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旅遊動機相關文獻回顧

銀髮族無論在生理上、認知上及社會結構關係上,都有很大的異 質性,不同年齡層的發展階段都有其特性,因此銀髮族旅遊活動必須 審慎的設計與規劃,才能達到休閒活動的價值。因此我們藉由瞭解其 從事海外旅遊活動的動機及主要目的何在,便能針對其需求提供適切 的服務。本節將依序探討動機的定義、旅遊動機理論與種類、旅遊動 機相關研究與個人屬性對旅遊動機差異之相關研究。

一、動機的定義

動機一詞是由Woodworth於1918年首先應用於心理學界(張華 保,1986)。動機是指引起個體活動,維持該已引起的活動,並導使 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在歷程(張春興,2000)。因此人們從 事休閒活動時都有動機,但是不同的個人屬性在動機類型上的相對重 要與強度,卻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基本上,動機的差異可來自個 體的外在因素與內在因素。外在的因素包括個人的年齡、所得、社會 地位、文化因素等。而內在因素上最重要的當推個人在人格特性上的 歧異。所以,動機是綜合內在與外在力量的影響結果。一旦動機被引 發後,動機所導致的行為方向也會同樣地受到內、外在因素的影響。

現代社會人們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內心不平衡之際,旅遊

被當作調整人們心理狀態的一種休閒活動,而旅遊動機是推動旅遊活 動的內部原動力,這種原動力經常表現在個體內部緊張的解除和需要 的滿足過程。因此旅遊動機是在旅遊需要的基礎上產生,主要表現為:

(一)旅遊需要的強度必須在某種水準以上才能成為旅遊動機並引起 旅遊行動。有些人有旅遊需要,可是一直沒有行動,主要原因 很可能就是需要強度不夠,還沒有感覺觀光的迫切性。只有旅 遊需要達到一定的強度後,才能被人們意識到並設法創造條 件,做出旅遊決策。

(二)旅遊需要還要有誘因條件,才能形成旅遊動機,進而做出旅遊 決策。有些人旅遊需要很強烈,卻無法做出旅遊決策,重要原 因就是條件不允許。一般旅遊活動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時間:只有閒暇時間才能進行旅遊活動,沒有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 是無法成行的。自實行週休二日以來觀光客人數大增,就充 分說明了時間對旅遊活動的重要作用。

2.收入:旅遊是消費產品,經濟收入高低直接影響人們的旅遊消費,

在一個溫飽上不能滿足的社會不可能產生大量的旅遊需要 的。

3.社會環境:旅遊是在社會環境中進行,沒有安定的環境,人民就不 能安居樂業,更不會產生旅遊的需要。

二、旅遊動機理論與種類

有關動機的理論頗為分歧,而以下列四項理論較為重要; 心理 分析論、行為論、需求層次論、認知論。

(一)心理分析論

以Freud 為代表,其對動機之解釋為,人類的一切行為導源於

「 性 」 與 「 攻 擊 」 兩 種 本 能 的 衝 動 : 另 外 則 是 以 潛 意 識 動 機 (Unconscious motive)來解釋人的行為,以潛意識解釋行為時,多偏 向於人類失常、失態的行為。

(二)行為論

以Whiting 與C h ild 等人為代表, 認為人類動機是學習來的,

而成人的動機係由幼稚期基本需要分化演變而來,均受個體的年齡增 長、環境要求、獎懲標準、社會期待、及文化傳統等因素影響, 顯 示出個人與團體的差異。

(三)需求層次論

人本心理學家Maslow對人類的動機, 持一種整體的看法, 認 為人類的各種動機是彼此關聯的, 人類的行為係由需求所引起, 需 求又有高低之分, 他將人類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每當較低層次的 需求獲得滿足時, 較高一層的需求將隨之而生, 因此Maslow 的動 機理論被稱為「需求層次論」(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又因

為動機層次的升高是以需求的滿足為基礎, 所以他的理論也稱為「需 求滿足論」(theory of need gratification )。

(四)認知論

認為個體的行為是按其事先的設想與計劃, 向預定的目標進 行。其研究主題在於瞭解「抱負水準」高低的原因與影響、「認知失 調」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及個人「預期價值」對行為的影響。

