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交流電路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交流電路"

Copied!
1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電路學

第五章

交流電路

(2)

直流與交流的差異

z 直流電流只往單一方向來傳送。一個穩態或理想條件下的直流,其 電壓或電流在理論上不隨時間來改變,如圖5-1所示。但在某些應 用裡需要用到如圖5-2所示的波形,此一波形稱為脈波直流,當使 用到此一波形時在某一時段裡,電源供應器,提供了一個從零往最 大值來增加的電壓,到達最大值之後,又往零來減少。減少到零後 又再度往最大值來增加,如此反覆來進行,雖然其值一直在改變,

但其電流的流向不變,只在單一方向來流動,一般的電池充電器就 是以此一方式來工作。

圖5-1 穩態直流圖 5-2 脈波直流

(3)

直流與交流的差異

z 交流電是一種大小及 方向均隨時間來變的 電,在某一瞬間裡因 電壓的關係,電流往 某一方向來流動,而 在另一瞬間電壓的極 性改變,而使電流往 相反的方向來流動,

如圖5-3(a)所示,而 圖5-3(b)為常用的交 流電波形,圖5-3(c) 及(d)表示電流流向隨 電壓極性來改變的關 係。

圖5-3 交流

(4)

交流波形

z 交流波形一般可分為六種,分別為弦波(圖5-4(a))、方波[圖5- 4(b)]、脈波(圖5-4(c))、三角波(圖5-4(d))、鋸齒波(圖5-4(e))以及 不規則波(圖5-4(f))。

圖5-4 各種交流波形

(5)

弦波

z 弦波是最常用的交流波形,一般發電機所產生的波形即為正弦波,

圖5-5所示即為正弦波的完整表示法。

(6)

弦波

z 正弦波若以數學式來表示,可表示為:

(5-1)

i(t)表示在某一時間t裡正弦波之大小。

IP表示正弦波的峰值,亦即最大值。

ω表示正弦波變化的角頻率,f表示正弦波變化的頻率。

T表示正弦波的週期, θ表示相角。

) T t

sin(2 I

) ft

2 sin(

I ) t

sin(

I ) t ( i

P

P P

θ π +

=

θ + π

= θ + ω

=

(7)

弦波

z 幅度所指為正弦波在某一瞬間裡的大小,圖5-6所示為幅度隨時間 變化的情形,在此一圖上是以向量的方式來表示幅度,其中幅度的 長度表示電流或電壓的大小,而向量箭頭所指的方向即表示電壓之 極性或電流的流向。

圖5-6 正弦波之幅度

(8)

弦波

z 最大的幅度稱為峰值,正弦波有兩個峰值,其中一個為正峰值,另一為負 峰值,而正峰值與負峰值的差值稱為峰至峰值 Ip-p,如圖5-7所示。圖5-7(a) 所示為一個幅度為10A的正弦電流,而其峰至峰值Ip-p=20A。圖5-7(b)所示 為一個幅度為Vp=9V的正弦電壓波形,其峰至峰值Vp-p=18V。

圖5-7 峰至峰值(a)Ip=10A,Ip-p=20A及(b)Vp=9V,Vp-p=18V之正弦波

(9)

弦波

z 當直流電流I流過電阻R時,會依P=I2R之速率來發熱而 消耗能量,若一交流電流i(t)流經電阻R,則每一瞬間之 i(t)均在電阻R內以p(t)=i2(t)R之方式來消耗功率。在交 流電一週期T內,電阻所消耗之總能量為:

(5-2)

則此電流i(t)流經電阻R在T秒內平均消耗之功率為:

(5-3)

] J [ Rdt )

t ( i )

t (

w

T

o

2

=

] W [ R ] dt ) t ( T i

[1 Rdt

) t ( T i

P 1 T

0 T 2

0 2

ave =

=

(10)

弦波

z 若有某一直流電流I於T秒內在電阻R中所消耗的功率恰 等於(5-3)式,則此一直流電流I就稱為是交流電流i(t)之 有效值Ieff

(5-4) 或

(5-5) ]

W [ R ] dt ) t ( T i

[1 R

I R I

P T

o eff 2

2 2

ave = = =

] A [ (t)之平均值 i

dt ) t ( T i

I 1 T 2

0 2

eff =

=

(11)

弦波

z 交流電i(t)之有效值是經由三個步驟所計算得到,首先將 瞬間值i(t)加以平方,然後取其平均值,最後再開根號。

因此依其運算過程來命名,有效值又稱為根均方(rms) 值,對正弦波而言其有效值或rms值是等於峰值的0.707 倍,亦即

Vrms=0.707Vp[V] (5-6) 或

Vp=1.414Vrms=Vrms[V] (5-7)

如圖5-8所示。除非有特別註明,否則一般交流電壓或電 流均以rms值來表示。例如一般家用的110V所指即為rms 值,其瞬間最大幅度為110V×1.414=155.54V,在考慮 用電器具之耐壓時,即以此一最大幅度為準。

(12)

弦波

圖5-8 有效值與峰值的關係

(13)

弦波

z 平均值是指交流波形曲線所包含的面積除以其所經過的時間亦即週 期所得到的值。對一完整的正弦波而言,它包含有正半週及負半週 兩部分,這兩部分完全相等,但符號相反,如果在計算平均值時採 用一週期的話,則其平均值必定為零,所以一般以半週來加以考 慮。對一完美的正弦波而言,其平均值與峰值的關係為:

Vave=0.637Vp (5-8)

