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活動層次與符合STS概念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活動層次與符合STS概念之分析"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概念之分析

─以國立編譯館版本第十二冊為例

徐敏榮

高雄市獅湖國民小學

摘 要

展望二十一世紀,為了要培養更具「競爭力」的下一代國民,教育就必須適時地加以改革 和修正,以符合新世紀的教育理念。因此,科學教育課程在此變革中,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然而,面對課程激烈的改革,過去國立編譯館所編纂之自然課本是否符合新課程(九年一貫) 之需求?是否符合科學教育新目標?或是真的過時必須淘汰?凡此種種,正所謂「前車之鑑可 作後車之殷」,所以,筆者引用 Schwab 和 Herron 的實驗活動層次分析法和 Piel 的 STS 概念分 析法來探討。經由上述之研究步驟,主要結果發現:(一) 根據 Schwab 和 Herron 之實驗活動層 次分類法來作為分析國立編譯館第十二冊之實驗活動,可以得知除單元二「鋼棉生鏽」設計較 佳之外,其餘單元的實驗活動均需要再改進。(二)根據派勒(Piel)分析法所得之結果,第十二冊 之正文敘述含有 STS 之理念的共有 65 行,佔該部分的 12.7%;圖表說明含有 STS 的共有 25 幅,佔該部分的 20.3%;實驗活動總含有 STS 的計有 1 個,佔該部分的 16.6%;作業問題含有 STS 的共有 1 題,佔該部分的 7.6%。茲將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相關教育機構,以作為編撰設 計符合未來「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設計與實驗活動之參考。 關鍵詞:科學教育目標、STS、自然科學課程、實驗活動層次分析、概念分析。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展望二十一世紀一個資訊爆炸、科技發 達、社會快速變遷、地球村的新時代。在本 質上,教育是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 與改善生活環境的能力。所以為了要培養出 更具「競爭力」的下一代國民,教育的制度、 課程必須要適時地加以改革與修正,以符合 新世紀的教育觀與教育理念。因此,科學教 育課程在此變革中,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以目前(民 91 年)而言,我國國小自然 科學課程現在是「一國二治」,一、二、四年 級實施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三、五、六 年級實施八十二年頒佈(八十五年實施)的 新課程,這些課程大部分是民間業者招募一 些專家、學者和老師所共同編撰而成。隨著 時代的變遷,這些由國立編譯館的國小自然 科學教科用書編審委員所編輯、審定、出版 的「國編本」是否真的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而 應被淘汰?例如,其教材是否新穎符合時代

(2)

之需求?其實驗活動是否強調科學探究反思 之精神?其內容是否符合科學教育目標?凡 此種種,皆應加以研究分析,並作為課程改 進之參考。 本 研 究 之 國 編 本 第 十 二 冊 自 然 科 學 課 本,歷經多次修改,為改編本第 6 版。其教 材內容是以實驗活動、觀察、操作、討論、 問答等方式設計。而透過這些實驗活動或野 外實察的教學是否就能養成學生獨立思考? 是否能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是否能 運用科技知能面對問並解決問題?這些都是 九年一貫課程裡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所強調之能力,亦是本研究之重點。因此, 筆者將探究其(國編本第十二冊)實驗活動 是屬於何種層次,課本內容是否涵蓋 STS 的 科 教 理 念 , 能 否 與 科 學 教 育 目 標 相 互 配 合 等。最後,並將研究結果提供「自然與生活 科技學習領域」實驗活動設計之參考。

二、研究目的

茲將本研究之目的敘述如下:( 一)探討 89 年國立編譯館 版本第十二冊自然科學課 本之實驗活動層次為何。(二)分析國立編譯 館版本第十二冊自然科學課本之課程內容, 是否符合 STS 科學教育目標。將研究結果提 供給相關之教育機構,以作為編撰設計符合 未來「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 程設計與實驗活動之參考。

三、研究範圍

本研究僅以國立編譯館 89 年改編本六 版第十二冊的自然科學實驗活動為例,分析 其層次類別。至於其他之科學教育之重要問 題則非本研究之範圍,故不在此予以討論。

四、研究限制

本研究所使用之分析方式,僅由筆者個 人對上述之教科書進行分析和判斷並歸納其 結果,而第二次分 析亦循著同樣程序進行, 但畢竟仍為筆者一人之分析結果,不能保證 若由其他之分析者進行分析之後,其結果是 否會相同。且限於筆者之專長,對於課程內 容之判斷,可能有所偏差,此為本研究之最 大限制。如能增加分析者之人數,並使用相 同之分析工具進行分析。之後,再比較不同 分析者所得之結果,並經由討論之後再予以 確定,將更能增加本研究之信度與效度。

