不同與飲食行為並無顯著差異。 在飲食控制行為方面,發現年級愈高,飲食控制行為意向及積極性 愈強(吳慧嫻,1996)。依上述研究顯示,年級可能為影響學童飲食行為的 因素,值得進一步探討。 三、 體位 國內有很多有關體位與飲食行為的研究顯示,身體質量指數與飲食 行為有顯著相關(藺寶珍,1997;林宜親,1998;巫菲翎,2000)。張綠絹 (2007)以國中生為研究對象,調查發現肥胖組的油炸食品進食種類多於非 肥胖組。許惠玉(2003)調查國小三至五年級學童的結果顯示,過胖組學童 細嚼慢嚥的頻率顯著低於體重正常組,過胖組學童用滷汁或菜湯拌飯的 頻率也顯著高於體重正常組學童。但簡介瑞(2002)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 行為之研究則顯示研究對象的肥胖度與飲食行為無明顯相關。 而當青少年實際體型過重時,會傾向於高度節制飲食行為(林宜親、 林薇,2000)。研究發現有執行飲食控制行為的肥胖國中生,其身體質量 指數的平均值較高(藺寶珍,1997)。美國的研究也顯示,體型會影響青少 女是否採取節食行為,體型正常的女孩子中有36%會採取節食行為、體型 過重者則有50%會採取節食行為、而體型被界定為肥胖者更高達55%採行 節食行為(Boutell et.al , 2002)。賴明美等(1997)針對國一學生的研究發現, 體重過重組學生攝取高熱量食物頻率比體重正常組為低。巫菲翎(2000) 研究臺北市國小學童發現,兒童肥胖程度對肥胖學童之執行飲食控制行 24.

(35) 為最具有影響力。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體位可能為影響學童飲食行為的因素,值得進 一步探討。 四、 家庭社經地位 家庭是兒童發展最基礎的一個環境,對飲食習慣的養成具有相當大 的影響力。根據Wardle (1995)的研究指出,父母親在選擇食物方面的態度 會直接影響到子女在飲食上的喜好與習慣。母親是否有工作、有收入關 係著家庭的經濟情況與消費情形,是影響孩子飲食攝取的關鍵(Tucker & Sanjur, 1988)。低社經地位的兒童熱量攝取明顯低於建議攝取量(Wyatt & Triana, 2000)。低社經地位的青少年則比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的健康問題 (Fear, 1996)。 家庭社經地位對於學童飲食行為有顯著影響(陳妍伶,2007;張琪敏, 2009)。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其均衡飲食行為愈佳;家庭社經地位愈低, 其飲食控制行為愈差(李麗惠,2011)。國外研究亦指出,高社經地位的青 少年較重視自己的體型且出現節食行為的比例也比較高(Neumark et.al, 1999)。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家庭社經地位可能會影響學童飲食行為,故將 其納為變項加以探討。 五、 重要他人支持 兒童和青少年的飲食習慣模式的養成,深受父母或照顧者的影響, 且此一影響將使兒童和青少年對食物的喜好延續至成人時期(蘇琮傑等, 25.

(36) 2005)。國內以國小學童為對象的研究發現,父母教養方式與學童飲食行 為有顯著相關(簡介瑞,2002)。照顧者的飲食教養行為傾向開明權威或專 制權威,兒童整體飲食行為表現則愈佳,而照顧者的飲食教養行為愈忽 視冷漠或是愈寬鬆放任,兒童整體飲食行為則愈不佳(周玥靚,2010)。 青少年對食物的選擇會受同儕的影響(Frank,1997;Story et al. ,2002)。 且同儕團體對於同學引誘的飲食行為有顯著的預測力,對同儕飲食行為 愈認同者,愈常和同學一起吃零食、喝飲料及攝取高熱量的飲食(簡介瑞, 2002)。 當父母對其體型評價愈正面、父母對健康飲食行為的忠告與支持程 度愈高者,其愈具有健康的飲食行為(李麗惠,2011)。MacFarlane et al.(2010)研究顯現家長愈關注孩子的體重,孩子會比較少吃高熱量零食。 家長的教育程度愈高、家長有「經常」或「總是」督促孩子保持身材適 中與注意低鹽、少油的飲食攝取者,以及家長飲食習慣愈良好者,其孩 童飲食行為表現也愈健康(廖彬如,2010)。 廖慧琳(2008)的研究指出「家人注意飲食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及自 覺家人對體型的看法」是預測飲食控制行為的重要變項。不論男孩或女 孩,父母如有鼓勵他們節食,則他們採行節食的比例會高過那些父母從 未鼓勵節食的青少年(Paxton et al., 1999)。當父母或同儕對其體型的負面 評價愈多、或對其體重控制的忠告和支持愈頻繁者,愈容易出現有節制 飲食行為(羅惠丹,2004;蕭旭伶,2005)。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重要他人支持可能會影響學童飲食行為,故將 26.