圖5-9 平均值與峰值的關係

(14)

弦波

z 在一般應用裡很少使用到平均值,但任何一波形其有效 值與平均值之比稱為波形因數(FF),亦即

(5-9)

對一完美的正弦波而言FF=1.11。直流電其有效值與平 均值相等,所以FF=1。由此可知,當波形平坦時,其 FF=1,當波形變為尖凸時其FF會增大,波形愈尖凸,

FF就愈大。此一FF值是專門用來判斷一波形是否為完美 的正弦波。

平均值

= 有效值 FF

(15)

例5-1

z 若有一大小為120V的交流電,其為正弦波,試求其 Vp,Vp-p及Vave

z [解]:因Vrms=120V,所以

Vp =1.414×120V=169.68[V]

Vp-p=2Vp=2×169.68V=339.36[V]

Vave=0.637Vp=0.637×169.68V=108.09[V]

(16)

弦波

z 所謂週期是指一正弦波形完成一週所需要的時間,通常以秒(s)為單 位,並以T來表示。正弦波形的一週是指由零開始增加到最大值,

再降為零,然後再往反方向最大值來變化,到達負最大後再降為 零,即完成一週的工作。

圖5-10 頻率與週期

(17)

弦波

z 頻率是指週期性波動在單位時間裡重覆的次數,以f來 表示,其單位為赫(Hz),1Hz等於每秒一週,頻率與週 期成倒數關係。所謂角頻率ω是以每秒弧度(rad/s)來表 示的頻率關係,它與頻率f的關係為ω=2πf,而它與週 期的關係為ωT=2π,。例如一般家用電力系統其電壓 為110V,頻率為60Hz,意指每秒鐘電器插座端的電壓 變化60週,每一週的週期為

] ms [ 67 . Hz 16

60

T = 1 =

(18)

弦波

圖5-11 110V,60Hz交流電源

(19)

例5-2

若有一正弦波完成2週需要25ms,則在1秒裡它共 有幾週?

z

[解]:完成2週需要25ms,亦即每週需要12.5ms,

因此每秒的週數或頻率為:

] Hz [

ms 80 5

. 12

1 T

f = 1 = =

(20)

例5-3

試求下列各頻率之週期:(a)100MHz,(b)每5秒40週,

(c)500KHz

z [解]:

(a)

(b)40週/5s=8週/s=8Hz (c)

] ns [ MHz 1

100

T = 1 =

] s [ KHz 2

500

T = 1 = μ

(21)

弦波

z 直流與交流最大的不同是交流電裡存在有相角的關係,所謂相角是指兩個 具有相同頻率之正弦波其間的角度關係。以圖5-12的波形來加以說明,圖 5-12(a)所示為兩個具有相同頻率但幅度不一樣的正弦波,其中A的正走向 零點出現在0°,其正峰值是在90°,其負走向零點在180°,負峰值在270°,

整個週波是在360°完成。而B的各走向及峰值出現的角度與A完全相同,因 此A及B兩者稱為同相。但在圖5-12(b)裡B相對於A向右移了90°,因此這兩 波形稱為異相。此一90°的相移或相角表示A領先B 90°或B落後或滯後A 90°。通常領先或落後的關係是以正斜率部分來比較。由圖5-12(b)可知,A 的正峰值出現比B的正峰值出現早,因此可以說是A領先B或B落後A。

圖5-12 (a)同相,(b)異相

(22)

例5-4

z 圖5-13(a)及(b)裡兩波形的相關係為何?

z [解]:在圖5-13(a)裡兩波形相差90°,其中B的正峰值較A的正峰值 早90°出現,因此B領先A 90°或A滯後B 90°。

在圖5-13(b)裡兩波形相差45°,其中A的正峰值先出現,因此A領先 B 45°或B滯後A 45°。

圖5-13 例5-4之圖

(23)

方波

z 方波是一週期波,其正及負峰值 存在的時間長度一樣,而兩者是 交互出現,如圖5-14所示。對一 方波而言,其峰值、有效值及平 均值三者是相等。方波的一週包 含有兩個部分,其中一個是峰值 為正的正脈波,而另一個是峰值 為負的負脈波,對一完美的方波 而言,其正脈波寬與負脈波寬為 相等。在正弦波裡所存在的各參 數同時也存在於方波,例如以圖 5-14的方波為例,其峰值為Vp 10V,峰至峰值為Vp-p=20V=

2Vp,其頻率為1KHz,而週期為 T=1/f=1ms,也就是指正脈波 寬及負脈波寬均為(1ms/2)=

0.5ms。

圖5-14 方波

(24)

方波

z 工作週期是一個只存在於方波及脈波裡的參數,在正弦 波裡並不需要考慮工作週期。所謂工作週期是指脈波寬 度與週期之比,一般是以百分數來表示,亦即

(5-10)

對完美方波(圖5-14所示者)而言,工作週期必定為50%,

若工作週期少於50%,則它就被歸納為後述的脈波類。

% 100 (%) = ×

週期 工作週期 脈波寬度

(25)

方波

z 對一完美方波而言,其峰值、平均值及有效值是相等,

但此一關係只出現在如圖5-14所示的方波,也就是正負 兩半週是相對於零點來變化,而且是以半週來考慮平均 值的情形。實際上對一方波而言,其平均值可以用下式 來計算:

平均值=基線+(工作週期×峰至峰值) (5-11) 所謂基線是指方波存在的最小值,以圖5-14的方波為 例,其基線為-10V。

若利用(5-11)式來計算圖5-14方波的平均值,則 Vave=基線+(工作週期×峰至峰值)