Beach & Ragheb(1983)所發展的休閒動機模式,以需求理論 為基礎,將動機分成四類:

(一)知識性因素:個人參與休閒的動機為心理層次的活動,諸如:

學習、探險、發現、思考或想像。

(二)社會性因素:參與休閒動機為社會層面的因素,包括兩個基本 需求,即友誼需求和人際關係需求,而後者也是渴望被尊重的 需求。

(三)能力精進因素:參與休閒的動機是為了成功、征服、挑戰、競 爭,這類活動通常是體育性的活動為主。

(四)避免刺激的因素:渴望逃離高度刺激的生活狀態。有些人會避 免社交接觸而獨處,和尋求孤立和清靜的狀態,有些人則希望 休息調整自己。

在旅遊動機因素方面,沒有普遍認定的分類方法,圖 2-1 是主要

分類方法之一(謝智謨、王怡婷譯,2001)。旅遊動機是人們引發旅 遊活動的起因,它引導人們進行各項旅遊活動,滿足其旅遊需求與目 的,故在旅遊活動中,旅遊動機能激勵旅行遊覽的主觀期望和需求。

而 在 旅 遊 動 機 的 各 項 研 究 中 , 大 都 從 心 理 層 面 的 角 度 來 探 討 , Iso-Ahola & Allen (1982)認為在整個旅遊活動歷程中,旅遊動機是 驅使人們從事旅遊活動的一種驅力,驅使遊客滿足個人社會和心理的 需求,可以說是遊客從事旅遊活動的真正原因。一般旅遊動機含有放 鬆、學習、健康、享樂、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功能,所以旅行動機是多 樣性的。Cai & Combrink (2000)應用旅遊動機推拉(Push-Pull)理論 進行研究,而歸類出「推力動機」因素,包括學習、逃避、放鬆、挑 戰、戶外運動、名聲、休息、社交等。「拉力動機」因素,包括安全、

娛樂、自然、古蹟、學習、設施、預算、獵釣、文化等。至於旅遊動 機的分類,概可分為:放鬆心情、逃避現實的動機、探索的動機、健 康的動機、支配的動機、追求自尊的動機、學習的動機,及社交的動 機等七類。Iso-Ahola(1991)其提出兩類旅遊動機包括尋覓(seeking) 與逃避(escaping)。Thomas & Butts (1998) 認為銀髮族旅遊者的旅 遊動機所追求是累積智慧、自主能力及社會互動。

綜合上述各學者之論說,可得知旅遊動機與旅遊利益之追求會隨 著時代之不同而有差異。大致為自早期著重教育與學習、休息與放鬆

等動機轉變為近年來的自我實現追求及著重身體舒適等動機上。

圖 2-1 旅遊動機之分類法 三、旅遊動機之相關研究

黃榮鵬、蔡憲唐(2002)對銀髮族出國旅遊之消費行為進行研究,

而其所考量之銀髮族出國旅遊動機包括「休閒、渡假、散心」、「探望 親友增進人際關係」、「與家人同行增進親情關係」、「探訪未曾去過之 旅遊景點」,「發展自我的智識與潛力」、「接近大自然及尋求精神上的

文化

*遊覽

*體驗新文化

生理

*放鬆

*日光浴

*運動和健康性

情緒

*懷舊

*浪漫

*冒險

*逃避

*歡樂

*心靈滿足 觀 光 客

狀態

*獨特

*流行

*獲取新知

*大筆揮金

自我成長

*增加知識

*學習技藝

個人

*拜訪親友

*結交朋友

*滿足他人

*省錢

提昇」、「探訪博物館及歷史古蹟以增廣見聞」、「參加特別慶典或宗教 活動」、「為向親友炫耀旅遊經驗」與「參與生理醫療旅遊」等。

詹明甄(2003)以台灣婦女出國旅遊為主軸,探討其出國的旅遊 動機和購物動機二者對於購物行為是否有所影響,及購物行為和旅遊 體驗之間的相關。分析結果發現台灣婦女出國旅遊之旅遊動機和購物 動機對其購物行為確實有顯著的影響,旅遊之購物行為與旅遊體驗之 間確實存有顯著的相關性。所從事的跨國境外購物行為是以瀏覽為 主。

