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非對稱傳輸特性對無實體架構網路繞送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非對稱傳輸特性對無實體架構網路繞送之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非對稱傳輸特性對無實體架構網路繞送之影響

Impact of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on MANET Routing

童曉儒 周湘宏 廖仁宏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所

{srtong, n9156013, m9456025}@mail.npust.edu.tw

摘 要

在 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中,單向 連結普遍存在於鄰近的節點之間,主要是由於設備 的異質性,進而產生非對稱性的傳送功率與接收靈 敏度。事實上,非對稱性傳輸現象的存在明顯的衝 擊大多數 MANET 繞送演算法執行效率,主因在於 這些繞送演算法中,多採用 flooding 的方式進行路 徑探勘,而每個節點在接收到訊息時,未檢查返回 至訊息來源者的反向路徑是否存在,即進行訊息轉 送,常因反向連線不存在而導致路徑無法成功的建 立 。 為 了 解 決 這 個 問 題 , 我 們 提 出 了 一 套 Power-aware 的方法,基本原理為在 Flooding 訊息 中,我們加入傳送功率與接收靈敏度的資訊,節點 可利用此資訊計算反向連結是否存在,當連結存在 時再考慮是否轉送訊息,否則忽略訊息。從模擬結 果中我們觀察到,非對稱性傳輸現象會嚴重的危害 到 MANET 繞送演算的正常運作(如:AODV 或 DSR),而加入 Power-aware 的功能,能顯著地降 低路徑探勘的延遲達數十甚至數百倍之多。 關鍵詞:無實體架構網路、非對稱傳輸.

Abstract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 unidirectional links commonly exist between a pair of neighboring nodes if they are heterogeneous devices and showing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power or reception sensitivity. In this thesis, we show that such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phenomenon significantly impacts the efficiency of most of the existent routing algorithms proposed for MANET. This is because they usually employ a flooding mechanism for route discovery, where a node forwards a received message to others without checking the reversibility of the link from which that message was received. Consequently, we may fail to establish the route because of absence of reverse links.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introduce a power-aware scheme. In principle, information of

transmission power and reception sensitivity is

carried in a flooding message, and upon receiving the message, a node can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figure out whether the reverse link exists or not. Only when the reverse link exists, the node will consider forwarding the message, otherwise ignore it. From the simulation result, we observe that the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may seriously jeopardize the MANET routing (such as AODV and DSR) and the proposed power-aware scheme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ir route discovery latency in the order of several magnitudes.

Keywords: MANET, Asymmetric transmission.

1. 前言

隨著個人電腦整合無線網路功能、低耗電量核 心運算技術進步,目前越來越多資訊設備擺脫線的 束縛大幅提升了行動能力,例如手提電腦、個人數 位助理(PDA)、網路行動電話等。多數的行動裝置 使用固定式基地台或無線存取點(AP)傳輸或交換 檔案,但在即時的需求下,如軍事行動、災害發生 區域或學生戶外教學等無法預先架設固定設備的 情況下,無實體架構網路(Ad Hoc Network)提供了 即時網路機制,Mobile Device 之間可隨時組成網 路或加入現存網路,其除了在即時行動環境下應 用,亦可與有線網路或固定架構無線網路結合作為 實體網路的延伸,提升網路運用效能。 在有線網路的架構下,兩節點傳送與接收資料 使用網路線資料傳送方向(全雙工或半雙工)可由 兩端點決定,而在無線網路節點間傳輸距離仰賴二 端點發射功率(Transmission Power)及接收端天線 靈敏度(Receive sensitivity)決定,當兩點間傳輸功 率不同時則可能產生單向路徑,對於 MANET 多數 需要在雙向路徑運作的情況下,單向路徑造成在兩 端點間一端僅傳送而收不到回應的耳聾(Deaf)的狀 態,另一端僅能接收而無法回應的啞吧(Dumb)[4] 情況。另一方面,無線裝置搭載的電力決定存活在 網路上的時間,雖然電力不是決定傳輸距離的主要 因素,但當資料傳送時之使用耗電量功率,將直接 影響無線裝置存活的時間。 在目前無線網路未規範各節點傳輸功率及接 收範圍之情況下,無線網路產生非對稱性情況可歸 納出下列三種因素:(1)使用不同傳輸功率的無線 裝置(射頻功率、接收天線靈敏度不同)。(2)無線裝 置使用傳輸範圍控制的模式(最大功率、省電模 式)。(3)對於不同的節點使用不同的頻率及傳輸速 率。 在 MANET 的 Flooding 機制方面,傳送端對 網路上所有節點廣播 RREQ 封包,目的地端依封 包內所提供的路徑資訊,反向回應 RREP 封包給來

