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離職傾向的理論模式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1-4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離職傾向

2.4.2 離職傾向的理論模式

尋找其他工作機會之傾向強度。

(二) Mobley【66】認為員工在組織的某一職務(job)上,工作了一段時間 後,個人經由詳慮之後,決心離開原有的工作崗位,導致失去了職 務及其所賦予的利益,而且和原有的組織也不再有任何關係。

(三) Miller【65】認為離職傾向是離開組織與尋找其他工作機會傾向的總 體表現或態度。而其他學者Mobley【66】、Michaels and Spector【64】

等人都認為離職傾向是離職行為的最佳指標。換言之,當一個人離 職傾向愈高時,其離職行為越可能發生。此結論可在樊景立【24】

之研究報告中得到證實。

綜合以上的定義,離職傾向乃是一個人想離開目前的工作單位,因 而產生脫離原有組織的想法,另外再去尋找新的工作機會。而離職傾向 是離職行為的最佳預測指標;當一個人離職傾向強度愈明顯時,愈容易 發生離職行為。

圖2.7 工作滿足離職模式 資料來源:【73】

二、Mobley【66】的離職決策過程模式:

Mobley【66】年發展出離職決策過程模式,此模式詳述出工作滿足 和員工離職間存在的可能關係。因此可了解員工決定離職前的行為過程。

(一) 當員工對目前工作的評估,評估結果產生了工作滿足或不滿足。

(二) 若為不滿足時,所採取的方式可能是退縮行為,如缺席、怠工等;

或者產生離職念頭。

(三) 有了離職念頭後,員工將考慮離職成本與找尋新工作預期效果。

(四) 若新工作預期效果大於離職成本,員工就會產生尋找工作的意願。

(五) 在此時與工作情境有關的因素亦會影響尋找工作的意願。當員工有 尋找工作的意願後,便會產生實際找工作的行為。

(六) 此時,員工會對可能工作機會重新評估。

(七) 而員工在此選擇離開就業市場亦為可行的方案。員工在評估可能工 作機會後,會將現有工作和新工作做比較。

(八) 若是發現新工作所帶來的效益較大,員工便會產生離職傾向。

(九) 最終員工所採取的行為不是離職就是留職。

(十) 假若現有的工作較能接受的話,員工就會回到最早的階段再重新調 整。

以上所描述的乃是一種主觀的理性決策過程。員工亦可能在非理性 的情況下,因一時的衝動行為進而造成離職或留職。經由模式可得到:

離職行為的表現取決於離職意願的強弱,當員工離職意願較強時,會比 較容易表現出離職行為;反之,則相反。Mobley 模式已有部份驗證【65、

工作滿足前置變數 薪資

整合 工具性溝通 正式溝通 集中化

工作滿足 自願性離職

機會

64】或整體的探討,而且大多得到支持。Mobley 模式對了解離職的主 要貢獻在於提出工作不滿足和離職之間的中介變數順序的觀念。

三、Mobley,Horner,Hollingsworth【66】提出另一個簡單的模式:

針對醫院員工之離職行為,用工作滿足、尋找其他工作意圖、找到 其他工作的可能性作為離職傾向的前置變數,發展出員工的離職行為模 式。在此模式中,尋找工作意圖與找到其他工作的可能性,此兩個中介 變數為其模式之特殊處。個人的年齡或年資對工作滿足程度,有顯著的 正相關。在個人的工作滿足與離職念頭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再者,

個人離職行為的表現,決定離職意願的強弱。後來的學者Miller,Katerberg and Hulin【65】及Michaels and Spector【64】均對Mobley 的離職模式做 試驗,結果大多類似模式中的變數,其中Miller et al.更得到年齡對離職 意願的影響比工作滿足大。

四、Bluedorn【34】離職綜合模式:

Bluedorn 綜合了Price 和Mobley 離職模式的驗證,再加上組織承諾 和離職之間關係的研究,整合成模式,此模式在於探討因果程序,從三 項前置變數著手,即組織因素(升遷機會、集權、正式化、條件溝通、公 平、報酬、例行化、成員整合等);環境因素(環境的機會、以前的環境 機會等);個人因素(角色衝突、服務時間、年齡、教育、婚姻狀況等)。

這些因素有正向影響、負向影響、無特定方向等三種。在正向影響方面:

有升遷機會、正式化、條件溝通、公平、報酬、成員整合、服務時間、

年齡等;在負向影響方面:有集權、例行化、環境的機會、角色衝突等;

無特定方向者:有教育、婚姻狀況等。Bluedorn證實了工作滿足和組織 承諾,以及組織承諾和離職意願的因果關聯;進而證實組織承諾屬於離 職過程中的中介變數。

五、Jeffrey,Charles and Rajan【54】銷售人員離職模式:

此模式所研究的對象主要針對銷售人員,探討年資對工作績效、離 職傾向、離職行為的影響。工作績效對工作滿足、離職行為間的關係。

工作滿足對組織認同、離職傾向、離職行為間的影響。組織認同對比較 現有工作和新工作、離職傾向、離職行為的影響。比較現有工作和新工 作對離職傾向的影響。現在將各變數與離職傾向、離職行為間所存在的

關係說明如下:

(一) 年資:對新進之銷售人員離職率會偏高;而年資較長的銷售人員離 職率偏低。

(二) 工作績效:工作績效高者,可得到較多的報酬,故工作滿足較高。

(三) 工作滿足:工作滿足較高者,離職傾向會偏低;而工作滿足較低者,

離職傾向會偏高。

(四) 組織認同:銷售人員工作滿足較高者,對組織認同程度愈高,最後 導致離職傾向降低。

(五) 現有工作和新工作的比較:銷售人員會對目前工作的待遇、升遷管 道、其他工作機會做比較;若其他工作機會優於目前,則員工會有 離職傾向產生。

(六) 離職傾向:離職傾向和離職行為為正相關。

六、Sarah and Daniel【79】的離職傾向模式:

Sarah and Daniel【79】的離職傾向模式指出,個人因素社會化策略 及組織因素社會化策略兩者均會影響組織的承諾及工作的滿意,而組承 諾及工作滿足亦會影響到離職傾向,最終影響離職。如圖2.9所示:

圖2.8 Sarah and Daniel 之離職傾向模式 資料來源:【79】

七、Timothy【91】的理論模式

Timothy【91】從美國九個中、北部城市中選出十一個政府會計部門 所做的研究提出其理論模式,主張社會化結構會影響工作滿足及組織承 諾,這二構念分別影響工作績效及離職傾向。如圖2.10示:

個人因素的 社會化策略

組織因素的 社會化策略

組織承諾

工作滿足

離職 意圖

離職

圖2.9 Timothy 之理論模式 資料來源:【91】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