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4 論文架構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先介紹整個論文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並對 可程式化系統元件發展背景及應用概況加以介紹,並點出此類型系統所具 有的特點,接著針對研究目標與所採取之研究方法與步驟做一說明。第二 章回顧過去文獻研究實現 FPAA 所採行的方法,並以 Gm-C 技術為主要探

討對象,同時介紹將其轉換為可程式化的策略。第三章則針對可程式類比 陣列中的各子電路方塊加以詳細討論,並分析有效增進電路線性度所採行 的方法。第四章著重於利用現有 FPAA 電路資源規劃出常見的一階及二階 濾波器,展現出使用本設計擁有即時規劃各項參數的優點。最後第五章對 研究成果做出總結,並提出未來的展望與建議。

第二章

可程式類比陣列之回顧與探討

2.1 前言

本章旨在於回顧過去文獻研究實現 FPAA 所採行的方法。綜觀國內外 論文研究,已有許多發表成果針對此議題提出電路拓樸,並發展出增進電 路效能與可規劃度之解決途徑。因此希望藉由本章建立起電路系統之整體 概念,附帶提出完整設計步驟的指導方針,以對 FPAA 應用範圍與系統架 構做一完善交代。

第二節主要在分析並探討轉導器電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可應用的範 圍。由於轉導器(Transconductor)乃是 Gm-C 電路系統之基本方塊,為求 對此元件架構有一初步認識,本節將會提出目前現有的轉導器實現方式。

第三節則是以轉導器為基礎來實現一般常見的系統方塊。第四節簡介了如 何將可程式化功能引入類比電路,以及各種可程式化策略彼此間相對的差 異性,以便分析全類比式電路之缺點並尋求解決之道。

2.2 G

m

-C 之建構單元-轉導器

綜觀 FPAA 論文所提出的理論及系統架構,若由訊號傳遞的方式來區 別,可分為電壓與電流模式。前者大致以使用運算放大器為基本元件的開 關電容技術(Switched Capacitor, SC)[6]為主流,而後者則出現較多的分 支如轉導電容技術(Transconductance Capacitor, Gm-C)[7]與電流傳輸器技

術(Current conveyor)[8]等。而在提昇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的前提 下,以電流當作訊號媒介將會是較佳的選擇,另外為了滿足高速工作的特 點,Gm-C 技術也已有論文發表出高達 200MHz 的頻寬[9],所以本論文選 擇 Gm-C 架構為主要研究主軸,以下也將只提出與此相關的文獻報告。表 2.1 則整理出 SC 與 Gm-C 技術各自的特點。

表 2.1 SC 與 Gm-C 技術之比較表

開關電容(SC) 轉導電容(Gm-C)

工作模式 電壓 電流

工作頻寬 < 1MHz[10] < 200MHz[9]

運作方式 訊號取樣(Sampled data) 訊號連續

型態分類 半類比式 全類比式

規劃方式 電容陣列 轉導器陣列、電容陣列

設計參數 電容比值(C1/ C2) 時間常數(C/Gm

2.2.1 轉導器的原理與分析

由於轉導器乃是 Gm-C 技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不論在 Bipolar、

CMOS 或 BiCMOS 領域中都廣泛地被發表應用,其主要功能在於將輸入電 壓轉換為輸出電流,因此可歸納為電壓控制電流源(Voltage Controlled Current Source, VCCS)的形式。一般典型的轉導值(輸出電流除以輸入電 壓)大約位於數十至數百μ(A/V)範圍內,並且理想的轉導器應擁有以 下幾點特性:

1. 具備無窮大之輸出入阻抗:由於轉導器輸入端為電壓訊號,而輸 出端為電流訊號,因此由戴維寧等效電路模型可知當輸出入阻抗

越大時越能避免訊號衰減之缺點,並滿足阻抗匹配的要求。

2. 具備無窮大之工作頻寬:在 Gm-C 技術中,所有訊號處理對象皆 是經由轉導器的電流輸出所形成,使得轉導器成為不可避免的訊 號路徑之一,因此為提昇整體系統頻寬應盡量避免此元件限制。

