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王方(2007) ,“大學生 QQ 交往行為的特點研究”,廈門 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QQ 交往是當代大學生最普遍的網路交往方式,本文以廈門大學 的學生為研究物件,通過文獻資料的收集和問卷調查,採用實證研究 的方法對廈門大學四個年級的大學生的 QQ 交往行為進行了調查研 究,研究共分三部分:問卷編制、大學生 QQ 交往行為的特點研究和 大學生 QQ 依賴與 QQ 交往行為的關係研究。後兩部分研究狀況如下:

(1)研究過程和方法

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在廈門大學四個年級中發放問卷 700 份,

回收 681 份,回收率 97.3%,有效問卷 600 份,有效率 88.1%。使 用自編《QQ 交往行為調查問卷》,《人際關係滿意感問卷》進行測量。

(2)大學生 QQ 交往行為的特點研究結論

1)QQ 交往在大學生中非常普遍,所調查的人群中,使用率 100

%,平均使用年限約 4 年。

2)大學生的 QQ 交往行為在 Q 號個數、QQ 級別、交談內容方面 存在性別差異。在 QQ 使用年限、QQ 級別。交往人數、每週使用時 間、主要用途上存在年級差異。

3)總體上 QQ 交往是一種淺層次交往。交往的物件大部分是熟 人,且親密物件多於非親密物件,主要用途集中于與熟人保持聯絡和 資訊交流,在交談內容上,淺層表露多於深層表露。56.8%的人認 為使用 QQ 對其面對面交往沒有影響。

4)現實人際關係滿意感在大部分的 Q Q 交往行為上不存在差 異,僅在對 QQ 所持態度上存在差異,人際關係滿意感高分組對 Q Q 的態度更積極。

(3)大學生 QQ 依賴與 QQ 交往行為的關係研究結論

1)84.2%的大學生 QQ 依賴的程度低,14.9%的大學生 QQ 依 賴程度較高,僅有 0.9%的大學生 QQ 依賴程度很高。

2)QQ 交往行為中的 QQ 級別、使用時間、交往人數、交談內容 和對 QQ 的態度五個變數在 QQ 依賴上存在差異。

3)現實人際關係滿意感在 QQ 依賴的總體上不存在差異,但在情 感依賴維度和聯絡替代維度上存在差異。

3、陳友慶、吳遠(2008) ,“大學生網路交往特點及其影響 因素”,《現代教育科學》2008 年第 1 期

在青年學生的網路活動中,利用互聯網獲取資訊和進行交往是主 要的內容。大學生在網路交往過程中,可能出現一些有別於日常活動 的心理與行為。為此,設計本項調查,對大學生的網路心理與行為特 點進行了全面的瞭解。本文是對該調查中有關大學生網路交往特點的 分析。

(1)方法與物件

研究使用了自編問卷。問卷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調查被試對 互聯網的使用情況;第二部分是瞭解被試的網路心理體驗和行為特 點。第二部分共有 17 個題目,分為三個因數,能解釋總變異最的 47,21

%,分別是“網路異常行為”(主要內容有: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只 有上網能提起精神通宵上網,神,通宵上網,網上賭博,因上網而蹺課, 因上網而誤過事,上網後人際關係緊張等)、“網路良好體驗”(主要內容 有:上網覺得充實,在網上更自信,在網上是愉快的,在網上能更好地展 現自我,上網後越來越能獨立分析問題了);“網路真誠交往”(主要內容 有:與網友相互信賴,網上會對別人傾訴自己的秘密,給網友透露真實 的資訊)。三個因數的總內部一致性係數及各因數內部的一致性係數 Cronbachα 在 0.69 至 0.85 之間。第二部分的回答皆用 5 點評定法,從

“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對網路的心理接納 程度越好,交往越坦誠,但網上行為越失規範。本文主要研究大學生的 交往特點及影響因素,因此只對大學生回答的部分題目及“網路真誠 交往”因數進行分析。

研究選取了四所大專院校學生。其中,綜合性大學 1 所,師範類專 業性大學 2 所, 1 所職業學校大專班。共發放問卷 742 份,回收有效問 卷 733 份,回收率為 99%。其中回答上過網的有 696 人,占有效問卷的 95%,這包括專業性大學 473 人,綜合性大學人職業學校大專班人回答 未上過網的有 37 人,占有效問卷的 5%。本文主要是分析大學生的網 路交往特點與影響因素,在後文中,只以上過網的 696 人的回答為依據。

(2)大學生的網路交往行為

研究表明,在上網的大學生被試中,回答有電子郵箱者占 76%,有 64.4%的人有關係密切的網友, 35.2%的人甚至有 3 個以上的密切網 友。這說明,多數大學生已經掌握並能熟練地使用一些主要的網路交 際手段。

有 61.8%的大學生其網路交往取向與該年齡段的現實交往取向 相似,對與同齡人的交往比較認同。由於大學生正處於性心理由萌發 到逐漸成熟的時期,因此熱衷於在網上與異性交往。有 48.6%的被試在 網上更願意和異性交往,但只有 18.7%的人贊成網戀,有 55.4%的人持 反對意見。而對於是否與網友在網下見面這一問題,持否定回答的有 82.7%。以上現象都反映出,雖然互聯網上對人行為的約束力減弱了, 但大多數大學生的性心理發展是健康的,在網上和網下都能恪守著社 會的道德規範。

