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與勞工運動的興起(1982-1986)

第一節 黨外政治力的擴散與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第三章 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與勞工運動的興起(1982-1986)

第一節 黨外政治力的擴散與影響

一、勞工運動開展的先決條件

由於原有工會組織體體系內資源匱乏的因素,惟有等到黨外轉變前述對待勞 工的態度,勞工運動才有推展的可能。林忠正在分析 1975 年至 1986 年間的勞資 糾紛時認為,「台灣勞資糾紛絕大部分屬於勞方要求法定勞工權利的案件」。由於

「各地方勞資協調會缺乏法律地位,可能拒絕接受不易達成協議的案件,而導致 較少的勞資糾紛按件數,造成勞資糾紛協調成立的比例過高」。「若且工會在勞資 糾紛的協調上有明顯影響力」,工會會員求助於體制外單位的次數應低於非工會 會員。但「統計結果卻指出,工會會員與非會員在勞資糾紛中以相同比例求助於 工會以外的勞支會」。進而林忠正認為,「台灣的市場條件與法令限制使得工會功 能不彰」,推論在幫助勞方解決勞資糾紛的影響力可能不大」。143

本文試舉一例,印證林忠正的論點。在勞支會的檔案中,有一份署名為劉全 福的信件。根據信中所留的名片,劉全福為嘉義縣產業總工會常務理事,同時又 是國民黨嘉義縣廿二區黨部委員。該信件主要內容是劉全福所屬工會的發生勞資 爭議,故而他在 1985 年 12 月致函勞支會請教:

(廠方)藐視工會的存在,使得工會無法發揮力量,保證員工權益,如今 只有煩請貴會律師們加以指導,以當前應有之作法,以及公司此種不尊重 工會之行為,應如何來加以反擊,如何牽制它,以挽救本會在員工心中之 地位,確實維護勞工權益。144

信末,劉全福甚至請求勞支會擔任顧問律師。145以一個縣級總工會常務理事且是 區黨部委員的劉全福,竟然必須向外界求助,這樣的現象說明了,在原有的體系 中,由於「資源匱乏」的因素,不可能成為協助勞工甚至是成為發動勞工運動的 動力。而以勞支會為代表,此種外在協助者的出現,填補了既有體系中的「資源 匱乏」,因此我們可以說勞支會出現的客觀條件之一是資源匱乏。

這也不表示當時惟有外在協助者的介入才有可能展開運動,最明顯的例子即 是 1979 年味王公司的勞資爭議案。味王工會早在 1965 時即成立,但從未對勞工

143 林忠正,〈台灣地區勞資糾紛之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主辦「第五次社會科學會 議—邁向開放的經濟社會」,1987 年 6 月 19、20 日,頁 8-9。

144 「劉全福來函」(1985 年 12 月)〈工人來函〉,《勞工陣線聯盟》,國史館藏,登錄號:

122000000419A。

145 「劉全福來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4

問題是落實或充實勞動法令與健全工會組織的論述,無論從講述到執行,皆 需要有相關專業人員的參與方能實現。在這方面,我們先從平民法律服務與 1979 年美麗島雜誌社於高雄舉辦「勞工座談會」來觀察。曾為美麗島辯護團之一亦為 勞支會重要催生者的郭吉仁,157早在勞支會成立之前即在台北平民法律服務中心 擔任義務律師。根據也曾在此服務過的謝長廷之描述,1973 年 12 月間,中國比 較法學會會員的七名律師,陳繼盛、張德銘、張政雄、賴浩敏、林義雄、姚嘉文 等人,在中國比較法學會下設立台北平民法律服務中心,延請執業律師義務協 助。158在法律服務中心的洗禮下,郭吉仁抱持著「包括貧民以及生活僅足糊口而 無力聘請律師的人,都應該享有與請得請律師的人一樣的權利及法律保護」的平 民法律服務觀念,159強調:

平民法律扶助有幾個方面的功能。第一,它是一種追求社會正義的工作,

就是讓那些沒有得到法律保障的人們得到法律的扶助;第二,它可以幫助 法治觀念的推展,透過平民法律扶助可以讓沒有知識、沒有能力的人知道 法治的觀念,……。160

郭吉仁的話語,透露出平民法律服務的兩個層次,第一是可以受到法律保 障,第二知道法治的觀念,無論何者皆可視為一種賦權(empowerment),提供 了勞工接觸甚至是理解勞動法令的可能。在勞支會所發行的刊物《勞動者》,由 賀端蕃撰寫的〈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簡介〉中,文中介紹勞支會提供免費法律服 務,正是平民法律服務的展現。161

而「勞工座談會」這場座談會是黨外首次以公開的形式,並完全針對勞工而 談的座談會。會中邀請黃越欽、楊青矗、康水木、張曉春、電子廠女工王玉君、

王拓、黃順興等人,就工會組織與勞動權益提出見解。162不過,艾琳達對於座談 會上黨外所展現的「學院身段」,有很深刻的批判:

這一批新一代的知識分子對於了解農民與工人的想法,只限於學術上的研 究,而不是直接參與,或與工人農人討論他們的問題。他們通常似乎只想

157 從一開始即參與的汪立峽,特別提及郭吉仁在成立勞支會的努力,〈汪立峽訪談記錄〉(2011 年 10 月 27 日),未刊稿。同時,當年邱義仁接受訪問也談到郭吉仁希望從事勞工法律服務的想 法,讓他們很感動,見曾心儀,〈對「勞支會」的展望〉,《自由時代》第 5 期(1984 年 4 月),

