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王鐘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崑中(1996)。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與其自我觀念、生活適應之相關 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朱瑞玲(1986)。青少年心目中的父母教養方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專刊乙種,16,591-628。

朱瑞玲(1989)。親子關係:子女的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三民 主義研究所叢刊,25,181-246。

朱瑞玲、章英華(2001,7 月)。華人社會的家庭倫理與家人互動:文化及 社會的變遷效果。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舉辦之「華人家庭 動態資料庫」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吳秀惠、柯澍馨(1997)。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態度之研究。

台灣性學學刊,3(1),29-41。

吳幸宜(譯)(1994)。M. E. Gredler 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台北市:心理。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修訂版)。台北市:五南。

吳明燁(1998)。青少年初期父親與母親管教行為之比較,東吳社會學報,7,

39-79。

吳齊殷(2000)。家庭結構、教養實施與青少年行為問題。台灣社會學研究,

4,51-95。

吳齊殷、高美英(1997)。嚴酷教養方式之代間傳承。載於張苙雲、呂玉瑕、

王甫昌(主編),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

(下)(頁215-247)。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專書第

一號。

李文傑、吳齊殷(2004)。棒打出壞子?:青少年暴力行為的連結機制。台 灣社會學,7,1-46。

周玉慧、吳齊殷(2001)。教養方式、親子互動與青少年行為:親子知覺的 相對重要性。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4),439-476。

周曉虹(譯)(1995)。A. Bandura 著。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台北市:桂冠。

林文瑛、王震武(1995)。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 學研究,3,2-92。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邱獻輝、鄔佩麗(2004)。親子溝通諮詢團體方案之效果研究。教育心理學 報,36(1),35-57。

張兆球、郭黎玉晶(1998)。香港兒童對父母管教訊息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傾 向。本土心理學研究,9,281-305。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莊耀嘉(1999)。家庭中人際互動結構與運作模式。本土心理學研究,12,

3-46。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5)。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 用(四版)。台北:五南。

陳易甫(2000)。父母教養行為與子女教育抱負之關連性研究。東吳社會學 報,9,31-76。

陳富美(2007)。親子在教養行為上的認知差異:預測子方教養知覺的因素 探討。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1),1-30。

黃春枝(1988)。青少年親子溝通與自我概念發展。現代教育,3(4),70-76。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

28(1),7-28。

葉光輝(1995)。社會化歷程中的父母教化方式與子女的行為發展。中華心 理學刊,37(2),149-167。

葉光輝(2000)。親子衝突與孝道(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 劃報告(編號:NSC89-2413-H-001-002),未出版。

趙梅如(2003)。圖畫式「主題情境測驗」的發展。測驗學刊,50(1),1-24。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 報,12,311-345。

羅國英(1998)。青少年前期的同儕關係:與親子關係的延續、競爭、或彌 補?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35-78。

羅國英(2000) 。母親教養期望與親職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

兼談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72。

蘇佳玲(2003)。家庭教育的介入模式及策略—從親子溝通談起。兒童福利 期刊,5,157-168。

Aunola, K., Stattin, H., & Nurmi, J. (2000). Parenting Styles and Adolescents’

Achiev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3(2), 205-222.

Barnes, H. L., & Olson, D. H. (1985).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plex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6(2), 438-447.

Barnes, H., & Olson, D. H. (1992).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In D. H.

Olson (Ed.), Family Inventories (pp. 29-39). Minneapolis, MN: Life Innovations.

Baumrind, D. (1971). Current Patterns of Parental Authorit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 1-103.

Baumrind, D. (1991a).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 56-95.

Baumrind, D. (1991b).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In R. M.

Lerner, A. C. Peterson & J. Brooks-Gunn (Eds.), Encyclopedia of

Adolescence (pp. 746-756). New York: Garland.

Block, J. H. (1983). Differential Premis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ial Socialization of the Sexes: Some Conjectures. Child Development, 54(6), 1335-1354.

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al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