=-10V+(50%×20V)=-10V+10V=0[V]

亦即是指相對於零點來變化 的完美方波其平均值為零

(26)

方波

z 方波不一定是相對於零點來變化,如圖5-15所示方波是由2V變化到 18V,亦即是指其基線是在2V的位置,而其Vp-p=16V,因此對此 一波形而言,其平均值為:

Vave=基線+(工作週期×峰至峰值)=2V+(0.5×16V)=10[V]

圖5-15 不相對於零點來變化的方波

(27)

方波

z 理想方波,是指當它由正峰值轉變到負峰值或者由負峰 值轉變到正峰值,都是在瞬間進行而沒有任何延誤。

圖5-16 理想方波變化

(28)

方波

z 實際上當方波由負峰值轉變到 正峰值,亦即作正邊緣或領先 緣的變化工作時,不可能在瞬 間裡完成,而是必須要經過一 段所謂的上升時間(TR)才可能完 成。相同地,當它由正峰值轉 變到負峰值,亦即作負邊緣或 拖曳緣的變化工作時,也需要 經過一段所謂的下降時間(TF)才 能完成。上升時間是指由全幅 度10%上升至90%所需要的時 間;而下降時間是指由全幅度

90%下降到10%所需要的時間。 圖5-17 上升及下降時間的定義

(29)

方波

z 對實際方波而言,很難以確定它的寬度,因此必須訂出 一寬度測量的標準,通常是以全幅度50%的寬度視為是 方波的寬度。

圖5-18 方波之寬度

(30)

脈波

z 脈波亦稱為矩形波,與方波很相似,它也是一種在兩個固定值之間 作交換的週期波。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在脈波裡這兩個固定值所存 在的時間不一定是相等,如圖5-19所示。在圖5-19(a)裡正值所存在 的時間較負值所存在的時間為短,它稱為正脈波。而圖5 -19(b)則 相反,其負值所存在的時間較短,它稱為負脈波。

圖5-19 (a)正脈波,(b)負脈波

(31)

脈波

z 某些在正弦波及方波所用到的參數在脈波裡必須要修改,例如正弦波及方 波裡的頻率,對脈波而言必須改稱為脈波重覆頻率(PRF),在正弦波及方 波裡頻率的倒數為週期,但在脈波裡,脈波重覆頻率的倒數稱為脈波重覆 時間(PRT)。

z 以圖5-20的脈波為例,它是一個頻率為1KHz,脈波寬度為1μs而幅度為5V 的脈波,頻率為1KHz則表示此一脈波每1ms(1/1000Hz)重覆一次,也就是 兩個領先緣之間相隔1ms或可說其PRT=1ms,在此一例子裡其脈寬只有 1μs,也就是指兩脈波相隔了999μs,在此段時間裡沒有任何訊號的存在。

(32)

脈波

z 脈波的工作週期之定義與方波相同,也就是脈波寬度與 脈波重覆時間,PRT,之比。對圖5-20的例子而言,

也就是指脈波只佔了整個週期的0.1%。

z 脈波平均值的計算與方波者相似,對圖5-20而言,

Vave=基線+(工作週期×峰至峰值)

=0V+(0.001×5V)=0V+5mV=5[mV]

% 1 . 0

% ms 100

1 s

% 1 100

(%) μ × =

=

×

= 脈波重覆時間 工作週期 脈波寬度

(33)

例5-5

z 有一脈波,其峰值為20kV,脈波寬度為1μs,基線電壓 為0V,PRF=3300脈波/秒,試求其工作週期及平均值。

z [解]:

因 所以

Vave=基線+(工作週期×峰至峰值)

=0+(0.33%×20kV)=66[V]

% PRT ×100

= 脈波寬度 工作週期

] s [ / 303

3300 1 PRF

PRT = 1 = = μ

秒 脈波

% 33 . 0

% 100 )

10 3

. 3 (

% s 100

303 s

1 3

=

×

×

= μ ×

= μ

工作週期

(34)

三角波

z 三角波是由兩個時間 變化率相似的斜坡所 合成,但一個往正方 向來變,而另一個則 往負方向來變。

z 三角波的頻率、週期 之定義與正弦波及方 波者相似,但對三角 波而言,其平均值為 峰值的50.5%,而有 效值為峰值的

62.4%。

圖5-21 三角波

(35)

鋸齒波

z 鋸齒波與三角波很相似,但它其中的一個斜坡之斜率為 無限大。

圖5-22 鋸齒波(a)正斜坡,(b)負斜坡

(36)

其他波形

(37)

交流運算之數學關係

正弦波的變化過程可用一長度固定之旋轉向量在縱軸之投影來表示。

圖5-24 正弦波與旋轉向量之關係

(38)

相量

z

如圖 5-24所示,長度H的半徑以一定的速率(即

正弦波的角頻率)反時針轉動,它在各位置的垂

直分量恰巧等於正弦波在該位置之幅度,此H可

代表一正弦波電壓或電流之峰值。此一表示正

弦波之旋轉向量稱為相量,相量常以位置在t=0

時之旋轉向量表示,此向量與水平軸之夾角即

為該正弦波的相角。若角度由水平軸反時針方

向起算得到,則相角為正值,否則為負值。相

量具有空間向量之性質,可用於相同頻率正弦

波之加減;在交流電路中,相量之大小通常代

表該正弦波之有效值

(39)

