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金門因應兩岸綠能產業競爭與發展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金門因應兩岸綠能產業競爭與發展

金門有地利上的優勢,因為非常靠近廈門更有利於強化應用大陸資源,

而不是僅作為台灣與大陸之間的通道而已,在產業可以仿效香港利用深圳以 及新加坡利用馬來西亞的資源來發展。如今正是需要掌握先機的時刻,雖然 2009 年在全球金融海嘯下,兩岸綠能產業都遭受到重創,但此時若能加強 合作,更能佔據綠能產業的先驅。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09)發表的一份 報告指出,在全球綠色新政潮流帶動下,2008 年全球綠色能源發電投資首 次超過傳統能源,達到 1400 億美元。綠能已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產業,由 此而引發的全球「綠色競爭」氣氛已越來越濃厚,「投資綠能」也已成為世 界各國的必然趨勢。因此,此時正是兩岸加強綠能產業合作、共同提高產業 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賺全世界的錢的最佳時機。

短期來看,兩岸合作開發利用綠能有助於經濟復甦,例如企業提高能源 效率後可以降低成本增加獲利。而從長遠來看,將可降低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程度,當進口需求減少,國際石油市場的需求壓力也會隨之減少。可以預見,

一旦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綠能產業極有可能像上個世紀的資訊產業一樣快 速發展,成為全球主要經濟成長動力來源。同時可以快速帶動相關行業進 步,藉由兩岸推動經濟成長模式的轉變,進而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經濟。在 此過程中,兩岸除了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之外,最重要就是要合作研究開 發先進的綠能技術,並向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這些技術和產品,藉以形 成綠能的全球經濟新重心。

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綠能生產版圖發生劇烈變化,中國大陸與台 灣廠商皆在這一波不景氣的趨勢中逆勢成長,至 2008 年底全球產量比重中

國大陸由2005 年的 8.3 成長至 28.1,而台灣亦由 2005 年的 4.1 成長至 10.8。

連以往全球最主要的生產國日本,也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造成原物料供應 及資金運用困難,全球產量比重已由2005 年的 45.6 下滑至 21.8,台灣廠商 在此一波不景氣逆勢中快速成長,綠能產業堪稱另一項深具發展潛力的台灣 之光。針對未來金門園區綠能產業廠商之開發需求,更能朝綠能產業發展,

並以擔任兩岸綠能產業融合重鎮為目標。

一、金門發展綠能之優勢分析

金門是小而美,可以利用台灣人才,與金門靠近大陸容易取得原料之優 勢,台灣很多產業仍在原地踏步,這有點像史波尼克升空後,我們認為它只 是流星。我們的政治人物多半不思急起直追,而且仍然囿於美國永遠第一的 幻想。雖然工程背景居多的中國領導人並未有太多時間討論全球暖化課題,

但是他們知道,數條中國大河源頭的西藏冰川已開始融化。他們同樣明白,

即使氣候變遷的說法不實,人類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勢必有增無減。因為估 計至 2050 年,全球人口將增加 25 億人,其中許多人將渴望能夠擁有高能 源的生活方式。在未來的世界中,能源科技的規模將逐漸與資訊科技相當並 且超越,所以中國有意成為主要的能源科技大國。而趁此時機推動金門綠能 發展,將有永續的資源及地理優勢,而獨得全世界最佳地理優勢的商機。

金門是中華民國最靠近中國大陸的地區之一,以此地理位置的關係來開 發綠色能源示範區域。金門有相對的優勢強項,主要是台灣有良好的制度可 以勝過中國大陸,而所謂良好制度是我們的土地是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對中 國大陸是強大的競爭,因大陸用錢買到的土地是有限期的使用權,我們地區 買到的是完整且無限期的使用權。金門的發展是一個需要迫切進行的問題,

金門的發展並不應該限定於勞力發展,而是要規劃符合世界進步的發展模

式,但是在我們現今的都市計畫的框架,很多的都市計畫方式及內容是不符 合現今社會需求,所以很多建設就受到影響妨礙。為了能幫金門解開限地的 枷鎖,讓金門發展能有嶄新的機會,「三通與兩岸對口城市之都市發展」共 識是一個基本機會。兩岸三通的管道,以現在的直航及網路通訊而言,當然 不是只有金門與廈門。金門與廈門的「大三通」,在兩岸制定交流政策的過 程中,有著不可被忽略的歷史定位。然而,卻由於兩個對口城市的體制不同,

也導致城市發展上的差異,發展也有所不同。以實驗觀察的精神來看金門及 廈門兩個地方的發展,以小窺大,對於理解未來兩岸各對口城市的發展定 位,應有所助益。而大三通之精神更加能延續金門作為一個綠色能源觀光示 範區,所以推動金門作為綠色能源示範區域也是一個推銷台灣綠色能源至大 陸及全世界的一個重要方式。