(37) 其納為變項加以探討。 六、. 身體意象. 身體意象可預測飲食行為(張伶妃,2005;廖慧琳,2008),認為自己 的體型愈偏肥胖者,有較正向的飲食行為(王秀紅等,2000)。外表取向及 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與均衡飲食狀況、低熱量攝食技巧為正相關,而與高 熱量食物攝取頻率呈負相關(曾美娟,2006)。外表評價較高之研究對 象有較佳的均衡飲食行為及較差的高熱量進食行為;愈重視外表者在均 衡飲食行為及低熱量進食行為愈好;身體滿意度愈高,其均衡飲食狀況 愈好,整體身體意象愈正向者其在飲食狀況愈均衡,但有較高頻率的高 熱量食物攝取行為(李麗惠,2011)。 身體意象中的外表取向以及過重的看法明顯影響其瘦身意圖 (蔡淑 娟,2004)。Young (2001)研究發現,認為自己體重過重的青少年其食用 健康早餐與健康午餐比例會下降。Croll et al. (2002) 研究顯示青少年對自 己身體意象之滿意度低者或自覺體型過胖者,較容易出現節食或減重行 為。其中女生較多以飲食控制的方式來減重(McCabe & Ricciardelli, 2003)。 體型意識愈差者,愈有節制熱量攝取的飲食行為(羅惠丹,2004)。 研究也指出當青少年自覺過重時,會傾向於高度節制飲食行為(林宜 親、林薇,2000)。且青少女會比男孩子更容易採行不健康的減重行為(曾 美娟,2006)。孩童時期對自己體型的不滿意或是過度關心肥胖的問題 與日後發生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或病態飲食行為有密切關係(Smolak et al., 2002)。 27.

(38) 綜合以上研究發現,對身體意象不滿意,會出現促進健康的飲食行 為,也會出現危害健康的飲食行為,對自己身體意象的不滿意會驅使個 體採取飲食控制行為來達成自己期望的身體意象。不當的飲食控制行為 對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小覷的,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由上述文獻,顯示影響飲食行為的因素眾多,本研究依性別、年級、 體位、家庭社經地位及重要他人支持等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等二個層面 探討其與飲食行為之關係。. 28.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五節,包括:第一節 研究架構、第二節 研究對象、第三 節 研究工具、第四節 研究步驟、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背景因素 ‧ 性別 ‧ 年級 ‧ 體位 ‧ 家庭社經地位 ‧ 重要他人支持 飲食行為. 身體意象 ‧外表評價 ‧外表取向 ‧身體部位滿意度.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9.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一、 研究母群體 本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國小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母群體,依據103學 年度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各級學校資料」,高年級學生人數約38,245人。 二、 研究樣本 (一) 抽取單位 本研究母群體為38,245人,抽樣之樣本數參考抽樣曲線標準(Krejcie & Morgan ,1970),依照抽樣曲線母群體數決定對照抽樣樣本數,誤差3%, 至少應抽取 1,038人。研究者採「班級」為抽樣單位。 (二) 抽樣方式 本研究根據同意接受調查之十二所國民小學(見表3-1),採取分層集 束抽樣法,依年級將學生分為二層,並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每班平 均人數約23人,各年級8班以學校各抽樣3班、5~7班學校各抽樣2班、5班 以下學校各抽樣1班,隨機抽出五年級25班,六年級27班,總計52班,樣 本總人數為1,200人。. 30.

