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 : 海洋環境教育之推展 ( I )Perception Analysis and Concep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Southern Taiwan---The Promo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 : 海洋環境教育之推展 ( I )Perception Analysis and Concep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of Southern Taiwan---The Promo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

Copied!
14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永續發展概念落實於南台灣中小學環境教育之研究 :

海洋環境教育之推展(1/2)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NSC90-2511-S-110-011 執行期間:90 年 8 月 1 日至 91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邱文彥 執行單位: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所) 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十月三十一日

(2)

- 1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海洋包括從海陸交會的潮間帶,到人類不易直接到達的深海地區。在這廣大的海洋 空間裡,除了無生命的海水與地質環境以外,也蘊藏了許多礦產資源與能源資源;形形 色色的海洋生物居住其中,並與它們的棲地周圍環境產生交互作用,為此一空間增添了 許多生氣。 台灣是一個被海洋所環繞的島嶼,島上居民生活理應會與海洋發生相當密切的關 係。然而長久以來,臺灣地區的海洋環境,受到人為「不永續」的利用,人與海洋呈現 的是「對立」而非「親近」的關係;因而對於台灣地區的一般民眾而言,「海洋」已無 法與其生活經驗相互結合,導致與海的關係越來越遠。 在鼓吹「海洋國家」理念的同時,雖然政府當局已著手建立海洋管理機制,並試圖 追求人們與海洋和諧相處;然而使社會大眾與海洋關係變得密切的方法,除了仰賴政府 部門政策的規劃與引領外,更應由環境教育層面著手,建立民眾愛護海洋的理念、態度。 此外,環境教育執行者應將「永續臺灣」的理念,化為地區性行動,使在地的海洋環境 「不永續」因子,得以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願景。 近年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對於支持永續發展之相關研究不遺餘力,「永續台 灣」之概念已經初具架構。然而此一研究成果如何落實於本土,允宜進一步研究。本研 究係以「永續發展」的全球思考,化為在地的行動;藉由「環境教育」的實施,將永續 台灣之理念融入海洋環境課程教學之中,並以南台灣為實踐範疇,以期落實在地海洋環 境的永續發展。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從環境教育的角度來看此一以「海洋」為主體的教育,其實施的具體目標在於:藉 由教育的實施,協助民眾或社會團體 1.認知到海洋環境的重要性; 2.獲得海洋環境的相關知識; 3.改變對於海洋環境的主流環境典範與價值觀,培養愛護海洋環境的態度; 4.具有解決生活中遭遇或產生有關海洋環境問題的技能; 5.評估人類活動對於海洋環境的影響;

(3)

6.運用他們的知識與技能,參與愛護海洋環境的工作。 而當前環境教育的執行與實施,主要著重在制式教育體系,且在制式教育體系實施 環境教育,對於環境教育的落實具有相當助益,故本子計畫主要乃針對中、小學階段制 式教育體系,進行調查與研究。而為了將永續台灣理念落實為地方性的行動,故本研究 乃以南台灣地區為主要進行調查的範圍。 因此本子計畫第一年執行之具體主要研究目的,除試圖瞭解南台灣地區教師對於海 洋環境與永續發展相關意念之外,並針對現行教科書進行分析,以瞭解現行教科書中, 與海洋環境相關的內容及概念之比重。 二、試圖解答之問題 為達成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研究選擇中、小學教師作為調查對象,並選擇國民中、 小學階段現行教科書做為分析主體,以試圖解決下列問題: 1.在現行國民中、小學教科書中,對於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相關意念傳遞的比例是多 少? 2.在現行國民小學教科書中,對於南台灣海洋環境相關議題比例是多少? 3.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於海洋環境的相關態度為何? 4.國民中、小學教師對於在課程之中融入海洋環境的相關態度為何?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對於海洋環境與永續發展的態度與意見,以內容 分析法瞭解教科書中所含括之海洋環境教育主題相關資訊,另配合中外相關文獻的分 析,綜合三方面的探討結果,以達成前述的研究目的。 問卷調查範圍,在空間方面以台灣南部地區為主,僅包括嘉義縣市、台南縣市、高 雄縣市、屏東縣市等八縣市地區;研究所稱中小學教師,係指上述八縣市地區公私立高 級中學、國民中學、國民小學合格之編制內教師。 內容分析的範圍,係以九十學年度國民中學、國民小學所使用之教科書為對象。國 民中學部分乃使用國立編譯館版本,國民小學部分因版本開放,故以本研究總計畫主持 人所能蒐集到的教科書版本為主,而無論國民中學或國民小學,所選擇調查之教科書版 本出版年份並未有所限制,但儘量以最新出版之教科書為主。而九年一貫國民教育新課 程並未包含在本研究的分析範圍之中。

(4)

- 3 -第四節、名詞界說 一、海洋科學:即對於海洋本身、海洋所含生物、海洋與地球本身、海洋與大氣介面的 科學研究與應用(陳鎮東、鍾玉嘉,1989)。傳統上多將海洋科學區分成海洋生物、 海洋化學、海洋物理、海洋地質等四大部門。然而隨著人們對於海洋使用的層面日 益增加,當今海洋科學研究範圍擴及到人文、社會、環境保育以及相關法律等層面。 二、海洋環境教育:本研究所稱海洋環境教育,特指針對一般中小學學生、所進行,以 海洋科學為主題的環境教育活動。此一教學活動的目標,乃是培養活動參與者發展 知識、技能、情意三方面的素養,使其個人在面對有關海洋環境相關議題時,能做 出明智的決策,採取適切的行動,以解決目前的海洋環境問題。藉由海洋環境教育 的實施,除使個人獲得海洋環境相關知識(個人需求)外,並使個人能處理與海洋 環境相關的社會議題、認識海洋科學相關職業的性質與內容(生涯規劃),對於有 意從事海洋環境相關學術研究的個人,亦能夠完成其學術準備。 三、知識:知識是指可自不同層面、運用不同方式所獲得,關於科學的事實、概念、原 理、法則、理論與模組。科學學習強調知識的獲得與理解,在個體能將所獲得的知 識,加以內化,形成本身的科學意念(idea),才能自己理解科學的知識(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本研究主要關切重點在於海洋環境教育活動參與者對於海 洋環境方面知識的獲得情形。 四、對科學的態度:態度是個人對於其周遭人、事、物,依據其本身的認知所做出的判 斷、情緒傾向與行為傾向。與科學有關的態度,主要可以區分成「科學的態度」 (scientific attitudes)與「對科學的態度」(attitudes toward science)。前者偏向在認 知,常是我們對於學生的期盼與學習科學的基本條件;後者偏向在情意,常是促成 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契機(蘇懿生、黃台珠,1998;1999)。本研究所稱「對科學 的態度」,乃是活動參與者參與海洋科學教育活動之後,對於其學習科學課程的滿 意度、對科學家的態度、對科學本質的瞭解等(Fraser, 1977)層面對之於科學的態 度。

(5)

