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價數金屬對pH之試驗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不同價數金屬對pH之試驗

一般而言,環境中以高價金屬會較低價容易進行錯合反應,就 Irving and Williams. (1953)研究發現,單獨二價金屬其錯合穩定性也有強弱的排 序 (Mn2+<Fe2+<Co2+<Ni2+<Cu2+>Zn2+)。針對吸附而言,常會發生的 機制也有正負電相吸之可能性,故本研究欲改變不同重金屬溶液,進行 去除效率之比較,並藉此了解本試驗所使用之材料,實際去除途徑及機 制進行探討。

於此將進行不同價數金屬之吸附測試。本實驗為單一金屬之試驗,

每一批次實驗僅使用一種金屬離子。實驗採用濃度為 10 mg/L : 一價金 屬 (K+、Li+)、二價金屬 (Zn2+、Cu2+、Co2+、Mn2+、Ni2+)、三價金屬 (Al3+) 和五價金屬 (As5+) 分別進行不同 pH 條件下之吸附能力比較,以了解 MNP-Gn 去除重金屬之可能機制與應用範圍及限制。

此外,試驗過程使用 MNP-G3 0.1 g,pH 4~7,溫度 25 ℃,搭配不 同價數金屬分別進行 8 小時吸附試驗。過程中,因重金屬溶解度積常數 不同,在高濃度或是高 pH 環境下容易有氫氧化物沉澱、形成膠羽之疑 慮,進而影響實際去除效率,故本階段試驗皆使用較低濃度金屬溶液,

搭配操作環境最高 pH 7 進行試驗。

初步試驗於 pH 4 下使用一價金屬 (K+、Li+)、二價金屬 (Zn2+、 Cu2+)、三價金屬 (Al3+) 和五價金屬 (As5+) 進行試驗。由圖 4.16 可以發

三價及五價金屬去除效率明顯高於其他金屬。其原因為於此系列重金屬 中,砷屬於一種特殊金屬,它存在於環境中常會以 H2AsO4-、HAsO42-、 AsO43- 帶有負電狀態存在,所以利用此一特點和在酸性下表面帶正電之 MNP-G3 互相吸附。此一結果證實 MNP-Gn 去除重金屬之機制,包含了 表面電性之交互作用。此外,針對 Al3+,其於水中則以帶正電之存在,

故在酸性水體下不會造成電荷相吸反應發生,而實際達到去除效果的原 因,可能是由 MNP-G3 之錯合能力所致。

本試驗中亦可以發現,一般而言,二價金屬去除效率高於一價金屬,

其中,MNP-G3 對 Li+不具去除效果,其原因為 Li+不具低能量軌域可供 錯合反應進行;此外,雖然K+ 屬於不易吸附之鹼金族,但其仍有 20 % 之 去 除 效 率 , 原 因 為 當 以 鉀 原 子 型 態 存 在 時 , 其 電 子 組 態 為 1s22s22p63s23p64s1,而當鉀為離子態時,其電子組態為1s22s22p63s23p54s1

ps 形成混成軌域,產生線型結構之錯合反應發生,進而有去除效果。Zn2+

與 Cu2+之去除效率約為 20 %,顯示在低 pH 條件下,樹狀高分子本身 不利於錯合反應之進行,因其 –NH2 官能基在酸性條件下易被質子化 成 –NH3+之官能基,故不利於重金屬吸附 (Diallo et al., 1999)。

Time (hr)

0 2 4 6 8 10

C/C0

0.0 0.2 0.4 0.6 0.8

1.0 K+

Li + Cu 2+

Zn 2+

Al 3+

As 5+

圖4.16 不同價數金屬去除效率比較關係圖 (MNP-G3 = 0.1 g, Conc. = 10 mg/L, pH = 4, 25 ℃)

由於樹狀高分子在低 pH 下不利於錯合反應,本試驗即將 pH 提高到 至 6 與進行測試,但因 Al3+為市面常見混凝材料之ㄧ,再加上 pH 提高 易造成 Al3+之氧化物沉澱、形成膠羽,故隨後試驗不再將 Al3+列入探討 金屬。試驗首先以一價及二價金屬分別進行試驗,在 pH 6 的條件下,結 果如圖 4.17 所示,去除率以二價金屬為佳,其中已 Zn2+去除率約可以達 50 %,Cu2+也有 30 %的去除能力,反觀一價金屬 (Li+) 依舊無去除效 果,但就 K+而言,約還是有 20 %去除效率,和圖 4.16 結果相較結果類 似。Jiang (2007)提到,利用高分子材料除了對鹼金族較無去除效果外,

另有提到含有 d 軌域之重金屬,除了會有錯合反應發生外,在提高 pH 時會有氫氧化物形成之可能性,亦會使去除效率提升。

Time (hr)