相量

z

v(t)=50cos(ωt+60°)[V] (5-12) 的正弦波,若以相量方式來表示,則可以表示 為

(5-13) 在此一表示法裡並不存在有頻率的項目,因此 在利用此一表示法時,頻率必須要另外說明。

z

(5-13)式的表示方法是一種所謂的複數表示法,

複數是一個包括有兩個部分的數,其中一部分 稱為實部,而另一部分稱為虛部。

] V [ 60 50

V = ∠

o

(40)

複數

z 一般常用的數例如5、2.3或π等,稱為是實數,任何實 數其平方根必定為正實數,但有某些數其平方根卻為負 實數,此類數即稱為虛數,通常一虛數是以j的符號來 表示,其中 。因為j2=-1,故1/j=-j。

z 任何一複數均可表示為:

Z=x+jy

其中x表示Z的實數部並以Re(Z)來表示,而jy表示Z的 虛數部,並以Im(Z)來表示,因此一複數也可以表示 為:

Z=Re(Z)+Im(Z) 1

j = −

(41)

複數

z 相對於任何一複數均有一共軛存在,對 Z=x+jy

的複數而言,它的共軛為 Z*=x-jy

當兩複數互為共軛時,它們的實部與虛部的絕對值是相 等,但虛數的符號是相反。

z 任何一複數與其共軛的乘積必定為一實數,例如將Z與 Z*相乘可得:

z 通常ZZ*是以 來表示,它代表Z的絕對平方值,因此

的絕對值為 。

2 2

2 2 2

2 2 2

2 2 2

*

y x

y ) 1 (

x y

j x

y j jxy jxy

x ) jy x

)(

jy x

(

+

=

=

=

+

=

+

ZZ =

Z 2

Z x2 + y2

(42)

複數

z 任何一複數都可用複數平面上的任何一點來表示。複數 平面實際上就是一個如圖5-25所示的x-y平面,但其水平 軸,亦即一般所謂的x軸是以Re(Z)來表示其座標;而垂 直軸,亦即一般所謂的y軸是以Im(Z)來表示其座標。

圖5-25 複數平面

(43)

複數

z 任一複數是以存在於複數平面上的一個點來表示,此一 代表複數的點其座標的表示方式有三種,分別為:

(1)直角座標表示法:Z=x+jy (5-18) (2)極坐標表示法:Z=r(cosθ+jsinθ) (5-19) (3)指數表示法:Z=re =r (5-20)

其中x及y分別表示該點的水平軸(實數軸)及垂直軸(虛數 軸)的坐標,而r表示複數的絕對值,它可表示為:

(5-21)

z θ表示複數相量與實數軸之間的夾角,大小可表示為:

θ=tan-1(y/x)

同時由(5-18)、(5-19)及(5-20)式的關係可知:

z x=rcosθ及y=rsinθ

複數雖然有各種不同的表示方法,但它們之間可以互換 θ

2

2 y

x r = +

(44)

複數

z 複數可以進行加減乘除等不同的運算,但必須要遵守一 些規則,通常在進行加減運算時是採用直角座標型式,

將其實數部分及其虛數部分分開處理。

z 在進行乘及除的運算時也可以利用直角座標型式來進行 但比較麻煩,若採用指數型式就簡單多,如在相乘時

相除時

z 在相乘時絕對值相乘而角度相加,在相除時絕對值相除

) (

j 2 1 j

2 j

1 2

1

2 1 2

1)(r e ) r r e

e r ( ) )(

(Z Z = θ θ = θ +θ

2 1

2 1 2

2 1

1 )(r ) r r

r

( ∠θ ∠θ = ∠θ + θ

) (

j 1 2 j

1 j 2 1

2 2 1

2

2 e

r r e

r e

r θ θ

θ

θ =

Z =

Z 2 1

1 2 1

1

2 2

r r r

r = θ θ θ

θ

(45)

複數

z 當一正弦波其表示式為v(t)=Vocos(ωt+θ)時,則其相量 表示法可寫為V=Voe。相反的假如一相量為已知時,

將此一相量與ejωt相乘然後取其實數部分即可得正弦波 的表示式。也就是指當Voe已知時,可進行以下之運算 工作:

Re(Voeejωt)=Re(Voej(ωt+θ))

=Re{Vo[cos(ωt+θ)+jsin(ωt+θ)]}

=Vocos(ωt+θ)

(46)

正弦波型式

z 任何一正弦訊號都可以用兩種方式中的任何一種來表示,

時域型式→v(t)=Vocos(ωt+θ)以示波器來觀察

相量型式或頻域型式→ V(ω)=Voe以頻譜分析儀來觀察

z 在交流電路裡,使用相量的主要原因是使計算處理的過程簡單化,

因為相量的運算只需要用到簡單的加減乘除,若以時域型式來加以 運算,則必須要使用到較為複雜的三角函數轉換關係,

圖5-26 1KHz正弦波的波形(a)時域,(b)頻域

(47)

例5-6

z 今有兩交流電源其值分別為:

v1(t)=15cos(377t+45°)[V]及v2(t)=15cos(377t+15°)[V]

若兩者串聯在一起,則總電壓為多少?

z [解]:首先考慮時域的解法,展開這兩電壓可得:

v1(t)=15cos(377t+45°)V

=[15cos45°cos377t-15sin45°sin377t][V]

v2(t)=15cos(377t+15°)V

=[15cos15°cos377t-15sin15°sin377t][V]

將兩者相加,可得

vT(t)=v1(t)+v2(t)=15(1.673cos377t-0.966sin377t)