湯擷嘉(2003)在運動觀賞者對出國觀賞運動的旅遊需求、動機 及期望之研究中發現,「娛樂與解壓」因素是促使所有受訪者想要參 與觀賞運動旅遊的主要動機,因素分析萃取出的六個動機因素為:娛 樂與解壓、體驗與社交、旅遊選擇與現場吸引、喜歡的隊伍與選手、

自尊感受及出國機會。

蔡佳惠(2004)研究旅遊動機與消費動機對於消費者跨國境外購 物行為影響發現:消費者的旅遊動機是商務和休閒觀光時,對於消費 者跨國境外購物行為的影響是有顯著影響。當消費者的旅遊動機是社 交動機(如探親)時,對消費者跨國境外購物行為是沒有顯著影響的。

Shoemaker(1989)在探討賓州55歲以上銀髮族居民的旅遊形 式、態度及旅遊動機之研究中,歸納銀髮族的旅遊動機有14項:(1)

拜訪新的景點(2)遠離每日例行工作(3)接觸新的事物(4)休息 和放鬆(5)參觀博物館和歷史景點(6)認識新朋友及社交(7)參 加節慶及特殊事件(8)花時間和家人相處(9)增加個人知識(10)

尋找精神寄託(11)向朋友炫耀旅遊經驗(12)從事健康活動(13)

結交異性朋友(14)打高爾夫球。而其主要動機是休閒、渡假及遠離 每日例行工作,其次為接觸新的事物、拜訪親友以及參觀歷史古蹟,

而與異性朋友一同前往旅遊最少。他並進一步以旅遊動機進行集群分 析區隔出三個群體,為家庭旅遊者(family travelers)、積極休閒者 (active resters)以及較年長者(old set)。Shoemaker (2000)十年 後再檢測賓州55 歲銀髮族居民,發現銀髮族旅遊的主要動機前三項 是拜訪新的景點、遠離每日例行工作及休息和放鬆,而以結交異性朋 友和打高爾夫球二項動機最低,並依據旅遊動機劃區隔市場為三個 群,(1)逃避/成長群(escape and learn group)此群較高比例是拜 訪新的地方,類似Shoemaker (1989)積極狂熱者(active resters) 所不同的是,收入較高、年齡較大。(2)退休者群(the retirees) 與“older set"類似。(3)積極築夢者(active story teller)退 休人員比例最少、年紀最輕,類似積極狂熱者(active resters)。比 較前後十年的差異發現:銀髮族銀髮族的旅遊動機已由過去的休息、

放鬆,轉為以參觀新的景點及體驗新的事物為最優先的動機考量。

Wei & Ruys(1998)根據旅遊的動機將銀髮族旅客區分為享受最 後生命旅行者、尋求自我旅行者和尋求舒適與家人關係旅行者。享受 最後生命旅行者之動機包括:把握身體健康狀況還好時旅行、拜訪我 想要拜訪的地方及享受優質的服務。尋求自我動機部分包括:冒險和 嘗試、認識新朋友、豐富經驗和促進個人成長。尋求舒適與家人關係 動機部分:花時間和家人朋友相處及去感受舒適和安全的場所等。

Louise,Carter, Sherrie & Hein(2002)在對銀髮族旅遊者的 研究中,以旅遊動機為基礎將銀髮族旅遊市場分為六類,包括狂熱者 (enthusiasts)、揮霍者(big spenders)、拓荒者(pioneers)、保守 者 (conservatives) 、 盡 情 享 樂 者 (indulgers) , 及 團 體 旅 遊 者 (aussies)。其中,保守者的旅遊動機通常是「趁我還有體力時去旅 行」、「享受設施品質和服務」及「這是正當花錢的管道」;團體旅 遊者的旅遊動機是「想多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熟悉的地方讓我 感到舒適及安全」、「可以和別人討論我去過的地方」;揮霍者的旅 遊動機是「我就是想去這個旅遊據點」、「享受設施品質和服務」、

「那是娛樂的地方」,而團體旅遊者對「享受設施品質和服務」這項 旅遊動機是較不認同的;盡情享樂者的旅遊動機主要是希望有所突 破;拓荒者的旅遊動機為「喜愛冒險及嘗試新鮮事物」,團體旅遊者 與狂熱者對此動機較不認同;狂熱者的旅遊動機為「熟悉的地方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