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青少年憂鬱相關研究

為了解青少年憂鬱之相關問題,蒐集國內近年來有關青少年憂鬱的相關研 究,進一步探討歸納。

一、性別與憂鬱

性別與青少年憂鬱是否相關,並無一致的定論。國外研究顯示,十二歲以前 的憂鬱人數男女並無差異,十二歲以後,亦即進入青少年階段,女生憂鬱人口數 則大於男生(Kazdin,1990)。國內研究結果也顯示,青少年憂鬱傾向有性別差異,

且女性高於男性(郭靜靜,2003;朱崇信,2005;王齡竟,2008;蘇吉禾,2009);

反之,有些研究指出,不同性別的青少年憂鬱傾向並無顯著差異(陳玲玲,2007;

王淑鄉,2007)。 二、年級與憂鬱

國內多數研究指出年級與憂鬱的相關性(劉漢政,2011;陳思帆,2011)。 王齡竟(2008)研究顯示年齡、年級越高,憂鬱傾向越顯著。針對國中學生的研 究也顯示,國中七到九年級的學生,以九年級憂鬱程度最為嚴重(張高賓,2005), 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九年級的課業壓力較七、八年級大的緣故。

三、家庭結構與憂鬱

家庭結構包含手足人數、出生序及家庭組織。手足數方面,研究顯示手足數 會影響憂鬱程度,且四人以上的手足數憂鬱程度是最高的(張高賓、陳明哲、連 廷嘉,2007),但也有研究不支持此項論點,研究結果顯示手足數與憂鬱傾向無 顯著差異(蘇吉禾,2009)。從出生序來看,有研究顯示不同出生序會影響個體

的憂鬱傾向,且達顯著差異(張高賓等人,2007;蘇曉憶、戴嘉南,2008),蘇 曉憶等人(2008)針對國高中生之研究發現老么憂鬱程度高於獨生子女,但張高 賓等人(2007)對國小學生之研究,卻顯示獨生子女的憂鬱分數較其他出生序高,

到底何種出生序憂鬱程度較高,並無定論。在家庭組織方面,不同的家庭組織使 兒童與青少年在憂鬱分數上有差異(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張高賓 等人(2007)之研究更指出繼親家庭憂鬱分數較雙親、單親、隔代教養、多國聯姻 和寄養家庭為高,陳玲玲(2007)研究指出父母結婚並共同居住的青少年其憂鬱 程度較父母離異為低。綜合上述研究顯示:家庭成員不同或有所變動時,可能對 促使兒童與青少年的憂鬱情緒造成影響。

四、社經地位與憂鬱

國內外研究顯示社經地位與心理健康有一致性(張高賓,2001)。針對兒童所 知覺的社經地位作研究,發現兒童所知覺的社經地位高低與憂鬱有高相關

(McAvay,Nunes,Zaider,Goldstein,& Weissman,1999),張高賓等人在 2007 年的 研究中亦得到一致的結果,顯示低社經地位憂鬱分數高,王淑鄉(2007)針對不 同家庭經濟狀況之青少年的憂鬱程度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青少年其 憂鬱程度最高,經濟狀況最好的青少年之憂鬱程度最低。反之,亦有研究顯示:

社經地位與憂鬱沒有顯著相關(Twenge,Nolen-Hoeksema,2002)。

五、父母教養態度與憂鬱

多數的研究皆指出父母的教養態度與子女的有憂鬱情緒有相關性。高度負面 管教方式容易導致憂鬱(林金燕,2004);進一步研究顯示父母親採用放任的管 教方式時,子女的憂鬱分數會比採用民主或權威方式高(張高賓等人,2007;陳 玲玲,2007)。

六、學業成績與憂鬱

青少年時期,讀書時間占相當大的部分,學業成績表現會影響青少年的許多 面向,尤其是情緒。國內許多有關學業成就與情緒的研究顯示:學業表現、班級 排名結果對青少年憂鬱程度造成顯著的影響,深入探究發現,學業成績越低、班 級排名越差,其憂鬱情緒越高(張高賓等人,2007;王毓吟,2007;蘇吉禾,2009)。

七、人際關係與憂鬱

個體在孩提時,重心都在父母身上,到了青少年時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慢 慢轉變為同儕,此時,人際關係顯得相對的重要。研究者在教學現場也發現班上 人際關係好的學生,每天開開心心,即使遇到困難也有同儕協助度過難關;相反 地,人際關係不好的學生,在學校裡整天說不到幾句話,遇到分組或困難時,無 同儕協助,甚至遭受嘲笑、批評,情緒低落。教育現象的觀察也符合了國內研究 結論,即人際關係好壞會對其憂鬱程度造成影響,人際不好憂鬱程度高,人際好 憂鬱程度低(王淑鄉,2007;蘇吉禾,2009)。

整合青少年憂鬱有關之研究發現:性別、年級、家庭組織(家庭結構、出生 序、手足序)、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態度、學業成就表現,及人際關係等變項皆 可能是造成青少年憂鬱傾向的因子之一。有關性別、社經地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 致,實值得本研究探究之;家庭組織的研究中,有些研究指出手足數會影響青少 年憂鬱程度,反之也有不同的結論,但可以確認的是家庭的成員只要有所變化(可 能是成員數增加或減少、父母離異分居等),角色有所不同,皆可能造成不同的 憂鬱傾向;人際關係之於青少年憂鬱傾向,其影響性是可以預期的,研究結果亦 支持此項結論:父母教養態度對青少年憂鬱傾向之相關性很高,達顯著水準,雖 然此時期青少年注意力轉到同儕身上,但父母與其相處的時間仍是最久的,父母 教養的態度仍會深深的影響個體本身。

本研究欲針對上述七項背景變項進行研究,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青少年家庭 復原力與憂鬱傾向之差異。

第二節 家庭復原力的內涵與其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