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地區有聲檔案典藏與管理概況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地區有聲檔案典藏與管理概況分析"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地區有聲檔案典藏與管理概況分析

The Archive and Management of Sound Recordings in Taiwan

林巧敏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副教授 Chiao-Min Lin

Associate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wan

e-mail: cmlin@nccu.edu.tw 摘要 有聲檔案留存之音樂或是談話內容,可喚起個人或團體的共同記憶,成為記憶當代生活與文化 的重要資產。但過去對於有聲檔案的忽視,讓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不僅散逸於非專業典藏機構, 也同時暴露在保存的風險中。有鑑於有聲檔案徵集與保存議題日益受到重視,本文簡要敘述有聲 檔案的徵集、編目、典藏、數位化與檢索應用原則,並介紹臺灣地區有聲檔案重要典藏機構之館 藏特色與管理概況,期許有助於瞭解國內典藏有聲檔案資源分布與管理問題,最終提出對於我國 有聲檔案資源應用與合作之未來發展建議。 Abstract

Sound archives are a holding of music and spoken which remind the common memory becoming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culture. In the past, the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sound recordings leaves the collections to scatter in non-specialized institutions. Most of the collections are at the risk of damage. It is tim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of sound recordings. This paper explained the situation of sound archives in terms of collection acquisition, cataloguing, storage, digitization and acces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among repository institutions will be summarized.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ormulating resource access and collaboration in the future.

關鍵字:有聲檔案,檔案管理,典藏維護

Keywords : sound archives, sound recordings, archive management, archive preservation

壹、前言 幾世紀以來文字紀錄是保存人類記憶的主要媒體,但自二十世紀開始,照片、聲音、影像開 始扮演更生動的文化記憶媒體角色,成為記錄當代生活與歷史的重要文化資產。特別是有聲檔案 可忠實保留當代新聞報導與重要人士談話,成為各國國家級典藏機構的館藏特色。睽諸世界各國, 已有不少國家設有權責有聲檔案典藏管理之機構,但更多國家的情況是既有的有聲文化資產散置 於境內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與學術機構(Laas,2011,p.131)。臺灣目前也處於類似情況,並無 一所專責典藏有聲檔案之國家機構。

(2)

「國際聲音與音像典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IASA) 曾憂慮,這些記錄人類語言與文化多樣性之有聲文化資產,大部分是存放在比較小型的機構,由 於普遍缺乏資金,這些機構嚴格來說甚至無法被視為典藏機構,故呼籲各國對於這些分散的典藏 應予關注並有優先處理的必要(IASA-TC,2005)。有聲文化資產的內容不乏唯一性,而且是未公開 出版的紀錄,從田野採集到口述訪談,是國家文化與歷史發展軌跡的真實紀錄,因其內容具有珍 稀性與原音重現的真實感,故彌足珍貴。 臺灣近年來雖已注意到有聲檔案之寶貴,但有聲檔案來源廣泛,過去亦無專責典藏機構,有 聲檔案多半淪為圖書館和檔案館之附屬收藏,甚至更多的有聲檔案存在產生機構或屬於私人收 藏,這些紀錄隨著時間流逝面臨保存的考驗,珍貴的文化資產正在一點一滴地毀損中。由於有聲 檔案之書目控制、使用授權與保存技術不同於傳統紙質媒體,典藏者對於有聲檔案之管理倍感棘 手,益加凸顯需要有專業的技術建議與相關資源的投入(Stevenson,1972,p.3)。 有鑑於有聲檔案典藏與管理的重要性,本文擬初步探討此一議題,先介紹有聲檔案之意義與 範圍,繼而概述有聲檔案之典藏與管理實務,並略述臺灣地區重要典藏機構之有聲檔案館藏特色 與數位化概況,最終擬具有聲檔案資源管理與分享之相關建議。 貳、有聲檔案之意義與範圍

文獻所述之「有聲檔案」(sound archives)又稱「有聲紀錄」(sound recordings),或因強調具有 文化意義,而以「有聲文化資產」(audio heritage)稱之,本研究行文用語,主要採「有聲檔案」 一詞涵蓋所有以記錄聲音為主要內容呈現方式之媒體。 有聲檔案之範圍,參酌《中國編目規則》第七章錄音資料所指著錄範圍,包括:唱片、錄音 帶(盤式、匣式、卡式)及音樂捲帶等(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分類編目委員會,2005,頁 143)。 可知其記錄載體形式多元,包含早期以類比(analog)形式儲存之磁性媒體(如:盤式錄音帶、匣 式錄音帶、卡式錄音帶)以及唱片(如:蟲膠唱片、黑膠唱片);或是近二十年發展之數位形式光 碟等。 如以內容性質區分,主要的內容包括:廣播節目、流行音樂、地方樂曲、戲劇錄音、田野調 查與口述紀錄等。其中唱片與磁帶資料等載體保存不易,在使用上也較為不便,需要有相應之播 放設備,然其所載錄之內容,往往記錄著往昔社會與生活的共同記憶,其內容雖具有歷史文化意 涵,但向來不如已在公開市場流通之影音資源受到關注,實有進行資源調查並進行保存維護規劃 之迫切性。 各國對於歷史悠久之有聲檔案資源均視同文化資產保存之。根據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三條定義之文化資產範圍包括: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文化景觀、傳統藝術、民俗及有 關文物、古物、自然地景(文化資產保存法,2011)。其中傳統藝術與古物,含有傳統藝術產出與 圖書文獻,故其施行細則第五條釋義:「傳統表演藝術,包括傳統之戲曲、音樂、歌謠、舞蹈、說 唱、雜技等藝能。」第七條定義:「圖書文獻,包括圖書、文獻、證件、手稿、影音資料等文物」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2010)。因聲音資料內容可呈現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屬 於文化資產的一部分,應無疑義,故本研究亦有以有聲文化資產稱之。 目前圖書館機構對於單純記錄聲音或是影音兼具之媒體,在管理作業上多是等同視之。但有 聲檔案媒體所需之典藏環境與數位轉置技術不同於影音資料,其資料內容所呈現之意義也有所區 隔。本文所探討者較偏重於有聲檔案或有聲文化資產,係有別於照片、圖像等平面影像媒體,也

(3)