(2)

源端確認繞送路徑建立,單向路徑將使 RREP 無法 到達來源端,造成路徑尋找失敗,而由來源端重新 啟動路徑找尋機制。Flooding 產生的廣播風暴問題 將影響網路整體的效能,故非對稱傳輸對於 Ad Hoc 網路所產生的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為了解決在實際網路節點間產生非對稱傳輸 的問題,本研究利用 Flooding 送出 RREQ 封包時, 發送端(Sender)節點提供接收端(Receiver)節點傳 輸能力 Transmission Power(T)以及天線接收靈敏度 Receive Sensitivity(R)兩項資訊,並利用接收端所接 收的訊號強度,計算接收端本身傳輸能力是否能回 應 Sender,作為 RREQ 封包轉播的依據,我們稱 為 Power_ Aware Routing。以確保目的地端所收到 的路徑均為雙向路徑,即使選擇最短路徑的機制, 仍能有效的回應 RREP 到來源端。

2. 文獻探討

2.1 MANET 繞送協定 MANET 上節點的特性可同時扮演 Client 或是 Router 的角色。因各節點具有可移動的特性,在有 線網路上繞送機制無法完全適用。目前已有學者提 出相當多的通訊協定,Mehran Abolhasan 等綜整相 關文獻[1],依繞送路徑找尋方式歸納 Proactive(或 稱 Table-driven)、Reactive(或稱 On-demand)以及 Hybrid 等三種方式。 Proactive 採用網路節點預先交換繞送路徑表 (Routing table)。當需要傳送資料時,則由預先交換 所獲得的 Routing table 選擇可用的路徑資料,此方 式優點為當節點要傳送資料時可立即找到路徑,缺 點是每個節點即使無資料傳輸時仍必需定期與鄰 近的節點交換路徑資料,造成電力耗損降低行動裝 置可用時間。 Reactive 採用當節點有傳送資料需求時才執 行路徑找尋。這種即時的作法可大幅減少網路上控 制訊息,節省電力及增加行動裝置使用時間,較適 合使用在節點位置經常改變 Ad Hoc 網路,但使用 Flooding 執行路徑找尋時無法辨識單向路徑的問 題,為本研究所探討的重點。

Hybrid 採用 Proactive 和 Reactive 等二種混合 方式,相關協定如 Zone Routing Protocol(ZRP)網路 上的節點以階層式分工,當節點加入區域(Local Area)運作僅在區域內向中央的節點交換路由資 訊。 2.2 Flooding 機制對網路影響 依據 On-demand 協定,當節點需要繞送路徑 時,以 Broadcast 的方式對網路上的所有節點發出 路徑需求(RREQ)封包,網路相鄰的節點收到後, 便記錄路徑資訊以及將本身位置加入封包內轉 播,直到目的地端接收。這樣由網路上所有的節點 執行轉播的方式稱為氾濫廣播(Flooding)。 如圖 1 Flooding 演算法所述,當節點 Ni產生 廣 播 封 包 時 包 含 獨 立 的 Broadcast_ID 以 及 Source_IP、Destination_IP 等向週圍鄰居廣播。鄰 近的節點 Nj第一次收到廣播封包時,記錄路徑的 資訊並在封包內加入本身位置後使用相同的廣播 識別碼重新轉播。網路上的節點依據廣播識別碼判 斷,如果廣播封包重覆收到並且已執行轉播,則不 予處理以防止在點對點之間產生互相循環轉播。但 由於非對稱網路因廣播封包缺乏路徑維護機制, Receiver 端無法察覺單向路徑,即使無能力回應前 一節點亦會將 Sender 記錄在路徑上繼續轉播,造 成無效路徑。而具有雙向路徑的節點則因為轉播時 間先後順序而被忽略,造成路徑找尋失敗。 圖 1 Flooding algorithm 如圖 2 所示,節點 S 傳輸功率大於鄰近的節 點,在 S 涵蓋範圍內相鄰節點皆收到來自 S 的廣播 封包,而範圍內僅有 A、E、H 等節點對 S 有雙向 路徑,但如 B、F 等節點對於 S 則僅有單向路徑。 B、F 與 A、E、H 同時收到來自於 S 的廣播封包並 記錄 S 為其 1 Hop-Count 的鄰居同時進行轉播,而 來自 A、E 節點雖可提供 B、F 到 S 點的雙向路徑, 但因轉播的順序與 B、F 同時,故來自 A、E 節點 的轉播將被忽略。故當節點發射功率與其他節點產 生不對稱關係時,將可能嚴重影響其他節點建立繞 送路徑,該節點傳輸功率所涵蓋的區域本研究定義 為盲區(Blinding Area)。 圖 2 Blinding Area 示意圖 當網路上節點使用 Flooding 廣播找尋繞送路