(41) 表3-1 本研究同意接受調查之學校班級數一覽表 學校. 五年級 班級數. 抽樣數. 六年級 班級數. 抽樣數. 松山國小. 4. 1. 6. 2. 螢橋國小. 6. 2. 6. 2. 三興國小. 6. 2. 7. 2. 永吉國小. 4. 1. 4. 1. 大直國小. 5. 2. 5. 2. 永安國小. 7. 2. 8. 3. 吉林國小. 7. 2. 7. 2. 五常國小. 7. 2. 8. 3. 木柵國小. 7. 2. 7. 2. 北投國小. 10. 3. 11. 3. 碧湖國小. 8. 3. 7. 2. 幸安國小. 9. 3. 8. 3. 小計. 77. 25. 83. 2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依研究目的、研究架構並參考 國內外文獻及其相關研究者之問卷內容,設計問卷施測。問卷編製之過 程分為下列步驟:問卷初稿設計、內容效度處理、預試、預試問卷信度 分析、完成正式問卷。 一、 問卷初稿設計 問卷初稿是根據研究目的、研究架構、並參考國內外文獻及其相關 研究者之問卷內容編製而成。問卷內容包含:第一部份為個人基本資料, 共5題;第二部份為自我感受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為之支持量表,共18題; 第三部分為個人身體意象量表,共29題;第四部分為個人飲食行為量表, 共24題。 31.

(42) (一) 個人基本資料 主要目的在收集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中的性別、年級、體位、家庭 社經地位等資料。 1. 性別:分為男生、女生二項。 2. 年級:分為五、六年級二項。 3. 體位: 以研究對象自填之最近一次測量之身高、體重所得數值,套入身體 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計算公式體重(公斤)/身高2(公尺2), 換算所得的身體質量指數,並依據教育部(2013) 6-18歲臺閩地區身體質量 評等表對照標準,以不同年齡與性別加以分組,分為過輕、適中、過重、 肥胖等四種體位。. 表3-2 臺閩地區11-12歲兒童身體質量評等表 年級(年齡). 過輕. 正常範圍. 過重. 肥胖. 男生. <14.8. 14.8~20.7. ≧20.7. ≧23.2. 女生. <14.7. 14.7~20.5. ≧20.5. ≧22.7. 男生. <15.2. 15.2~21.3. ≧21.3. ≧23.9. 女生. <15.2. 15.2~21.3. ≧21.3. ≧23.5. 五年級(11歲). 六年級(12歲).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102年6月11日公布-兒童及青少年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 4. 家庭社經地位: 以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之變項代表家庭社經地位。參照 32.

(43) Hollingshead 於1957年提出之兩因素社會地位指數區分法,再依林生傳 (2005)參照我國社會實況,將研究對象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和職業類別分為 五個等級(如表3-3),將教育指數乘以4,加上職業指數乘以7加權計分後, 其得分為社經地位指數,再以父母各別計算出來較高的社經地位指數為 研究對象之「家庭社經地位指數」 。本研究在將為家庭社經地位指數分為 高、中、低三類,指數在41〜55分者稱為「高家庭社經地位」 、30〜40分 者稱為「中家庭社經地位」 、11〜29分者稱為「低家庭社經地位」。. 表3-3 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別之分級與計分表 等級. 教育程度. 職業類別. 第一級(5分). 研究所(碩士、博士). 高級專業人員、高級行政人員. 第二級(4分). 大學畢業. 專業人員、中級行政人員. 第三級(3分). 大學肄業、專科畢業. 半專業人員、一般行政公務人員. 第四級(2分). 高中職畢業. 技術性工人. 第五級(1分). 國中(含)以下畢業. 非技術性工人、無業者. 表3-4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與社經等級 等級. 指數. 第一級. 52~55分. 第二級. 41~51分. 第三級. 30~40分. 第四級. 19~29分. 第五級. 11~18分. 家庭社經地位 }. 高社經(41~55分) 中社經(30~40分). }. 33. 低社經(11~29分).