不同於電影片、錄影帶、影碟等兼含視覺與聽覺資訊內容者,是指單純記錄聲音表現的媒體資料, 目前圖書館機構典藏之有聲檔案多半是採購自商業管道的音樂資料,與檔案機構關注之獨特性與 珍稀性史料紀錄不同,但這些具有歷史與文化價值之有聲資源統計卻無從得知,凸顯國內對於此 部分文化資產的忽視。 有聲媒體歷史相較於影音媒體發展更早,更需要及時關注。有聲檔案的重要性,讓當代聲音 得以完整保留,透過流傳下來的錄音,不僅可以從內容探知當時的音樂欣賞風潮,甚至可從實際 聽取錄音得知當時的音樂演奏、演唱風格,進而產生演奏與演唱版本的研究;甚至藉由老唱片與 相關文獻的統整分析,可以觀察當時的商業技術發展、聲音樣貌、生活內容,甚至可探討其間的 情感表達方式,細究人們對於當時社會變遷的看法,所以老唱片反映的是一個社會文化品味的轉 變,不但是研究材料,更是觸及情緒內裡的研究寶庫,藉由分析當時的詞彙用語與發音方式,亦 是語言學鮮活的研究素材(洪翠錨,2012,頁 153)。 因此,有聲檔案對於傳統技藝、音樂風格、語言詞彙、社會變遷、政治民情、教育文化等各 層面,提供許多具有研究或佐證價值的參考資訊,是值得珍視與善用的歷史文物與研究材料。有 聲檔案特別需要典藏維護所彰顯的價值在於(Layne, 1998): 一、 有聲檔案典藏是記憶的釐清,過去歷史因時間長久,容易模糊或產生誤解,有聲檔案可 原樣呈現當時真實情況,更接近實際場景。 二、 有聲檔案是知識傳承者,過去的有聲檔案可成為建構歷史過程的基礎,有助於激盪產生 新知識。 三、 有聲檔案往往保留了地方文化特質,透過有聲檔案資料使在地生活情境更為具體呈現。 四、 有聲檔案保留了音樂或是談話內容,可喚起個人或是團體的共同記憶。 五、 有聲檔案留下公共知名人士的聲音,不僅保留前人智慧,更可供後人憑藉。 但目前有聲檔案普遍存在書目控制與授權待釐清問題,且要求之技術管理門檻較高,不易納 入既有的文獻典藏機構館藏管理工作,需要專門技術人員與轉置成本的投入;加上有聲檔案需要 藉由閱聽設備始能取用(access),因此,不少具有歷史價值之珍貴紀錄內容被埋藏在檔案庫房中, 導致這些有聲文化資產暴露在時間與保存環境的威脅。根據 Stevenson 的觀察認為對於有聲檔案處 理的迫切性問題,不在於蒐集的資源有多少,而是讓既有已典藏的紀錄得到更好的維護和提供更 有效率的使用(Stevenson, 1972, p.5)。 參、有聲檔案之典藏與管理實務 有聲檔案隨著時間出現不同載體形式,最早從 1878 年蠟製滾筒(wax cylinder)的發明,以圓筒 式留聲機揭開聲音紀錄媒體的序幕,1897 年開始有蟲膠 (shellac)唱片、1901 年產生賽璐珞(celluloid) 唱片、1948 年有乙烯基塑料(vinyl plastic)唱片(即俗稱黑膠唱片或密紋唱片)。蟲膠唱片和賽璐珞 唱片轉速約每分鐘 78 圈,質地重而不耐摔,後來的黑膠唱片比蟲膠唱片質輕且較不易破裂,轉速 為每分鐘 33 又 3/1 或是 45 轉。雖然同一時期錄音磁帶已經發明,但逐漸普及是在 1950 年代,因 應各種用途的磁帶形式逐漸發展,當匣式錄音帶進入民眾家庭生活中,音樂成為文化的一部分, 接著數位技術發展,記錄聲音的媒體改為光碟,CD、DVD 的普及又讓磁帶逐漸沒入歷史中。回顧 臺灣自 1910 年傳入留聲機與唱片開始,記錄聲音的媒體從蟲膠、黑膠、卡帶到 CD、DVD;播放 設備也由笨重的留聲機、摺疊式留聲機、全電子式留聲機、立體留聲機、匣式電唱機、卡式錄音

(4)

機到 CD 雷射唱盤與 DVD 播放機等(郭麗娟,2005)。關於有聲檔案管理作業流程各項工作理論與 原則,簡述如下:

一、徵集鑑定

雖然特殊媒體資源內容有其特殊性,但卻難以徵集維護,故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 基於對於歐洲文化資產保存的使命,曾針對歐洲會員國制定公布一份「歐洲視聽文化資產保護」 (European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udiovisual Heritage)手冊,主要規範各國應指定視聽 資源法定寄存與專責管理機構,負責視聽資源之蒐集、儲存、維護與提供使用的工作,所有視聽 資料應在內容公開發表後 12 個月內送存到法定寄存機構,也賦予寄存機構基於資料保護可進行合 理重製,寄存機構需要制定標準化作業程序,承諾資料之典藏與保護,此一指定寄存專責機構之 作法,確保歐洲地區影音文化資產可完整徵集並流傳後代(Council of Europe, 2001)。 由於機構資源有限,檔案機構不可能無限制的典藏所有資源,所以必須針對主動徵集的紀錄 制定優先採選的價值鑑定標準,對於有聲檔案價值鑑定準則,不同於紙質檔案,除了依循一般鑑 定原則所揭示之重要性、代表性、完整性與保存迫切性等四大原則外,Connors 曾藉由三個公共電 視影音紀錄全宗之分析,根據實證經驗提出其他考量因素,認為影音紀錄價值鑑定考量,應包括: 全宗完整性、保留的費用、授權使用問題、未來使用的潛在價值、資料格式與原來的製作成本等 因素(Connors, 2000, p.168)。 Paton 也曾發展一份可提供徵集鑑定實作參考的評選工作清單(checklist),包含的鑑定項目包括 (Paton, 1997, pp.128-130): (一)符合典藏機構任務及其館藏政策的關連程度; (二)獨特性與珍貴性; (三)其他典藏機構是否擁有副本或重製品; (四)媒體的專擅性(內容最適於以聲音表現而非其他讀取方式); (五)媒體格式(目前是否尚有可用設備閱聽或設備已罕見); (六)資料年代; (七)媒體保存狀況; (八)內容品質與可讀性; (九)完整性; (十)史實憑證價值; (十一) 使用潛在價值; (十二) 使用限制; (十三) 保留需要付出的費用。 二、整理編排 對於有聲檔案之整理,由於內容的辨識需要藉助閱聽設備,相較於紙質文獻可肉眼直觀方式, 更仰賴目錄提供的內容描述,有聲檔案編目的資訊來源除了由編目員閱聽辨識內容外,尚且需要 封面與外裝盒上提供的文字資訊、蒐集內容產生者的背景資訊等。 目前各典藏機構館藏重點有異,對於有聲資料的組織,無法以既有之通用分類表(如:杜威 或國會圖書分類表)加以整編上架,多半以自行發展之分類表類聚整理,或是採用俗民分類方式 (folksonomies),甚至也有捨棄分類方式,僅依入藏順序賦予排架號,其調閱檢索是憑藉強化書目

