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現代法學的危機及其轉型(一)—黑格爾對資產階級道德性及實證法律之解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現代法學的危機及其轉型(一)—黑格爾對資產階級道德性及實證法律之解構"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

※ 現代法學的危機及其轉型(一)— ※

※ 黑格爾對資產階級道德性及實證法律之解構 ※

※※※※※※※※※※※※※※※※※※※※※※※

計畫類別:ˇ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 89 – 2414 – H – 002 – 008

執行期間:88 年 08 月 01 日至 89 年 12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顏厥安(台大法律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執行單位:台灣大學法律系

中 華 民 國 90 年 05 月 25 日

(2)

壹、前言

本文是筆者針對 Hegel 之主體、理性與道德性所做研究之初步結果。更正式 的研究成果將是下半年才會完成的一篇學術論文。本文探討的主題,是以論述 Habermas 談 Hegel 的現代性概念為主(第貳部分)。因為 Hegel 的現代性概念乃 是奠立於主體性原則的理性。而這正是筆者認為在現代法學論述佔有重要支配地 位的論述。而在 Habermas 對 Hegel 的論述當中,亦可看到諸多影響後續思想的 線索。第參部分,筆者則嘗試以圖示的方式,呈現 Kant 與 Hegel 的主體與理性 概念。 貳、黑格爾的現代性觀點—由哈伯瑪斯的詮釋談起 Habermas 在其所著《有關現代之哲學論述—十二篇演講》(Habermas, 1989) 中,多次強調了 Hegel 與「現代」(die Moderne)概念的重要關連。

Hegel 是第一位擁有能清晰闡述「現代」概念的哲學家;我們之所以要回溯 Hegel,是因為我們希望能夠瞭解,一直到 Max Weber 都還不成問題,如今 卻廣受質疑的,現代性與理性的內在關連之意義。(Habermas, 1989: 13)

Habermas 在《有關現代之哲學論述》一書中,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批判檢討 各種反現代或後現代論述之正確性,並藉此一定程度地捍衛現代或啟蒙運動的正 當性。在 Habermas 的論述構想裡,所有對於現代的批判論述,從 Hegel 與 Marx 到 Nietzsche 與 Heidegger,從 Bataille 與 Lacan 到 Foucault 與 Derrida,其批判的 重點都是針對「奠立於主體性原則的理性」(Ibid.: 70)。而率先清楚以哲學深度指 明此點,並嘗試以其哲學來超克此一問題的大思想家就是 Hegel。

Habermas 認為,以主體性/自我意識/理性為核心的主體,其作用就是將 世界與自然全盤客體化為主體的對立面,因此理性的主導也意味著世界的客體化 與對此一客體的控制,或者說是理性的實證主義。為了對抗此一實證主義,近代

(3)

歐洲發展出三種主要的反現代批判論述。其中黑格爾左派希望透過革命實踐,來 動員理性的脫軌力量,以對抗理性的僵化。黑格爾右派則希望以保守住國家與宗 教的本質,來彌補不安的市民社會,亦即要求造成不安的主體性能對既存體制的 客觀合理性讓步。至於 Nietzsche 則乾脆直接揭穿了這整齣戲碼的假面具,亦即: 理性不外乎就是權力,就是扭曲的權力意志,而理性竟然公然地遮掩此一意志。 (Ibid.: 71)對 Habermas 來說,這三者構成了所有對啟蒙運動理性批判論述的主 軸,而其中尤其以 Nietzsche 對於理性之啟蒙辯證的徹底放棄,形成了最徹底的 論述革新(Ibid.: 106)。簡要掌握了 Habermas 在此書當中的論述構想架構,就比 較容易瞭解為何 Habermas 要討論 Hegel 的現代性概念及其重點。本文以下當然 不會詳盡介紹 Habermas 論述的全部細節,但是將就本文論述相關之處擇其最關 鍵的重點加以說明。 一、青年黑格爾的問題意識 如眾所周知,Hegel 是遠比小他五歲的同學 Schelling 更晚成熟的一位哲學 家。然而 Hegel 哲學的主要問題意識在他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出現。Hegel 年輕的 時代,在文化風潮上處於啟蒙運動晚期,政治上發生了法國大革命以及隨之而來 的恐怖統治與保守派復辟,哲學上則是 Kant 與 Fichte 的主體/理性/反思哲學 (Subjekt-/ Vernunft-/ Reflexionsphilosophie)正當道的時候。不過 Habermas 指出, Hegel 清楚地瞭解,在康德與費希特哲學裡達到極致的啟蒙運動,僅僅將理 性樹立為偶像;啟蒙運動錯誤地將理智(Verstand)與反思(Reflexion)放置在理 性(Vernunft)的位置,並將有限物提升為絕對者。反思哲學的無限者其實僅 僅是理智所設定的,通過對有限物的否定之自我窮盡的合理事物