=15[1.932cos(377t+30°)][V]

=29.98cos(377t+30°)[V]

(48)

例5-6(續)

z

若以相量方式來處理,則其過程會簡化得多,

首先將兩電壓寫成為相量型式 V

1

=15e

j4.5

=14.49+j3.88[V]

V

2

=15e

j1.5

=10.61+j10.61[V]

然後使兩者相加,可得

V

T

=V

1

+V

2

=25.10+j14.49=29.98e

j30

[V]

再將它轉變回時域可得

v

T

(t)=29.98cos(377t+30°)[V]

(49)

阻抗

z 在直流電路裡當有一電壓跨於電阻器的兩端時,將產生 一流過電阻器的電流,此一電壓與電流的比值稱為電 阻。此一關係也存在於交流電路裡,也就是指任何一電 路元件當有一交流電壓跨於其間時,將會產生一交流電 流。如同直流的情形一樣,此一交流電壓與交流電流也 存在有一比例關係,但因交流電壓及交流電流都具有複 數的形態,因此它們的比值也是以複數的形態存在。此 一以複數形態來存在的比值稱為複數電阻,但一般稱之 為阻抗)。因此對任何一電路而言,其阻抗,Z,被定義 為跨於此一電路的相量電壓(V)與流過於其間的相量電 流I之比值,亦即

(5-26)

]

= I Z V

(50)

阻抗

z 交流有兩種表示法,分別是時域表示法以及頻域或相量 表示法。對時域表示法而言,設其電壓及電流分別為:

v(t)=Vpsin(ωt+α)[V] 及 i(t)=Ipsin(ωt+β)[A]

其相對應的相量可以表示為:

V=Vp∠α[V] 及 I=Ip∠β[A]

由(5-26)式的關係可得:

(5-27)

其中⎜Z⎜=Vp/Ip為阻抗的絕對值,而θ為阻抗的相角。在 此要特別強調的是,阻抗是一個由兩個複數V及I的比值 而得到的複數,不是一個相量,其性質與Vp∠α及Ip∠β 不同,其並不代表相對的正弦時域函數,但電壓Vp∠α 及電流I ∠β則分別代表相對的正弦時域函數。

] [ Z

I Z V I

Z V

p

p = α β = θ Ω

β

α

=

=

(51)

阻抗

z 阻抗一詞可以說是電阻與電抗之組合,也 就是指阻抗是由實數的交流電阻R(ω)以及 虛數的電抗X(ω)所組成,即

Z(ω)=R(ω)+jX(ω)[Ω] (5-28)

z 阻抗及電抗如同電阻一樣單位為歐姆[Ω]。

z 電抗是儲能元件受頻率影響所形成類似電

阻的電路元件。電感器所形成的電抗稱為

感抗,電容器所形成的電抗稱為容抗。

(52)

阻抗

z 阻抗的大小及相角可以表示為:

其中R=⎜Z⎜=cosθ[Ω]及X=⎜Z⎜=sinθ[Ω]

圖5-27阻抗相圖 ]

[ X R

Z = 2 + 2 Ω

R tan1 X

= θ

(53)

阻抗

z 對電阻而言,其i-v關係為v=iR,若寫成相量則V=IR,

因此電阻所對應的阻抗為:ZR=R[Ω]

z 對電容而言其i-v關係為:

由相量的運算可知dV/dt=jωV,因此I=jωCV[A]

因此電容器的阻抗可以表示為:

其中容抗XC

] A dt [ Cdv dt

i = dq =

] [ jX C 90

1 C

j C

j 1 I

V

C

C = Ω

= ω ω

=

= ω

= o

Z

] C[

XC 1 Ω

− ω

=

(54)

阻抗

z 對電感器而言,其i-v關係為:

由相量的運算可知di/dt=jωI,因此 V=jωLI[V]

因此電感器的阻抗可以表示為:

(5-41) 其感抗為:

XL=ωL[Ω] (5-42)

] V dt [ L di v =

] [ jX 90

L L

j L

L = = ω = ω o = Ω

I Z V

(55)

阻抗

z 對電阻器而言其角度為零,且與頻率無關。

z 對純電容器而言,其相角為-90°相角,說明了在電容 器裡電壓落後電流90°。電容器的阻抗隨著頻率來變,

在直流時電容器的阻抗為無限大,亦即在直流時電容器 被視為是開路,此一阻抗隨著頻率的增加而減少,當頻 率為無限大時,電容器的阻抗將變為零,就是指在高頻 時電容器近似為短路。

z 純電感器的阻抗與純電容器者相反,其相角為90°,就 是說在電感器裡電壓領先電流90° 。當頻率為零,亦即 直流時電感器的阻抗為零,視同為短路, 電感器的阻抗 隨頻率的增加而上升,當頻率為無限大時,電感器的阻 抗為無限大,視同為開路。

(56)

阻抗

z 因為R、L及C都是正值,所以感抗是正值,而容抗為負 值。

z 對阻抗Z=R+jX而言,X=0時阻抗是純電阻性;X>0時 阻抗是電感性;X<0時阻抗是電容性。

z 阻抗的倒數為導納,它可以表示為:

(5-44)

導納如同阻抗一般包含有兩部分,其中實數部G稱為交 流電導,虛數部分B稱為電納,導納及電納的單位與電 導相同是為西門子(S)。

] S [ jB 1 G

+

=

= Z Y

(57)

