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歇爾比率 (Marshall K)

第五章 資料分析與比較

5.1 馬歇爾比率 (Marshall K)

馬 歇 爾 比 率 (Marshall K) , 即 貨 幣 對 國 民 生 產 毛 額 之 比 (=

Money/GDP)。Marshall K 指標分為 3 個指標,分別是 K1=流通中的通貨 C/GDP;K2=M1/GDP;K3=M2/GDP。在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先是以印製 貨幣的方式來滿足貨幣需求;隨著經濟成長與金融結構的發展,人民開始 有未雨綢繆的儲蓄需求與計畫投資的資金需求,因此,透過金融中介的方 式,帶動 M1 的成長,而金融中介機構亦開始運行其信用貨幣創造的功能;

當經濟發展至相當程度,大型的投資計劃已無法以短期的資金融通方式來 滿足,而財富的累積也迫使民眾尋求更高儲蓄報酬的方式,因此,長期的 資金市場開始運作,M2 的成長開始加速累積。

5.1.1 K1

從附圖一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台灣在 K1 與 K2 是呈現穩定的狀態,K1 在 1978 年為 7.90%,2000 年為 5.76%,2005 年 6.39%,波動範圍在 5% ~ 8%

之間,相當穩定,我們可以推論此時台灣的貨幣政策已成熟至採用「固定 的準備貨幣發行率」,政府不再以印製鈔票為財政工具,也就是人民沒有

被政府收取貨幣稅的問題。當然,物價膨脹也會在相當穩定的程度範圍 內;中國方面則可從附圖二中了解到,從 1980 年的 7.66%,2000 年 16.60%,

到 2005 年下修為 15.89%,長期呈現緩步上揚的形態,但自 1998 年以後 開 始 進 入 穩 定 時 期 , 可 能 是 為 了 符 合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與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的一些金融配套措施要求,所以在許多貨幣政策上做了重大改變所 年來到 60.22%,2005 年更攀至 71.17%,由此顯現出人民對於活期儲蓄的 需求仍是呈現上升情形;在日本,情形同 K1 的表現,在 1993 年為穩定,

之後,由於政策的影響,開始快速快速增加,2000 年來到 49.03%,2005

年更上升至 79.01%。

5.1.3 K3

K3,台灣從 1978 年的 71.57%,經過兩年的下滑,從 1980 年的 63.13%

後一路上升至 2000 年 186.45%,2005 年則調整為 214.28%。中國的 K3,

1980 年為 50.46%,2000 年達到 152.53%,2005 年為 198.36%,我們可以 推論出中國人民的財富逐漸在累積當中;日本 K3 在 1980 年為 87.02%,

2000 年為 129.25%,到 2005 年時至 142.85%,K3 的上升速度明顯低於經 濟快速成長的中國和台灣。

5.1.4 小結

再由 K2 和 K3 做比較,在中國和台灣部份,K2-K3 間的缺口快速的擴 大,表示定期的儲蓄能量逐漸累積,人民的財富亦迅速累積,唯 K2 仍呈 持續上升狀態,表示均富的現象在中國還未正式來臨;日本部份,

1980-1990 是呈現擴張的現象,1990 年以後缺口開始萎縮,此現象的主因 為,利率水準太低,人民不願將資金停滯在銀行定存,但國家之固定資本 形成也未增加,故資金也未投入到經濟活動之中,可能原因是經濟長期的 不景氣,讓人民失去信心,而將資金投資到其他國家地區,以賺取適當的 投資報酬率。根據下圖可得,台灣的 K3 快速成長期是 1982-1995 年,中

國則是從 1989-2003 年,兩者比較,中國在金融深化的程度上約落後台灣 7 年左右。但是由 K1、K2 比較觀之,台灣在貨幣政策的穩定成熟上與均 富的普及度,已進入先進國家之列,中國方面在此的成長空間仍相當的 大。台灣與中國的 K3 比率不論在成長性或是成熟度都是令人驚訝的,相 對於許多高所得的先進國家,如日本,高出許多。可能的原因,首在於大 量的貿易順差,因為貿易順差帶來的外匯收入,將在銀行系統中轉換成本 國貨幣的釋出,因此增加貨幣基礎的流通;另外一個原因,即台灣與中國 在 1987 年以後之經濟成長較佳,於是國際間的投資資金甚至熱錢便傾向 流往投資報酬率較高的中國與台灣,於是外資匯入的金融帳便反應出存款 的增加,而當其從事投資活動時,更促進資金的流通效果與貨幣供給 M2 的增加。

圖 4.各國 Marshall K 指標比較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