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台灣山坡地社區災害歷史及成因

第五節 米蘭山莊

一、現地環境

米蘭山莊係位於沿東西向發育之熔岩台地的東北側邊坡,海拔高度為度 約六十公尺,未整地前之原地形是由一個山坡與一個開口淺的山谷所構成的 坡地地形,其高差約為 35 公尺,平均坡度約在 30。~40。左右。地層岩性屬 凝灰角礫岩,在岩石強度上頗為軟弱,而且在該坡地地形發育的過程中,不 斷的受到海水侵蝕作用的影響,使得本區域中凝灰角礫岩分佈的坑谷地形,

都以寬平為其共同特徵。

木區植生種類為一般之低矮灌木,山莊前溪谷兩側邊坡的土地利用原本 是屬於農業用地,但在人口增長的情況下,導致山坡地的開發日益舉盛,坡 地社區的開發往住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整地工程,同時也破壞了鄰近地區的地 表植生。目前此坡地附近已有多處地方闢建為高級住宅區,植生面積在 15%

以下,且多屬於草本植物,根部淺短。

在民園七十六年,琳恩颱風肆虐期間發生崩塌之後,北側溪谷在此邊坡 的坡趾位置形成本段流道內曲度最大的 U 型曲流,由此顯示出該處邊坡很可 能長時間受到強烈的河岸侵蝕作用

本區所出露的岩層劃分為火山岩類,岩性上屬於更新世大屯火山群之「凝 灰角礫岩」,無明顯層理,主要由凝灰岩及凝灰角礫岩所組成。因岩層風化劇 烈,凝灰角礫岩風化後變成為紅土,其野外產狀為安山岩質角礫混合紅色土 壤。風化後所形成的紅土,在土壤性質上頗為黏稠,屬於鬆散、角礫狀、中 厚層、淘選差且非均質的高度風化砂質黏土,富含黏土礦物。黏土礦物的特 性是在吸水後易產生膨脹效應,破壞土體完整性、降低其剪力強度,且富含 黏土礦物的土壤,其透水性差,不易讓降雨滲透,形成地下水排出,因此更 易受到雨水沖刷或河川侵蝕,具有土壤沖蝕之隱憂。

在坡腳近溪處,曾發現有黑灰色風化之泥岩伏於凝灰角礫岩之下,兩者 間之關係顯然是不整合。該泥岩所屬之地層不詳,但因其層理近於水平,故

可能為更新世之大南灣層。

二、災變成因分析

本次災害發生坍滑的主要原因說明如下,

1. 地質條件不佳:從民國六十七年航空照片判釋發現,該基址及其附近山 坡有舊崩塴之跡象,概示本區為山崩高潛感地區。崩塌地區之岩層為風 化劇烈之凝灰岩及凝灰角礫岩,風化後形成較為軟弱之黏性土壤,其抗 剪強度小、透水性差,易受到侵蝕作用影響。水份一旦滲入後,極不容 易排出,強度也因而大幅減弱,遂增加擋土牆所承受之壓力。

2. 溪流侵蝕:於發生崩坍之邊坡之坡趾有一曲度甚大溪流通過,由此推 知,此一無名溪流長期間侵蝕、掏空坡腳,洗掘基礎,使邊坡上方土石 於失去支撐情形下,發生崩落、進而導致邊坡崩坍。

第六節 白雞山莊

本研究區域位於台北縣三峽鎮白雞地區之山坡地,由省卜道台三線公路 接北 108 號縣道,過醒心橋後,往南直上社區公路,即可抵達研究區域。本 區域包括「自然清靜」、「合歡」、與「萬代福」三個不同的社區。本次災害事 件則主要發生於「萬代福」社區。

一、現地環境

根據台灣省政府建設廳發行之「環境地質資料庫」,將可能發生邊坡不穩 定的地區依其嚴重度分為五級。台北縣三峽鎮白雞山莊社區因其山坡陡峻、

侵蝕嚴重和地質鬆軟而被列為第五級之「高山崩潛感區」。依附近居民所述,

發生坍方的區域局現在原為河谷地,建商為了開發社區,將附近山頭挖出的 土堆直接填入河溝,受損區域面積約 4500 平方公尺。根據五千分之一航測照 像基本圖研判,河溝原為向東北方展開之侵蝕河溝,北端有溪流流經,河溝 坡度約為向北煩斜三十餘度。社區兩側仍為茂盛之闊葉林,社區內因人工開 挖而改種少許之行道樹。現今崩塌範圍內則為雜草叢生及少許灌木散佈其間。

離基地最近且較具規模的斷層僅有距南方約一公里的新店斷層,因此並 無基地位於斷層或構造脆弱帶之上的威脅。地質上本區地層岩性屬於桂竹林 層之泥質砂岩與泥岩互層,上覆沖積層,地層走向約為北 40。西,向南傾 斜 60。,故此社區群基地乃住處於逆向坡上,而無大規模順向坡滑動之虞。

二、災變成因分析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14 時 59 分宜蘭南方 20.5 公里的陸地上,發 生深度 44 公里之深層地震,規模達 6.5。台北縣三峽鎮山坡地的白雞山莊,

幾分鐘內白雞路六十八之二六三、二六五、二六七、二四三及六十八之二及 四號(連棟)五棟樓房,因地震後地層滑動,往山谷底滑動,其中二六三號整 個被土石埋住。另一排八棟別墅,也因地基下滑而房屋 裂,道路亦隨之剪 裂流失(如圖 3-6-1 所示)。

由災害現場之實地勘查,再配合發生破壞情形研判,其發生破壞原因說 明如下:

1. 地表水的入滲及地下水之影響:基地全區缺乏排水設施,更遑論造價昂 貴之地下排水設施,居民指出下雨時會有地表逕流四處漫流之情形如

(如圖 3-6-2 所示);崩塌區正南方小山脊上之高壓電塔下設有社區水 塔。此水塔之水是由山脊後方溪水抽取而來,因無法自動切斷抽水設 備,故水塔內的水往往日夜溢流而出,因而提供雨水以外之地表入滲水 源;崩塌地的上緣除邊坡後壁外,新的張力裂縫有已產生,皆為地表水 入滲之良好通道。

2. 河流侵蝕作用:河流於彎曲處,因水流之侵蝕作用,使得凹岸產生側向 侵蝕,河岸被淘空如(如圖 3-6-3 所示),引起岸坡滑動,引起邊坡滑 動。現場調查基地出口處一帶(原山谷之出口),可見溪流蜿蜒而過,

凹岸即是填土山谷之擋土牆位置,且擋土牆業已崩壞。

3. 擋土牆抗滑設施不當:基地僅使用簡單之漿砌卵石擋土牆,其在上方側 向土壓力及下方河流侵蝕雙重作用下,擋土能力顯然是不足的。

4. 地震的影響:現場基地四周並未發現有噴砂冒水的情況,或出現圓形或 橢圓形的陷坑。從建物於地表上做長距離順向滑動,且有建物沈陷的情 形研判,由地震造成含飽和地下水之填土地基承載力喪失,發生地表滑 動,應為本次發生崩塌最重要之因素。

圖 3-6-1 地震造成台北縣山峡鎮白鷄山萬代福社區邊坡崩塌全景

(照片來源: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提供)

圖 3-6-2 道路缺乏橫向截流溝,地表水四處漫流

(照片來源: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提供)

圖 3-6-3 坡趾處之河流直接衝擊坡趾部

(照片來源:台灣省大地技師公會提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