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PISA 的內涵

本研究以 PISA2003、2006 和 2009 的評量結果為主要研究資料來源,茲將 PISA 的背景沿革、架構與內涵、素養評量工具等進行探討如下:

壹、PISA 的背景沿革

對每一個國家來說,無論是家長、學生、教師、政府和廣大國民,即所有利 益相關者,都需要知道他們的教育體系的狀況是如何,尤其是幫助學生準備面對 現實生活的情況。因此,許多國家都相當注重監視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而發展許 多對國家內部的評量方式,但是,國際間的比較評估可以擴展和提供豐富的國家 現狀資訊,並提供一個更大的範圍和觀點來解釋國家的表現。另外,也可以顯示 在教育方法上,什麼是可能做到的與其在教育成果上的表現,還有在教育機會均 等的努力,也可以通過建立與取得可衡量的政策目標設定,進而幫助建立改革的 策略。還可以幫助國家了解自身的相對優勢和弱點,並監測其改革進展。

PISA 是「 國際學生 成就評量方案」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的 簡 稱 , 是 由 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所策劃的一項國際性評量,其主要目的在評估學生是否具有投身社 會所需的知識及技能,以及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OECD, 2000)。PISA 的評估需要 一個廣泛的方法來測量知識、技能和態度,反映了當前在課程的變化,而且這是 超出了以學校為基礎的方法,特別是在日常使用中的知識。它是基於一個終身學 習的動態模型,新的知識和技能表現在整個不斷取得成功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世

界所必需的。PISA 的重點是放在 15 歲的學生身上,主要在他們面對未來需要的 基礎上來評估他們知道什麼以及可以做什麼,這是反映出學生的能力、繼續學習 和學以致用的程度,同時評估他們的選擇和決策。因此,PISA 同時評估學生的 知識,還考察了他們的反思能力,並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 問題。

PISA 是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等特定的領域下,收集並提出數據來呈現學生、

學校和國家的現況。它也結合了對學生的家庭背景資料的評估,尤其是他們的學 習環境及其與電腦的熟悉的方法。

PISA 的特色在於切合公共政策議題,重視素養與終身學習。參與國家希望 透過 PISA 來瞭解學校教育是否足以使學生面對成人世界的各種挑戰,學校教育 是否在某個領域較為有效,以及學校教育是否讓學生有足夠能力脫離原本不佳的 生長背景等公共政策議題;PISA 也特別重視學生在測驗、說明及解題時,應用 知識技能來有效的分析、理解和溝通之素養(OECD, 2004b);因為學校不能教會學 生所需的一切,學生不應只學知識和技能,更該對為什麼學習與如何學習有所覺 察,所以 PISA 評量學生在閱讀、數學、科學素養上的表現,並且也要求學生的 學習動機、信念與策略,以作為終身學習的競爭力(OECD, 2007)。

學校課程一般著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但 PISA 的研究將超出學生有否 掌握學科知識這一層面,評估學生對自我學習經驗的反省能力,以及是否能夠把 所學的知識與未來生活連繫(張鈿富,2001)。第一次的 PISA 評估在 2000 舉行,

此後,每三年舉行一次。評估主要分為三個領域: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及科學素 養,三者組成一個評估循環核心。而在每一個評核週期裡,三分之二時間會用來 對其中一個領域進行深入評估,例如,2000 年 PISA 以閱讀素養為主要評估領域,

2003 年則是以數學素養為主要評估領域,而 2006 年是以科學素養為主要評估領 域,2009 年則又輪回以閱讀素養為主要評估領域。

一、提供各國學生教育體質的基準概況。

二、由背景變項中窺探,當次所調查的社會經濟和教育變項等的解釋力。

三、進行趨勢探究,藉由持續性的規劃本質,顯示調查結果的趨勢及結果與學生 層級和學校層級背景變數的關連性。

綜上觀之,PISA 的重點目標是提供一個穩定的參考點用以監控教育系統的 革新。從報告的分析數據中,可以瞭解到本國各科素養相對的優勢與劣勢,也為 教育改進提供參考指標,給予下個世代新方向和多重思維。

貳、PISA 的架構與內涵

PISA 每三年施測一次,每次均以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其中一 種素養評量為主軸,其他兩種素養評量則為次要評量領域。茲將 PISA 的架構和 內涵分述如下:

一、PISA 閱讀素養

(一) PISA 閱讀素養的定義

「素養」一詞指稱的是用以獲得和溝通訊息的一種工具,這與 PISA 所欲表 達的「閱讀素養」概念相近:在許多情況下與為了各種目的,主動的、有目的和 功能性的應用閱讀。閱讀素養包括一組廣泛的認知能力,從基本解碼,到字彙、

文法語言和文章結構與特色的知識,再到關於世界的知識。它同時也包含後設認 知能力:處理文本時,能察覺並使用各式各樣適當策略的能力。

PISA 將閱讀素養定義為:

理解、運用、省思及投入文本,以達成個人目標,發展個人知識和潛能,並 有效參與社會。(OECD, 2010)

茲將閱讀素養的定義再精確描述如下:

1. 理解、運用、省思

定義中「理解、運用、省思」連結了閱讀與認知的重要元素。所謂「理解」

指稱的是讀者從文本建構意義,包括大範圍和小範圍、字面的和隱含的意義。它 可以是基礎的作業,如理解語詞的意義,或可以複雜如理解長篇論說文或記敘文 的相關主題。所謂「運用」意指此種閱讀是為了應用文本的訊息和想法到目前的 作業或目標,或強化或改變信念。大部分閱讀屬於此類。在某些情境中,此種文 本的運用僅需少量的理解,透過一些結構的基本認知來獲知字詞的意義(例如:許 多功能性選單)。其他則需要使用句法和較複雜結構的理解,方能摘錄出訊息。然 而,在所有情境中,讀書都是以固定的模式來處理文本。所謂「省思」文本,讀 者會將讀到的內容與其想法和經驗連結,他們可能使用文本而對其生活的事物有 新觀點,或他們會利用外在的參照架構對文本做出判斷。在接觸文本的過程中,

讀者不斷地對文本做出這些判斷,他們必須評估文本是否適合手邊的作業,決定 文本能否提供所需的資訊,他們必須判斷內容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他們需能說明 文本中見到的任何偏見。再者,某些文本既是一項技能的作品也是獲取訊息的工 具,讀者一定得對文本的品質做出判斷。

2. 投入

定義中「投入」一詞意味著閱讀動機。多數人僅在有作業需求時才閱讀,其 他人會為了樂趣和一般興趣而閱讀,有些人只在教師、雇主或政府機關指示下閱 讀,當然也有人是自行選擇閱讀。換言之,人們投入閱讀的程度不同,閱讀在其 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同。閱讀投入係由一組情感與行為特徵構成,包括閱讀 興趣、閱讀樂趣、閱讀控制、閱讀的社會參與、閱讀多樣性與閱讀頻率等。

3.文本

書面文本由各種形式的文本構成,包括連續與非連續文本,及多樣化的文本

例如手寫、印刷和數位化所構成的文本。傳統的讀本多是採紙本印刷的材料,然 而現今,讀者需要擷取與使用以螢幕呈現文本,或者是在電腦、PDA、ATM 或 手機。數位文本開啟的閱讀構念,涵蓋額外的文本類型和內容,例如像是新穎形 式與內容結合而成的互動式文本,諸如部落格的評論交流或電子郵件回應串連的 交流;多元文本,或是同時呈現於單一螢幕或以超文本連結;可展開的文本,如 使用者選擇可將摘要連結至更詳細的資訊。儘管人們可以找到類似的紙本文本範 例,但在紙本形式是很少見的。PISA 的閱讀定義同時涵蓋紙本文本範例,但無 論是何種媒介,閱讀的基本能力都在把圖像式的語文意義化。

4. 達成個人目標

為「達成個人目標」,個體必須設法解決個人的一些需求,從基本生存到個 人滿足、到專業與生涯發展、到社會參與。這些需求或僅是找尋購物方法,或進 行官方繁複的滿足協商時,相關書面規則的釐清,在滿足這些需求時,閱讀會變 得愈來愈必要。此外,满足個人社交、娛樂與休閒、發展個人社群及工作的需求 也是重要的。

5. 發展個人潛能

閱讀也是「發展個人潛能」的必要條件,這在學校情境與學校後教育相當顯 而易見,以終身學習的觀點來看,許多成人在其生命中,會投入某種學習,多數 為自我學習和非正式學習。通常這類學習需要使用某些文本,且當個人想改善其 生活,無論工作時或工作外,也都需要對紙本和數位文本有所理解、使用和投入。

6. 參與社會

「參與社會」使焦點放在主動積極的角色,即個人使用文本作為投入其社會 環境、學習並對其社群生活做出主動貢獻的方法。對多數人而言,閱讀是參與勞 動市場的必要條件。據此而言,PISA 也是意識到閱讀素養的社會層面,將它視 為個體間互動的一部分。

PISA 評量素養的架構指導評量的發展,以閱讀素養而言,PISA 閱讀素養評 量建基於三個主要特徵:文本(texts)、歷程(aspects)和情境(situations)。分析與描 述閱讀領域,這些特徵是相當有用的方法,雖說文本和試題的分類不是絶對的,

但閱讀元素無法各自獨立存在。

PISA 評量的測驗發展者有系統的運用這些要素,建構出組成測驗的試題。

某些元素亦作為建構量尺和分量尺,及後續報告的基礎,而其他元素則在確保能

某些元素亦作為建構量尺和分量尺,及後續報告的基礎,而其他元素則在確保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