(5)

著錄的主題內容分析,或是允許使用者以自己的描述上標籤(tag)(Mashon, 2007;Rooks, 2010)。 美國 Virginia 圖書館對於徵集入館的地方電台資料,則直接依媒體形式分開上架,再根據資 料時間作為排架順序,但早期紀錄的聲音媒體為節省磁帶空間,磁帶 AB 面可能記錄的內容無關, 原件整理過程需要先分開轉置分存,進行編目描述需要特別記錄歷史背景並賦予主題標目(subject heading),才能便於日後的檢索(Gaidmore, Sam, Davis & Cornette, 2005)。

位於英國西敏(Westminster)的議會有聲檔案館(Parliamentary Sound Archive)自議會定期接 收議事過程有聲檔案,收到的有聲檔案先檢查內容的完整性,並根據捲片開頭資訊編製索引,所 有捲帶保有原來外裝盒,採直立存放到庫房的木製陳列櫃,排架順序依照檔案館賦予之分類編號, 編號的組成是依議會業務職能先分為五個主題系列,再依日期先後編號,此排架方式是因記錄的 產生隨著時間增長,有適用之合理性(Bond, 1980)。因此,對於有聲檔案的整編排架,需要視記 錄媒體類型、資料來源與內容屬性等特質,加以權衡考量,各典藏機構有自行發展適用之分類與 組織邏輯順序。雖然在美國多數的典藏機構採用與圖書資料一致之機讀編目格式(MARC)與英美編 目規則(AACR) 進行有聲檔案之編目,但此部分多半僅是取自商業管道的音樂資料,未在公開管道 流通之有聲檔案難以取得抄錄編目來源,多半只能採自建清單方式或是有獨立之資料庫系統,此 部分書目資訊分享問題較為嚴重(Bucknum, 2001)。 三、典藏維護 超過百年以上的有聲媒體發展史,讓後人為了使用前一代主流媒體記錄之內容時,必須併同 保存當時之播放設備,但保存原來設備與媒體備受時間考驗,而且愈來愈不可行。所以,需要有 內容複製轉錄的過程,在原有媒體與設備尚可操作之際,將有價值之資訊內容轉置到下一代媒體, 使得目前數位典藏的概念不斷被提起,但數位化目的在於便利檢索使用,如基於長久保存觀點, 數位媒體不盡然可靠。20 世紀末,各典藏機構紛紛將重要藏品轉換為數位形式,典藏保存的觀念, 也由「妥善保存原件」(preserve the original)的典範,遞移到「分散保存風險」(distribution is preservation)的觀念(Orio et al., 2009, p.202),原件基於史料情感依舊是需要維護的珍藏,但藉由 數位複製多份可降低唯一性保存風險,並利於內容擴散傳播使用。

國際聲音與音像典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IASA) 之技術委員會(Technical Committee)於 2005 年發布「有聲資產的維護:規範、原則與保存策略」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Audio Heritage: Ethics, Principles and Preservation Strategy)提出在今日科技環 境下適用於聲音與影音典藏與轉置的建議作法,內容可提供典藏影音資源機構進行媒體保存與數 位轉置工作的技術建議(IASA-TC,2005)。此份文件提出載體的保存必須依其使用目的分開原件與 複製檔的保存,並定期清潔與維護,儘可能減少典藏原件的使用,而以複製檔提供取用。對於載 體本身已有損壞者,如果強行播放,裡面的內容將有可能全部喪失,因此需要先進行清潔與修護, 並在可能轉置成功的情形下,立即儲存一份副本以免日後變質不復可用。當舊有規格需要轉置成 新規格時,應儘量使聲音不受到任何人為的改變或「改善」,雖然目前已有一些處理雜訊的技術, 但忠於原始記錄內容應是更妥當的作法。 有聲媒體的保存主要受到環境溫濕度的影響,不同媒體材質對於保存環境要求不同,所需之 溫濕度及儲存設備也不盡相同,為有效管理,應予分開典藏;另考量典藏維護成本的經濟效益, 典藏空間條件與設備需要有分級觀念,對於珍貴脆弱的有聲檔案需要投注的維護成本較高,有可 替代內容的有聲檔案媒體可以降低維護的要求與付出,才能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需要維護的物件 上。參閱國內檔案管理局編訂之檔案媒體保存溫濕度表,編訂錄音與電子媒體保存條件要求如表 1:

(6)