(Vernünftiges)。(Habermas, 1989: 34)

Habermas 的這個描述,一語道破了 Hegel 哲學的問題意識起點,亦即 Hegel 很早就看出,通過康德與費希特哲學所創造的啟蒙運動之理性哲學的勝利,其實 是理性的失敗。而這個失敗,主要可以表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是二元化分裂

(4)

(Entzweiung,以下簡稱分裂),第二個則是實證性(Positivität)。 所謂的分裂,主要是指主體與客體,身與心,自由與自然,理智與感性,意 志與體制的分裂。這個分裂,乍看像是近代自 Descartes 以降的一個哲學問題, 其實也正是現代人的真實處境,只不過經歷了現代性的巨大開展之後,我們現代 可能更傾向於以 Kierkegaard(齊克果)與 Heidegger(海德格)所發展的「焦慮」 (Angst, Anxiety)概念來加以描述1。這種分裂,也可以描述為主體受制於客體,身 與心不一,自由與自然對立,理智與感性失衡,意志與體制對抗。當然,這也可 以說是主體性(Subjektivität)透過自由與反思而建立所必要付出的代價。Habermas 將 Hegel 的主體性整理為四個主要的內涵(Habermas, 1989: 27): a)個體主義 b)批判的權利 c)行為的自主性 d)觀念論哲學 我們可以看到,這正表彰了啟蒙運動所高舉的自由、平等與批判的精神。然 而也正是在此我們看到了「對立」(Entgegensetzung),而這種對立,正是以主體 性為核心的理性所自我創造出來的。那麼與主體性對立的是什麼呢?Hegel 稱之 為「實證性」(Positivität)。青年 Hegel 是以檢討批判宗教的實證性出發的。在一 篇於一七九五/九六年完成的〈基督宗教的實證性〉文章中,Hegel 檢討了為何 耶穌基督所啟示的信仰,會漸漸轉變為實證的宗教體制。在該文的附論(Zusätze) 中,Hegel 指出:「如果一套宗教命題體系對我們而言之所以是真理,是一個我 們無法拒絕服從的權威所要求的,那麼此一宗教命題體系就是一個實證的信仰。」 (Hegel, Bd.1: 190)因此「權威」(Autorität)是實證性的重要來源。 然而 Hegel 對實證性的批判,當然不限於既有的教會體制。雖然青年 Hegel 曾經主張將基督宗教的學說建立在人類普遍的理性之上,也就是建立所謂的「理 1 將焦慮概念解釋為「在世存有」(In-der-Welt-Sein),請參閱 Heidegger, 1984: 188(258)。關於齊 克果與存在哲學的關係,請參閱 Barrett, 1990: 149。

(5)

性宗教」(Vernunftreligion),而此一宗教也必須同時是「人民宗教」(Volks-religion)(Hegel, Bd.1: 33),但是 Hegel 也很快就瞭解,透過 Kant 理性主體所奠立 的道德性(Moralität)也正是將個人臣屬於普遍性之下,而不是將個人提升與普遍 性合一(Ibid.: 299)。因此啟蒙運動者所主張的理性宗教,也終將成為對「抽象性」 (Abstraktion)的拜物信仰(Fetischglauben)。(Habermas, 1989: 37; Hegel, Ibid.: 33)這 也意味著啟蒙理性將建立起一整套以理性為基礎的,但將延續二元分裂性的實證 體制—道德、法律、國家。

二、對二元分裂的解決方案

其實 Hegel 的整個哲學體系,都可以說是在回答前述的二元分裂問題。而 Habermas 對此一問題的論述,則由 Hegel 年輕時與 Hölderlin, Schelling 一起發展 的藝術/美學理論開始談起(Habermas, 1989: 43)。Hegel 在一九七六/七七年之 際,曾經寫了一篇後來被 Franz Rosenzweig 命名為〈德意志觀念論之最初體系計

畫〉的短文2,在其中 Hegel 寫道:「我確信,統合所有理念是理性的最高層次行

動,而此一行動是一種美學的行動,且真理與善唯有在美當中才能結為親密的關 係。」(Jamme / Schneider, 1984: 12; Hegel, Bd.1: 235)。在這種觀念之下,藝術或 美學行動被認為是可以統合分裂的力量。

雖然不久之後 Hegel 就放棄了此一美學進路,但是筆者認為 Habermas 在此 點出了 Hegel 的此一心路歷程是有重大意義的。因為除了宗教以外,美或藝術往