3. 具備良好的線性範圍:由於轉導值(Gm)乃是輸出入端小訊號之 比值,為確保此關係不脫離線性相關,使得定義明確而穩定的轉 導值與輸入電壓線性範圍大小成為不可忽視的因素。

由以上幾點特性便可得到轉導器之等效電路符號如圖 2.1 所示。

+

-+ -+

-+

-+

-R

in

→ ∞ R

out

→ ∞

v

i

G

m

i

o

v

i

R

in

i

o

R

out

圖 2.1 轉導器之等效電路符號 而上圖之等效轉導值 Gm可列如下式

m i

o G

vi = (2.1)

此外為了簡化本論文所使用之製程技術,以及整合數位控制訊號於同一晶 片上的目標,因此只將轉導器實現技術專注於 CMOS 混合訊號製程技術 上,接著以下便提出幾篇較有優勢的實現方法。

2.2.2 動態源極退化轉導器

圖 2.2(a)所示乃是最基本的轉導器電路,只使用一組源極耦合差動

+

另外因為電晶體 M1與 M2皆是由 Itail提供偏壓電流,因此由 KCL 可推出

線性度,使得本電路具有線性輸入電壓範圍不夠大的缺點。

由以上轉導值的推演過程可以發現,對實際 MOS 電晶體而言,因為 輸入閘極(Gate)電壓與輸出汲極(Drain)電流並非單純的線性關係,導 致諧波失真(Harmonic distortion)影響加劇,將會進而犧牲訊噪比與工作 效率。為了進一步改良上述缺點以及擴大線性範圍,所謂源極退化(Source degeneration)迴授補償結構逐漸受到重視。將兩輸入電晶體之源極經由電 阻而相互耦合後,利用源極隨耦器之特性便可改善電路線性度,其中薄膜 電阻或 MOS 電阻皆可當做源極退化元件。另外在此介紹一種動態迴授的 新方法[11]如圖 2.2(b),將做為電阻之用的電晶體 Ms1、Ms2 閘極分別改 接至差動輸入電壓而非固定電壓,如此將使 Ms1、Ms2偏壓狀態隨著輸入電 壓而調整,有助於大幅改善小訊號特性,不過缺點是 Ms1、Ms2必須盡量匹 配(Match)才能有效地消除非線性效應。

2.2.3 定偏壓電晶體轉導器

如圖 2.3 所示的定偏壓電晶體轉導器電路[12],定電流源 I2流進兩輸 入電晶體內,使 M1、M2產生固定之 Vgs電壓以形成有效的源極隨耦器,

其功能為將輸入差動訊號 Vi+、Vi-經過電壓平移(Level shift)後分別移轉 至節點 1、2,並對電阻 R 產生有效跨壓。若假設 M1、M2互相匹配同時也 忽略本體效應等二次非線性,則所產生之電阻電流可寫為

( ) ( )

R V R

V V R

V V V

io Vi gs i gs ii = id

− =

= +1 2 + (2.10)

此訊號電流自然分別流入 M3、M4中,再利用左半部 M1、M3及右半部 M2、 M4等電晶體所構成的負迴授路徑產生電流鏡效應,將 M3、M4直流偏壓及 訊號電流分別複製到第一組輸出 M5、M6及第二組輸出 M7、M8等輸出電

M1 M2

I1-I2-io1 I1-I2+io1

I1-I2-io2 I1-I2+io2

Vi+ Output1 V

+

-+ -+

-+

-+

-+

-+ -+

-Vi Gm1

Gm2

Gm1,2

Vi

Io1

Io2

Io1 Io2

圖 2.4 多輸出端轉導器之簡化圖

2.2.4 浮動電壓源轉導器

前兩節所提出的乃是使用三極管區 MOS 電晶體來實現轉導器,雖然 該方式具有較佳線性度但卻無法滿足大多數的高速應用,因此便發展出採 用工作於飽和區電晶體之電路架構。但對飽和區電晶體而言,平方定律模 型(Square law model)並無法精確地描述出其工作模式,尤其在短通道 效應的影響下,載子速率飽和(Carrier velocity saturation)以及移動率降 低(Mobility degradation)都會使電路參數偏離設計值,導致此種電路不 可避免地必須使用到增進線性度的技術加以改良。接著就開始介紹一種利 用飽和區電晶體來實現轉導器的例子。