(3)

徑時,所有相鄰的節點均轉送相同廣播封包,將產 生嚴重的封包重覆(Redundancy),節點間傳送封包 時亦會產生競爭(Contention)和碰撞(Collision),造 成頻寬浪費。而節點偵測到封包競爭及產生碰撞情 況下會等待並重新偵測,如此將延長封包的傳送的 時間,影響網路傳輸速率與效能,相關文獻定義為 廣播風暴 (Broadcast Storm Problem)[8]。目前已有 學 者 提 出 Distance-base 以 及 Location-base ( 或 Neighbor Coverage )機制限制網路上節點轉播,以 減少重覆無效的廣播封包,降低廣播風暴問題。 2.3 單向路徑對 AODV 及 DSR 的影響 AODV 是 MANET 中典型需要使用雙向路徑 之機制,由來源端執行 Route Discovery 向鄰居廣 播 RREQ 封包,封包內訊息包含 Source_ Address、 Broadcast_ id, destination_ address、Hop Count 等, 網路上節點接收 RREQ 封包時將 Reverse Paths 記 錄到 Routing Table。目的地端依據 RREQ 封包內所 提供上一個節點的資訊,選擇 Hop Count 數最少路 徑回應 RREP 的訊息。被選為路徑的所有節點依先 前 RREQ 所建立 Routing Table 來決定下一個傳送 的節點。如圖 3,當 D 收到 RREQ 會依各節點所 提供路徑表獲得 S→C→D、S→A→C→D 及 S→B →C→D 三條路徑,但依據 AODV 選擇 Shortest Path 特性,故 D→C→S 被選為回應路徑,但因 C→S 僅有單向路徑進而產生繞送路徑的斷路。雖 S→A →C→D 為可用的雙向路徑,但因非最短路徑不被 選用。因此,單一路徑情況增加時將影響選擇到可 用路徑機率。同時來源端因收不到目的地端回應 RREP 封包,在等待 TIME_OUT 後將不斷的重新 送出 RREQ 封包造成網路上廣播風暴及頻寛的浪 費,間接干擾到其他節點間的正常封包傳送。 然 DSR 使用 Route Cache,路徑上的所有節點 均可記錄到整條路徑上節點連結(Hop-by-Hop)的 資訊。如圖 3,當 S 需要傳送資料時,DSR 協定先 從 Route Cache 中尋找可到達目的地端的相關路徑 資訊,無適當路徑時則採用 Flooding 的方式執行 RREQ 的機制。而目的地端收到 RREQ 封包後有二 種方式回應:1.利用 Reverse Path 回應 RREP 封包。 2.由目的地端重新 Flooding 找尋另一條路徑,回覆 包含來源到目的地的路徑資訊,通知來源端路徑已 建立。上述第 1 種方式和 AODV 相同有單向路徑 的問題。第 2 種方式是當來源端節點在 RREQ 封 包內增加單向路徑的旗標時,由目的地端重新 Broadcast 另外建立路徑回應 RREP 封包。DSR 來 源端及目的地端各自執行 Route Discovery 的建 立,在這樣的機制下並不需要使用雙向路徑,似乎 解決網路上單向路徑問題,但 DSR 為減少 Flooding 所產生的控制封包數量,當網路上的任一節點快取 記憶內有路徑時,即停止廣播改用快取回應(Cache Replay),由路徑上的節點將快取記憶的資訊加入 封包內並包含先前的路徑資訊以點對點回應來源 端提供到目的地端的資訊。但 Flooding 時因節點收 到廣播封包缺乏 ACK 或 RTS、CTS 驗證機制即進 行轉播,可能將單向路徑的資訊盲目的記錄在 Routing Cache 內,當使用快取回應路徑時,反而 建議了無效的路徑。如圖 3,當 D 重新使用 Flooding 找尋路徑回應 S 端時,路徑上的節點 C 因先前收 到 S→C 的路徑紀錄在 Route Cache 內,使用 Cache reply 將 Broadcast 的封包改為 Unicast 提供 D 一條 D→C→S 的路徑,並且由 C 繼續向 S 傳送 RREP 的封包,同樣因非對稱傳輸的因素而產生斷路。