貳、相關文獻探討

實驗活動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是佔有極 重要的角色。活動設計的好壞,影響學生對 科學的興趣、態度及好奇心甚大。在分析國 小自然科學實驗活動的層次前,對科學教育 的新目標為何?STS 究竟意涵為何?實驗活 動如何去做層次分析等?其相文獻之詳細探 討實屬必要(林顯輝,民 79)。茲將相關之 文獻探討如下:

一、科學教育新目標

我國的科學教育課程設計理念,一直深 受深受美國的影響(陳文典,民 87)。筆者 綜觀近十年來國內多位學(林顯輝,民 80; 李大偉,民 84、85、86;朱惠芳,民 86;蘇 宏仁,民 86;莊奇勳、王嘉田,民 86;陳文 典,民 87;邱秀玲,民 87;高慧蓮、蘇明洲,

(3)

民 89;李明昆、江新和,民 89)對於科學教 育目標之看法,或多或少仍脫離不了美國國 家科學教師聯盟(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NSTA )在 1961 年以來 所提出科 學教育目標─「科學是在培養具有科學素養 的國民 」( NSTA,1990)和 美國科學教育大 師 Harms &Yager (Harms & Yager, 1981; Yager, 1990)曾在 l981 年 Project Synthesis 裡 所提出科學教育目標:(一)科學是在尋求與 個人需要相配合(Personal Needs);(二)科學 是在解決社會議題(Societal Issues);(三)科 學 是 在 幫 助 學 生 選 擇 其 未 來 的 工 作 事 業 (Caree r Awareness);(四)科學是在幫助學生 在 學 科 上 的 研 究 作 更 深 的 準 備 (Academic Preparation)。 然而,經過時空的演變,美國國家科學 教育標準(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建構出另一組主要的規則和願景,這標準是 由國家研究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在 1996 年所提出。這項新的計畫仍圍繞在四個 新的目標,但和 Project Synthesis 的目標沒有 那麼相像 (Yager, 2000)。這四個期許如下:學 生必須(一)體驗到認識和瞭解自然世界的 豐富和刺激;(二)在做個人決定時使用適當 的程序和原則;(三)聰明地專注於有關於科 學和技學的公共議題和爭論;(四)具有科學 素養的人在他們的職業上經由知識、理解和 技能的使用,以增加他們經濟上的產量。由 這四個新的期許觀之,筆者認為 Yager 已經 把他自己的科學教育目標和 NSTA 的目標整 合了,而且這四個新的目標與九年一貫「自 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目標相較之下, 可以說是十分雷同。茲將「自然與生活科技 領 域 」 的 課 程 目 標 敘 述 如 下 ( 教 育 部 , 民 88):(一)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和熱忱,並 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二)學習科學與技術 的探究方法及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 前和未來的生活;(三)培養愛護環境、珍惜 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四)培養與人溝通 表達、團隊合作以及和諧相處的能力;(五) 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創 造的潛能:(六)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 關係。

二、STS 之意涵

(一)STS 的意義 由 字 面 上 看 , STS 指 的 是 Science -Technology-Society,即「科學─技學 ─社會」。目前對於 STS 的意義大致上有兩 種不同的主張,一種是將 STS 解釋作課程上 的意義,換言之,STS 是一套介紹與討論科 學、技學與社會三者之間互動關係的課程, 例如 Yager 在 1990 年所下的定義:「將技學 當作科學與社會之間的橋樑,以地方、全國 和全球與科學有關之社會問題來設計科學教 育的課程,讓學生對這些與科學有關的社會 問 題 產 生 興 趣 和 好 奇 心 , 進 而 以 科 學 之 態 度、科學之探究過程和科學之概念知識去尋 求問題解決之道。使得學生產生創造力,並 且將之應用於社會。」 另 一 種 則 是 美 國 國 家 科 學 教 師 協 會 (NSTA )所發表的觀點,將 STS 視為一項 科學教育的改革。NSTA 將 STS 定義為在人 類生活經驗下的科學教學,它同時強調技學

(4)