總體上,女大學生以及不同學科的大學生,其“網路真誠交往”的平 均數均顯著低於中間值(男生與中間值差異不顯著)。這說明大學生在 網路交往活動中,真誠度較低。網路具有較強的虛擬性,雙方在網上的 交往是種單線互動,而缺乏現實關係的聯結。因此,網上的這種角色虛 擬可使得交往者處於相對平等、無直接利害關係衝突的位置,它有利 於網路人際關係的建立。但是,也正是由於網路的匿名性、變換性、

缺乏責任性等特點,會限制網上人際關係朝縱深化方向的發展,還會對 青少年人格的形成產生負面的影響。但多數大學生對於網上行為的道 德判斷還是比較高的,有 62.2%的人明確表示,網上需要受到現實道德 的約束, 55.5%的人認為,在網上不能為所欲為。這都說明部分大學生 對待網路交往問題的認識與網路交往的實際行為之間還不完全同步, 其心理發展的同一性仍在形成之中。

男、女生對網路交往的一些認識和行為方面有顯著不同。例如, 男生擁有信箱及擁有 2 個以上信箱的情況、有 3 個以上關係密切的網 友比例、更願意網上異性交往、贊成網戀的比例、與網友會面的情況、

參加網上論壇的情況、認為網上不需要現實道德約束及網上行為自 由、沒人能干涉等問題的比例都比女生多,而且男生在網路真誠交往 維度上的得分也顯著高於女生。

大學生在網路交往行為及心理體驗的一些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差 異。例如,在擁有信箱、擁有更多關係密切的網友,網上隱瞞性別,認為 網上不需要現實道德約束、網上可以不受干涉的人數比例,高年級大 學生皆顯著高於低年級學生。可見,高年級大學生比低年級學生在網 上的行為更大膽,網路心理體驗更好。從總體上看,大多數大學生的各 種網路行為並沒有超過傳統道德的界限,但在網路上,反傳統、叛逆現 實道德和行為規範的傾向有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趨勢。

回歸分析發現,網路異常行為和網路良好體驗以及性別等因素是 影響被試者網路真誠交往的主要因素。其中網路異常行為和網路良好 體驗都對“網路真誠交往”起到較大的正向預測作用。因此可以認為, 大學生在網上的交往狀態,並不與網齡、上網時間及網費等物理因素 有關,而主要是受到網路不良行為、網路心理體驗等與心理及行為有 關的因素影響,同時也受到性別等因素的影響。

3、胡翼青(2006) ,“網路交往行為:一項基於不同階層的比 較研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 年第 1 期

作者認為網路的本質就是網路交往,它也是網路傳播與其他網路 交流的基礎與前提。在中國五城市中產階層調查的項目中,作為專案 成員作者對網路交往行為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本項調查通過對北京、

上海、廣州、南京和武漢五城市共 3038 個樣本個體(包括 11.8%的 中產階層)的抽樣電話訪談以及對上述五城市以及深圳的 100 多位中 產人士的個案訪談,研究了包括社會交往、傳媒接觸在內的 8 個主要 問題。其中專門比較了中產與非中產階層在網路交往方面的差異,以 及人際交往與網路交往之間的差異。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電話調查的 統計分析將調查物件劃分成四對二元對立的關係:收入中產與非中 產;消費中產與非中產;職業中產與非中產;學歷中產與非中產。為 了方便比較,將明顯屬於社會上層的個體排除在統計和討論範圍之 外。

(1)不同階層調查物件網路交往概況 1)上網比例與網路交往比例的階層差異

調查發現,調查對象中有 51.5%的人平時上網,其中又有 52.

9%的人在網上與人交往。根據研究假設,具有一定經濟地位和文化 地位優勢的中產階層應當有著較高的上網比例。即中產階層與非中產 階層之間應當存在“數碼溝”。調查的結果基本證明了研究的初始假 設。在調查對象中,各類中產階層的上網比例都比非中產要高(具體 資料見表 22)。但不同中產與非中產間的“數碼溝”差距是不一樣的。

與收入、職業相比,教育似乎是形成“數碼溝”更為重要的因素。在學 歷層面上中產與非中產似乎溝距最大。

有意思的是,儘管中產階層上網比例更高,網路交往的比例卻往 往不如相應的非中產階層(具體資料參見表 23)。尤其是職業中產,其 社會交往的比例比非職業中產要少 20 個百分點以上。這說明,職業 中產與非職業中產在網路的使用問題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差別。在所有 中產中,只有學歷中產是例外,這可能與他們成為中產前的大學生活 習慣有關。

表 22 中產與非中產上網情況比較

表 23 中產與非中產網路交往情況的比較

從訪談中可以看出,不少中產人士在網上不喜歡與人尤其是陌生

從訪談中可以看出,不少中產人士在網上不喜歡與人尤其是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