又 由 於 DSR 在 來 源 端 、 目 的 端 均 可 使 用 Flooding 的機制,網路的上節點可使用 Cache RREP 機制,故因單向路徑產生斷路時網路上的控制訊息 將大幅增加,除了 Broadcast Storm Problem 外同樣 造成網路 Reply Storm 的問題。 圖 3 包含單向路徑的網路示意圖 2.4 無線傳輸非對稱性的原因探討 假設在點對點之間的訊號無線電波漫射及反 射效果等影響因素可被忽略下,電波介於發射端及 接收端以直線傳播,在傳送訊號過程中訊號傳送強 度經過路徑損失到達接收端的訊號必需要大於接 收端接收天線的靈敏度接收端才可以辦別出有效 訊號(如圖 4)。

在Andres Lagar Cavialla等三位學者對於不同 材質的障礙物對於訊號傳輸的距離及強度的影響 研究實驗結果如公式2-1, Pr:表示傳輸到距離d 時的能量(以瓦特計算)接收到的訊號強度、Pt: Transmit Power、n:功率衰減參數、mi:無線電波 主要路徑障礙物的型式、Pfi:各障礙物材質、i: 造成功率衰減參數,在障礙物的空間下無線電傳播 到接收端訊號強度等於傳輸功率減掉路徑損失如 下式[3]: 圖 4 傳輸功率與天線接收靈敏度關係圖

(4)

(2-1) 以理想傳輸對稱天線(Ideal isotropic antennas)路徑 損失表示下列方程式,C 代表光速、d 代表兩傳輸 點的距離。 =32.4+20log f (MHZ) + 20 log d (km) (2-2) Pr = Pt - Path loss (2-3) 點對點之間傳輸距離受到天線的增益、傳輸頻 率的影響,介於傳送端及接收端有效的信號傳輸距 離必須是傳輸信號天線增益值經過路徑強度衰減 到達接收端仍能大於接收端的天線的靈敏度,在相 同的訊號源所產生的訊號,對於不同的接收裝置仍 可產生不同的結果。

3. 研究方法

3.1 單向路徑偵測機制 如前 2.4 節所探討,決定兩點之間所發出的訊 號是否能到達對方有二個重要的參數即傳輸能力 (Transmission Power) 及 到 達 接 收 端 之 Receive Signal 必需大於接收端天線接收靈敏度(Receive Sensitivity)。 假設 Ni 和 Nj 為相鄰兩節點,Ni 與 Nj之間距 離為 d,Ti、Tj為 Ni 及 Nj的傳輸功率,Ri、Rj Ni 及 Nj的接收天線的靈敏度。假設 Nj接收到來自 於 Ni 訊號強度為 RSL j(i) ,決定在 Ni到 Nj有一條 單向路徑的條件為:

Ti - Path loss = RSL j(i) and RSL j(i) ≧ Rj (3-1)

同樣的,決定 Ni 至 Nj之間有雙向路徑的因素

為在上述 3-1 式成立的條件下,由 Nj到 Ni亦有一

條相同的路徑如 3-2 式所示:

Tj - Path loss =RSL i(j) and RSL i(j) ≧ Ri (3-2) 當 RREQ 封 包 在 廣 播 過 程 中 , 因 為 使 用 Broadcast,無法檢查上一個節點是否存在雙向路 徑,這就是單向路徑問題產生的關鍵點,即使回應 上一節點的路徑不存在,而該節點仍持續向其他相 鄰節點轉播封包,造成最終目地的端 RREP 封包無 法回到來源端的問題。為了解決此一問題,必需要 過濾無效的單向路徑在網路上被轉播。當網路上任 一節點 Nj收到來自 Ni的 RREQ 的訊息即記錄 Ni 節點為 Nj節點 1 Hop Count 的鄰居,即 Ni到 Nj有一條已知的單向路徑。Nj節點傳輸功率是否能到 達 Ni節點則藉由 RREQ 封包內所包含 Ni節點傳輸 功率 Pi、接收能力 Ri 並且比較到達 Nj的訊號強度