表1 有聲檔案媒體溫濕度保存條件表 媒體種類 溫度 相對濕度 溫濕度的影響 錄影 (音)帶 類 錄音帶 錄影帶 檔案的範圍是以磁帶形式的錄影(音)帶媒體 為主,主要為基底材和磁層;磁層是由磁粉和 黏合劑所組成,大多數都是用醋酸纖維素或多 元脂所製成,早期磁帶的帶基是以聚氯乙烯為 材質,雖穩定但卻易產生靜電,高溫高濕下也 易使材質容易分解。 電子媒 體類 磁片 磁帶 光碟片 其它電子媒體 18℃±2℃ 35%±5% 光碟的基本結構包括基底層、金屬反射鍍膜層 (metallic reflective layer)、染劑及保護層;而金 屬反射鍍膜層主要為鋁、鋁鉻合金、金等無機 物材質,高溫、潮濕會引起氧化作用保存不易。 資料來源:參考檔案管理局(2009),檔案庫房溫濕度標準表,上網日期:2013 年 7 月 20 日, http://www.archives.gov.tw/UserFiles/storeroom.pdf 有聲檔案的典藏不僅要求環境溫濕度之控制,標準之典藏庫房環境應有防日光直射和紫外光 照射、防有害生物、防火防震與空氣清靜設備,各項要求可參閱檔案管理局出版之《檔案庫房建 置》相關規範(林人立、朱世康、許尹馨編著,2003)。 作業處理過程中應儘量避免觸及媒體面盤,以手持邊緣或是中間標籤區方式拿取,不同的媒 體種類需要不同的容具加以保護,錄音帶類應個別存放於絕緣的保護匣盒內,再放入儲存櫃中。 因為錄音帶類屬於磁性媒體,所以儲存櫃應該避免接近電器用品或是帶有磁場的處所。磁片、磁 帶、光碟等電子媒體應該要以壓克力、純聚丙烯等,化性穩定材質的保護盒個別存放,再放到儲 存櫃中(林巧敏,洪碧苓,2010,頁 60-61)。對於不同有聲檔案媒體儲存容具要求與定期清潔注 意事項,詳細資訊可參閱美國國會圖書館提供之《蠟筒、光盤與磁帶保存盒》(Cylinder, Disc and Tape Care in a Nutshell)網頁資訊(The Library of Congress,2012)。最後,庫房典藏之各種媒體記錄應定 期清點檢驗,以掌握保存與劣化問題,並及時進行必要的轉置或修護。 四、數位轉置 有鑑於磁帶媒體的一般生命週期為 25 年,或甚至更短,典藏機構所收藏之有聲檔案,其磁帶 幾乎已屆 25 年保存壽命,故進行媒體轉置為刻不容緩的首要工作,因資訊科技的發展,目前轉製 之媒體形式多將原始類比資訊轉為數位形式,但數位轉置成本不貲,加上使用迫切性考量,當面 臨數量龐大的有聲資料數位轉置,宜有優先性考量,衡酌其先後順序之因素包括(Paton,1990): (一)符合本館館藏發展政策所列之館藏內容重點; (二)本館館藏已有其他媒體內容可相互參考應用; (三)記錄的有聲內容極具歷史價值; (四)除此資料外並無其他可替代性的資源。 臺灣對於聲音檔案數位化規格可參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數位技術研發 與整合計畫,新修訂之典藏數位化規格中,對於聲音資料之數位格式,將過去採用提供典藏保存

(7)

用途之WAVE格式改為MPEG-4 AAC,提供網路瀏覽用途之MP3格式改為MPEG-4 AAC,希望提供 國內典藏機構聲音檔案數位化格式之依據與技術發展規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 畫,2011)。此規範2012年3月另有2.0版公布,將有聲檔案格式區分為語音資料與音樂資料兩種類 型,其檔案格式規格一樣,但清楚區分語音與音樂取樣率的差異(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 技計畫,2012)。 針對類比有聲檔案轉置為數位格式之作業程序,美國國會圖書館曾編有《擷取類比聲音進行 數位保存:轉換類比唱片(帶)最佳實務之圓桌討論報告》(Capturing Analog Sound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Report of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of Best Practices for Transferring Analog Discs and Tapes), 此一實務工作報告,對於唱盤與磁帶,從原件清潔到格式選擇以及轉置需要之機器,提供處理過 程的技術建議,是相當具有實務性的操作手冊(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 Library of Congress, 2006)。 完成數位轉置的每一件載體必須定期檢查資料之完整性,當發現錯誤明顯增多時,應儘快複 製到新的載體(refreshment),數位化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數位內容會因為載體與格式過時,需 要在軟硬體過時前,再次轉置(migration)。數位化必須至少維持兩個以上的副本,並以典藏用途 以外的副本提供取用。 描述有聲檔案數位物件之後設資料格式(metadata),因有聲檔案資源類型涵蓋音樂、傳統戲曲、 自然聲音到語音紀錄皆有,其後設資料之訂定可參照國際後設資料相關標準,國內已有中譯,可 參考「數位典藏學習網」相關內容,再根據本身資源特性加以編修(數位典藏學習網,2012)。 國內曾有針對中央廣播電台之聲音史料,採數位轉置後,建立廣播有聲檔案後設資料描述欄位分 析與著錄,其著錄內容項目,除一般性內容屬性描述外,尚且包括媒體與數位格式等保存性後設 資料欄位,以及建立來源與版權等管理性後設資料欄位,可作為廣播記錄Metadata設計之參考(張 式軍,2002,頁38-41)。 五、檢索應用

對於有聲檔案之應用,以瑞士國家有聲檔案館(Swiss National Sound Archives)為例,該館提供 有聲資料線上閱聽服務,是將原有磁帶、唱盤或是光碟形式有聲檔案,逐步數位化轉製為 WAV 與 MP3 兩種數位格式,囿於該國著作權規定,國家有聲檔案館僅提供來自徵集與送存的各種有聲 檔案前 30 秒的網路閱聽服務,如需要更完整的有聲檔案內容,需親自拜訪該檔案館使用,由於瑞 士國家有聲檔案館希望將有聲資料提供更便利的應用,自 2009 年開始陸續與瑞士境內 26 個縣 (cantons)協議在各縣一所圖書館或教育機構設置服務據點,便於民眾就近取用有聲資料,大幅提升 該館有聲資料的使用率(Wells, 2009)。 Wactlar 等人為提升對於廣播或新聞影像內容檢索的深度,曾進行播報內容和影像人物的辨 識,將新聞字幕透過字元辨識轉為文字檔可加深對於內容的檢索,或是將播報內容透過語音辨識 轉為文字,讓每段廣播或是播報的新聞均有內容文字檔可供全文檢索,也善用社群網站的經營讓 使用者加上評論,或是開放參與讓使用者對於影片或聲音人物加標籤(tag),有助於對過去史事與 人物紀錄背景不清或人物難以辨識的釐清(Wactlar et al., 2000)。 有聲檔案數位化莫不以提供應用為主要目的,但往往基於著作授權問題受到使用限制,德國 Karlsruhe 大學圖書館的作法是根據德國著作權法第 53 條合理使用的規定,對於電視廣播等來自採 集的紀錄內容,以校園 IP 為使用範圍控制,限於校園內師生非營利使用;如屬於商業市場可獲取