往也被認為是能夠統合理智與感性的領域,甚至更進一步說,是某種「絕對者(絕

對理念)」的展現。Habermas 也點出了 Hegel 在其《美學》當中將 Schiller 對近

代藝術的歷史哲學解釋整合在他的絕對精神裡,並指出,

藝術是一種感性的形式,在其中絕對者(das Absolute)直觀地(anschaulich)自

2

Das älteste Systemprogramm des deutschen Idealismus, in Hegel, Bd.1: 234。除了此一版本外以外, 較佳的批判版本請參見 Jamme / Schneider, 1984: 11。此一文章曾被認為是 Schelling (Rosenzweig) 或 Hölderlin (Wilhelm Böhm)所寫,後來經 Pöggeler 研究(Pöggeler, 1969),才確定是出自 Hegel 之 手。關於此一歷程,請參考 Jamme / Schneider, Ibid.。

(6)

我掌握,而宗教與哲學則呈現為較高級的形式,在其中絕對者自我想像 (vorstellt)與理解(begreift)。(Habermas, 1989: 47) 也正是在此一脈絡下,Habermas 認為 Hegel 放棄了可能往溝通理性發展的方 向,而最後採取了建構絕對者概念的方式來解決二元分裂的問題。然而此一絕對 者並非靜態的絕對者,並非靜態的實體(Substanz)或主體(Subjekt),並非先於世界 流轉的超驗主體或 Fichte 的自我,而是一種中介的過程,一種無條件的自我牽連 (Selbstbeziehung)的過程(Habermas, 1989: 46)。或者以 Hegel 自己在《精神現象學》 〈序言〉裡的話:「真實者(das Wahre)是它自身的完成過程」(Hegel, 1988: 14, “Es (das Wahre) ist das Werden seiner selbst”)。亦即並非透過理性能力的建構,超驗主 體(或絕對我)認識了外於主體的、與主體對立的客觀世界;而是透過對精神自 我完成的哲學體系闡述,絕對者把握了作為整體的真實者。 三、相關意義 Hegel 的這個動態自我建構過程化的絕對主體觀念,當然擁有極為豐富的哲 學內涵與後續影響,並非此處三言兩語可以道盡。不過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注 意: (一)Habermas 認為 Hegel 透過哲學概念對現代二元分裂所做的闡述以及對主體性 的批判,仍然跳脫不了主體哲學的框框。這是一個重要且正確的定位,因為 Hegel 雖然力求擺脫靜態、與客體對立的主體性概念,但終究還是以自我牽 連、自我完成的絕對主體概念來統合現代世界的對立性與二元分裂。而也正 因為如此,原本可以被定位為錯誤的「實證性」,也順勢取得了某種相對正 確的地位。(Habermas, 1989: 55) (二)也正是在這種絕對者仍為主體,實證性(實證體制)仍可有其地位的哲學裡, 普遍的主體自然擁有優先於個別主體的地位,因此 Hegel 終究將擁有較高層 級主體性的國家優先於個人的自由(Ibid.: 53),並且在這種哲學當中僅僅反思

(7)

批判,而僅僅保存了對「抽象真實性」的批判(56)。Habermas 認為,這一方 面限縮了理性的能力範圍,亦即對於規範領域,對於現存體制失去批判的能 力;另一方面,也為後世各種保守主義奠下了基礎(57)。 (三)然而 Hegel 對於主體之自我牽連、自我完成之過程性的詮釋,也同時打下了 後世「實踐」導向之左翼理論基礎,這當中不僅預示了以勞動取代精神的馬 克思主義;去除靜態主體中心主義的理性觀念,也開啟了 Habermas 本人之 溝通理性理論的可能。

(8)

參、Kant 與 Hegel 的理性與主體概念圖示

Kant’s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ty

inaccessible

Understand-ing

Sensibility

Phenomenon

Ding an

sich

Thing on

itself

Reason

(9)

Hegel’s Theory of Reason and Subject

Basic Unit

Positivity obo REASON Self-Relating (Selbstbeziehung) Phenomenon Self Consciousness Subjectivity

Unde

r-stand

ing

(10)

Basic Units in the endless process of Self-Relating —> The Absolute Mind or Subject

The Truthfulness is the Becoming of Itself.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所謂宗教方法,是指 宗教幫助人實現心靈超越 的方法。不同的宗教,其 宗教方法也是不同的。基 督宗教的宗教方法可稱之

二、貨品之加工、製造或原材 料涉及我國與其他國家或 地區共同參與者,以在我 國境內產生最終實質轉型

— 牛頓, 1643 – 1727 — Euler 關於這個級數的求和方法非常有創意是一個數學系學生應該具備的常識, 但事與願 違。 我在求學的階段並不知道這段有趣的歷史,

z 方波是一週期波,其正及負峰值 存在的時間長度一樣,而兩者是 交互出現,如圖5-14所示。對一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在第一章我們已瞭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與解法,而在本章當中,我們將介紹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培養具有檔案學基礎知識與文化知識,掌握現代資訊技術的基 本技能,能在檔案館、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檔案機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