與科學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真實生活情境 脈絡下的意義。STS 是以學生的觀點尋求真 實世界中具有科學和技學成分的問題,並進 行探索、分析,進而把概念與方法運用到真 實的情境中,以解決真實的問題(引自莊奇 勳、王嘉田,民 86)。 (二)STS 之重要性 Giddings(1982) 曾經說:「科學並不是只 利用一種方法(the way)來解決問題。」由 此觀之,經由 STS 理念所獲得之科學概念, 是可長久維持的,因其追求過程均由學生親 自經歷過。故具有 STS 理念的學生,其態度 是會更積極,考慮會更周詳。(引自林顯輝, 民 80) 蘇宏仁(民 85)亦認為:為了瞭解現代 世界的運作情形,為了能從社會的內涵去瞭 解科學和技學,以成為現代社會真正受過教 育的個人,STS 教育是必要的。 綜合上述,筆者認為 STS 的重要性可由 魏明通(民 87)在「科學─技術─社會(STS) 教育簡介」一文中,分析了英國、美國及我 國與 STS 相關的科學教育課程,認為:毫無 疑問的,今後我國的科學教育朝使用 STS 教 材及 STS 教學的方向轉移… 今後我國中小學 每班學生人數將逐漸減少,也就是實施 STS 教學最適當的時刻到。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 自科學─技術─社會上相密切關連的觀點學 習科學教育,相信更能落實於學生,培養出 擔任二十一世紀的經濟建設人才。

三、相關文獻與研究之探討

(一)實驗活動層次分析之研究 林顯輝(民 79)曾分析我國國中地球科 學 78 年版之教科書,發現國中地科實驗中, 屬於 0 層次者佔 19%,層次 1 者佔 67%,層 次 2 者佔 14%。 黃瓊瑱(民 85)的研究指出:國小自然 科學教科書的實驗活動無屬於層次 0 的單 元,有 55.32% 的單元屬於層次 1,42.55% 的 單元屬於層次 2,2.13% 的單元屬於層次 3, 是屬相當不錯的實驗活動設計。 尤以上可以看出國內自然實驗活動層次 分析之研究並不多見,現教科書實驗活動層 次之分析的結果屬於層次 0 及層次 1 者均佔 大多數,而層次 2 算少數,層次 3 者可謂幾 乎沒有;亦即我國教科書之實驗活動仍以講 述性、指示性的教學為主,較少讓學生自行 去發現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實驗活動,對 於學生科學過程技能之培養似乎是不利之設 計。 (二)教科書符合 STS 概念分析之研究 林顯輝(民 79)分析我國國中地球科學 書中含 STS 理念教材的情形,發現: 1.國中 教科書只有 1.29%的內容提到科學的本質; 2.科學具有暫時性的特質甚少被提及; 3.地科 教科書中有 17.4%的內容是致力於 STS 的教 材,與美國的地科教科書相較,是比美國者 為多;4.地科的 STS 教材以環境品質、資源 利用及能源等之部分居多。 黃昆輝(民 83)分析大陸生物教科書科 學素養(包括(Ⅰ)科學基本知識(Ⅱ)探討科學 的方法,(Ⅲ)思考過程,(Ⅳ)STS 等類目之含

(5)

量)的內容數量及比率。研究指出:所有教 科書所含科學素養四類目之內容相對比值均 呈Ⅰ>Ⅱ>Ⅲ>Ⅳ。且Ⅰ之內容均佔 0.5 以 上的最高比率,而Ⅳ類目的內容則普遍小於 0.1 的較低水準。說明這類教科書在內容編選 上,較重視「科學基本知識」而少顧及與 STS 相關的科學素養。此結果固與學者對美國中 學生物教科書,所做同類型分析報告頗為相 近,唯後者顯示第Ⅲ類目之比值超低,是否 表示美國中學生物教科書偏忽「思考過程」 的科學素養內容,頗值斟酌。 黃瓊瑱(民 85)的研究發現:一、國小 自然科學教科書之課本內容在文字敘述上涉 及科學知識本質的僅佔 0.084%,而這些文字 敘述只提到科學知識是實證性的,雖如此, 但其內容仍含有科學知識本質之正面教學功 能。二、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的每個單元都 提及個人需要及學術準備的科學教育目標, 而有 25.53% 的單元提及與科學有關的社會 議題,但無提及有關生涯職業教育的內容。 三、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習作的作業問題型 態以及層次之分佈,有 1.94% 的問題屬於非 經驗性問題,98.06% 的問題屬於經驗或實驗 性問題;且屬於高層次問題的比例較多,亦 有一些價值性問題的設計,是相當重視學生 高層次問題解決的學習。以 Bloom 目標分類 來看,幾乎所有的作業問題都屬於認知領域 的問題,佔了 99.72%,其中以理解和應用的 問題為最多。 張嫈嫈(民 87)利用 STS 之概念研究結 果發現,國、高中學生對物理方面關心訊息 的傳遞和聲音、光與波動的問題,但是教科 書對訊息的傳遞回應的總滿意度很少,而且 教科書呈現的內容多半是敘述性知識對學生 的學習效果較差。有些國、高中學生對問題 有錯誤想法、認識不清、有迷思概念、缺乏 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顯示我們的科學教育 缺少相關的訓練。而由 1 至 9 年級學生提問 的問題可知,學生多半以研討式思考問題, 小學生關心生活上的事物,對科技來源的好 奇比國、高中生強烈,而國、高中學生關心 的偏重社會上的科技產品原理,問題多限於 教科書內的內容,這可能和教學方式有關, 影響學生提問、思考的層次。 陳甲辰(民 90)亦採內容分析法並以 STS 科學教育目標、科學知識本質年齡層次分類 表、實驗活動發現開放層次分類法、科學過 程技能、 Bloom 的目標分類法以及教科書作 業問題型態等作為分析的工具,研究我國目 前 國小 中 年 級 各 審 定 本 自 然 科 教 科 書 的 課 本、教學指引及習作,探討教科書的內容、 實驗活動及作業問題型態,並調查目前國小 自然科教師對教科書的使用意見,瞭解現行 各審定本教科書的優缺點,以供學校教師選 擇教科書及出版社編撰教科書的參考。 綜合以上之研究,STS 之課程設計理念 與應用在國內已愈來愈受到重視,怪不得國 內已有多位學者(李大偉,民 84、民 85;羅 珮華,民 85)強調甚至呼籲是該實施 STS 教 育的時機了。

