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黃少華(2008) ,“網路空間的社會行為——青少年網路 行為研究”,人民出版社

互聯網對於我國來說更是具有特殊的意義。首先,以互聯網為代 表的新資訊技術, 為我國發揮後發優勢, 在較短的時間內縮小與發達 國家之間的差距, 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途徑 和可能其次, 其次在個體層面, 互聯網亦為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全 新的可能。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不僅在重新形塑我們的生活方 式和行為方式, 甚至還讓我們獲得了一種新的社會身份,“線民”在今 天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新社會身份。是否使用互聯網, 在今天己 經成為一個超越韋伯、分析社會結構三維度, 即權力、地位和聲望的 新維度, 在使用互聯網的社會中, 線民己經成為分析社會結構時必須 考慮的一個基本維度。

隨著互聯網的崛起, 網路生活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現象與 社會過程, 網路行為也正在成為一種全新的社會行為方式。研究人們 在網路空間的行為模式, 對於瞭解和把握互聯網這一全新的社會變 數對於人類的社會行為、日常生活、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等的影響, 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首先, 研究網路行為, 厘清網路行為的模式與特徵, 有助於我們 把握未來社會的基本趨向。其次, 研究網路行為之所以必要, 是因為 網路行為是建構網路虛擬社會生活的基礎, 蘊含著虛擬社會生活的 基本關係和基本結構。再次, 網路行為之所以值得我們關注, 還因為 在今天, 網路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越來越重要的行為場域與日 常生活空間。最後, 研究網路行為, 還是提出青少年的網路素養教育 與網路行為社會控制決策參考的理論基礎。

(二)網路行為綜合研究

1、黃少華(2008) ,“網路空間的社會行為——青少年網路 行為研究”,人民出版社

本書基於對浙江、湖南和甘肅三省六市1884名青少年網路行為調 查資料的量化分析, 對青少年的網路使用狀況、網路介入程度、網路

互動行為、資訊行為、遊戲行為、網吧行為和網路沉溺的特徵及主要 影響因素,以及對網路的認知及其與網路行為的相關性等問題,進行 了梳理和探討。

(1)主要概念界定

1)作為線民的青少年:13-24歲年齡段中在最近三個月內平均每週 使用互聯網至少一次的人群。

2)網路行為:包含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社會行為兩方面。網路使 用行為指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方式和程度,具體包括網齡、上網頻 率、上網持續時間、上網地點、網路接入方式等網路使用活動,將其 視為被解釋變數時稱之為“網路使用行為”,將其視為解釋變數時稱之 為“網路介入程度”。網路社會行為指青少年在網路空間所從事的各種 日常社會活動的總和,包括流覽、閱讀、搜尋資訊、書寫、發帖或回 帖、聊天、通信、交友、購物、線上學習、下載或上傳檔、線上看電 影和聽音樂、玩網路遊戲等。

3)網路認知:從內容上將網路認知界定為網路空間感知、網路行 為感受和對網路社會影響的理解三個維度;在測量是包含總體認知和 具體認知兩個層面,即青少年對網路的宏觀認知和對作為某種具體網 路行為場域的網路空間的認知。

(2)研究方法

研究採用結構式問卷調查方法,同時輔之以半結構訪談。資料來 自蘭州大學“青少年網路行為研究”課題組於 2004 年 10—11 月在浙 江、湖南和甘肅三省進行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的對象為年齡在 13—24 歲的城市青少年。調查採用多階段抽樣方法,先按社會經濟 發展水準、人文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和互聯網 普及程度,將我國區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個地區,並按照簡單隨 機原則分別從每一地區抽取省會城市一座,分別為杭州、長沙和蘭 州,然後再按照同樣原則分別從這三個城市所在的省份,抽取地級城 市各一座,分別為舟山、岳陽和天水。接下來的抽樣分為兩部分,一 部分在每個抽取的城市中,按照分層抽樣方法分別抽取大學、高中、

初中各 3 所(如果所在城市大學不足 3 所,則抽取所有大學;初中和 高中的抽樣框僅限於城區學校),再按照簡單隨機原則在每所抽中的

學校抽取 32 人(如果所在城市大學不足 3 所,則以樣本總數 96 人相 應分配每所學校的樣本數)。另一部分則按照簡單隨機原則,在每個 抽中的城市抽取兩個街道,每個街道抽取 5 個網吧,再從每個抽中的 網吧抽取符合樣本要求(13—24 歲)的樣本 5 份。為避免與學校樣本重 疊,在編碼時若發現網吧樣本來自我們抽取學校樣本的學校,則剔除 該樣本。考慮到問卷內容較多且有個別初中學生可能不易理解的問 題,因此調查採用抽取受訪者後集中填答(學校樣本)或個別訪問(網吧 樣本)的資料收集方式,以便在受訪者遇到問題時,能給予指導和幫 助,以提高問卷的填答品質。調查最後獲得有效樣本 1633 份,其中 男性 975 人,占 59.7%,女性 658 人,占 40.3%。從地區分佈來看,