(44) (二) 重要他人支持量表 主要目的在收集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中重要他人支持的資料。為研 究重要他人(包括父母與家人、師長、同學及朋友等)對研究對象飲食行為 的支持,採用李克特氏(Likert-type Scale)五分量表計分法,從「從未」(1 分)到「總是」(5分),各題分數愈高表示受試者自覺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 為的支持程度愈高。 (三) 身體意象量表 本 研 究 係 採 用 Cash(1994) 所 編 製 「 多 向 度 身 體 自 我 關 係 問 卷 」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 MBSRQ),選取其 中外表評價、外表取向、身體滿意度等三個量表,作為本研究之身體意 象量表。施測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對象對自己身體評價、滿意度愈高,亦 即身體意象愈正向,得分低則反之。 (四) 飲食行為量表 本量表參考蔡杏汶(2007)、吳源美(2010)等人自編問卷進行測量。 飲食行為評量表包括蔬果攝取、吃早餐、喝牛奶、喝含糖飲料、吃零食、 吃宵夜、吃速食、吃油炸食物、吃加工食品及飲食控制等飲食行為。採 用李克特氏(Likert-type Scale)五分量表計分法,計分從「從未」(1分)到「總 是」(5分)。飲食行為總分量表施測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對象整體飲食行為 愈佳,得分低則反之。 二、 內容效度處理 本研究採用專家內容效度檢定(Content validity)。問卷初稿完成後, 34.

(45) 敦請與研究主題相關之十位專家學者進行內容效度檢定,包括六位大專 院校衛生教育教授、二位國小校長及二位營養師(專家名單見附錄一)。專 家學者依問卷題目的意義性、適切性與代表性進行檢核,評分採四分法: 1 分表示「非常不適用」 、2 分表示「不適用」 、3 分表示「適用」 、4 分表 示「非常適用」 ,同時請專家將修改意見寫於建議修改一欄。回收專家效 度問卷後,以內容效度指標(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 分數標準作為題 目保留或修改之準則(史靜琤,2012),刪除或修改平均得分在 3.5 分以下 及 CVI 在 0.8 以下的題目,綜合專家意見修訂問卷。 三、 問卷預試 經過修改後的問卷,為了解正式施測時可能遭遇的問題、研究對象 對本研究問卷題目的理解情形、作答反應、施測所需時間之評估及檢視 研究工具的信度,故進行問卷預試。預試對象由母群體中排除正式樣本 後,由剩餘的班級中再依年級隨機各抽出一個班級學生進行預試,預試 施測過程均模擬正式施測情形,先說明研究目的及填答所需注意事項, 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以確切了解學生填答困難之所在,學生作答時間 約15~20分鐘,實際測得42份問卷。根據回收預試問卷進行信度考驗及統 整受試者反應,修改問卷語意不清、填答困難或用詞、編排順序不當及 信度不佳的題目,做為正式施測時參考。 四、 信度分析 預試問卷完成後,將回收之有效預試問卷以統計軟體SPSS 進行分析, 測量問卷各部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以Cronbach’s α 表示,以作為正式問 35.

(46) 卷題目取捨之依據。 關於問卷信度係數的接受度,依據吳明龍、涂金堂(2005)表示,信度 係數較佳的量表,其總量表的係數最好在0.8以上,分量表之信度係數最 好在0.7以上,如果是在0.6~0.7則還可以接受使用,如果分量表或總量表 的信度係數在上述範圍以下,則應考量重新修訂量表或增刪題項。 結果顯示各部分量表之Cronbach’s α值介於0.87~0.97之間(表3-5),顯 示各部分量表內部一致性達到水準。. 表3-5 預試問卷信度係數分析表 量表名稱. Cronbach’s α值. 題數. 0.94. 29. 重要他人支持量表 身體意象量表 飲食行為量表. 0.97. 18. 0.87. 24. 註:n=42. 五、 完成正式問卷 經專家效度考驗、預試問卷分析及和指導教授討論後,完成正式問 卷(附錄四)。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說明如下: (一) 個人基本資料 個人基本資料主要目的在收集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包含研究對象 之性別、年級、體位(身高、體重)及家庭社經地位(父母親教育程度及職 業類別)等,其內容如前所述。. 36.