參、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所選取國立編譯館 89 年自然課

(6)

本第十二冊,係依據民 64 年課程標準編製而 成,歷經多次修改,為改編本第 6 版。

二、研究方法

(一)實驗活動層次之分類法 本研究所採取之分類方法即 Schwab 所 提出,並經由 Herron 修正之實驗活動發現開 放 層 次 分 類 法 ( The Level of Discovery/ Openness)來作為層次分類之標準。此分類方 法係以問題、方法、步驟以及答案在實驗活 動中是否以提供給學生來定義之。茲將方法 說明如下:(引自林顯輝,民 79) 1.問題被認為已知: 若任一主題或目的已被陳述,或實驗的題 目已經給予說明,或是在實驗活動的練習 中,各種主要問題均予以提供。 2.方法及步驟被認定為已知: 若實驗的過程、方法、提示或圖表說明均 為清楚提出,並指示學生如何去求實驗之 解答。 3.答案及結果被認定為已知: 在實驗活動中,若能顯示出大多數問題的 答案,或由實驗活動本身前後文亦可尋出 結果者。 依據上述之說明,Herron 及 Schwab 訂 出下列之科學實驗活動層次: 層次 0:假如問題、方法步驟、結果之答案 均為已知。 層次 1;假如問題、方法步驟為已知,而結 果之答案為未知。(即開放之意) 層次 2:假如問題為已知,方法步驟以及結 果之答案均為未知。 層次 3:假如問題、方法步驟、以及結果之 答案均為開放開放未知。 (二)STS 概念分析法 教科書內容是否符合科學、技學及社會 三者相結合(STS)的科教新理念,其分析 準則可採取派勒(Piel)1981 年於美國國家科 學 教 師 協 會 (NSTA)所 發 表 之 科 學 教 育 綜 合 研究計劃中有關 STS 三者關係之報告作為分 析評鑑之準則,派勒所提出的 STS 八大主題 為能源、人口問題、人類工程、環境品質、 自然資源利用、太空研究及國防科技、科學 社會學、科技發展對社會之影響(林顯輝, 民 81)。茲將其分析方法敘述如下: 1.設計出登錄表,詳細閱讀課本每一頁,計 算出正文敘述、圖表說明、實驗活動及作 業 問 題 在 課 本 中 所 佔 的 行 數 或 頁 數 有 多 少,再除以總行數或總頁數即可得出各部 分所佔之百分比。 2.依據上述 STS 的科學教育四大目標分析之 標準,檢閱課本中每頁的正文敘述中,有 多少是屬於 STS 的概念,只要與分析標準 的主題與子題有相類似或有關之敘述,均 列為有提及 STS 的概念。 3.每頁統計論及 STS 的概念的行數後,累積 整冊的總和,然後除以整冊正文敘述之總 行數,即可得出教科書在正文敘述中,有 多少是屬於 STS 的概念。

三、研究步驟

(一)依據上述 Schwab 之分類法分析每個實 驗活動,並記錄、決定其是屬於何種層 次之實驗活動。

(7)

( 二) 由 筆 者 進 行 首 次 之 分 析 , 經 過 一 個 月 後,再作第二次之分析。比較其前後二 次之分析,結果發現分析之層次相當一 致。所以並不再作第三次之分析。 (三)依據上述 STS 概念分析法,分析課本內 容是否符合 STS 科學教育目標之理念。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實驗活動層次之研究結果與討論