如受訪者G1、G2、G3、均認為金門的位置靠近廈門,具有絕佳的地理 位置上的優勢,再配合小三通、大三通等交流政策的推動,金門可以成為兩 岸綠能產業發展的重要橋樑,最終可以達到立足金門放眼國際的目標。再 者,G4 及 G5 均表示,本次政策已由中央補助並交由環保署負責,再加上 ECFA 的推動,金門與廈門的緊密結合,金門是有機會發展成國際級的觀光 島嶼。

二、金門發展綠能之劣勢分析

金門發展為綠能島可能遭遇到的困難有二,其一是以往金門在推行政 策,往往只做表面功夫,行政資源的不足造成政策落實不易。

受訪者G4 及 G5 亦表示金門行政單位接受中央補助時,多採取平均分 配至社區的方式,並無切實推動政策的做法。

其二是台灣綠能產業的成熟度,在 2009 年全國能源會議中對此有深入 探討,根據會議結論認為綠能產業整體技術有待提昇,此亦為受訪者G2 所 擔憂之部分。由全國能源會議可知綠能產業所面臨之困境可分成以下部分來 說明:

1. 台灣綠能產業仍未擺脫過往以生產技術代工為主的角色,產業關鍵技術 之自主與創新尚需加強。

2. 台灣在綠能科技創新與管理上,人才仍顯不足。

3. 國際合作多以技術交流為主,需提高層次以快速提昇技術水準。

4. 跨領域資源整合仍有待加強及落實,以提升產業價值與競爭力,並及時 嵌入全球分工佈局。

5. 欠缺關鍵技術:

5.1 矽基綠能電池所需之上游矽材原料至今仍無自主生產能力。

5.2 白色 LED 光源專利受制於國際大廠。

5.3 生質燃料的新料源技術仍在萌芽期。

5.4 氫能與磷酸鋰鐵電池、燃料電池之膜電極等核心關鍵組件有待提昇。

6. 欠缺系統整合技術:

6.1 風力發電系統整合技術仍有賴國外引進。

6.2 能源資通訊產業無大規模整合應用系統經驗。

7. 欠缺市場應用實績:

7.1 風力發電產業零組件欠缺運轉實績,不易進入國際供應鏈。

7.2 燃料電池系統耐久度有賴實證。

8. 綠能產業規模不足:

8.1 內需市場不具經濟規模,產業發展仰賴國際市場的拓展,產品品牌 建立與通路更顯困難。

8.2 綠能產業發展與投資易受國際油價波動影響,台灣企業規模普遍不 大,產業鏈不夠完整,在關鍵原物料取得上缺乏議價空間而降低競 爭力。

三、金門發展綠能之有利機會

台灣在 1980 年代,面臨國際競爭壓力,所以當時當局推出國際化、自 由化、制度化的經濟政策來因應,制訂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進入。尤其自 2002 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依照 WTO 規範,政府大幅度 開放外資來台,所以現在在臺北街頭,到處可見海外公司在台灣的服務據 點。然而,因為過去的政治因素,政府特別限制同樣也是WTO 會員的大陸 資金來台,造成兩岸投資呈現只有台灣對大陸投資,而大陸資金無法來台投 資。根據記錄目前大陸為海外投資最多的區域,截至2008 年 11 月,台灣對 外投資金額中,就有 56.93%是前往大陸,投資件數為三萬七千餘件,投資 金額高達七百四十四億美元。

然而,大陸資金卻因為當局政策限制而無法來台投資,使兩岸投資往來 呈現不對稱狀態,這在當代全球經貿體系中是少見的不正常現象。尤其是過 去台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擔心台灣資金外流大陸太多,所以多方限制廠商 的投資行為,設置40%的投資上限即是最明顯的例子。然而,上有政策,下 有對策,廠商經由英屬維爾京群島,一樣將資金流進大陸。因此,要想平衡 兩岸資金往來,採限制措施無法達成目標,採“開放”的策略才有效,也就是 讓陸資流入來增進兩岸資金的雙向流動,平衡兩岸的資金往來。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地若僅靠本身條件來發展,在土地、資源、勞工、

人才、資金等方面一定會有某些條件不足而受到侷限,所以一個經濟發達國

家莫不採取“開放”政策,一方面制訂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其他國家的資金、

技術、人才流入;另一方面也與其他國家建立經濟合作關係,開放本國資金 至其他國家投資,善用其他國家的優勢條件,藉以提升本國經濟成長。目前 歐美各國都是採取這種開放策略,所以台灣也應該順應世界潮流,開放陸資 來台,正好金門得天獨厚,是一個試金石。

如受訪者G1、G3 及 G6 均認為配合著 ECFA 及金門中長期經濟計畫,

以台灣綠能產業的基礎再結合對岸的資源,金門的發展不再侷限於金門島,

而是要順應潮流採取開放的政策,可以促進金門成功發展為綠能島。

而是要順應潮流採取開放的政策,可以促進金門成功發展為綠能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