第二章、文獻探討

環境教育實施的最終目的,乃希望透過教育方式,使這一代與下一代的地球居民 們,能夠「可持續」地利用有限資源,來維繫這一代人的幸福,且創造下一代人的福祉。 而教育的實施形式,包含經由制式教育體系,以及非制式教育體系等兩種方式。 為更進一步瞭解瞭解環境教育與海洋環境永續發展之關係,有關文獻探討部分,分 別從 1. 當前海洋資源議題與環境教育介入的影響;2.永續發展的基本概念;3.制式體系 的環境教育課程編制;4.海洋環境教育的內涵架構等四個層面進行文獻回顧。 第一節、當前海洋資源議題與環境教育介入的影響 一、海洋資源的面臨困境 人們對於台灣地區海洋資源經營與保育影響甚大。目前臺灣地區海洋資源直接或間 接受到人類活動頻繁,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本地區海洋資源開發與保 育受到重大的威脅。 海洋資源的不當利用,乃是造成台灣海洋資源匱乏的直接主因;大量使用海洋資源 的結果,使得海洋資源蘊藏量有日益匱乏的現象發生;地區性漁獲物體積與數量的減 少,更是臺灣海域「過漁」的警訊之一;而漁民漁獲物的走私,除使本地海洋生物受到 疾病潛在威脅以外,更可能破壞本地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間接影響方面,人為的陸源污 染物流入海洋、事業廢棄物的海洋棄置、以及海域油污染事件的發生等,也影響到海域 環境以及海洋生態的平衡。此外,生態旅遊雖是源於自然環境保護而新興的旅遊事業, 但不當的生態旅遊態度與行為,造成了不同於資源濫用與環境污染外,對於海洋資源開 發與保育方面的另一層面海洋環境問題。 若將影響臺灣地區海洋資源永續經營的因子尺度放大,全球氣候變遷不僅影響沿海 地區環境,對於海洋資源的合理使用、沿海生物棲地環境、年漁獲量等,均有不可預知 的重大影響。 由於海洋面對如此多樣的問題,因此近年來,臺灣地區,甚至是國際社會也開始注 意因為人為活動以及全球氣候變遷所衍生出來的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育問題。「海洋資源 永續經營」、「陸域污染物對於海洋污染與跨國衝擊」、「海洋礦產開發與永續利用」、「海 岸地區整合性管理」等議題,常常成為政府領導部門以及海洋資源利用相關會議所關切 的重點課題。但除以條約或法律等強制性手段達成海洋資源永續經營以外,環境教育的 介入,亦應能有助於此一目標的達成,且是根本性的目標達成。

(6)

- 5 -二、環境教育的意涵與特徵 1977 年 UNESCO(1977)在伯利西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對於環境教育提出了這 樣的說法: 「環境教育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過程中,個人和社會認識他們的環境,以 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成分間的交互作用,得到知識、技能 和價值觀,並能個別地或集體地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國賜(1987)於「環境保護教育理 念架構之規劃報告」中,指出: 「環境教育是以達到改善環境為目標的教育過程。它是一個澄清觀念與形成 價值的教育過程;是為了便於發展人們在瞭解與體認人與其他文化及生 物、物理環境間相互關係時所必須的技能與態度。環境教育也教導人們在 實際面對有關環境品質的課題時,如何作決定,並且發展自我行為的依據 準則。」 國內環境教育學者楊冠政(1997)歸納指出,環境教育具有下列的特徵:1.環境教 育是全民教育。2.環境教育是終身教育。3.環境教育重視環境的整體性。4.環境教育是 價值教育。5.環教教育是科技整合性教育。6.環境教育強調環境行動與問題解決。7.環 境教育是政策導向的教育。8.環境教育重視職業類群人員的教育。 環境教育係透過教育的過程將環境意識、倫理、技能、行為及價值觀讓全民瞭解以 達資源永續利用,維護環境品質及生態穩定的一種教育。雖我國環境教育的研究已有十 多年的歷史,但我國環境品質卻沒有顯著的改善,主要原因是全民對環境概念尤其是環 境永續的觀念尚未徹底落實。最近幾年全球重視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但國民對永續發展的真意未能真正瞭解,而誤以為只要產業、經濟能持續的發展,人民 生活持續的改善,國民所得能持續地增加,大家都樂此不疲,豈不知這種盲目的發展, 耗盡了天然資源,破壞了環境,而導致不永續,此仍因對環境不能充分瞭解,不知環境 有其載荷量,資源有其限量。因此唯有將環境的意識、倫理、技能、行為及價值觀透過 教育讓全民瞭解,才能臻功。而最基本者應從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學生及教師做充分的 教育。為達到此目的,本研究針對中小學學生、老師,甚至將來要從事教育工作的教研 所及碩專班學生,或修教育學程的學生均應給予正確的環境教育。緣此,如何將永續發 展之概念落實於中小學師生的環境教育研究為當前最主要的課題。 第二節、永續發展的基本概念 「永續發展」理念的源起,可說是因為人類對於環境問題與資源匱乏議題所做出 的自我反省;此一反省的結果,並非一蹴可及的獲得,而是在長時間、許多人所共同努 力之下,所構思出來的因應之道。

(7)

回顧「永續發展」的發展歷程,最早應可追溯自 1972 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所召 開的「人類環境會議」。在這個會議裡所發佈的「人類環境宣言」,雖未提及永續發展, 但為官方文件將「永續發展」理念融入其中的首份文件: 「為了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資源… … 必須通過周 密計畫或適當管理加以保護」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人類環境宣言」(引自張坤民編,1997)之後在 1980 年,由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 World wild fund)所共同出版之「世界 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s strategy)報告中,指出了他們所認為的永續發 展: 「在生存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 「世界自然保育方略」 而同年三月在聯合國大會中所提出的另一份報告:「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之中,也做出了永續發展的呼籲: 「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 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在此二份文件之中,官方首度明確地使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而正式將「永續發展」的意義與其運作的模式,以書面方式提出者,應屬 1987 由 聯合國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WCED,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所研提之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本報告又稱為 布倫特藍報告(Brundtland Report)。因為本報告為前挪威首相布倫特藍夫人擔任 WCED 主席時所提出的。本報告認為: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are not separate challenges. Development cannot subsist on a deteriorating environmental resource base: the environment cannot be protected when growth leaves out of account the coasts of

environmental destruction. These problems cause be trusted separately by fragmented institutions and policies. They are linked in a complex system of cause and effect」

Our Common Future. P.37 指出了環境經營理念,應結合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強調只有維持健全的環境,才能支

(8)

- 7

-持長久的經濟發展;也僅有能維持一定生活水準的國家或地區,才能確保環境生態上的 平衡。因此,該報告認為,應針對人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方面問題,進行全面性的系 統評估,而後才能做到永續發展。故在 Brundtland Reports 對於永續發展的定義為:

「Development that meet the need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needs(可持續發展是這樣的一種發展:它 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Our Common Future. P.43 由此一定義可以說明,Brundtland Reports 所希望達成的,是藉由協調人和人之間 對於自然資源利用的矛盾衝突,滿足本世代人需求的同時,又不危及後代人的需求,使 整個系統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

Brundtland Reports 提出之後,WCED 雖然沒有後續的工作計畫,但該報告所提之 永續發展的理念,卻成為 1992 年聯合國「環境及發展會議」(UNCED, U. 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之「廿一世紀議程」(Agenda 21)的主要藍圖。Agenda 21 之全部內容,將永續發展理念規劃成具體的行動方案(Action Plan),作為指導人類 日後「永續發展」的工作指南。 整體而言,此些國際間重要環境文件所指出的永續發展重點,大抵是希望藉由永續 發展,做到: 1.環境的整合(Environmental Integrity):對生態環境加以維護,並且注意環境的容 受力。 2.提高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將外部成本降低,且使用率加以提高,以 在經濟上合乎效率,並在達到平衡的狀況下,創造最大發展。 3.公平(equity)的原則:除提升貧窮落後地區的發展、均衡區域與城鄉之間的生 活水平外,並促進「世間的公平」,最終達到「世代間的公平」、「物種間的公平」, 以及「環境間的公平」。 台灣地區對於永續發展的推動也不餘遺力。民國八十六年,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設置國家永續發展論壇,邀集學者專家,分經 濟、環境與社會三大領域,透過圓桌會議方式,研擬「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草 案)」。該草案建議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如下﹕ 1.世代公平性原則:未來世代能否享有可供永續發展的天然資源,是現今世代的責 任。 2.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平衡考量原則:有效的經濟發展與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都是 一個社會要達成永續的必備要件;我們應以環境影響評估的觀念來規範經濟發