筆者將自然課本第十二冊實驗活動層次 之分類結果如下表一: 表一:國小自然科第十二冊實驗活動分類結果 層次 0 層次 1 層次 2 層次 3 單元一:人體的遺傳 特徵 ˇ 單元二:鋼棉生鏽 ˇ 單元三:電動機 ˇ 單元四:資源利用與 環境 ˇ 單元五:生活環境 ˇ 單元六:我們的地球 ˇ 所佔之百分比(%) 83.3% 16.7% 0% 0% 根據以上之結果,筆者將實驗活動層次 之分類討論臚列如下: (一) 單元一「人體的遺傳特徵」: 1.此單元一開始就以圖表來展現單元主題, 雖然看似用意良好,但是也已顯示著本單 元的答案,所以很多的問題在課本的圖片 中,完全可以找到答案,,因此將此單元歸 類為層次 0。 2.課文中圖片太多,在九頁的內容中,圖片 將近有六頁,幾乎佔了所有內容的三分之 二,且為一再重複的圖示(雖然不是同一 人),讓學生感到無趣。 3.第 8 頁課文為本課之第三部分─「人體特 徵的遺傳」,其內容如下:「我們的特徵是 從父母遺傳而來的。決定特徵的遺傳物質 單位,稱為基因。所有特徵都是由成對基 因來決定。每一對基因,分別來自父親和 母親。」課文內容完全沒有提到如何從父 母遺傳而來?人的誕生是從父母親結婚之 後,所產生愛的結晶。進而從「精子」、「卵 子」的結合產生「受精卵」,並且受精卵中 帶有「染色體」,染色體之中帶有遺傳物質 「基因」。而這些相關概念之圖片亦缺乏, 對學生而言,直接進入遺傳物質單位「基 因」是一種相當抽象之概念,也讓學生相 當難以理解。 4.課文僅提及顯性、隱性基因,且文中「所 有特徵都是由成對基因來決定。每一對基 因,分別來自父親和母親。」,讓學生誤以 為每一種「特徵」僅由「一對」基因來決 定,因而產生了「所有的遺傳特徵都是由 一對基因所控制」的「迷思概念」。況且並 無補充資料或說明讓學生瞭解課本之舉例 僅為「特例」─恰好都由一對基因所控制。 因此教師在教授此課時更要細心引導,補 充更多資料,才足以澄清學生之迷惑。 (二)單元二「鋼棉生鏽」: 1.此單元一開始就以問題來展現單元主題, 雖然在字裡行間和圖表都已經有了問題的 答案,但主要的實驗活動設計其問題 和 步 驟均為已知,而答案則由學生自行探索, 故將其歸類為層次 1。 2.此單元第二部份「大家來設計實驗」是筆 者認定為層次 2 之實驗活動,其問題為「除 了水分以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鋼棉生

(8)

