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SFBT 為賦能導向之諮商取向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SFBT 為賦能導向之諮商取向

本節呈現六位受訪諮商師知覺SFBT精神與賦能概念之關連,以下將針對六位 受訪諮商師知覺之SFBT精神分述探討與賦能概念之關連。

一、認同 SFBT 視問題是環境互動共構的結果,能去問題標籤化與當事人自責感 (一)認同 SFBT 持當事人問題是環境互動共構的結果,可去除自責感

六位受訪者中,受訪者 D 表示 SFBT 認為當事人的議題與重要他人有關,而 受訪者 C 表示 SFBT 認為當事人的問題是與他人互動共構的結果,是系統觀的概 念:

「包含我們在看問題的時候,不是所有問題都有因果關聯,他就 是一個系統化的關係(C1-21-2)...問題有可能是環境互動之後的結果

(C1-21-4)...可能可以知道說原來這個東西是大家共構出來的

(C1-21-6)...如果說不是事出有因,所有的問題都是來自系統互動

(C1-21-9)」」

而受訪者 C 表示 SFBT 認為問題是為環境互動的結果,可降低當事人因問題 而產生的自責感:

「或者是說原來我不是因為很糟糕才做了這件事情(C1-21-7) ...

所以他(系統觀看問題)的賦能比較會是讓個案去除掉自責的部份 (C1-21-8)」

(二)認同 SFBT 相信當事人不等於問題,可去標籤化並接納當事人的問題 六位受訪者中,受訪者 B 表示 SFBT 對當事人的問題是採取接納的態度,一 如受訪者 D 表示 SFBT 秉持當事人是為尋求解決問題方法而來求助,並非視當事

64

65

SFBT 重視諮商師接納當事人問 題的態度

B

二、相信 SFBT 聚焦已存在但未發現的優勢而引發賦能

(一)認同 SFBT 關注當事人正向的部分

受訪者 A、B、F 表示 SFBT 關注當事人太極圖概念中白色優勢之處:

「焦點解決(SFBT)是探討白色(A1-6-4)... 比如說他來的時候,

都是太極圖那個黑的部分,烏鴉鴉的(B1-23-1)... 可是我卻可以看 到(太極圖)一點點亮光(B1-23-2)」

如同受訪者 D 表示 SFBT 不同於傳統學派的人性觀關注當事人的問題,SFBT 聚焦於當事人已具備之能力:

「那通常傳統的學派比較著重在問題(D1-10-2)...那焦點(SFBT)

的話他比較不會侷限在問題的部分(D1-10-3)...他(SFBT)比較會 把重點放在當事人的能力,就他本身已經具備有的能力上(D1-10-4)」

此外,受訪者 A 表示 SFBT 去看到當事人症狀的功能,可改變當事人負向的 自我概念,使當事人有賦能感:

「(看到症狀的正向和引發賦能的關聯)可是我覺得當看到這個 症狀其實是有功能的,他其實是一個體貼的小孩(A1-11-2)...那他 就比較不會一直覺得他是壞小孩(A1-11-7)...那我覺得對個案來講 他就會有賦能的感覺(A1-11-8)」

因而,受訪者E表示SFBT可在短期有限的晤談時間中,去找到當事人的資源 與優勢:

「那個部分(SFBT)是會比較快可以去 catch 到孩子比較正向的 資源(E1-9-1)...他自己本身的一些優勢(E1-9-2)...然後讓我們在很 有限的工作時間內,可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最能夠著力的地方

(E1-9-3)」

(三) 認為 SFBT 強調當事人未察覺已有的能力感、正向能力與資源

66

受訪者A和E表示SFBT認為當事人自身已具備資源與有優勢,只是被當事人 所遺忘:

「那是他過去曾經有過的成功的生命經驗與例外經驗,只是他

(自己的資源)被遺忘了(A1-41-9)...他自己本身有一些正向資源

(E1-12-7)...有一些優勢(E1-12-8)」

此外,受訪者A和E表示SFBT相信當事人是有能力解決問題,而非依賴諮商 解決問題,只是當事人未覺察之:

「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只是他還沒發現到他自己的能力

(A1-57-3)…焦點(SFBT)他看待當事人的眼光,就是說相信他們 本身自己是有能力,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的(E1-12-1)」

並使當事人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不是依靠諮商師解決問題:

「所以他不會覺得他是依靠諮商師或是依靠專家解決問題,他自 己就曾經成功解決問題(A1-60-11)... 那對個案來講他會覺得他曾 經做過,他可以去作,他可以去完成,解決問題(A1-60-12 )」

因此受訪者A表示SFBT認為當事人的能力感是來自於當事人才是懂自己的 人:

「(SFBT 精神和賦能關聯)那我覺得其實相較於個案來講,反而 是他才懂他自己,他才是知道自己的人(A1-9-9)...(SFBT 精神和 賦能關聯)他是有能力感的(A1-9-10)」

而 SFBT 主要引發當事人賦能的部分是可引發當事人的能力感:

「焦點解決(SFBT)很大一個部份就是在引發個案的能力感,

(A1-9-2)... 我覺得這是焦點解決(SFBT)一個蠻大的賦能的效果,

就是讓個案可以覺得我是可以做到的(A1-40-8)」

67 的東西被切得很小的時候,他都會有賦能的概念(C1-41-24)」

此外,受訪者C表示SFBT詢問當事人例外的時刻時,是被切割較小的語言單 位,具引發賦能之概念:

「我第一個會想到語言單位被切割比較小的時候,可引發賦能

(C1-41-1)...例如我會跟個案說有沒有什麼時候狀況比較沒有這

68

麼糟 C1-41-2 )」

另一方面,受訪者C表示SFBT的量尺問句可具體的和當事人討論晤談的進展 與改變:

「或者我想到會用量尺,語言上面我會用量尺(C1-41-3)... (量 尺)這個語言的狀況是說我們可以看到進展(C1-41-9)... 這個東西 就會變得比較具體跟清楚的狀況(C1-41-12)」

因此受訪者C認為評量問句是可以量化並切割較小單位之語言:

「(SFBT 賦能語言)切割成比較小的單位(C1-41-20)... 我也 可以把那個變得比較好的部分,變成是也許三分到五分的進展,個案 在過程中怎麼樣去努力(C1-41-11)」

並且有助於當事人了解可達成目標的行動為何,能引發賦能:

「(量尺問句)這個東西有賦能(C1-41-13)... 我們回到賦能的 概念,個案很清楚自己做的什麼事情對自己完成目標是有幫忙的 (C1-41-14)」

(二)認同SFBT的語言暗示當事人有能力、曾經有過成功經驗,可引發賦能 受訪者A表示SFBT認為詢問當事人如何維持現況沒有惡化,暗示當事人具備 能力,是為賦能之語言:

「(SFBT 賦能語言)然後我還印象很深刻是說,即便個案他即 使是退步了,也會問說「那你怎麼樣沒有讓它更差(A1-90-9)... 那 也是暗示著你有一定的能力(A1-90-10)... 把現狀維持住,不要讓 他再惡化的更嚴重(A1-90-11)... 我覺得這些都蠻賦能的語言

(A1-90-12)」

除此之外,受訪者A表示SFBT認為詢問當事人如何因應困境的部分,其背後 假設是當事人過去曾經作到過,是賦能的語言:

「(SFBT 賦能語言)我記得焦點解決蠻常問個案「你是如何做 到的」,我覺得這句話就蠻賦能(A1-90-1)... (SFBT 賦能語言)

69

因為這句話的假設就是你已經知道,只是你回去看你怎麼做到的

(A1-90-5)」

(三)相信SFBT正向的語言可引發賦能

受訪者D、E表示SFBT運用正向、引導性的語言:

「焦點的語言(SFBT 賦能語言)都是在講正向(D1-48-1)...幾 乎都是用正向的語言引導(D1-48-4)」

因此,受訪者E認為SFBT運用正向、引導性的語言幫助當事人正向思考:

「我相信那個正向的引導的部分,其實就可以幫助當事人朝著一 個正向的思考方式去想(E1-64-3)」

而受訪者D表示SFBT的正向的語言可改變當事人負向的自我概念,以正向的 角度看待自己:「透過正向語言(SFBT賦能語言),個案通常會對自己的的表現 有不一樣的解讀(D1-48-8)... 不再看低自己或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D1-48-9)」,

可帶給當事人一種能力感:「也開始覺得自己有能力(D1-48-10)」

受訪者D表示SFBT的正向語言可鼓勵當事人,使當事人有能量往前:「可 是我在想焦點的語言,對孩子來說,某部分的確對他們來說,是有一些鼓勵的作 用(D1-51-41)... 跟讓他往前的能量(D1-51-42)」 且可幫助當事人作決定:

「透過正向語言,個案可以做一個好的決定(D1-48-11)」

故受訪者D發現SFBT的正向語言是可引發當事人賦能的良好方式:

「我覺得焦點語言(SFBT 賦能語言)這個部分是很棒引發賦能 的一個方式(D1-48- 7)」

表 4-1-3 認同 SFBT 是使用正向、較小單位之語言,暗示當事人蘊含優勢而引發 賦能

認同 SFBT 是使用正向、較小單位之語言,暗示當事人蘊含優勢 而引發賦能

受訪者代碼

類別 內容

認為 SFBT 使用切割較小 的語言單位,類似小改變 到大改變,有賦能概念

諮商師問當事人狀況沒有那麼 糟的時刻,是較小的語言單位,

有賦能概念

C

70

71

因此受訪者 F 表示 SFBT 不探究當事人的過去,因為探索當事人的過去會帶 給當事人無法改變過去的無力感:

「焦點(SFBT)還有一些東西例如說,不特別強調過去

(F1-80-1 )...不然通常這種挖掘,會帶來一種無力感(F1-81-18)...

我覺得過去他指的都是過去,對於過去只能夠理解,或看到、或重新 詮釋,絕對無法做到改變過去(F1-81-19)」

但受訪者A、F提到SFBT對於當事人的過去經驗,關注於可給當事人力量,

或與現在有關連的經驗:

「這個挖掘除非跟現在有關係,或者可以帶來力量(F1-81-17)...

我會回到你生命經驗去探討你曾經作過的(A1-58-3)」

(二)認同 SFBT 不分析當事人的問題,因其會帶來無力感且問題並未能 解決

六位受訪者中,受訪者 A、D、F 均表示 SFBT 認為聚焦討論當事人的 問題,會帶給當事人無力感,且缺乏後續晤談的行動方向:

「相較於就是每週都談一樣的問題,那就是會很無力(A1-6-14 )...

(討論問題)然後會不知道能夠怎麼做(A1-5-6)...可是會碰到一個 問題,分析完了然後呢? (D1-15-6)」

故受訪者 B、D、F 表示 SFBT 不會試圖去分析當事人的問題,或作個案概念 化:

「因為你怎麼樣所以你小孩怎麼樣,我覺得這種分析一點幫助都 沒有(B1-25-24 )...我發現焦點(SFBT)讓我不是只想要做問題的 分析而已(D1-15-104)...焦點解決諮商(SFBT)他沒有個案概念化 這五個字(F1-38-2)」

72

微小的改變一定都是重要的(F1-79-12)」

(三)成功的小改變讓當事人相信自己的行動,可改變自我概念,產生希望感 受訪者 C 表示 SFBT 認為小改變到大改變的概念可幫助當事人相信自己的每 一小步都是重要與未來導向的:

「(小改變帶來大改變)會讓個案知道他走的每一步,做得每一 件事情都很重要(C1-21-11)... 也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確的,是朝

73

向目標的(C1-21-15)...」

向目標的(C1-21-1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