0 2 4 6 8 10

C/C 0

0.0 0.2 0.4 0.6 0.8

1.0 K+

Li + Zn 2+

Cu 2+

圖4.17 一價、二價金屬去除效率比較關係圖 (MNP-G3 = 0.1 g, Conc. = 10 mg/L, pH = 6, 25 ℃)。

在 pH 7 條件下結果如圖 4.18 所示,結果去除效果以 Zn2+最佳 (約 80 %),Cu2+次之 (70 %)。一價金屬 K+的去除能力依舊為 20 %,反觀 Li+, 也因鹼金族金屬不易錯合鍵結,導致去除效率不佳。由 pH 6 及 7 試驗下 發現, Zn2+和 Cu2+的去除效率較佳,顯示在中性條件下,樹狀高分子表 面 –NH2 官能基未被質子化,所以有利於錯合作用之進行,故於未來試 驗亦可以朝這方面進行探討。

Time (hr)

0 2 4 6 8 10

C/C 0

0.0 0.2 0.4 0.6 0.8

1.0 K+

Li + Zn 2+

Cu 2+

圖4.18 一價、二價金屬去除效率比較關係圖 (MNP-G3 = 0.1 g, Conc. = 10 mg/L, pH = 7, 25 ℃)

由於環境中之重金屬污染主要為二價金屬為主,故於此進行不同二價 金屬分開單一試驗並比較其去除效率。如圖 4.19 所示,當操作條件皆相 同時 (MNP-G3 0.1 g, Conc. 10 mg/L, pH 6, 25 ℃),可以發現除了 Zn2+可 達 50 %去除率外,其餘二價金屬 (Cu2+、Co2+、Mn2+、Ni2+) 去除率皆為 20 %左右。但相較於一價金屬,本階段之 Co2+、Mn2+、Ni2+都有約 20 % 之去除效率,証實高價金屬會較低價容易進行錯合反應。

Time (hr)

0 2 4 6 8 10

C/C 0

0.0 0.2 0.4 0.6 0.8

1.0 Zn 2+

Cu 2+

Mn 2+

Co 2+

Ni 2+

圖4.19 二價金屬去除效率比較關係圖

(MNP-G3 = 0.1 g, Conc. = 10 mg/L, pH = 6, 25 ℃)

此外,本試驗同樣在 pH 7 環境下,分別進行不同二價金屬吸附能力 之比較。結果如圖 4.20 所示。與圖 4.19 相較下得知,pH 提升對於全部 二價金屬去除效率皆有明顯提升,其中以 Zn2+ (由 60 %提升至 80 %) 及Cu2+ (由 30 %提升至 70 %)最為顯著。由此系列試驗發現,雖同為二 價金屬,但彼此間被吸附之效率皆有差異,其原因可能為各種金屬表面 電子組態不同,而影響錯和反應之相互吸引能力。此外,除錯合反應外,

當pH 提升至 7 時,已經接近 MNP-G3 之 pHzpc,表面趨向帶負電,有 利於電荷交互作用,故亦有助於增加整體重金屬之去除效率。

Time (hr)

0 2 4 6 8 10

C/C 0

0.0 0.2 0.4 0.6 0.8

1.0 Zn 2+

Cu 2+

Mn 2+

Co 2+

Ni 2+

圖4.20 二價金屬去除效率比較關係圖

(MNP-G3 = 0.1 g, Conc. = 10 mg/L, pH = 7, 25 ℃)

由上述試驗得知,使用 MNP-G3 為去除材料,有極佳的去除效率,

故本階段統整不同 pH 值對 Zn2+進行試驗。 實驗結果如圖 4.21 所示,

當 pH 4 時,去除效率約為 10 % ;當 pH 5 時,去除效率提升到 20 %,

而隨pH 不斷升高,去除效率也隨之提升 (10 %提升到 80 %),承如先前 試驗結果發現,此反應系統之吸附機制同時存在著靜電交互作用及錯合 作用,所以只要當 pH 降低,材料表面帶電性轉向趨於負電,對於去除 污物只能也會相對提升。另一方面,本研究試驗的 MNP-G3 等電位點測 值約為 6.9,再經由其他文獻 (趙, 2007) 得知 Zn2+為 3d10 滿軌域的電 子形態,故在水中是以水合離子存在,無法與 Dendrimer 形成為錯合物,

Fe2+不會和 Dendrimer 的核心產生錯合反應。所以推測 MNP-G3 去除水 中 Zn2+可能是利用彼此帶電性不同,而所產生之相互吸引力,以達到去 除效果。同時 Diallo et al. (1999) 也提及,當試驗環境於酸性時,因為水 中 H+ 增加,其會與高分子表面官能基進行反應,將表面官能基由原本 的 -NH2轉變為 -NH3+,並讓原本不帶電官能基轉變為帶正電狀態,進而 導致去除能力下降。由本試驗亦可以發現相同情形,並由此結果亦提供 兩種概念 : (1) 調整 pH 可以進行材料的吸脫附,(2) 隨 pH 越高,去除 效率也相對提升。針對本材料之使用有相當大的助益。

Time (hr)

0 2 4 6 8 10

C/C 0

0.0 0.2 0.4 0.6 0.8

1.0 pH=4

pH=5 pH=6 pH=7

圖4.21 MNP-G3 去除重金屬 Zn2+之關係圖 (MNP-G3 = 0.1 g, Conc. = 10 mg/L, pH = 4~7,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