鏽?」,這是唯一開放性之問題,由學生根 據日常生活之經驗,推想出可能影響鋼棉 生 鏽 的 因 素 , 並 自 行 設 計 實 驗 來 證 明 假 設。最後並要求學生提出課外參考之資料 和書籍。筆者認為此部分之設計為第十二 冊中實驗活動層次最高之單元,也是實驗 活動設計最好的一個。但由於所佔之篇幅 僅為八分之一(課文內容共八頁,僅佔一 頁),故此單元筆者仍將之歸類為層次 1。 (三)單元三「電動機」: 1.此單元在六年級單元中應算是較為深奧的 一個單元,所以在內容的呈現大都是以直 述法為主,而且課文中的問題僅需要在稍 微 仔 細 地 在 圖 片 中 尋 找 , 就 可 以 獲 得 解 答。課文之實驗步驟非常詳細,完全依照 指示就可得到答案 ,,因此筆者將此單元歸 類為層次 0。 2. 此 單 元 僅 告 訴 學 生 如 何 去 作 便 可 獲 得 答 案,但是卻無告訴學生原因,為什麼這樣 做會得到這樣的結果。例如,第二部分「製 作電磁鐵」,有三大步驟,做完之後只要將 之接上電池就成為電磁鐵。筆者在實驗活 動操作完畢之後,反問學生為什麼接上電 池就成為電磁鐵?電流通過線圈時是否能 產 生 磁 性 呢 ? 電 磁 鐵 和 磁 鐵 有 何 不 同 之 處?磁性是否相同呢?這些問題將學生帶 入失望的深淵,因為學生完全無法理解背 後之科學基礎知識,而依樣畫葫蘆的結果 只是獲得「所看到之現象」,而無法探索究 竟之原因。筆者認為至少需再加入一些實 驗活動,例如簡單的安培右手定律─當電 流通過筆直的電線時,在上(或在下)的 指南針會轉向何處,至少讓學生能夠先知 道「電能生磁」,然後才能進入製作電磁鐵 的活動。 3.此單元雖是以實驗操作為主,但其許多概 念其實已經超過多數學生之想像能力,因 此,是否應該考慮將整個課程調整至國中 時才予以教導,以免揠苗助長。 (四)單元四「資源利用與環境」: 1.此單元一開始就以問題來展現單元主題, 但就在隨後之課文內容的字裡行間和圖表 都已顯示著問題的答案,故主要之問題和 答案均為已知,所以將其歸類為層次 0。 2.此單元是以資源和環境為主題,其課程設 計和學生之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對於學生 程度而言應算是較簡單的一課,也是較讓 學生能接受的一課。 3.筆者認為課文中許多問題可算為層次 2 之 問題,例如第 37 頁「想想看,家裡及學校 中,哪些東西可以回收再利用?」「你知道 回收資源經過怎樣的處理,可以再變成有 用的資源?」很可惜的是在下面的圖示就 已 經 顯 示 出 答 案 , 無 法 引 起 學 生 的 好 奇 心,也讓教師無法利用這個問題讓學生可 以利用圖書館或其他資源來找尋更多的答 案。 (五)單元五「生活環境」: 1.此單元與單元四類似,主要之問題和答案 均為已知,所以將其歸類為層次 0。 2.此單元在第二部份「空氣」的實驗活動「空 氣 污 染 調 查 」, 其 問 題 和 實 驗 步 驟 皆 為 已 知,但是答案需由學生親自操作,才能獲 得解答,故其層次應可列為層次 1,但其內

(9)

容在本課 14 頁中僅佔 2 頁,故還是僅能列 為層次 0。 3.「空氣污染調查」在本課裡是學生生活中 較親切之部分,且學生對此部分的知識較 缺乏,所以能激發學生之學習動機,筆者 認為可算是此單元較為有趣之部分。 4.此單元名稱為「生活環境」,但課文內容在 探討「聲音」、「 空 氣 」、「水」及「垃圾」 等污染問題,其內容與題目名稱實在不相 符,有必要再加以修正。 5.在「空氣」和「垃圾」污染的內容敘述中, 又與第四單元中「使用石油對環境的影響」 和「有效利用資源」兩者多部分重複,應 該可以再加以統整,以利學生之完整學習。 (六)單元六「我們的地球」: 1.此單元並沒有實驗活動,雖有些問題,但 是在課本的圖片或敘述中,完全可以找到 答案,,因此將此單元歸類為層次 0。 2.這個單元對學生而言,算是較為新鮮有趣 的,只要能有適當的輔助教具,例如錄影 帶、投影片、圖片等都能引起學生之學習 動機,但是在學習過後學生仍需要適當的 記憶練習,以建構為本身之知識體系。

二、課程內容含 STS 概念之結果與討論

筆者將課程內容正文敘述、圖表說明、 實驗活動、作業問題等四項統計之後做成表 二,再將課文中含有 STS 概念之圖文統計於 表三,茲臚列說明如下: 表二:第十二冊課程內容分析表 正文 敘述 (行數) 圖表 說明 (幅) 實驗 活動 (項) 作業 問題 (題) 單元一:人體 的遺傳特徵 41 20 0 6 單元二:鋼棉 生鏽 76 15 1 2 單元三:電動 機 82 28 3 1 單元四:資源 利用與環境 112 22 0 0 單元五:生活 環境 100 19 2 4 單元六:我們 的地球 100 19 0 0 合計 511 123 6 13 表三:第十二冊課程含 STS 概念之統計表 含 STS 之敘述 正文 敘述 (行數) 圖表 說明 (幅) 實驗 活動 (項) 作業 問題 (題) 單元一:人體的 遺傳特徵 0 0 0 0 單元二:鋼棉生 鏽 5 1 1 0 單元三:電動機 0 0 0 0 單元四:資源利 用與環境 40 13 0 0 單元五:生活環 境 8 11 0 1 單元六:我們的 地球 12 0 0 0 合計含 STS 之部 分 65 25 1 1 STS 所佔該部份 之百分比(%) 12.7% 20.3% 16.6% 7.6% (一)由表二可以知道第十二冊之正文敘述共 511 行(合計約 26 頁),圖表說明共 123 幅(合計約 39 頁),實驗活動總計有 6 個,作業問題共有 13 題。 (二)由表三可以得知第十二冊之正文敘述含 有 STS 之理念的共有 65 行,佔該部分 的 12.7%;圖表說明含有 STS 的共有 25 幅,佔該部分的 20.3%;實驗活動總含 有 STS 的計有 1 個,佔該部分的 16.6%; 作業問題含有 STS 的共有 1 題,佔該部 分的 7.6%。 (三)從表三可以看出單元一「人體的遺傳特