(9)

展,並儘可能以成本效益的原則來規範環境保護的措施。 3.外部成本內部化原則:以污染者付費,產品生命週期責任等原則為基礎,設計經 濟工具,提供誘因,透過市場機能,促成企業與社會自發性的行動,來達成生態 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4.重視科技原則:科學的精神與方法是評估風險,擬定對策的基礎;科技的不斷創 新也是要同時達成環境與發展雙重目標所不可或缺的原動力。 5.系統整合原則:永續發展的各項行動方案都應在整體生態系統的考慮下制定;永 續發展政策的推動亦應在整合各相關政府部門各盡其責的原則下進行。 6.優先預防原則:當發展的行為,因其對環境可能有重大的,不可逆轉的風險,而 與環境的考慮發生無法解決的衝突時,應以環境的考慮為優先。 7.植根社會原則:永續發展的精神要深植社會,必須決策與教化並重,導引國民對 生態與環境的重視,走向永續的消費型態,提昇文化與生活品質,顧及弱勢族群 團體,並追求健全的城鄉均衡發展。 8.廣面參與決策原則:永續發展的決策應在充分與透明的資訊流通,並且匯集社會 各層面期望與智慧的原則下制定。 9.國際化原則:善盡國際社會一份子的責任,借鏡環保先進國家的做法,並將環保 的工作列入外援的重點項目。 「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草案)」對於我國推動永續發展過程之基本原則, 以及為邁向永續發展而需採行的策略方向,提出了具體建議。 然而在「永續性」成為廿一世紀全球的主流典範的同時,永續發展的落實需從地方 行動開始。在追求全球一致的永續發展過程,永續發展規劃者需考量不同階級、性別、 族群等現代社會之中,多重矛盾的後現代多元性,進而將全球思考(Global Thinking) 化成為合乎地區特色之地方行動(Local Action)架構。本研究為將海洋永續發展理念, 化為地區性的行動,故選擇南台灣海洋環境為主題,進行將永續台灣理念,落實至南台 灣地區,正是在全球思維下之地區行動的最好印證。 第三節、制式體系的海洋環境教育課程編制 一、海洋環境課程的實施目的 教育的目的,在於增進人類對於所處生活環境的認知、技能與態度,使人能夠適應 社會,並且能以適當的能力來面對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其實施方式,並不限定在擁 有固定場所、師資與內容的制式教育體系,學校以外的諸多場合,均可以進行不同目的 與內容的教育。這些學校以外的非制式教育,亦是吾人終身學習的重要管道。

(10)

- 9 -環境教育學者認為,教導學習者有關環境的知識,有助於學習者環境行為的改變。 同樣的,以海洋為主題的環境教育主要實施目的,正也是希望藉由教育的方式,增加大 眾的海洋環境知識,改變大眾對於海洋的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進而改善海洋環境品質。 有關「教育」的介入如何影響學習者(學生或社會大眾)行為的研究,部分學者指 出,知識、態度、行動這三者之間並非以線性關係存在。Ramsy 與 Rickson (1976)指出, 知識與態度乃互為因素:知識可以誘發態度的形成,轉而導致獲取更進一步的知識; Hines(1985)指出,環境問題與環境行動的知識,涉及到各種不同的環境行為;環境行為 則受到十多種不同變項的決定或影響。Hines、Hungerford 與 Tomera (1986-87)基於環境 行為變項的後設分析(meta-analysis)而建立出新的環境行為模式。該模式如態度 圖一所示: 控制觀 個人的責任感 行動技能 行動策略的知識 問題的知識 個性因素 意圖行動 情況因素 負責任的 環境行為 圖一、環境行為變項模式(引自 Hines、Hungerford 與 Tomera (1986-87)) 依據此一模式,產生環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包括有個人的意圖行動(Intention to Act)與情況因素(Situation factors )兩大類。情況因素主要受到環境行動過程之中, 各類現場情況之不定因素所影響;意圖行動則受到行動層面、問題知識以及個性因素等 變項的影響。影響行動層面的因素,包括有行動的技能與行動策略的知識;行動層面的 配合,加上問題知識的具備,將使個人具有採取行動的能力。在具備行動的「能力」之 後,尚需要個人「期望」(desire)行動的配合,此項個性因素則受到個人的態度、控制 觀以及個人責任感等三方面的影響(Hines et al.,1986-87)。而影響意圖行動的變項之 中,以個性因素最難培養(楊冠政,1995)。因此,除了給予民眾充分的海洋知識以外, 政府應當塑造一個能讓民眾願意從事海洋環境保護行動的環境,以讓民眾有意願、且有 機會來從事海洋環境保護的工作。 因此,海洋教育的進行,不應只以高深海洋知識的追尋與探求為唯一目的。海洋 環境教育的規劃、設計、實施與執行,除了應當滿足個人對於海洋環境科學相關知識的 好奇與需求、幫助個人能有更多的知識與資訊來決定自己的未來進行生涯規劃以外,倘 若學習者日後有意從事海洋環境科學專門研究,他所學的知識也能作為日後從事海洋領 域研究的基礎;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透過海洋環境教育的實施,希望他們日後面對海洋 相關環境議題時,能夠具備足夠的能力來進行判斷與處理,並且做出理性的抉擇以及適 當的環境行動。

(11)

二、環境課程的實施方式 環境教育的實施,可經由學校制式教育體系的教育,抑或經由社會非制式教育的 教學來進行。學校課程系統化的安排與教學進行,是吾人習得新知識傳統上使用的方 式。若能將環境保護成分有效且成功地融入到學校課程,不僅有助於學生提昇其環境素 養,對於環保理念的紮根,也將會有所助益。 將環境成分融入學校「所有課程」,意指無論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或 教學評量,均可將環境成分融入,這種課程編製方式被稱為環境化(environmentalization) (楊冠政,1997;楊冠政、王鑫、張子超編,1999)。目前世界各國發展學校課程環境 化的方式,主要包括有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環境課程 補充教材、環境主題活動、戶外教學等五種方式(楊冠政,1997;楊冠政等 1999),但 由於臺灣地區傳統上學校教學的特性,多重視課堂中的講授或學習;這種單向式的灌 輸,使學生大部分時間均在課堂裡聽講。因此過去臺灣地區環境教育工作者在推動環境 教育過程,曾編製多種環境教育融入學校課程的教師手冊與學校環境教育補充資料,提 供學校教師進行環境成分融入課程的參考,以及學生課餘自行閱讀以增進環境知識的資 料;此時臺灣地區學校課程環境化的進行方式,可說是以「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為 主,以「環境課程補充教材編製」為輔(圖二)。 圖二、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概念 近年來臺灣地區教育改革運動,以及地區性思想的抬頭,一般中小學除了教室內 的課程教學以外,亦開始重視課堂之外的學習,以及在地鄉土教學資源與學校課程的相 互結合。環境教育界在此一教改浪潮中,可以突破過去學科之間橫向聯繫,完整顧及學 生認知發展的連貫性,並且可由過去環境知識的學習,提昇到現在環境知識與環境實務 的結合;諸多社會教育資源與自然環境資源,可以提供學校進行戶外教學與環境主題活 動(黃嘉郁,2001)。 所以環境教育的實施,「不是在現行課程中增加一個科目,而是要併入學校所有課 程中。這件工作需要應用新的觀念、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術,並強調教育機構的社會任務, 以及教育工作同仁間建立新的關係」(UNESCO,1980;楊冠政,1997)。 環境教育 化學 物理 數學 藝能科 生物 語文 地球科學 社會科學