(8)

之產品,則自出版商採購限於校內使用之數位使用權,但不少出版商並未發行此一版本,往往需 要經過溝通磋商的過程取得出版商同意。另有一部分是機構自己產生的記錄內容,此部分儘可能 取得產生者授權開放在網路(internet)上直接使用(Tobias & Willke, 2001)。此類針對不同管道來 源區隔不同授權程度的使用範圍,值得參考。 肆、臺灣有聲檔案之典藏管理概況 臺灣對於有聲資料的典藏相當分散,典藏機構如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因文化保存職責, 致力於各種形式資源館藏發展,其中自然包括有聲檔案之徵集與保存;學術研究機構如中央研究 院、臺灣師範大學、臺北藝術大學因學術研究或教學發展,也不乏相關資料產出與蒐藏;甚至政 府或民間機構因業務屬性亦有珍藏,如過去新聞局有國情影片、照片、DVD 等視聽資料的攝製與 供應;各廣播公司與電視台也擁有為數不少本身錄製的錄音與錄影資料。但政府或民間機構主要 關注核心業務推展,對於業務產生之影音資料無暇它顧,多半需仰賴學術或典藏機構協助整理與 研究應用。 對於臺灣地區有聲檔案保存與管理概況之瞭解,先藉由機關網頁與相關文獻,掌握目前典藏 有聲檔案較具代表性機構之內容特色、數位化情形及其開放應用等事項,並加以簡述分析如下。 因部分資訊來自於機構網頁,暫有資訊及時性不足之憾,需日後實地訪談加以補正,但先初步呈 現重要典藏機構之館藏特色與數位化分析,以供略窺整體資源分布樣貌。 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簡稱臺灣音樂館)為臺灣地區音樂主題的專業資料館,隸屬 於文化部,自 2008 年 4 月起為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下五個派駐單位之一。在 2003 年原已 成立之「民族音樂研究所」基礎下擴展音樂保存與推廣業務,此一以音樂為主題的專門資料館, 典藏範圍以臺灣各族群之音樂為主,亞太及世界民族音樂為輔,內涵包括:歌謠、說唱音樂、戲 曲音樂、傳統音樂、舞蹈音樂、儀式宗教音樂及臺灣音樂當代創作等(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 樂館,2014)。 二、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 鑑於國片流失日趨嚴重,電影資料乏人蒐集整理,行政院新聞局於 1979 年與民間共同集資成 立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電影圖書館,1989 年為彰顯電影圖書館保存電影文化資產之 功能,易名為電影資料館;復因電影基金會財力有限,行政院新聞局亦深切體認到為了保護電影 文化資產工作能落實,其經費預算宜由政府編列,爰將電影資料館定位為「由政府編列預算,受 政府督導運作」之財團法人。故於 1991 年 5 月原擬提《國家電影資料館設置條例》草案呈請行政 院移轉立法院審議,惟為避免因立法過程緩慢而導致影響電影資料館館務,行政院新聞局乃決定 先依民法第 61 條規定成立財團法人。其後因政府組織改造,行政院新聞局於 2012 年 5 月裁撤, 電影資料館整併納入文化部,未來將與「行政法人臺灣電影文化中心」合併(財團法人國家電影 資料館,2014)。 三、國家圖書館 國圖對於有聲檔案的典藏除了因館藏發展政策蒐藏來自法定寄存與採購徵集之商業資源外, 主要的館藏特色為 2007 年接受中國廣播公司(簡稱中廣)贈送之廣播紀錄。中廣歷史悠久,曾製 播大量的政府行政首長及黨政活動的實況錄音,這批聲音檔案並未對外界開放,在總數約 4 萬件

(9)

有聲檔案中,包含:新聞、演講、人物專訪、政治競選、戲曲錄音等內容,依媒體形式大致可分 為:廣播盤帶、黑膠唱片與其他錄音資料。 (一)廣播錄音盤帶 此批錄音盤帶內容類別豐富,依其盤帶所自訂之分類,包括:名人講話(含歷任總統、行政首 長、訪華外賓、政經文化界聞人)、人物專訪、會議、廣播劇、實況錄音、戲曲、小說選播、新聞 事件等,其中屬音樂類(含各類戲曲錄音)約 8000 捲,講話、人物專訪與實況錄音等約 3200 餘捲。 錄音期間自 1920-1980 年代,具代表性者如:民國 26 年 2 月 19 日蔣中正先生為新生活運動三周年 紀念所發表告全國同胞書之廣播錄音。 (二)黑膠唱片 中文黑膠唱片總數共 13,250 張,包括 78 轉 45 轉及 33 又 1/3 轉唱片,其種類包括語言學習教 材、演講、樂器演奏、各地民歌、軍樂、流行音樂、地方戲曲等。 (三)其他錄音資料 為播放廣播節目所使用之各種歌曲或節目錄製帶,資料內容時間涵蓋 1918-1991 年間,有音 樂類 12,248 張,非音樂類 1002 張。如依資料內容區分,含有為數不少的中國音樂、國語歌曲、地 方戲、平劇、相聲、京韻大鼓等內容。 有鑑於此批有聲資料內容之豐富性,國家圖書館徵集中廣資料入館後,經清點與初步整理後, 依館藏分類編目程序,完成機讀編目格式(MARC)著錄,資料查詢可藉由館藏目錄檢索,原件依 媒體形式分開上架,依分類號排序入庫典藏,並自 2009 年起陸續進行數位化,目前已完成 1,900 張中文黑膠唱片(以京劇及演講為主),以及 2,746 捲人物專訪、兩岸論壇及名人講話的廣播盤帶數 位化工作。 四、中正表演藝術圖書館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圖書館原隸屬於兩廳院企劃組,1991 年 10 月 1 日以任務編組方式 成為獨立之圖書室,1992 年 12 月《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暫行組織規程》生效,圖書室列入正式組織 單位,1993 年 3 月正式開放提供服務。2006 年 1 月更名為表演藝術圖書館。 該圖書館以建立專業表演藝術資訊中心為發展目標,館內典藏了音樂、戲劇、舞蹈、舞台、 劇院管理等主題資料,其中由兩廳院主辦節目的海報、節目單、錄影帶及數位光碟更是圖書館的 特藏。2009 年獲得樂評家曹永坤先生遺贈音樂資料,擁有了 7 萬餘件經典黑膠唱片及古典 CD 唱 片,使館藏更趨多元。 該館已建置多種數位資料庫,提供民眾網路查詢使用,如「表演藝術傳記人名索引資料庫」、 「表演藝術期刊目次查詢系統」、「藝文剪輯資料庫」及「兩廳院數位博物館」等,其數位博物 館是將海報、劇照、節目單、影音資料、表演藝術雜誌與年鑑出版品等加以數位典藏(國立中正 文化中心,2013)。 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簡稱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成立於 2004 年 9 月,是國內音樂院校第一個以音樂數位典藏為發展方向的單位,除了校內典藏工作之外,該中心 亦與國內其他具有數位典藏技術與珍貴館藏之機構合作,包括:臺南奇美博物館、國史館、臺北 歌劇劇場、阿美族巴奈合唱團、白鷺鷥文化基金會、師大圖書館、成功大學音樂暨多媒體系統實