(10)

徵」、 單 元 三 「 電 動 機 」 都 沒 有 含 STS 的相關敘述。而單元二「鋼棉生鏽」含 STS 之正文敘述僅有五行和圖片說明, 若以全部的正文敘述(511 行)和全部 圖表(123 幅)來比較之,僅佔不到 1 %;然而其實驗活動卻是所有的實驗活 動 中 設 計 最 好 的 一 個 , 有 了 主 要 之 問 題,但由學生自行尋找資料、進行實驗、 獲得結論,這樣開放性的題目在本冊的 活動中,筆者認為是屬於層次較高的, 也是最符合 STS 的教育理念。 (四)從表三可以看出單元四「資源利用和環 境」算是在六課當中,符合 STS 的教育 理念最多者,此單元正文敘述約有 40 行 含有 STS 的敘述,約佔全部(511 行) 的 7.6%;而其圖表說明亦有 13 幅含 STS,約佔 10.6%。蓋因為此單元之主 題與科學進步之後造成時代與社會之發 展和演變,並產生之相關問題。與 STS 的中心概念─以社會上所發生之科學相 關問題,利用科學和技學的知能來加以 解決─不謀而合。 (五)從表三可以看出單元五「生活環境」符 合 STS 的理念部分亦是相當多,在這六 課 當 中 算 是 第 二 多 的 。 其 正 文 敘 述 含 STS 的部分集中在最後一節「垃圾對生 活環境的影響」,約佔全部的 0.9%;相 對地,其圖表說明有 11 幅含 STS 的概 念,約佔全部的 8.9%,在此課本中是第 二多的;而作業活動是在課本中唯一含 有 STS 理念的作業活動,筆者將之敘述 如下:「維護環境的工作,人人有責,必 須隨時隨地去實踐。例如其問題:「你有 什麼環保行動,請在習作理自我查核對 一下。」藉由學生自我反省、思考、選 擇、抉擇後而行動,正是 STS 所強調之 理念,筆者認為課程設計得相當好,頗 具參考之價值。 ( 六 )由 表 三 可 發 現 單 元 六 僅 有 正 文 敘 述 含 STS 之相關概念,約佔全部之 2.3%,在 課本中算是第二多的,但是圖表說明和 作業活動均無含有 STS 之活動,亦是此 單元之缺陷,尤其是課程之設計就像是 專為累積知識的百科全書,逐步介紹太 陽係、恆星、行星、衛星、地球、大氣 層、海洋、地殼等,由遠而近的課程設 計,筆者所持的觀點恰巧相反,應該是 從學生所生存周遭的環境介紹起,然後 再將距離拉遠,最後才擴展到遙遠的宇 宙。這樣或許才更能激起學生之學習興 趣與動機。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根據 Schwab 和 Herron 之實驗活動層次 分類法來作為分析國立編譯館第十二冊 之實驗活動,結果發現其層次除單元二 「鋼棉生鏽」達層次 1 的水準之外,其 餘單元的實驗活動均為層次 0。 (二)根據派勒(Piel)分析法所得之結果,第十 二冊之正文敘述含有 STS 之理念的共有 65 行,佔該部分的 12.7%;圖表說明含 有 STS 的共有 25 幅,佔該部分的 20.3 %;實驗活動總含有 STS 的計有 1 個,

(11)