(12)

-11 -課程設計者的理念為何,可由課程標準內容窺見一斑,蓋各科課程之教科書(包 括學生手冊、教師手冊、學生習作、實驗活動記錄本等),均需依據各科課程標準之規 定,分別編定或審定之。由歷次國民中學自然科學相關課程之課程標準修訂,吾人可發 現其內容對於環境的態度,由原先強調的「人定勝天」,轉而強調「『人定勝天』是一種 人自不量力的想法」(教育部 1995): 「參、引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探究生物及其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進而培 養親近自然、愛護環境與尊重生命的情操」(國民中學生物課程標準之「課程目標」)。 「參、經由對日常生活現象和問題的探討,以體認自然的奧妙,認識科技發展 對人類生活和環境的影響,養成獨立思考,探究真理的習慣,培育尊重他人、 愛護環境、積極樂觀的特度」(國民中學理化課程標準之「課程目標」)。 「肆、使學生體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必要及維護地球環境的責任」(國民中 學地球科學課程標準之「課程目標」)。 此可謂當前課程綱要編撰者,呼應目前世界環境保護潮流,對於教科書中關於環 境的典範(paradigm),由過去宰制自然的「主流環境典範」(DEP, Domain Environmental paradigm),轉變(shift)成為與環境共榮共存的「新環境典範」(NEP,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第四節、海洋環境教育內涵概念架構 根據范雪凌(2000)的研究指出,若要實施海洋環境教育,則其內涵概念架構需 包括四大主領域、十二個次領域、三十九個綱目。以下將范雪凌所研究之內涵概念架構 圖簡要摘述如後: 一、海洋環境及資源: (一)海洋環境(海洋科學、地形分區、生態分區、氣候); (二)海洋生物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 (三)海洋非生物資源(能源資源、礦產資源、文化資源、水資源)。 例如:海洋休憩遊樂、陶冶身心的功能,歸類在文化資源中;紅樹林、珊瑚礁、 沿海濕地等歸類在生態分區。 二、海洋生態: (一)環境因子(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 (二)族群(族群結構、族群生態); (三)群聚(群聚結構、群聚生態);

(13)

(四)生態系(棲地環境、系統組成、系統生態)。 例如:食物鏈、食物網歸類群聚結構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歸類在系統 組成中。 三、海洋環境變遷: (一)自然變遷(大氣、水體、海岸帶、生物及生態系統); (二)人為變遷(大氣、水體、海岸帶、生物及生態系統)。 例如:聖嬰、反聖嬰現象、海水侵蝕、海砂淤積歸類於自然變遷;廢棄物污染、 過度開發、過漁、生態失衡等歸類於人為變遷。 四、海洋資源及環境管理: (一)海洋環境規劃(基礎調查研究、環境影響評估、開發利用規劃、海洋資 源培育與利用); (二)海洋環境保護及資源保育(海洋環境保全、海洋污染防治、生物棲地維 護、生物多樣性保育); (三)海洋環境管理(自然保育政策、環境法令、行政組織、環境教育)。 例如:人工漁礁、養殖、旅遊業開發歸類在海洋資源培育與利用;污染整治工 程、廢污水防制歸類在海洋污染防治;國際保育組織、國際公約、環境 教育教材編纂環境教育活動推行歸類在環境教育中。 以上四大領域概念架構圖可以用下面圖形來表示: 海洋環境及資源 海 洋 科 學 海洋非生物資源 海洋生物資源 海洋環境 礦 產 資 源 文 化 資 源 水 資 源 能 源 資 源 動 物 資 源 植 物 資 源 氣 候 生 態 分 區 地 形 分 區 主領域 綱目 次領域 圖三、海洋環境教育內容領域及其概念階層架構

(14)

-13 -生態系 族群 環境因子 系 統 組 成 系 統 生 態 棲 地 環 境 族 群 結 構 族 群 生 態 氣 候 生 態 分 區 綱目 次領域 群聚 群 聚 結 構 群 聚 生 態 大 氣 人為變遷 自然變遷 生 物 及 生 態 系 統 海 岸 帶 水 體 綱目 次領域 大 氣 生 物 及 生 態 系 統 海 岸 帶 水 體 及資源保育 海洋環境規劃 綱目 次領域 海洋環境管理 海 洋 資 源 培 育 與 利 用 海 洋 環 境 保 全 環 境 法 令 行 政 組 織 生 物 多 樣 性 保 育 生 物 棲 地 維 護 自 然 保 育 政 策 海 洋 污 染 防 治 開 發 利 用 規 範 環 境 影 響 評 估 基 礎 調 查 研 究 環 境 教 育 續圖三、海洋環境教育內容領域及其概念階層架構 海洋環境教育相關內涵概念說明如下: 一、海洋環境及資源 (一)海洋環境 1.海洋科學:內含海洋基礎科學。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生態、 海洋地質等概念。 2.地形分區:以海洋地形來區分海洋環境。包括:海岸、大陸棚、大陸 坡、大陸隆起、海底平原、海底山丘、海底火山、海脊、海溝、群島 等概念。 3.生態分區:以海洋生態區來區分海洋環境。包括:河口、紅樹、沿海 溼地、潮間帶、海岸、礁島、海島、峽灣、海峽、邊緣海、大洋等概 念。 4.氣候:和海洋環境耦合的大氣因子。包括:水循環、風、氣團等概念。 (二)海洋生物資源 1.植物資源:海洋中的植物性資源。包括:水生植物(如海藻、海草)、 海濱植物(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浮游植物、海洋微生物等概念。 2.動物資源:海洋中的動物性資源。包含:水生動物(包括海洋脊椎動 物、海洋無脊椎動物、底棲生物)、親水動物(爬行類、鳥類、哺乳 類)、海洋天然物、浮游動物、海洋微生物等概念。 (三)海洋非生物資源

(15)

1.能源資源:海洋中蘊含的能源類資源。分為:再生性資源(溫差發電、 波浪、洋流、潮汐)、非再生性資源(地熱、石油、煤、鈾、天然氣) 等概念。 2.礦產資源:海洋中蘊藏的礦物資源。包括: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等 概念。 4.文化資源:海洋提供人類之情感方面資源。內含:旅遊休憩、景觀欣 賞、勵志教育、紓解心靈、宗教寄託、軍事海權、航運交通等概念。 5.水資源:人類所能運用之海水資源。包含:海水淡化、海冰等概念。 二、海洋生態 (一)環境因子 1.非生物因子:影響海洋生物之環境非生物因子。分為:物理因子(溫 度、鹽度、波浪、光照、基底、水文、人工結構物)、化學因子(酸 鹼度、混濁度、營養物質、溶氧量、毒性物質)等概念。 2.生物因子:影響海洋生物之環境生物因子。包括:外來魚種、掠食者 等概念。 (二)族群 1.族群結構:族群的結構因子。內含:族群分布、族群密度、年齡結構、 族群消長、族群變異等概念。 2.族群生態:族群的生態習性。內含:族群演化、群居行為、領域行為、 遷徙行為、溝通行為、求偶行為、同種生物間交互作用(如競爭、掠 食、寄生、共生、抑制)等概念。 (三)群聚 1.群聚結構:群聚結構關係。內含:食物鏈、食物網、生態金字塔、營 養階層、物種多樣性、結構穩定性等概念。 2.群聚生態:群聚的生態習性,內含:異種生物間交互作用、群種歧異

(16)