(10)

驗室、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 LIS 實驗室(The Laboratories of Intelligence Systems)、全球影音保護聯 盟(GSI Media)等。 該典藏中心擁有影音紀錄器材與後製作剪輯系統、音樂會現場錄影多機導播系統、分享式多 媒體伺服器以及獨立伺服器機房,可進行各類型文件、照片、田野採集資料以及影音檔案之數位 化工作,並可自行拍攝及剪輯製作紀錄片、教學影片,執行音樂會高品質錄音與錄影(音樂數位 典藏中心,2013)。此中心雖是學術機構,但多年來因協助各典藏機構進行影音與音樂資料製作 或數位轉置作業、參與大型數位典藏計畫,已發展音樂數位典藏工作環境,並擁有為數不少之數 位音樂資料。 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紀錄 口述歷史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簡稱近史所)採集史料的重要工作之一。1955 年近史 所創辦時,為展開研究工作,除徵集檔案文獻外,也重視口述歷史紀錄。其後適逢美國哥倫比亞 大學東亞研究所進行中國重要人物口述訪問計畫,雙方因此在 1960-1962 年建立合作關係,並互換 訪問紀錄。1962-1972 年,近史所在美國福特基金會資助下,擴大訪問計畫,並將臺灣籍重要人物 納入訪問計畫。 其口述訪問對象以黨、政、軍、外交、交通、財經、學術各界人士為主,共訪問 70 餘人, 其中以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或各地軍系如桂系、西北軍有深厚淵源的軍事將領居多,也有少數家 族史、婦女史之訪問紀錄。1984 年,成立「口述歷史組」,再度積極展開訪問工作,訪問對象除 遵循以往方向繼續訪問知名度較高之重要人物外,也重視影響臺灣發展的臺籍人士。1985 年起, 展開企業界、科學界、醫學界、藝術界、婦女界、考古界、體育界人士及中研院院士的訪問。自 1976 年至 2008 年,共進行 120 餘位個人生命史的訪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口述訪問因有內容涉及當時政治禁忌與敏感評價,在 1980 年之前,僅提供所內研究參考, 暫不公開。1980 年後,經討論決議認為這些史料有公諸於世,提供學者參考的必要,故決定徵得 受訪者或家屬同意,並經審查後,逐年出版口述歷史叢書。迄今已出版有軍事、政治、黨務、外 交、教育、學術、財經、交通、郵政、農業、工業、企業、醫學、考古、人類學、都市計畫、婦 女史、家族史、華僑史、體育史、政治案件、九二一震災、日治時期在滿洲的臺灣人、道德會等 口述歷史叢書 93 種 102 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 上述六所機構分別擁有不同特色之有聲資料,包含本地音樂、電影音樂、展演音樂、民間與 機構典藏以及口述紀錄,除中研院近史所口述紀錄尚維持錄音媒體保存,以圖書出版提供應用外, 其他五所機構已陸續開展數位典藏工作,並提供不同開放程度的檢索服務,謹將此五所機構提供 之數位化檢索情形列表說明如表 2: 表 2 有聲資料典藏機構數位化檢索服務說明表

(11)

機構名 典藏內容 資料數量統計 數位檢索系統 系統檢索功能 臺灣 音樂 館 收藏以臺灣各 族 群 音 樂 為 主,並以亞太 及世界民族音 樂為輔。 典 藏 資 料 總 數 約 22,000 餘 筆 , 包 含 光 碟 (雷射光碟、影 音光碟、資料性 光碟)、磁帶資 料(錄音帶、錄 影 帶 ) 與 唱 片 等。 有聲數位資訊建置為 5 個資料庫 查詢,包括: 1.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提供臺灣 音樂相關人物、影像、作品資 料查詢。 2.臺灣音樂資訊交流平台:主要是 提供臺灣音樂家線上授權之資 料庫,並可供查詢授權之音樂 資料。 3.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提供傳統 樂器介紹及樂器分類瀏覽,是 傳統樂器介紹之資料庫。 4.戲曲曲譜檢索系統:提供曲譜檢 索與線上影像瀏覽。 5.臺灣傳統戲曲有聲出版品目錄 彙編:提供臺灣傳統戲曲目錄 查詢。 資料庫可提供主題分 類、關鍵詞檢索以及簡 易、進階、瀏覽檢索等 功能,部分資料庫也提 供 熱 門 關 鍵 字 的 功 能。除該館網頁提供相 關資料庫查詢,也提供 其他機構建置之資料 庫連結。 電影 資料 館 典藏資料以電 影文化資產為 主,包括:新 聞、紀錄片、 劇情片等。館 藏媒體分為三 大類:膠片、 視訊資料、有 聲資料。 截至 2014 年 1 月館藏量統計: 1. 華語影片共 14,667 部(含 紀錄片、短 片及臺影影 片)。 2. 外 語 影 片 2,989 部(含 紀錄片、短 片)。 3. 電 影 碟 片 17,650 片。 4. 電影錄影帶 54,978 卷。 該館因「臺灣電影數位典藏暨推 廣計畫」之發展,已數位化計 17,386 項資料,達 1,700 小時,內 容以臺灣電影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之新聞紀錄片為大宗,主要紀錄 臺灣光復後至 1980 年代的發展 與生活,分為新聞類、電影文物、 電影作品三類,再細分不同專 題,策劃不同的主題網站,網站 提供資料則以照片寫真為主。 查詢數位化成果是連 結至數位典藏與數位 學習入口網,於網站機 構分類下,檢索國家電 影資料館藏,介面提供 簡單檢索、進階檢索以 及分類瀏覽等功能,同 時可連接至其他機構 查詢。數位化資料多為 影音資料,純粹有聲資 料較少,大多是影音結 合之資料。