阻抗

z 電阻與電導互為倒數關係,相似的電抗與電納也是互為 倒數關係,也就是指容抗的倒數為容納,即

(5-45) 而感抗的倒數為感納,即

(5-46)

雖然在單個元件裡其G、BL及BC可以直接由R、XL及XC 來求知,但對導納而言其G及B的值並不是單純由R及X 倒數來求得,而必須要經過適當的運算來求知。

] S [ C X j

B 1

C

C = = ω

] S L[ j

1 X

B 1

L

L = = ω

(58)

阻抗

] S X [

R j X X

R R

X R

jX R

jX R

jX R

jX R

1

jX R

jB 1 1 G

2 2

2 2

2 2

− +

= +

+

= −

⋅ −

= +

= + +

=

= Z Y

] S X [

R

G 2 R 2

= + [S]

X R

B 2 X 2 +

= −

(59)

交流電路分析

z 除了運算方法的差異以外,交流電路分析 所用的方法及理論與直流電路完全相似。

在直流電路裡所用的只是純數的演算,因

此只需考慮其大小而已,但在交流電路裡

是採用相量亦即複數的演算法,因此除了

大小以外,還必須要考慮其相角關係。

(60)

交流電路分析

z 對串聯RL電路而言阻抗可表示為:

Z=R+jωL=|Z|∠θ[Ω]

其絕對值及相角分別為:

及 因為是串聯,所以

V=ZI=(R+jωL)I=RI+jωLI=VR+VL[V]

z 當外加電壓加入後,在電路裡產生兩個電壓分量,其一 是跨於電阻器兩端的電壓VR,而另一為跨於電感器兩端 的電壓VL,兩者之和等於外加電壓V。I表示流過電路的 電流,此一電流I與VR同相,但與VL相差90°,且VL領先 I,總電壓V將領先I某一角度θ,此一θ角是存在於0°到 90°之間,其值是由電阻、電感以及電源的頻率而定。

] [ ) L (

R2 + ω 2 Ω Z =

R tan 1 ωL

=

θ

(61)

交流電路分析

z 圖5-29 RL串聯電路阻抗 與各分量的關係

圖5-30 RL串聯電路的電流 及各電壓之關係

(62)

交流電路分析

z 在RL並聯電路,因為電阻器與電感器為並聯且與一電 流源並聯,因此可求知各電流量分別為:

z 此一電路的阻抗為:

其中θ=tan-1(R/ωL)

RL並聯電路

] A R [

IR = V [A]

L j IL V

= ω )[A]

L j

1 R

( 1 V I

I

I R L

+ ω

= +

=

] ) [

L j / 1 ( ) R / 1 (

1 = θ Ω ω

= +

= Z

I Z V

(63)

交流電路分析

z 在並聯電路裡跨於每一 元件的電壓相等,所以 以電壓來作為參考軸,

電壓與流過電阻的電流 同相,但領先流過電感 的電流90°,同時它也領 先電路的總電流一θ角。

此一總電流等於流過電 阻器的電流及流過電感 器的電流之相量和。

圖5-32 RL並聯電路之 電流-電壓關係

(64)

交流電路分析

z RC串聯電路的阻抗可以表示為:

其中

圖5-33 RC串聯電路

] [ C)

( 1 C R

j

R 1 2 2θ Ω

+ ω ω =

+ Z =

RC) ( 1

tan 1

ω

=

θ

(65)

交流電路分析

z RC串聯電路的關係與 RL串聯電路者相反,

在此一電路裡若以電 流來作為參考軸,則 總電壓落後電流一θ 角。電流與跨於電阻 器的電壓是同相,但 領先跨於電容器的電 壓90°。

圖5-34 RC串聯電路之電流-電壓關係

(66)

交流電路分析

z RC並聯電路的阻抗為

其中θ=tan-1(ωRC)

圖5-35 RC並聯電路 ] [ )

C ( R)

( 1

1

2 2

Ω θ

ω

+

=

= I Z V

(67)

交流電路分析

z RC並聯電路的電流-電壓關係如圖5-36所示,其中電流I 領先電壓V一θ角。

圖5-36 RC並聯電路的電流-電壓關係

(68)

交流電路分析

z RLC串聯電路的阻抗可以表示為:

圖5-37 RLC串聯電路

] [ C)

L 1 ( j C R

j L 1 j

R = θ Ω

ω ω + ω =

+ ω +

= Z

Z

] [ C) L 1

(

R2 2 Ω

ω ω +

=

Z R

C 1 tan 1 ωL ω

=

θ

(69)

交流電路分析

z RLC串聯電路的阻抗 包含有兩個成分,分 別由電感器及電容器 所產生,因此其電流- 電壓關係是隨著這兩 成份的大小來變,若 ωL>1/ωC則表示電感 性大於電容性,此時 整體電抗是電感性,

因此總電壓會領先電

流一θ角。 圖5-38 當ωL>1/ωC時RLC串聯電路 的電流-電壓關係

(70)

交流電路分析

z 若ωL<1/ωC時,則表示電路為電容性,此時總電壓會落後電流一θ 角。

圖5-39 當ωL<1/ωC時RLC串聯電路的電流-電壓關係

(71)

交流電路分析

z 在RLC串聯電路裡當各元件值均為固定,但外加電壓的 頻率為可變時,電抗將隨著頻率來變化,在低頻部分容 抗較感抗為大,此時電路屬於電容性。隨著頻率的增加 容抗會減少,但感抗會增加,到達某一特定頻率時,容 抗與感抗相等,此時阻抗將變成為純電阻性,當此情形 發生時,電路稱之諧振。當頻率高於諧振頻率時,感抗 將大於容抗使電路轉變為電感性。

z 使諧振發生的頻率稱為是諧振頻率,此一頻率可以表示 為:

] 或 s / rad LC [

1

o =

ω [Hz]

LC 2

fo 1

= π

(72)

交流電路分析

z 並聯RLC諧振電路的導納可以表示為:

此一電路的諧振頻率與串聯RLC電路相似。

圖5-40 並聯RLC諧振電路

] S L)[

C 1 ( j L G

j C 1 j

G = + ω ω

+ ω ω

+

= Y

(73)

例5-7

z 有一負載跨於其上的電壓為10cos(120πt+12°)V及流過 其間的電流為2.5cos(120πt-37°)A,試求此一負載的電 抗為多少?

z [解]:由正弦波與相量的轉變關係可知負載電壓及負載 電流可以分別表示為:

因此負載的阻抗為:

故電抗為3.02Ω並具有電感性。

] V [ 37 5

. 2 12

10∠ o = ∠ − o

= I

V

] [ 02 . 3 j 62 . 2 ]

[ 49 37 4

5 . 2

12

10 = ∠ Ω = + Ω

= ∠

= o o o

I Z V

(74)

例5-8

z 有一RC串聯電路其電阻為10Ω,電容為0.01μF,試求在何頻率下流 過此一電路的電流與跨於其間的電壓之相差為12.5°?

z [解]:對一RC電路而言,其電流與電壓間之相差為:

因此

5o

. RC 12

tan 1 1 =

ω

=

θ

5o

. 12 RC1 = tan

ω

] s / rad [ 10 51 . 5 4

. 12 tan 10

10

1 7

8 = ×

×

= ×

ω o

(75)

例5-9

z 有一RLC串聯電路,其中R=10Ω,L=2μH及C=10nF,試 求此一電路的諧振頻率為多少?

z [解]:

sec]

/ rad [ 10 071

. nF 7

10 H

2

1 LC

1 6

o = ×

×

= μ

= ω

] kHz [

2 1125

sec /

rad 10

071 .

7 f 2

6 o

o =

π

= × π

= ω

(76)

例5-10

z 當一個50Ω的電阻器與一個470μF的電容器作並聯組合 時,在ω=377rad/s時,此一組合的阻抗為多少?

z [解]:當R與C並聯時,其阻抗為:

因此當ω=377rad/s時,

] CR [

j 1

Z R Ω

ω

= +

] [ 57 . 75 629

. 5 0

. 78 1

443 j

50 )

86 . 8 j 1 )(

86 . 8 j 1 (

) 86 . 8 j 1 ( 50

86 . 8 j 1

50 )

F 470 )(

50 )(

s / rad 377 (

j 1 Z 50

Ω

− + =

= −

− +

= −

= + μ

Ω

= +

(77)

例5-11

z 今有一RLC串聯電路,其電路元件參數為R=3Ω,ωL=6Ω,1/ωC

=2Ω,所用的電源為V=10∠0o,試求電流I及跨於每一元件的電 壓。

z [解]:此一電路的阻抗為:

Z=R+j[ωL-(1/ωC)]=3+j[6-2]=(3+j4)[Ω]=5∠53.1o[Ω]

流過電路的電流為:

跨於各元件的電壓為:

VR=IR=(2∠-53.1o)(3)=6∠-53.1o[V]

VL=IZL=(2∠-53.1o)(6∠90o)=12∠36.9o[V]

VC=IZC=(2∠-53.1o)(2∠-90o)=4∠-143.1o[V]

] A [ 1 . 53 1 2

. 53 5

0 10 Z

I V o o

o =

=

=

(78)

串並聯電路(例5-11)

z 試求流於圖5-41電路裡的is

圖5-41

[解] :此一電路的工作頻率為:ω=100 rad/s,電源的相角為0°,因此 電源可表示為Vs=10V,在此一頻率之下電容器的阻抗為:

] [ 100 10 j

100 100

1 C

j ) 1 (

ZC 6 = Ω

×

= ×

= ω

ω

(79)

串並聯電路(例5-11續)

因此電路可以改用圖5-42的相量表示法來表示。

圖5-42 以相量來表示的電路 首先求Z2及Z3的並聯值可得:

] [ 80 j 57 40

. 26 6

. 223

90 10

2

100 j 200

10 2

j

o o 4

4

3 2

3 2 3

2

Ω

=

= ×

×

=

= +

Z Z

Z Z Z

Z

(80)

串並聯電路(例5-11續)

因此電路的總阻抗為

由此可知電流Is為:

若以正弦方式來表示即為:

is(t)=0.083cos(100t+41.6°)[A]

] [ 80 j 90 80

j 40 50

) ( 2 3

1 + = + = Ω

= Z Z Z Z

] A [ 6 . 41 083

. 6 0

. 41 120

0 10 80

j 90

10 o

o o

S =

=

= I

(81)

節點電壓分析法(例5-13)

z 試求圖5-43電路a點的節點電壓v(t)。

圖5-43 例5-13的電路

z [解]:由圖上可知此一電路的工作頻率為:ω=6 rad/s。

因此(1/3)H電感及(1/6)F電容所對應的感抗及容抗分別為 j2Ω及-j1Ω,因此圖5-43的電路可以改用圖5-4的相量表 示法來表示。

(82)

節點電壓分析法(例5-13續)