+ +

-

-V

gs1

V

gs2

V

i+

V

i-V

X

+V

tn

V

X

+V

tn

I

D1

I

D2

M

1

M

2

圖 2.5 浮動電壓源轉導器電路圖

如圖 2.5 所示,若利用兩浮動定電壓源 VX+Vtn使 M1、M2的 Vgs電壓

然後結合(2.12)、(2.13)與(2.14)三式便可導出關係式如下

)

至於圖 2.5 中的浮動電壓源則有許多方法可加以實現,其中最直覺的 電路就是使用源極隨耦器提供電壓準位平移如圖 2.6,其好處在於浮動電 壓源 VX+Vtn的 VX電壓量可經由改變隨耦器電晶體的長寬比而獲得控制,

同時也就調整了轉導值的大小。例如若將隨耦器 M3、M4長寬比設為輸入 電晶體 M1、M2的 n 倍,則等效的輸出入關係將變為下式

s n

s X

m I

L k W kI

kV

G

=

=

=2 2 2 ' (2.17)

其中 kn'nCOX

由式(2.17)中可看出為了提高轉導值,可從增加 Is電流或電晶體長寬比 來著手,但缺點是所需的偏壓電流或佈局面積也會因此上升。至於常數 n 的用途則在於調整輸入電壓的線性範圍,同時當 n 越大時此轉導器可供給 的輸出電流範圍也就越大,所以設計過程中可根據轉導值與電流源的比值

(Gm/nIs)作為取捨的標準。

2.3 以 G

m

-C 技術為基礎之濾波器設計

在早期單純的 Gm技術中往往只使用了轉導器配合電阻元件以完成電 路設計,但缺點是電阻不僅耗費過大面積,同時也無法具有可程式化功 能。此外電路為克服如製程誤差、元件不理想性與溫度效應所造成之參數 漂移,也必須引進額外校正電路加以微調。因此近年來設計上轉而使用轉 導器與電容來共同完成濾波器設計,便逐漸形成 Gm-C 的設計概念。在此 核心技術中利用電流傳遞訊號而可高速運作的特點,早已在影音即時處理 與電腦磁碟前端濾波器等應用中佔有一席之地。另外若從電路積體化程度 的觀點切入,轉導器本身易於模擬電阻與電感之優點,亦加速了 Gm-C 濾

波器整合至晶片上的腳步,因此本節將對如何以 Gm-C 技術實現濾波器做 個概要介紹。而在可程式化的前提下,Gm-C 也擁有以下特點可供利用:

1. 由於電流訊號適於加總的優點,使得電路中只需適當地控制訊號 流向,便能實現 FPAA 所要求之可程式化運算功能。

2. 如同 FPGA,FPAA 亦需許多開關元件以提升規劃彈性,但與生俱 來的開關導通電阻會使電壓訊號受到一定程度的衰減,因此使用 電流模式便可巧妙地避免此缺點。

3. 顧名思義,Gm-C 技術理論上只需轉導器與電容即可完成複雜電 路,所以可程式化的對象應該不只侷限於轉導器,更能進一步推 廣至規劃等效電容值而形成所謂電容陣列的概念。

2.3.1 轉導器模擬之電阻與電感

在類比電路設計中,雖然電阻、電容與電感是最基本的被動元件,但 在最新一代數位 CMOS 製程中卻無法立即支援標準佈局方式,縱然該製程 之閘極寬度可縮至最小卻也只能提供 NMOS 與 PMOS 等主動元件。必須 經過一段時間醞釀後,具有相同閘極寬度之類比電路製程才有能力引進被

在類比電路設計中,雖然電阻、電容與電感是最基本的被動元件,但 在最新一代數位 CMOS 製程中卻無法立即支援標準佈局方式,縱然該製程 之閘極寬度可縮至最小卻也只能提供 NMOS 與 PMOS 等主動元件。必須 經過一段時間醞釀後,具有相同閘極寬度之類比電路製程才有能力引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