佔該部分的 16.6%;作業問題含有 STS 的共有 1 題,佔該部分的 7.6%。

二、建議

(一)由以上研究之結與及討論,筆者認為在 實驗活動問題的設計上,仍須要加強, 大部分的問題其實驗步驟和結果都已經 有了限定,這對學生的學習是較為不利 的。例如在單元三「電動機」裡,學生 只要照著實驗的步驟就可以一一獲得結 果,學生僅是被動的學習和操作,而非 自主的思考和積極的學習,這要達到「獨 立思考」、「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等 能力的培養,是有一段相當大之差距。 因此,對於實驗活動的設計或許在未來 的考量上,應多增加層次 2 和層次 3 的 實驗,試著讓學生自行去發現問題、思 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而能達到九年 一貫的目標。 (二)在 STS 概念分析上,筆者認為除了單元 四之外,其餘都還有加強之必要,尤其 是單元一「人體的遺傳特徵」和單元三 「電動機」不論在正文敘述、圖表說明、 實驗活動、作業問題等四項均無 STS 之 相關概念,可謂非常可惜。筆者認為在 「人體的遺傳特徵」這個單元上可以加 入 STS 的題材相當多,例如:現階段社 會常發生的「 DNA 」檢驗─確認父(母) 子關係,各種遺傳的疾病,基因改良食 品,甚至是複製羊、複製牛和未來複製 人等的遺傳工程等等問題,這些都是相 當新穎且熱門的,比較能夠引學生之學 興趣與討論,且複製人所包含之社會道 德問題,對 STS 的概念而言,亦是相當 重要之部分。而「電動機」部分若設計 STS 的理念,筆者認為可以以「生涯職 業選擇和規劃」為主,例如可以從事「電 動機車」之製造、運動器材之販賣、電 器用品之販賣、製造和維修等,對學生 而言,提供了未來職業的選擇,也可達 到「九年一貫」能力指標中的「知與行 之調和」、「人文與科技之整合」,並進而 養成「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智能」。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朱惠芳(民 86)。科學─技學─社會( STS) 教學理念與實務探討。研習資訊,第 14 卷,第一期,42-46 頁。 李大偉(民 84)。STS 課程設計理念對科技 教育的啟示。中等教育,第 46 卷,第 3 期,6-10 頁。 李大偉(民 85)。是慎重考慮實施 STS 教育 的時機了。中華工藝教育,第 29 卷,第 8 期,2-8 頁。 李大偉(民 86)。各國實施 STS 的情形及對 我國生活科技教育的啟示。中華工藝教 育,第 30 卷,第 10 期,2-8 頁。 李明昆、江新合(民 89)。國民中學學生科 學素養之研究─垃圾焚化爐議題為例。 科學與教育學報,第四期, 3-20 頁。 林顯輝(民 79)。我國國小自然科學實驗活 動之層次分析。省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 教育研究,第 2 期,85-102 頁。

(12)

林顯輝(民 80)。科學、技學和社會三者相 結合的科學教育新理念。國教天地,第 87 期,24-29 頁。 林顯輝(民 81)。依科學教育目標分析科學 教科書之方法。載於教育研究方法論, 80-102 頁。 邱秀玲(民 87)。以 STS 教育實踐「生活科 技課程」。台灣教育,第 575 期,45-51 頁。 高慧蓮、蘇明洲(民 89)。科學的本質與科 學哲學觀的演進。屏師科學教育,第 12 期,3-13 頁。 莊奇勳、王嘉田(民 86)。國小自然科 STS 教學模組之探討:豆漿製作。國民教育 研究學報,第 3 期,75-98 頁。 國立編譯館主編(民 89)。國民小學自然科 學第十二冊(89 年 1 月改編本六版)。 教育部。 陳文典(民 87)。STS 理念下之教學。台灣 教育,第 575 期,10-19 頁。 陳甲辰(民 90)。我國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 科書內容分析之比較研究。國立屏東師 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教育部(民 8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 暫行綱要。教育部。 張嫈嫈(民 87)。中小學學生關心的科學問 題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昆輝(民 83)。中國大陸中學生物科教科 書內容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瓊瑱(民 85)。我國國小自然科學教科書 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 文(未出版)。 魏明通(民 87)。科學─技術─社會( STS) 教育簡介。台灣教育,第 575 期,2-9 頁。 蘇宏仁(民 85)。科學課程模式:科學、技 學、社會(STS)之探討研究。科學教 育,第 190 期,2-12 頁。 蘇宏仁(民 86)。美國科學教育的改革:回 顧、前瞻與借鏡。科學教育,第 200 期, 2-11 頁。 羅珮華(民 85)。地球科學教育在 STS 扮演 的角色。科學教育月刊,第 190 期,23-27 頁。

英文部分:

Harms, N. C.and Yager, R. E. (1981).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science teacher, Vol. 3. Arlington, VA: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yion, (1990).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 A New

Effort for Providing Appropriate Science for All. http://www.nsta.org/handbook/sts.htm

Yager, R. E. (1990). Workshop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s Refo rm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enter,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R. O. C.

Yager, R. E. (2000).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science education reform. Clearing

(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計畫推動持續在學科建立團隊共識。專業研習 的部分則以PLC核心成員為主做課程研發,再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5 戰後香港 問題與證據表 二戰後香港所面對的問題 利弊分析表 戰後偷渡潮與抵壘政策對香 6 當代香港 概念圖

「唯識相」的部分即佔了二十四個偈頌,亦即佔了五分之四(80%)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