-15 -度、競爭掠食、群落演替等概念。 (四)生態系 1.棲地環境:生態環境中的棲地環境,內含:物理棲地、化學棲地、生 物棲地等概念。 2.系統組成:生態系統的構成成分,內含:無機物質、有機化合物、氣 候因素、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等概念。 3.系統生態:系統的生態性,內含:能量流、物質流、穩定度、基礎生 產量、次級生產量、環境承載量、環境歧異性、生物多樣性與複雜度、 系統演化等概念。 三、海洋環境變遷 (一)自然變遷 1.大氣:大氣所引起的變遷。內含:氣旋、聖嬰、反聖嬰、溫室效應等 概念。 2.水體:水體變遷。內含:溫室效應、海水溫度、鹽度變化、聖嬰現象、 反聖嬰現象、冰期、間冰期等概念。 3.海岸線:海岸線的變遷。內含:漂沙、海水侵蝕、海砂淤積、海平面 升降等概念。 4.生物及生態系統:內含:突變種、海洋生物群聚改變、族群遷移、族 群基因漂流、族群雜交、近親繁殖、族群增生、棲地改變等概念。 (二)人為變遷 1.大氣:人為所引起的大氣變遷。內含: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概念。 2.水體:人為所引起的水體變遷。內含:物理性污染(海拋、溫排水、 賞鯨船隻噪音)、化學性污染(有機污染、無機污染)、大氣污染、生 物性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概念。

(17)

3.海岸線:人為所引起的海岸線變遷。包含:海岸景觀改變、過度開發 (如:填海造陸)、污染物傾倒、海岸結構工程、超抽地下水等概念。 4.生物及生態系統:人為所引起的生物及生態變遷,包含:毒藻、過漁、 生物豐富度改變、生物歧異度改變、食物網結構改變、群聚結構改變、 棲地破壞、生育地改變、生物瀕臨絕種、資源枯竭、環境荷爾蒙、生 態失衡等概念。 四、海洋資源及環境管理 (一)海洋環境規劃 1.基礎調查研究:海洋基礎資料的調查內容。內含:海洋環境模擬系統 建立、海洋基礎科學調查、海洋生物資源調查、海洋物化環境調查等 概念。 2.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評估內容。包括:環境與生態敏感區劃設、 海洋環境與生態影響評析、海洋環境保育措施等概念。 3.開發利用規劃:海洋環境的開發利用與規劃方式,包含:海岸水土利 用及遊憩設施之規劃管理、海洋政策落實、海洋地理資訊系統建立等 概念。 4.海洋資源培育及利用:海洋資源的培育與利用型態。包括:栽培漁業、 海洋牧場、淺海養殖、海洋生物的合理利用、海洋非生物開採利用、 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海洋旅遊觀光、海洋能的開發利用等概念。 (二)海洋環境保護及資源保育 1.海洋環境保全:海洋環境的防護方式。包括:減低溫室效應、海岸保 全、海域巡防、落實海岸環保工作、海洋環境監測、毒物管理(持久 性有機物、環境荷爾蒙)等概念。 2.海洋污染防治:海洋污染的防治方式。包括:污廢水處理、海洋污染 源控制(陸上污水、大氣污染、海洋棄置)、海洋污染整治工程(溢 油清除、港灣污染整治、放流水標準實施、興建污水下水道)等概念。 3.生物棲地維護:生物棲地的維護方式。包括:海洋保護區劃定、海洋

(18)

-17 -巡邏保護、海岸溼地與重要海岸地區保育、海洋棲地生態工程等概念。 4.生物多樣性保育: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內容。包括:遺傳多樣性保育、 物種多樣性保育、生態系多樣性保育、文化多樣性保育、瀕臨絕種生 物復育、生物現地復育、多樣性機制調查、生態監測、保育等級等概 念。 (三)海洋環境管理 1.自然保育政策:目前自然保育政策。包括:全球環境保育策略、自然 保育的生態哲學、環境保育的生態原理、永續生態原理、世界自然保 育策略、21 世紀議程等概念。 2.環境法令:目前台灣地區環境法令。包括有:中華民國領海及臨接區 法、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國家安全法、國有財產法、 國家公園法、國家環境保護計畫、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土地法、 商港法、海洋法、水污染防治法、野生動物保育法、環境保護基本法 (草案)、漁業法、觀光發展條例、文化資產保存法、水利法、海域 石油礦探採條例、引水法、海岸法(草案)、海埔地開發案、海洋污 染防治法、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等概念。 3.行政組織:我國環境行政組織。包括:環境保護署、漁業署、海岸巡 防署、各縣市政府建設局、環保局等概念。 4.環境教育:實施環境教育的方法。包含:環境教育政策與計劃、環境 教育資料庫建立、環境教育資料分析、環境教育活動推行、環境教育 教學研究、環境教育輔助教材編纂、環境保育的生態倫理、全球環境 教育思潮、加強訓練環保人員等概念。 根據上述內容,可以整理結果如表一所示。該表為范雪凌(2000)所完成之「海洋 環境教育概念架構表」的基本概念與內涵:

(19)

表一、海洋環境教育概念架構表(引自:范雪凌,2000) 領 域 主領 域 次領 域 綱 目 內 涵 相 關 概 念 海洋科學 Ø海洋物理 Ø海洋化學 Ø海洋生態 Ø海洋地質 地形分區 Ø海岸 Ø大陸棚 Ø大陸坡 Ø大陸隆起 Ø海底平原 Ø 海底山丘 Ø海底火山 Ø海脊 Ø海溝 Ø群島 生態分區 Ø河口 Ø紅樹林 Ø沿海溼地 Ø潮間帶 Ø海岸 Ø 礁島 Ø海島 Ø峽灣 Ø海峽 Ø邊緣海 Ø大洋 海 洋 環 境 氣候 Ø水循環 Ø風 Ø氣團 植物資源 Ø水生植物(海藻、海草) Ø海濱植物(草本植物、木 本植物) Ø浮游植物 Ø海洋微生物 海洋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Ø水生動物(海洋脊椎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底棲生 物) Ø親水動物(爬行類、鳥類、哺乳類) Ø海洋天然物 Ø浮游動物 Ø海洋微生物 能源資源 Ø再生性資源(溫差發電、波浪、洋流、潮汐 ) Ø非再生性資源(地熱、石油、煤、鈾、天然氣) 礦產資源 Ø金屬礦物 Ø非金屬礦物 文化資源 Ø旅遊休憩 Ø景觀欣賞 Ø勵志教育 Ø紓解心靈 Ø宗 教寄託 Ø軍事海權 Ø航運交通 海 洋 環 境 及 資 源 海洋非生物資源 水資源 Ø海水淡化 Ø海冰 非生物因 子 Ø物理因子(溫度、鹽度、波浪、光照、基底、水文、 人工結構物) Ø化學因子(酸鹼度、混濁度、營養物質、溶氧量、毒 性物質) 環境因子 生物因子 Ø外來魚種 Ø掠食者 族群結構 Ø族群分布 Ø族群密度 Ø年齡結構 Ø族群消長 Ø族 群變異 海 洋 生 態 族 群 族群生態 Ø同種生物間交互作用(競爭、掠食、寄生、共生、抑 制) Ø族群演化 Ø群居行為 Ø領域行為 Ø遷徙行為 Ø溝 通行為 Ø求偶行為

(20)

-19 -群聚結構 Ø食物鏈 Ø食物網 Ø生態金字塔 Ø營養階層 Ø物種 多樣性 Ø結構穩定性 群 聚 群聚生態 Ø異種生物間交互作用 Ø群種歧異度 Ø競爭掠食 Ø群 落演替 棲地環境 Ø物理棲地 Ø化學棲地 Ø生物棲地 系統組成 Ø無機物質 Ø有機化合物 Ø氣候因素 Ø生產者 Ø消 費者 Ø分解者 生 態 系 系統生態 Ø能量流 Ø物質流 Ø穩定度 Ø基礎生產量 Ø次級生 產量 Ø環境承載量 Ø環境歧異性 Ø生物多樣性與複雜度 Ø 系統演化