三省樣本大致平衡,分別為浙江 532 人,占 32.6%,湖南 595 人,占 36.4%,甘肅 506 人,占 31.0%。

問卷內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詢問被訪者的個人基本情況以及 家庭背景,包括被訪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父母的文化程度、

職業,以及家裏是否有電腦、家裏的電腦能否上網等。第二部分詢問 被訪者的網路使用狀況及網路行為,包括網齡、上網頻率、每次上網 持續時間、上網方式和地點、上網動機等;這部分重點詢問了被訪者 在最近三個月主要進行的網上行為情形。第三部分採用李克特表,詢 問被訪者對網路的認知與態度。

(3)研究發現

1)網路介入程度與社會差異的新面向

青少年網路介入程度上的差異已成為網路時代青少年社會差異 的一個新的重要面向。網路介入程度一方面延續、複製和再生產了現 實生活中既有的社會分層和地域差異,另一方面由於網吧使用因素的 介入,網路介入程度與現實社會分層和地域差異之間並不完全重疊,

而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斷裂”。網路介入程度是一個在一定程度上超 越了傳統社會分層維度的新社會分層維度,對於已經使用網路的社會 或群體而言,網路介入程度是分析社會差異時必須特別考量的新社會 分層因素。

2)網路空間建構和青少年網路行為結構轉變

由於網路空間的崛起,青少年的互動行為發生了多面向的結構轉

變:A 網路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超越面對面互動的匿名互動場所;B 網路空間不僅是一個社會互動場域,而且是一個自我呈現場域,它充 分結合了社會互動的兩大功能:互動性和自我呈現;C 在網路空間,

由於身體不在場和匿名,青少年的社會互動呈現出高度自我暴露的特 徵,以前作為私人話題的個人情感、內心感受在網路空間成為公開討 論的話題,公開討論卻不再與共同在場相聯繫。這意味著,在網路交 往中,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界限開始模糊,公開場所與公共領域之 間卻發生了結構性分離;D 在網路互動中,共同興趣成為取代現實社 會關係紐帶的新關係紐帶,網路互動呈現出弱關係特徵;E 網路交往 是一場陌生人之間的互動遊戲,這在客觀上增加了網路空間的風險 性,日常生活中的信任基礎在網路空間喪失作用,網路交往中的認知 因素則被突顯出來,成為影響青少年網路人際信任的關鍵因素。

網路行為與網路空間是一種相互建構的關係,一方面,網路空間 是引發青少年網路行為轉變的關鍵變數(但非唯一決定因素),另一 方面,面對網路空間,青少年是主動的行為者他們按照自己的理解積 極地介入和參與到網路世界中,而非被動地接受其影響。

3)青少年網路行為邏輯的斷裂

網路空間作為新的行為場域,對青少年的社會行為而言意味著一 個新的關鍵變數介入。網路空間已經或多或少導致了青少年在網路空 間行為方式的轉變,青少年的網路行為開始呈現多元化、碎片化、不 確定等後現代特徵,或者說呈現著一種超文本式的行為邏輯。與現實 社會行為相比,這是一種新的行為邏輯,因此,青少年的網路行為已 經與現實社會行為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斷裂。

4)網路認知及其與網路行為的關係

關於青少年的網路認知,研究發現,青少年線民普遍傾向於把網 路視作一個知識場所、休閒娛樂場所和社會交往平臺,並將之視為一 個不受身體約束、可以重塑自我面貌和自我認知的行為空間。個人特 徵和網路介入程度不同的青少年都傾向於肯定網路的正面價值和積 極作用,但在話語意識層面青少年的網路認知呈現出好惡交織的特 徵,而在更多基於自己行為感受的實踐意識層面,青少年的認知更為 正面和積極。

關於網路認知和網路行為的關係,研究發現,青少年話語意識層 面的網路認知與網路行為的相關性在統計上不顯著,實踐意識層面的 網路認知則與網路行為存在顯著相關,這表明,青少年關於網路的話 語意識不會直接作用于網路行為,而他們在實際使用網路過程中建構 的網路認知(有關網路情景和行為的實踐意識)則會明顯影響其網路 行為。

5)關於網吧行為和網路遊戲行為的發現

網吧對於青少年而言不僅是重要的休閒娛樂和社會互動場域,而 且是重要的獲得情感滿足和成就滿足的場域,青少年實際參與的網吧

網吧對於青少年而言不僅是重要的休閒娛樂和社會互動場域,而 且是重要的獲得情感滿足和成就滿足的場域,青少年實際參與的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