(47) (二) 重要他人支持量表 主要目的在收集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重要他人支持。評估研究對象 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為的支持,重要他人包括父母及家人、師長、同學 及朋友三部份,各佔6題,共18題。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最近一個月內, 父母及家人、師長、同學及朋友對其在健康飲食方面的態度及互動情形, 計分方式:1=從未(指最近一個月內從未發生)、2=很少(指最近一個月內 曾發生1~2次)、3=偶爾(指一週曾發生1~2次)、4=經常(指一週曾發生3~5 次)、5=總是(指幾乎每天都發生)。施測分數加總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對象 自覺重要他人對其飲食行為的支持程度愈高,得分低則反之。 (三) 身體意象量表 評估研究對象個人身體意象共29題,由研究對象自行評估對自己身 體的想法、感覺或行為,其中整體層面包含外表評價5題(題1-5)、外表取 向15題(題6-20),計分方式: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無意見、4= 同意、5=非常同意;身體部位滿意度9題(題21-29),計分方式:1=非常不 滿意、2=不滿意、3=無意見、4=滿意、5=非常滿意。分數加總得分愈高, 代表研究對象對自己身體評價、滿意度愈高,亦即身體意象愈正向,得 分低則反之。 (四) 飲食行為量表 評估研究對象飲食行為共有24題,其中7~19題為反向題,由研究對 象評估自己在最近一個月內的飲食狀況,計分方式:1=從未(指最近一個 月內從未發生)、2=很少(指最近一個月內曾發生1~2次)、3=偶爾(指一週 37.

(48) 曾發生1~2次)、4=經常(指一週曾發生3~5次)、5=總是(指幾乎每天都發生)。 施測分數加總得分愈高代表研究對象整體飲食行為愈佳,得分低則反 之。 正式問卷施測後,進行內部一致性信度考驗,各變項的 Cronbach’s α 值介於 0.85~0.94 之間(表 3-6),顯示內部一致性達到水準。 表 3-6 正式問卷信度係數分析表 量表名稱. Cronbach’s α值. 題數. 0.91. 29. 重要他人支持量表 身體意象量表 飲食行為量表. 0.94. 18. 0.85. 24. 註:n=107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此節主要敘述此研究進行的過程,包含研究計畫的擬定、研究問卷 的編制、專家效度考驗、問卷預試及正式問卷施測的時間、回收及整理 情形。 一、 計畫擬定 確定研究方向,蒐集並分析國內外有關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文 獻資料,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研究主題、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後,開始 進行研究計畫。 二、 問卷初稿及專家效度考驗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架構,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編制問卷。 38.

(49) 本研究之效度採取專家評鑑法,於初稿擬定後,函請各領域學者、專家 及教師10人,針對問卷內容評估其適用性,進行量表之內容效度測定, 綜合各方意見並與指導教授討論,修改問卷內容完成預試問卷。 三、 問卷預試及信度分析 於2015年3月上旬進行預試問卷之發放與回收,依年級抽樣一個班級 進行預試,以了解研究對象填答問卷的反應、問卷的適用性、估計施測 所需時間和施測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然後根據預試資料進行內部一 致性信度分析( Cronbach’s ɑ 係數),與指導教授討論後,完成正式施測問 卷。 四、 問卷正式施測 於2015年6月上旬進行正式問卷之發放與回收,本研究採取分層集束 抽樣,抽樣臺北市12所學校,五年級25班,六年級27班,共計發出1200 份問卷。 五、 資料處理 回收問卷共1196份,回收率99.7%。問卷回收後,進行資料檢核、編 碼、譯碼,以SPSS 22.0 for Windows電腦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第五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將問卷回收後編碼、譯碼、輸入電腦及建檔,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假設及研究架構,以SPSS 22.0 for Windows電腦統計 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之資料處理方法如下: 39.