(12)

機構名 典藏內容 資料數量統計 數位檢索系統 系統檢索功能 國家 圖書 館 典藏有聲資料 來源: 1. 依 法 送 存 的 有 聲 錄 音 資 料 , 主 要 以 ISRC 送存之音 樂光碟,以及 其它演講、宗 教類 CD 出版 品為主。 2.外界捐贈,包 括黑膠唱片與 廣 播 錄 音 盤 帶。 典 藏 資 料 總 數 約 40,000 餘 件,包含光碟、 錄 音 捲 ( 盤 ) 帶、與唱片等。 有聲錄音資料的檢索主要透過 2 個資料庫查詢,包括: 1. 館藏目錄查詢系統:大部分入 藏有聲資料都完成編目,可透 過館藏 OPAC 系統查詢。 2. 數位影音服務系統(DAVA): 凡已完成數位化之有聲錄音 資料,可在圖書館網頁各主題 館進行瀏覽、查詢,並依使用 授權範圍提供線上聆聽服務。 資料庫可提供主題分 類、關鍵詞檢索,以及 簡易、進階、瀏覽檢索 等功能。該館網頁除提 供相關資料庫查詢,也 提供其他機構建置之 資料庫連結,已完成數 位化之錄音檔案則視 授權範圍提供館內或 網際網路的線上聆聽 服務。 中正 表演 藝術 圖書 館 典藏中正文化 中心音樂、戲 劇、舞蹈、舞 台、劇院管理 等相關主題資 料。 館內典藏 CD、 DVD 、 LD 、 DAT 、 黑 膠 唱 片、主辦之節目 影音資料、錄影 帶、錄音帶等有 聲資料;有聲資 料 數 量 總 數 未 詳。 主要提供查詢資料庫為「兩廳院 數位博物館」,內容分三部分: 1. 數位典藏資料庫,蒐集數位影 音(過去演出的錄音影)、數位 文物(節目單、海報、劇照)、 國家交響樂團演出之相關資 料、中心表演藝術雜誌和年鑑 電子版。 2. 節目資料庫,含所有兩廳院演 出資訊。 3. 數位展覽,利用展覽方式不定 時推廣蒐集之數位文物。 資 料 庫 提 供 各 種 檢 索,另有跨資料庫的綜 合檢索,使用者可透過 瀏覽檢索、簡易檢索、 進階檢索等功能進行 檢索策略。目前資料庫 有聲內容僅開放部分 線上閱聽,完整內容需 於館內使用。 師大 音樂 數位 典藏 中心 多是與他機構 合作建置數位 藏品為主,中 心所藏有聲媒 體則是本身音 樂系所的產出 和作品。 典 藏 之 音 樂 有 聲 與 紙 本 資 料,明確數量未 知;與其他典藏 機 構 合 作 之 數 位 化 成 果 可 提 供資料庫查詢。 透過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將各合 作機構數位化成果,分別建置檢 索系統,如:「 音樂數位博物館 -師大音樂 60 年數位典藏計畫」、 「提琴理想國-奇美博物館提琴 收藏數位典藏計畫」、「許常惠 檔案數位典藏計畫」、「南島語 族音樂博物館─帛琉音樂數位典 藏計畫」網站。 已建置之資料庫有檢 索或瀏覽功能,然部分 資料庫檢索功能尚未 建置完成。

(13)

初步彙整上述機構對於有聲資源之典藏與數位化情形,可瞭解已建置之資料庫多半可滿足已 知條件簡易或進階查詢,或是提供分類瀏覽功能,但有聲資料因授權問題,多半僅及於資料庫書 目檢索,鮮少提供線上閱聽服務,或者需要親臨館舍於館內查詢瀏覽內容。 國內外音樂著作授權使用規定或有不同,國內對於音樂著作非經授權很難突破提供線上閱聽 服務,但建立線上授權機制,讓願意分享創作之在地音樂家擁有創作分享與交流平台,應是未來 值得鼓勵的作法。 伍、未來發展建議 文化資產是日積月累的成果,現今所擁有的文化資產應有責任盡可能地傳承給下一代使用, 目前國內機構對於有聲檔案之典藏管理,不同於國外先進國家已有法定權責機構負責作業規範之 訂定與重點館藏徵集特色之建立,臺灣有聲檔案資源分散在圖書館或主題檔案館等典藏機構,或 是學術機構與資訊產生者手中。過去對於有聲檔案之探討多僅限於特定媒體或是以圖書館服務為 主,並不以資源調查為研究重點。有鑑於國內對於有聲檔案之整體調查尚付之闕如。因此,為提 供有聲檔案典藏機構未來館藏發展政策與館際合作規劃基礎,實有必要先進行相關機構資源調 查,並分析重要典藏機構現況,以發展建立致用之資料整理與數位化原則,提供現行典藏機構實 務作業有所依循。建議未來發展工作重點為: 一、 分析國內有聲檔案典藏機構資源條件與館藏特色情況,建立館藏機構特色資源分布地 圖,便於機構間未來合作關係之建立,同時可避免館際間徵集主題競爭或資源重複問 題,造成國家整體資源的浪費。 二、 分析各典藏機構作業現況與管理問題,彙整提出國內有聲檔案典藏與管理作業準則,有 助於改善目前國內典藏機構對於有聲檔案資源管理莫衷一是的現象,進而編訂工作手 冊,供各典藏機構改善作業參考。 三、 調查各典藏機構資源數位化與資源可開放應用情形,提出未來建立臺灣地區有聲檔案數 位資源整合查詢平台建置方向與規劃構想,可促進有聲檔案內容的傳播與加值發展。 參考書目 文化資產保存法(2011)。全國法規資料庫(11.9)。檢索日期:2012 年 11 月 21 日。檢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1 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2010)。全國法規資料庫(6.15)。檢索日期:2012 年 11 月 21 日。檢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0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口述歷史。檢索日期:2013 年 6 月 21 日。檢自 http://140.109.152.48/oralhistory/index.html 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分類編目委員會(2005)。中國編目規則(3 版)。臺北: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林人立、朱世康、許尹馨編著(2003)。檔案庫房建置。臺北:檔案管理局。 林巧敏、洪碧苓(2011)。檔案保存維護資源與作業現況分析。檔案季刊,10(4),56-74。 音樂數位典藏中心(2013)。中心簡介。檢索日期:2013 年 6 月 21 日。檢自