圖5-44 以相量來表示的電路 對a點應用KCL可得:I1+I2+I3=0

其中

] A 2 [

j

0 4 I V

o 1

= − [A]

1 j I2 V

= − [A]

2 I3 = V

(83)

節點電壓分析法(例5-13續)

因此

(1-2+j1)V=4

因此a點的節點電壓v(t)

v(t)=2.83sin(6t-135o)[V]

2 0 V 1

j V 2

j

0 4

V o

=

+

+

] V [ 135 83

. 135 2

2 4 1

j 1

V 4 o = ∠ − o

= ∠ +

= −

(84)

節點電壓分析法(例5-14)

z 試以節點電壓法來求流過圖5-45電路bd分支的電流。

圖5-45 例5-14的電路

z [解]:首先要求知電路所有的獨立節點,由圖可知電路 共有兩節點,但其中d點為接地點,因此只需考慮b點。

對b點使用KCL可得:

0 I

I I

Ib = 1 + 2 + 3 =

(85)

節點電壓分析法(例5-14續)

其中

因此

] A Z [

V V

Z V I V

] A Z [

V Z

0 V

Z V I V

] A Z [

V V

Z V I V

bc 2 b

bc c b

3

bd b

bd b

bd d b

2

ab 1 b

ab a b

1

= −

= −

− =

− =

=

= −

= −

bc 2 ab

1 bc

bd ab

b

bc 2 b

bd b ab

1 b

Z V Z

) V Z

1 Z

1 Z

( 1 V

Z 0 V V

Z V Z

V V

+

= +

+

− = +

− +

(86)

節點電壓分析法(例5-14續)

將各參數代入可得

因此流過bd分支的電流為

] V 1 [

j 1

60 10

1 j 1

0 ) 10

1 j 1

1 2

j 1

1 1

j 1 ( 1 V

o o

b

− + ∠

+

= ∠ + −

+ + +

] V 45 [

2

60 10

45 2

0 )] 10

2 j1 2

(1 5)

j2 5

(1 2)

j1 2

[(1

V o

o

o o

b

+

= +

+

+

] V [ 6 . 11 8

. 4 10

. 18 263

. 1

30 65

.

V 13 o o

o

b =

=

] A [ 75 82

. 5 4

. 63 5

6 . 11 8

.

I 10 o o

o

b = ∠ −

= ∠

(87)

網目電流分析法(例5-15)

z 試求圖5-46電路的電流i1(t)及i2(t)。

圖5-46 例5-15的電路

z [解]:電路電源的角頻率為ω=2rad/s,因此電路裡各個電感器及電 容器所對應的感抗及容抗分別為

L1=1H所對應的感抗為XL1=ωL1=2×1=2[Ω]

L2=(1/2)H所對應的感抗為XL2=ωL1=2×(1/2)=1[Ω]

C1=(1/4)F所對應的容抗為

] [ 2 4)

(1 2

1 C

X 1

1 1

C = Ω

× ω =

=

(88)

網目電流分析法(例5-15續)

因此所得到的相量電路如圖5-47所示。

圖5-47 以相量來表示的電路 對兩迴路使用KVL可得:

(4+j2)I1-I2=18∠0o

-I1+(2-j1)I2=0

(89)

網目電流分析法(例5-15續)

利用克拉瑪(Cramer)法則,可得:

由此可知電路的電流i1(t)及i2(t)分別為:

i1(t)=4.47sin(2t-26.6o)[A]及i2(t)=2sin2t[A]

] A [ 6 . 26 47

. 4 )

1 j 2 ( 1

1 )

2 j 4 (

) 1 j 2 ( 0

1 0

18

I o

o

1 =

+

=

] A [ 0 2 ) 1 j 2 ( 1

1 )

2 j 4 (

0 1

0 18 )

2 j 4 (

I o

o

2 =

+

+

=

(90)

網目電流分析法(例5-16)

z 試以網目電流分析法來求圖5-48電路的輸出電壓Vo

圖5-48 例5-16的電路

z [解]:對兩迴路使用KVL可得:

I1-(1-j)I2=10∠20o

-(1-j)I1+(2+j)I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ve vector)」,記做k,其大小就是波的相位 常數k,其方向就是波的傳播方向。它的三個座標

在 Riemann 映射定理中指出, 任意兩個邊界多於一點的單連通域是全純等價的, 即存在 雙方 單值 (即單葉) 的全純映射, 將一個映為另一個。

下圖一是測量 1994 年發生於洛杉磯的 Northridge 地震所得 到的圖形。任意給定一個時間 t ,從圖上可看出此時間所對

對於給定的一個 x 值,經過某一對應方式後得到「唯一」的 y 值,這種對應方式我們稱 為函數,其中 x 是自變數,y 是應變數。. 而在表

疊對(overlay)的方式是指兩層的定位與相互考量的 x 和 y 方向,如果所有的疊對 層在晶圓上沒有偏移,亦即代表 overlay value=0 ,通常 overlay =0 是目標值。而 overlay

而在利用 Autocloning 的方法,製作成金字塔形狀的抗反射 結構方面。分成非次波長結構和次波長結構來加以討論。在非次波長 結構時,我們使用

模擬內含鋼筋(#6)混凝土不同位置之電磁波反射訊號,其模擬方 式如圖 5-28

再以超音波檢測技術之直接傳遞法如圖 4-14、4-15 進行波速之 量測,其程序是將發射端探頭固定於長梁試體之 15cm*15cm 一 端,接收端探頭置於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