(50) 一、 描述性統計資料 以次數分布、百分率、平均值及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方法描述各變 項的分佈情形,藉以瞭解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重要他人支持、身體意 象及飲食行為之現況。 二、 推論性統計資料 (一)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 way ANOVA)探討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 是否會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若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且組間變異數同質時,以薛費氏事後檢定(Scheff é Poster Test)進行事後比 較;而當組間變異數不同質時,則採Dunnet's T3事後檢定。 (二) 以斯皮爾曼等級相關(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分析研究對象 重要他人支持、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相關性。 (三) 以複迴歸分析(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分析研究對象之背景 變項及身體意象對飲食行為的預測力。. 40.

(51) 表3-7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統計方法 研究目的 一、研究對象之背景變. 研究問題 1.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 項、身體意象及飲食. 身體意象及飲食行為之. 行為之分布。. 分布為何?. 二、研究對象之背景變. 1. 研 究 對 象 之 背 景 變 項. 統計方法 1.次數分布與百分率 2.平均值與標準差. 1.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 項、身體意象與飲食. 對、身體意象與飲食行. 薛費氏事後檢定或. 行為間之關係。. 為間之關係為何?. Dunnet's T3事後檢定. 2.斯皮爾曼等級相關. 三、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 1.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及. 及身體意象對其飲食. 身體意象是否能有效預. 行為之預測力。. 測飲食行為?. 41. 1.複迴歸分析.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本章共分四節,包括: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身體意象及飲食 行為之分布;第二節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關係; 第三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及身體意象對其飲食行為之預測;第四節 綜 合討論,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身體意象及飲食行為之分布 本研究以103學年度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出1200 份問卷,回收1196份,扣除無效樣本,有效樣本1076份,有效回收率為 89.7%。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身體意象及飲食行為之分布,依次說明如 下: 一、背景變項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級、體位、家庭社經地位及重 要他人支持的分佈情形如下: (一) 性別: 由表4-1可知,研究對象中男生有550人(51.1%)、女生有526人 (48.9%)。 (二) 年級: 由表4-1可知,研究對象中五年級學生有530人(49.3%)、六年級有546 人(佔50.7%)。 (三) 體位: 研究對象的體位是根據身體質量指數來分類,由表4-1可知,研究對 42.

(53) 象屬於過輕體位有117人,(10.9%)、適中體位有725人(67.4%)、過重體位 有136人(12.6%)、肥胖體位有98人(9.1%)。 (四)家庭社經地位: 研究對象的家庭社經地位是根據Hollingshead之兩因素社會地位指 數,以父母的教育程度與職業各別加權計算,所得的社經地位指數中得 分較高者,再依得分分為三類, 41〜55分者稱為「高家庭社經地位」、 30〜40分者稱為「中家庭社經地位」 、11〜29分者稱為 「低家庭社經地位」 。 由表4-1可知,研究對象的家庭社經地位屬低家庭社經地位者有299人 (27.8%)、屬中家庭社經地位者有334人(31.0%)、屬高家庭社經地位者有 443人 (41.2%)。. 表4-1 研究對象背景因素之分布情形 變項 性別. 類別. 人數. 男 女. 550 526. 51.1 48.9. 五年級 六年級. 530 546. 49.3 50.7. 過輕 適中 過重 肥胖. 117 725 136 98. 10.9 67.3 12.7 9.1. 低社經 中社經 高社經. 299 334 443. 27.8 31.0 41.2. 年級. 體位. 家庭社經地位. 註:n=1076 43. 百分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he 2010/2011 academic year, there were 10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courses offered; a total of 106 schools a were providing pre-primary, primary and secondary

If we recorded the monthly sodium in- take for each individual in a sample and his/her blood pressure, do individuals with higher sodium consumption also have higher blood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enior secondary level;.. 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d) While essential learning is provided in the core subjects of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 Language, Mathematics and Liberal Studies, a wide spectrum of elective subjects and COS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amp;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