(14)

http://www.ntnu.edu.tw/mus/Archive/11_aboutus.html 洪翠錨(2012)。修復歷史美聲:78 轉蟲膠唱片的修補。大學圖書館,16(2),149-169。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14)。關於本館。檢索日期:2014 年 05 月 20 日。檢自 http://www.ctfa.org.tw/aboutus/index.php 郭麗娟(2005)。臺灣唱片發展簡史。源,53,76-85。檢索日期:2012 年 10 月 21 日。檢自 http://www.tri.org.tw/per/53/53-76.pdf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14)。圖書館。檢索日期:2014 年 05 月 20 日。檢自 http://www.ntch.edu.tw/library/introduction?month=09&year=2012&lang=zh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2014)。機構簡介。檢索日期:2014 年 05 月 20 日。檢自 http://tmi.ncfta.gov.tw/TMI/Code/about_tmc.aspx 張式軍(2002)。需求導向有聲資料數位典藏方法之建構─以中央廣播電台為例。中原大學資訊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1 年 9 月)。TELDAP 數位典藏數位化規格。檢索日期 2013 年 07 月 20 日。檢自 http://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wp-content/uploads/2011/10/TELDAP_Digital_Spec_20110901.pdf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12 年 3 月)。數位典藏文物數位化規格。數位典藏與學習 電子報,447 期,檢索日期 2013 年 07 月 20 日。檢自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5630&lid=646 檔 案 管 理 局 ( 2009 ) , 檔 案 庫 房 溫 濕 度 標 準 表 , 上 網 日 期 : 2013 年 7 月 20 日 , http://www.archives.gov.tw/UserFiles/storeroom.pdf

Bond, M. (1980). The development of a parliamentary sound archive at westminster.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6(6), 335-344.

Bucknum, M.R. (2001). Music sound arch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ntes Artis Musicae, 48(4), 381-390. Connors, Thomas.(2000).Appraising public television programs: toward an interpretive and comparative

evaluation model. The American Archivist,63(1),152-174.

Council of Europe (2001). European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audiovisual heritage. Retrieved December 5, 2012 from http://conventions.coe.int/Treaty/en/Treaties/Word/183.doc

Council o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 Library of Congress(2006).Capturing analog sound for digital preservation: report of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of best practices for transferring analog discs and tapes. Retrieved December 11, 2012 from http://www.loc.gov/rr/record/nrpb/nrpb-clir.html

Gaidmore, J., Sam, J., Davis, R., & Cornette, R. (2005). The voice of Virginia: the WRVA sound collection preservation project. ARSC Journal,36(2),204-213.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 Technical Committee(IASA-TC).(2005).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audio heritage: ethics, principles and preservation strategy. Retrieved November 28, 2012 from http://www.iasa-web.org/sites/default/files/downloads/publications/TC03_English.pdf

(15)

Laas, P. (2011). Preserving the national heritage : audiovisual collections in Iceland. Libr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es & Information Services,61(2),131-142.

Layne, V. (1998). The sound archive at the district six museum: a work in progress. S.A. Archives Journal,40,22.

Mashon, M. (2007).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National Audio-Visual Conservation Center. Cinema Journal,46(3),140-142.

Orio, N., Snidaro, L., Canazza, S., & Foresti, G. (2009). Methodologies and tools for audio digital arch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Digital Libraries,10(4),201-220.

Paton, C.A.(1990). Whispers in the stacks: the problem of sound recordings in archives. The American Archivist, 53, 274-280.

Paton, C.A.(1997).Appraisal of sound recordings for textual archivists. Archival Issues, 22(2), 117-132.

Rooks, S.(2010). What happened to the BBC sound archiv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vists, 31(2), 177-185.

Stevenson, Gordon.(1972). Trends of archival and reference collections of recorded sound. Library Trends, 21(1), 3-6.

The Library of Congress.(2012). Cylinder, disc and tape care in a nutshell. Retrieved December 12, 2012 from http://www.loc.gov/preservation/care/record.html

Tobias, R., & Willke, U. (2001). DIVA - the digital video and audio archive of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Karlsruhe. IFLA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9.

Wactlar, H., Hauptmann, A., Christel, M.G., Houghton, R.A., Olligschlaeger, A.M.(2000).Complementary video and audio analysis for broadcast news archives. Communications of ACM,43(2),42-47.

Wells, J. (2009). Swiss national sound archives expands reach with revelation software. Database Trends And Applications, 23(3), 26-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大興趣類型的典型職業為基礎,結合 台灣區職場現況與 1111 人力銀行的職 務分類,發展並重新定義出 9 種以職能. 技巧

在地之聲 川與穿 形象之聲 魚與餘 材料之聲

臺大機構典藏NTU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二 Repository, http://ntur.lib.ntu.edu.tw) 經驗與協助推 動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典藏服務組張端桂編審及系統資訊組蔡玉紋組員參加土耳其柯克大學(Koç University)舉辦之 Istanbul International Library Staff Week

➢ 第49屆全國賽試題方向與規範,將依據國際技能競賽 (WSC)汽車技術(Automobile Technology)之技術規範 (Technical Descriptions)

所謂 HPM,是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數學史與數學 教學之關連)的縮寫,同時,它也代表一個以此為宗旨、且隸屬於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

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校長分享會:..

Financial Reporting),及英國研究企業管治財務範 疇的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Financial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又稱「坎特伯里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