(21)

表一、(續)(引自:范雪凌,2000) 領 域 主領 域 次領 域 綱 目 內 涵 相 關 概 念 大氣 Ø氣旋 Ø聖嬰 Ø反聖嬰 Ø溫室效應 水體 Ø溫室效應 Ø海水溫度、鹽度變化 Ø聖嬰現象 Ø反聖 嬰現象 Ø冰期 Ø間冰期 海岸線 Ø漂沙 Ø海水侵蝕 Ø海砂淤積 Ø海平面升降 自 然 變 遷 生物及生 態系統 Ø突變種 Ø海洋生物群聚改變 Ø族群遷移 Ø族群基因 漂流 Ø族群雜交 Ø近親繁殖 Ø族群增生 Ø棲地改變 大氣 Ø溫室效應 Ø臭氧層破壞 水體 Ø物理性污染(海拋、溫排水、賞鯨船隻噪音) Ø化學性污染(有機污染、無機污染) Ø大氣污染 Ø生物性污染 Ø放射性污染 海岸線 Ø海岸景觀改變 Ø過度開發(如:填海造陸) Ø污染 物傾倒 Ø海岸結構工程 Ø超抽地下水 海 洋 環 境 變 遷 人 為 變 遷 生物及生 態系統 Ø毒藻 Ø過漁 Ø生物豐富度改變 Ø生物歧異度改變 Ø食物網結構改變 Ø群聚結構改變 Ø棲地破壞 Ø生育 地改變 Ø生物瀕臨絕種 Ø資源枯竭 Ø環境荷爾蒙 Ø生態失衡 基礎調查 研究 Ø海洋環境模擬系統建立 Ø海洋基礎科學調查 Ø海洋生物資源調查 Ø海洋物化環境調查 環境影響 評估 Ø環境與生態敏感區劃設 Ø海洋環境與生態影響評析 Ø海洋環境保育措施 開發利用 規劃 Ø海岸水土利用及遊憩設施之規劃管理 Ø海洋政策落 實 Ø海洋地理資訊系統建立 海 洋 環 境 規 劃 海洋資源 培育與利 用 Ø栽培漁業 Ø海洋牧場 Ø淺海養殖 Ø海洋生物的合理 利用 Ø海洋非生物開採利用 Ø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Ø海洋旅遊觀光 Ø海洋能的開發利用 海 洋 資 源 及 環 境 管 理 海 洋 環 境 保 護 及 資 源 保 育 海洋環境 保全 Ø減低溫室效應 Ø海岸保全 Ø海域巡防 Ø落實海岸環 保工作 Ø海洋環境監測 Ø毒物管理(持久性有機物、環境荷爾 蒙)

(22)

-21 -海洋污染 防治 Ø海洋污染源控制(陸上污水、大氣污染、海洋棄置) Ø污廢水處理 Ø海洋污染整治工程(溢油清除、港灣污染整治、放流 水標準實施、興建污水下水道) 生物棲地 維護 Ø海洋保護區劃定 Ø海洋巡邏保護 Ø海岸溼地與重要海岸地區保育 Ø海洋棲地生態工程 生物多樣 性保育 Ø遺傳多樣性保育 Ø物種多樣性保育 Ø生態系多樣性 保育 Ø文化多樣性保育 Ø瀕臨絕種生物復育 Ø生物現地復 育 Ø多樣性機制調查 Ø生態監測 Ø保育等級 表一、(續)(引自:范雪凌,2000) 領 域 主領 域 次領 域 綱 目 內 涵 相 關 概 念 自然保育 政策 Ø全球環境保育策略 Ø自然保育的生態哲學 Ø環境保育的生態原理 Ø永續生態原理 Ø世界自然保育策略 Ø21 世紀議程 環境法令 Ø中華民國領海及臨接區法 Ø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 Ø國家安全法 Ø國有財產法 Ø國家公園法 Ø國家環境保護計畫 Ø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 Ø土地法 Ø商港法 Ø海洋法 Ø水污染防治法 Ø野生動物保育法 Ø環境保護基本法 (草案) Ø漁業法 Ø觀光發展條例 Ø文化資產保存法 Ø水利法 Ø海域石油礦探採條例 Ø引水法Ø海岸法(草案) Ø海埔地開發案 Ø海洋污染防治法 Ø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 行政組織 Ø環境保護署 Ø漁業署 Ø海岸巡防署 Ø各縣市政府建設局、環保局 海 洋 資 源 及 環 境 管 理(續) 海 洋 環 境 管 理 環境教育 Ø環境教育政策與計劃 Ø環境教育資料庫建立 Ø環境教育資料分析 Ø環境教育活動推行 Ø環境教育 教學研究 Ø環境教育輔助教材編纂 Ø環境保育的生態倫理 Ø全球環境教育思潮 Ø加強訓練環保人員

(23)

第五節、文獻探討綜要

台灣為一島嶼國家(a islet state),島嶼居民與海洋的關係應極為密切,然而歷史的 造弄、主流環境典範對於海洋共有財的予取予求,使得海洋資源的悲劇即將發生。 由文獻回顧可知,全球性永續的思考,需轉化為地區性的行動,方是根實之計。當 一位環境教育教師在面對南台灣地區諸多海洋環境問題時,若要對此地區居民進行海洋 環境教育,則其教育內涵需包括海洋環境及資源、海洋生態、海洋環境變遷、海洋資源 及環境管理等四大領域的知識。而教學方式,可採多科融入式,使現有教材環境化而達 成永續發展教育的目標。 在實務進行方面,需由教學的執行者與器材— — 教師與教科書— — 來著手。除教科 書需涵蓋有永續概念外,教師本身也應需具有對海洋環境保護正向的態度。本研究期盼 藉由對於教科書海洋環境永續概念的分析,以及對教師進行海洋環境保護課程實施與態 度的調查,來瞭解目前南台灣地區制式教育中,海洋環境教育的實施現況。並藉由對現 況之分析、瞭解,做為未來進行此地區海洋環境永續發展教育的研究基礎。

(24)

-23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論文為一實徵研究,主要重點在於瞭解南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對於海洋環境教 育實施的意見、對於海洋環境的態度,以及現行國民中、小學課程之中,與海洋永續相 關主題的比重與主要涵蓋範圍,再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與整理,本研究提出南台灣地區 海洋教育實施的對策與建議。本章主要在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流程、研究工具 之構成。 第一節、研究架構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以及所欲解答之問題,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如圖四所示。 由文獻回顧可知,學生對於環境的整體概念、對於環境知識的瞭解,不外乎是來自 學校課程的教學、報章雜誌媒體的傳播等。海洋既然亦為環境的一個部分,因此學生獲 取海洋相關知識、養成正向海洋環境態度等,亦應透過此一形式。而在學習的過程,對 於學生知識、態度影響最大的,應屬學校各課程授課教師,以及學校所使用之教科書。 在教科書分析方面,本研究以「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剛領(草案)」所提之「永 續發展基本原則」、永續發展的意義等為基準,參酌范雪凌(2000)所提出之「海洋環 境教育內涵」概念等相關文獻,針對現行國民中、小學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 在教師海洋環境教學與態度調查方面,參考國內外對於環境課程教學與環境態度相 關研究,編製成本研究所使用之「學校教師海洋態度、省察問卷」(SMART, Survey of Marine Attitudes and Reflections in Teachers),瞭解中小學教師對於海洋的態度與構念。