頁 29。以故郭吉仁在勞支會的成立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視。

158 謝長廷,〈台北法律中心—現在‧過去‧未來〉,收於氏著《理直氣壯》(台北市:謝長發行,

出版年不詳),頁 140-150。

159 張月瑩,〈把公平正義和法律保護帶給平民—訪郭吉仁律師〉,《大地生活》第 1 卷第 8 期(1982 年 6 月),頁 71。

160 林亞卿,〈訪郭吉仁律師談平民法律扶助〉,《深耕》第 12 期(1982 年 6 月),頁 43。

161 賀端蕃,〈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簡介〉,《勞動者》第 1 期(1984 年 7 月),第 1 版。

162 〈勞工座談會 如何促進當前工會功能〉,《美麗島》第 1 卷第 4 期(1979 年 11 月),頁 52-6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5

以相當表面的方式,爭取群眾的支持。《美麗島》雜誌曾試圖和工人接觸,

並於一九七九年十月卅一日在高雄辦事處舉辦勞工座談會。這項座談會充 分表現出他們下意識的精英思想與學院身段。163

這些精英思想與學院身段的知識分子,不斷地講述諸如「台灣沒有獨立的工會」、

「經理及安全人員掌有大權」等,工人老早就知道的問題,卻沒有說到底要怎麼 做,讓人覺得「只是希望能多拿幾張選票罷了」。而王拓雖以相當誠懇誠懇的態 度的演講,也「呼籲工人團結起來,堅守他們的崗位,做社會改革的先鋒」。可 惜的是,「王拓對於他所談到的事情缺乏具體處理的經驗」,也犯了與知識分子們 相同的毛病。最後這場勞工座談會,除了決定將座談內容刊登在《美麗島》雜誌 上外,並沒有提出任何的具體計畫。164

固然我們不能說當時黨外對於勞工的關心,完全是出自希望「多拿幾張選 票」。但從缺乏處理經驗與沒有提出進一步行動計畫的批判中,看出當時黨外在 運動勞工上的侷限性。另一方面,雖然平民法律服務對於勞工而言,是一種最能 實際解決問題的手段,但是它卻有可能是朝向純粹服務的方向,不能完全保證能 開展勞工運動。

三、批康風潮下的路線之爭

1982 年以批康風潮所掀起的黨外路線鬥爭,開啟了黨外轉變對待勞工的態 度之契機。該年 5 月 14 日,立法院院會討論黃正安等 23 位委員提案之「邀請警 總質詢案」時,在黃天福、林棟、蘇秋鎮、鄧祥宇交互發言質疑後,李志鵬提出 停止討論動議,費希平、張德銘、康寧祥雖提出抗議,但最後仍舊表決通過並決 議「不予審議」。1654 月 21 日立法委員費希平、黃天福、張德銘、許哲男、鄭余 鎮、許榮淑、黃余秀鸞、蔡勝邦、張榮顯等人,決定發動杯葛行動。不過到了 4 月 25 日預定為杯葛行動的當天,只有費希平、康寧祥、張榮顯、黃余秀鸞、許 榮淑、張德銘、黃煌雄、黃天福八人。黨外立委在人數較少的情況下,改以向國 民黨提出三個條件,並公推費希平電告國民黨立委黨團書記周慕文,周慕文接獲 通知後除「邀請警總列席報告質詢」外同意其他兩項條件,杯葛行動即停止。事 後,《深耕》雜誌對此事首先發難,掀起「批康風潮」。166

《深耕》第 11 期中,共刊出王麗美〈放棄杯葛,黨外還有什麼?杯葛鬧劇

163 艾琳達,〈台灣民主運動的社會起因〉,收於氏著《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

1998 年),頁 181。

164 艾琳達,〈台灣民主運動的社會起因〉,頁 120-121。

165 〈黃正安委員等臨時提案為請國防委員會邀請國防部長偕同臺灣警備總司令到立法院國防委 員會專案報告並備質詢請公決案〉,《立法院公報》第 71 卷第 39 期(1982 年 5 月),頁 5-10。

166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頁 184-185。王麗美,〈放棄杯葛,黨外還有什麼?杯葛鬧 劇始末記〉,《深耕》第 11 期(1982 年 6 月),頁 4-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6

始末記〉,李敖〈放火的,不要變成放水的〉,林世煜〈第一碗圓子湯〉,張明雄167

〈批評黨外,刻不容緩‧抗議黨外杯葛立法院會的虎頭蛇尾〉。168這些文章主要 聚焦於,當國民黨狹持其優勢國會的多數暴力時,杯葛是黨外於國會中唯一且最 有力的抵抗。但是,黨外組織散漫且這些黨外立委卻無法堅守立場,不僅警總列 席質詢要不到,連帶使黨外形象受損。

是年 8 月,面對國民黨的多數暴力問題,黨外究竟應採取何種方式應對,再 度成為黨外論戰的焦點。論戰起因是國民黨強行通過〈刑事訴訟法〉警察緊急逮 捕權增訂條文的多數暴力,時為台北市議員的謝長廷在《深耕》所主辦的座談會 上主張,黨外人士的政治目標是為了體制的改革,進一步產生「體制內改革」與

「改革體制」之爭。169

戰端雖是由謝長廷所引起,在整體論戰中批判體制內改革者的矛頭,卻往往 又指向康寧祥。針對所謂「體制內改革」的主張,《深耕》第 16 期起,又掀起一 波批判聲浪。該期中邱義仁發表〈黨外應放棄冒進機會主義〉,主張黨外現階段

戰端雖是由謝長廷所引起,在整體論戰中批判體制內改革者的矛頭,卻往往 又指向康寧祥。針對所謂「體制內改革」的主張,《深耕》第 16 期起,又掀起一 波批判聲浪。該期中邱義仁發表〈黨外應放棄冒進機會主義〉,主張黨外現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