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自我動機

5.2 體驗學習理論

體驗學習係指一個人直接透過體驗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昇自我 價值的歷程(AEE,1995)。拉丁文"experientia"之詞意是指「經歷」(to go through)」也就是我們所謂「體驗」(experience)一詞的來源。根據在中古 英文及法文的由來,則是表示「實驗(experiment)」,以現代的語言表達就 是「體驗一項實驗」,因此我們與環境的接觸都稱為一項實驗,因為我們始 終無法肯定地知道,或精確地預測我們採取的行動會得到什麼結果,我們 想要從「實驗」中獲得什麼,端視我們對實驗因子的瞭解多寡而定。依據 Sarason(1984)所述,「你不是靠做中學…而是以思考行動思考行動 的模式學習…而關於「做」這件事,例如體驗,有時候不涉及頭腦活動。」

「內省」可以用來分析我們的實驗與生活,找出兩者的連結模式。根 據 Caine, R.N. & Caine, G. (1991)指出,我們長期忽視了「從體驗中學習(learn from experience)」所包含之豐富意義;反思內省才是開啓其中蘊藏意義的 最佳途徑(Knapp,2003)。

杜威所言之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必須修正為「透過參與實踐 之反思及分享來學習」(Learning from reflection on doing)。

誠如 Kraft&Sakofs(1985)所言體驗學習的過程必須包含下列要素:

(1)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

(2)學習活動中個人動機需予以激發,以表現主動學習、參與和責任感。

(3)學習活動以自然的結果方式呈現給學習者,所以是真實有意義的。

(4)學習者的反思內省(Reflection)是學習過程的關鍵要素。

(5)情緒變化與學員及其隸屬群體之現況及未來皆有關聯。

戶外領域的專家們為體驗教育下過不同而逐漸演進的定義。如:FORD

(1986)稱體驗教育為:「從實踐與經驗中學習」,並且認為「戶外教育在 某一層面就是體驗教育,尤其是從經驗中學習時。」1944 年 AEE 將 FORD 的定義擴大為:「體驗教育就是一種程序,透過言種程序學習者可以從直接 經驗建構知識,技能與價值。」這個定義後面附加十二個原則,包括下列

44

三個與學習有關的原則:

(1) 當仔細選擇的經驗搭配反思、批判分析與綜合時、才能產生經驗學習。

(2) 經驗學習的結果將內化到個人知識體系,形成未來經驗與學習基礎。

(3) 經驗學習可讓教育者與學習者有機會去探索與檢視自己的價值系統。

AEE 的定義包括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與傳統的從做中學。Itin(1999)

對此定義加以補充:「體驗教育需要學習者能夠思考問題、做決定並為結果 負責。」綜合上述定義,可以歸納出體驗教育是一種可以用來教學的「程 序」或「方法」,這種程序或方法可以在任何地方執行而不一定要在戶外。

反思

許多參加活動課程的人都熟悉「反思」(reflection)這個名詞。事實上 我們每天在照鏡子的時候,所做的動作就非常近似反思這個字的原義。反 思的英文 reflection 的字源來自於拉丁文 reflectere 意指反射。鏡子的功用就 是將光線反射,使我們可以看到別人眼中的我們,而我們自己卻看不到的 部份,例如我們的臉。

在活動課程中,我們提供許多活動經驗,來促使參加者從活動中反射 隱喻的光芒回到內心,同時去仔細思考活動經驗的種種:所看到、聽到、

做到的事,有什麼學習上的意義。因此,反思是活動課程的關鍵部份;反 思是經驗與學習的橋樑。

催化

了解催化,要從了解領導與催化的不同開始。領導是引導團隊做某些 事;催化是與團隊共同做某些事。雖然好領導者也是好引導員。然而領導 者會判斷權力與權威的使用或操控與限制權力與權威。引導員則應是一個 中立的仲裁者,其工作就是提供資訊與協調參加者之間的對話。

因此,引導員協助團隊完成共同目標,並且不投入個人意見與目標。

因為引導員個人的意見會阻撓團隊成員意見的表達。引導員要注意團隊動 力的發展,並在尊重與安全的前提下,鼓勵挑戰性的反思。雖然引導員協

45

助領導討論,他們同時也必須培養團隊自我領導討論的能力。因此不像權 威的領導者,引導員將領導權讓渡給團隊且促進團隊成員之間開放與民主 的對話。有效的催化需要引導員能展現開放的胸懷、適當地溝通、經營團 隊動力、整合多元化與鞏固團隊。而發展上述能力還包括學習與應用許多 催化技巧。

經驗學習圈(the experience learning cycle)

經驗學習圈(the experience learning cycle)是探索教育裡面最重要的學 習理論架構如圖 2-4-1 所示,其中可以包括四個部份:活動(activity)、活 動過程的反思(reflecting)、活動普遍化及抽象化( generalizing and

abstracting )、應用(applying),依照學習圈引導人員引導學員從直接體驗 活動中吸收經驗,再從經驗中反省體會,最後再將結果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Henton,1996)。

2-4-1 經驗學習圈基礎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Henton.M.(1996). Adventure in classroom.)

探索教育經驗學習圈的架構主要是根據大衛.庫伯(David Kolb) 的 模式轉化而來(廖炳煌,2001)。大衛.庫伯(David Kolb,1984) 提出著 名的經驗學習的循環模式,影響相當深遠。其理論綜合了經驗學習的三大 傳統,其一為杜威(Dewey)所提倡的高等教育的經驗學習;其二為勒溫(Lewin)

具體的經驗活動

活動內涵的轉移 活動過程的反思

活動普遍化及抽象化

46

在訓練和組織發具體的經驗活動,活動過程的反思、活動內涵的轉移、活 動普遍化及抽象化,展現領域中所運用的經驗學習;其三為皮亞傑(Piaget) 的認知發展及經驗學習之過程,分別為具體經驗〈experiential〉、反思

〈reflecting〉、普遍化〈generalizing〉、應用〈applying〉,再回到具體經驗而 組成的體驗學習循環(台灣外展教育中心,2006)。其過程分為四部分,分 別為體驗(experiential)、反省(reflecting)、普遍化(generalizing)、應用

(applying)(Luckner & Nadler, 1997)。此四部分為一循環模式,訓練員 應引導學員,從直接體驗吸收經驗。其次,從經驗中反思體會之後,能將 體會的結果普遍化,並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這樣的過程,也是探索活動創 辦人之一的 Karl Rohnke 所歸納的經驗歷程,What(直接經驗回憶)、So What

(經驗的反思與體會與普遍化)、Now What(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蔡居澤,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