最後,依據教科書分析與教師對海洋態度與構念的調查,研究者提出本研究之結論 與建議。 永續發展基本 原則與意義 教科書 海洋永續概念分析 海洋環境教 育內涵概念 學校教師海洋態 度、省察問卷 國外 相關文獻 國內相關 文獻 提出結論與建議 分析結果 問卷結果 文 獻 回 顧 研 究 進 行 結 果 討 論 結 論 建 議 圖四、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25)

第二節、教科書內容分析 目前台灣地區海洋環境教育實施,主要係將海洋相關概念融入在各科課程之中。而 課程的實施,主要藉由中小學老師教授教科書內容而進行。因此若要推動海洋環境教 育,將永續台灣概念落實於南台灣地區中小學環境教育中,需瞭解現行教科書所包含海 洋相關知識的永續概念比例。 一、分析範圍 海洋環境教育應視為一門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科學,有鑑於台灣四面環海的 地理特性,以及國家未來發展需要,我國學校所有教材課程,皆應或多或少蘊含著海洋 環境相關議題,以推廣海洋教育。但基於目前實際情況,一些科目如數學、美術、音樂、 體育、家政、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等,當中所含的海洋環境概念極為有限,其融入海洋議 題亦或有若干困難,且欲分析全部小學及國中教科書的內容,亦非研究者能力所及,故 本研究將含海洋環境教育概念較少的教材忽略不計,只針對與環境教育之實施較具相關 性的學科科目作為研究分析。國中部分則是根據國立編譯館八十七年版課本為對象,分 析資料以國語、生物、理化、地科、地理、歷史、認識台灣(地理篇)、認識台灣(社 會篇)、認識台灣(歷史篇)、健教、公民等十一科,共計三十五冊。 國小部分由於已實施新課程,版本相當多且複雜。研究者使用本研究計畫總主持人 所購置之市場佔有率較高的版本,包括國編版、康軒版、翰林版等進行分析。所分析之 科目,包括有:道德與健康、國語、數學、自然、社會、音樂、體育、美勞、輔導活動 等科目。 由於本研究係針對教科書中海洋環境教育的內容進行分析,其內容與海洋環境有關 的題材包含範圍太廣,有的有密切相關,有的則較為間接,相關性較少,因此本研究只 選擇與海洋環境教育較有直接關係的內容,其他較為間接、次要的題材,不在本研究之 分析範圍內。本研究之分析範圍經確定如下: 1.分析內容以教科書中本文、附錄、圖、表格、例題、附註、注釋、活動及實驗等; 2.教科書中的標題、編輯大意、目次、索引、摘要、習題、圖片資料來源等則不列 入分析中。 二、分析方式 本研究針對之國中與國小階段教科書內容分析,主要乃配合「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

(26)

-25 -略綱領(草案)」中所訂定之十項「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另外配合永續發展的意義。 十項「永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分別如下: 1.世代公平原則、2.環境承載原則、3.平衡考 量原則、4.優先預防原則、5.社會公義原則、6.廣泛參與原則、7.成本內化原則、8.重視 科技原則、9.系統整合原則、10.國際參與原則。此外,以依照范雪凌所提出之「海洋環 境教育內涵概念」據以分析教材內容是否符合海洋概念。若同時符合上述兩者,則將之 歸類為具有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相關概念的教材。 以下針對國中部分與國小部分教科書分析方式進行說明。 (一)國中部分 本研究國中部分所採用的最小分析單位主要為「段落(paragraph)」。段落 (paragraph)是文章的一節,其由單句或複句組成,一般段落的首句以新的一行開 始,並且首字總是比其他行者稍向右靠。段落的分割,是依據意念的表達進行的。 因此,即使在文章中採用了分行書寫的形式,只要它的意念尚未結束,仍不可視 之為分段。至於各段文字的多寡,決定於能否充分表達該段的中心思想;短則兩 三句,長則十幾句或幾十句,甚至還有合數小段為一大段的情形(邱燮文等合撰, 1996)。由此可知,段落是一個語意完整的思想。分析單位的設計如下: 1.教科書本文:原則上採用原作者分段的段落為一個分析單位,表格、圖、 注釋、附註、例題等,納入本文中一併分析。若有例題加解答,或圖片附 帶說明者,則合併算為一個分析單位,或是本文中,碰到問答情形時,則 將「一問一答」算成一個分析單位。 2.附錄:以「段」為單位。 3.活動、實驗:以「個數」為單位。 另外,當本研究分析遇冒號(:)時,為顧及篇幅起見,若冒號底下之敘述 文字所佔之篇幅適中,則與冒號前之文字合算成一個分析單位。但若冒號後之敘 述文字所佔篇幅過長,則酌以分成數個分析單位計算;而若冒號前之文字敘述不 超過兩行,則與冒號底下之第一段段落合併算為一個分析單位。 (二)國小部分 國小部分教科書分析方面,為配合計畫總主持人與其他子計畫之間,進行統 整比較,因此研究者採用與國中教科書分析不同的分析方式,採用「句」作為分 析單位。另外圖片方面,依據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於研究協調會之中所做出之結 論,一張圖片亦算為一句,背景襯圖亦算為一句。

(27)

劃記方式,若同時符合海洋環境教育概念與永續發展基本原則時才進行劃 記,然而若某一句話同時蘊含有多個永續發展基本原則時,則在各個原則之中均 劃記一次,因此在最後加總時,表格與表格之間各項次數加總總數未必有守恆現 象發生。 在分析教材是否具有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相關理念後,因為國小教科書已經開 放民間編輯,因此研究者亦針對國小教材內容是否涉及南台灣議題進行統計,以 瞭解這些合乎海洋環境永續發展的教材,在兼顧全國的教科書使用者的同時,是 否易亦能合乎地區行動的永續理念。 三、分析方式及信度 本章節分析方式,以「量」的分析為主。首先,先將課本內容劃分為若干個「分析 單位」後,再一一分析每一分析單位之內涵陳述,是否包含任何「海洋環境概念系統」 中之概念,若評定為含有海洋環境概念,則累加至海洋環境教材總數中,累計其段落數。 最後計算海洋環境教材及非海洋環境教材總段落數,並統計它們的數量,以求得海洋環 境教材所佔比率。環境教材內容分析,係由五位評定員,就擬分析之教材,共同討論並 獲一致結論後加以歸類,所得結果自然精確,信度亦更可靠。圖五為分析流程,另本研 究之計量公式如下: P%= B A ×100% 其中, P 為某科目海洋環境概念在教科書所佔之百分比 A 為評定為海洋環境概念的段落數 B 為某科目課本內容畫訂之總段落數以段或個數為單位判定是否含有 海洋環境概念 在海洋環境教材劃記一次 在非海洋環境教材劃記一次 否 是

(28)

-27 -第三節、教師海洋環境教學與態度調查的進行 一、研究工具的發展 為瞭解中、小學教師對於海洋環境教育的看法,本研究以自編之「學校教師海洋態 度、省察問卷」為工具,進行原始資料的收集。 本工具係經由探討海洋教育相關文獻,輔以國內探討環境教育實施情形與策略之相 關調查研究(周儒,1994;周儒、張子超,1995;周儒、張子超、呂建政,1996;蕭如 方,1996;鄧文楷,1996;孫秀如,1997;黃嘉郁,1997)的研究內容與研究工具內容 大綱,依據本研究的目的,而建構出本研究工具的內容架構與問卷初稿。 問卷初稿的擬定,係不斷發展建構而成。研究問卷初稿設計完成後,為建立問卷本 身之效度(validity),本整合計畫研究團隊其他子計畫主持人於計畫研討會議之中,就 問卷本身的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等進行審訂工作。研 究者參酌專家學者所審訂的意見,進行問卷內容的修正。經過修正完成之問卷,由四十 位來自南部八縣市中小學教師參加預試(pilot test)。預試階段回收的問卷,再經研究者 審慎地審閱,刪減不適合的題目,以針對問卷初稿本身的問題與缺點進行修正,最後才 成為實際應用於本論文調查階段使用的正式問卷。以下僅就本問卷的內容架構進行說 明,關於正式問卷部分則可參閱附錄。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與問卷設計架構,本卷內容包括: 第一部份:基本資料。此部分採半開放式題目,除就問卷填答者基本資料與教育背 景進行瞭解外,也試圖瞭解接受問卷調查的教師,在過去是否曾經參加 海洋相關的研習活動。 第二部分:對海洋環境的認識與瞭解。此部分採半開放式題目,主要試圖瞭解問卷 填答者海洋知識的來源,以及面對海洋議題的處理方式。 第三部分:對海洋環境的態度。此部分主要試圖瞭解中小學教師對於海洋環境保持 何種態度。此部分包括三個內容向度,各個向度均採用「李克特式」 (Likert type)五點量表,為封閉式類型。向度說明如下: 向度一、對於海洋教育內容的態度,即此部分第 1 至 5 題,分別就海洋 教育的應用性、廣度、深度、與其他各學科關連性等進行探求。 題目之中,第 1、2、3 題為反向題。 向度二、對於海洋污染的態度,即此部分第 6 至 9 題,主要針對開採海 洋資源的間接污染、廢棄物處置、船舶造成的污染進行探討。 題目之中,第 9 題為反向題。 向度三、對於海洋資源利用的態度,即此部分第 10 至 14 題,主要針對

(29)

未來資源需求量、政府對於海洋資源開發管制等進行探討。題 目之中,第 10、11、14 題為反向題。 研究問卷以 Cronbach á 考驗其內部一致性,結果發現對於海洋教育內 容的態度方面 á=0.7668,對於海洋污染的態度 á=0.7446,對於海洋資 源利用的態度 á=0.6019,由上述信度係數可知此部分量表具有相當良 好的內部一致性。 第四部分:教師對於海洋議題的授課方式方面,採半開放式題目,主要試圖瞭解教 師會以何種形式與期望來針對學生進行海洋教育。 第五部分:對於實施海洋教育的看法方面,採半開放式題目,主要試圖瞭解教師對 於海洋教育實施的反思與未來期待。 二、問卷回收與所獲資料處理 正式問卷以郵件調查(mailing survey)方式,於 2002 年 9 月 11 日透過限時專送, 郵寄 152 份問卷給三十七所位於嘉義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市地區,高中、 國中、國小之教務主任;投遞給每一個受訪學校的研究資料,包括請求該校協助參與研 究之書函、研究工具(份數不等)、貼好限時回郵之信封,所有問卷均請各校教務主任 協助轉發各該校教師(不限科別)填寫,並於填寫完畢後協助寄回。本次研究所選擇之 學校,乃研究者上述八縣市地圖,透過立意取樣方式,選擇距海 2 公里內及 2 公里外之 學校而進行調查。 為提高問卷的回收率,研究者於研究進行期間主要採用郵寄通知、輔以電話聯絡方 式進行問卷催覆。首次郵寄通知進行時間為 2002 年 9 月 24 日;第二次催覆時間為 2002 年 10 月 1 日,以電話聯絡方式,針對尚未回覆問卷之受訪單位進行問卷填答情況之瞭 解;再經過七天之後(2002 年 10 月 7 日),研究者再次以電話提醒尚未回覆問卷之單 位,務必將問卷填妥寄回。 經過三次催覆後,研究者共回收問卷 135 份,回收率達 88.81%。所有有效問卷經 過研究者數據化處理(coding)後,逐一輸入電腦,並使用 spss8.01 中文版統計軟體進 行分析。除基本內容以敘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c)方式進行探討外,並與不同變項(中 小學、性別、教育背景等)進行交叉分析,以解決本研究之待答問題。

(30)

-29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本章節主要乃針對現行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分析結果,以及針對中小學教師所進行 之海洋環境態度與教學調查結果進行討論。 第一節、教科書之分析結果 一、國小教科書之分析結果 經研究者針對康軒版、翰林版、南一版、國編版國民小學教科書中,與海洋環境教 育相關語句進行分析,並將之歸屬於不同之永續發展十項原則之中,可發現結果如表二 至表廿七所示: 表二-1、國小康軒版音樂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11.其他 * * 2 * 4 1 1 7 2 5 1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31)

表二-2、國小康軒版音樂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11.其他 * * * 1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三-1、國小康軒版數學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32)

-31

-9.系統整合原則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11.其他 * 1 *

(33)

表三-2、國小康軒版數學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11.其他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四-1、國小康軒版自然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34)

-33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1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3 3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11.其他 * * * 2 2 11 7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35)

表四-2、國小康軒版自然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11.其他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五-1、國小康軒版生活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 * * * * *

(36)

-35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 *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11.其他 * * * * * * *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37)

表五-2、國小康軒版生活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 *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 *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11.其他 * * * * * * *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六-1、國小康軒版綜合活動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 *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 * * * * *

(38)

-37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11.其他 * * * * * * *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39)

表六-2、國小康軒版綜合活動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 *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 *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11.其他 * * * * * * *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七-1、國小康軒版美勞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2 3.平衡考量原則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40)

-39 -6.廣泛參與原則 * * * 1 7.成本內化原則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11.其他 * * * 17 8 2 1 12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41)

表七-2、國小康軒綜本美勞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2 3.平衡考量原則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11.其他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八-1、國小康軒版健康、體育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 :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 : : : : *:

(42)

-41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 : : 2: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11.其他 * *: * *: *: : :1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前為健康科,「:」後為體育科。康軒版 1 上、1 下健康與體育合併為 1 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43)

表八-2、國小康軒綜本健康、體育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1 :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 :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 :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 : : : : *: 11.其他 * *: * *: *: : :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前為健康科,「:」後為體育科。康軒版 1 上、1 下健康與體育合併為 1 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九-1、國小翰林版數學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44)

-43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11.其他 * * 4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45)

表九-2、國小翰林版數學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11.其他 *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十-1、國小翰林版自然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2 *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 * * *

(46)

-45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 * * * 11.其他 * * * 7 3 * *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47)

表十-2、國小翰林版自然科教科書中「不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 * *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 * *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 * * * * *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 * * * * * 5.社會公義原則 * * * * * * * * * 6.廣泛參與原則 * * * * * * * * * 7.成本內化原則 * * * * * * * * * 8.重視科技原則 * * * * * * * * * 9.系統整合原則 * * * * * * * * * 10.國際參與原則 * * * * * * * * * 11.其他 * * * * * * * * * 「*」號代表缺書或無該冊課本;空白處表示並無該類概念。 表十一-1、國小翰林版音樂科教科書中「合乎永續原則」之語句統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1.世代公平原則 * * * 2.環境承載原則 * * * 3.平衡考量原則 * * 2 * 4.優先預防原則 * *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 would like to thank the Education Bureau and the Academy for Gifted Education for their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 for commissioning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MNE subject, characterised by its (i) curriculum structure; (ii) curriculum aims; (iii)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v) curriculum contents, can enhance the

Beside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such as morning assemblies, school assemblies, class teacher periods and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schools also make use of other

Besides, although the elements of STEM education are embedded in individual KLA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of the local school curriculum, the coherence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藝術教育組 Arts Education Sec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