RSLj(i),當Nj的傳輸功率 Tj經過距離 d 的 Path lose

到達 Ni 的訊號必需要大於 Ri,兩端點即有一條雙 向路徑。故當 Tj – Ri ≧Ti - RSL j(i)即可判斷 Nj節點 傳輸功率能到達 Ni節,兩端點之間即有一條雙向 路徑。 3.2 Power-Aware Routing Power-Aware Routing 考量在動態的網路下, 由來源端發起 Route Request 時,網路上負責轉播 封包的 Sender 在 RREQ 廣播封包內,加入節點傳 輸能力(T),接收靈敏度(R)二項參數。而 Receiver 則依據該二項參數以及接收訊號的強度計算路徑 損失,並且依據節點本身傳輸功率判斷兩點間是否 存在雙向路徑,作為轉播的依據。依圖 5 所示,節 點 B 的責任是要保留一條反向的 Reverse Path,故 當節點 B 收到來自節點 S 的廣播封包,節點 B 經 過計算後發現僅有單向路徑則予以限制轉播,而當 收到來自節點 A 的轉播訊息則予以轉播。 圖 5 非對稱性路徑樣本 Power aware 演算法(如圖6所示)當節點在執 行路徑找尋時,由接收端計算雙向路徑存在則繼續 轉播,如果僅有單向路徑則放棄轉播,這樣的機 制 , 對於 AODV協 定可 以保 證 由來 源端 所 執行 RREQ封包所提供的路徑均為雙向路徑,消除目的 地端選擇錯誤路徑的機率。對於DSR以來源端繞送 機制使用Reverse Path可減少目的地端重新啟動路 徑 找 尋 , 並 且 在 路 徑 尋 找 時 即 可 辨 別 在 1 Hop Count內的單向路徑的相鄰節點,避免將無效的繞 送路徑記錄至快取記憶內。這樣的機制可應用於在 On-Demand的協定上,在廣播路徑找尋封包時提供 所有的節點及目的地端雙向路徑的保證。 圖6 Power-Aware Routing 演算法

4. 模擬

4.1 模擬環境 本 研 究 利 用 GlOMOSIM 模 擬 軟 體 , 在 1000*1000 平方公尺區域範圍內散佈散佈 50、 100、200 個節點,以探討不同密度對於節點找尋

(5)

路徑的影響。

節點傳輸功率為 10、15 及 22dBm 分別以 10%、20%及 70%比例散佈於網路上,產生非對稱 傳輸情況,節點與節點間使用 802.11 無線通訊協 定,頻率 2.4GHz,頻寛設定為 2Mbps。節點移動 使用 Random way point 移動頻率停留 10、100、200 秒等後、0-20 公尺隨機變更行進的方向。本模擬在 網路選擇五組傳輸功率不同的端點,每組從模擬開 始尋找路徑,結束時間為 1800 秒,模擬由不同傳 輸功率的節點所組成網路在不同的密度下對於 AODV、DSR 等協定對於繞送路徑的影響,並藉由 加入傳輸功率考量的機制 P_AODV、P_DSR 評估 非對稱網路對於路徑建立效能影響。 4.2 模擬結果 圖 7 為網路靜止的狀態下,不同密度下對繞 送路徑建立時間的影響,模擬結果顯示當網路密 度為 50 個節點時(其中包含 5 個 22dBm、10 個 10 dBm 以及 35 個 15 dBm 的節點),5 組端點以 AODV 協定模擬樣本其中有 4 組端點無法建立路徑,平 均路徑建立時間為 24 分鐘。DSR 雖然只有 2 組節 點無法建立路徑,但其餘三組建立繞送路徑的時 間仍超過 20 分鐘以上,平均建立路徑的時間為 25.4 分鐘。P_AODV、P_DSR 在網路靜止的情況 下分別為 2.14 及 2.44 秒建立路徑。當網路密度增 加至 200 個節點時,AODV 平均路徑建立時間為 3.6 分鐘,DSR 為 11 秒,而 P_AODV、P_DSR 平 均為 0.52 及 5.59 秒,故由此可知當網路密度增加 時,可降低非對稱路徑所產生的影響,減短路徑 建立時間。 圖 7 網路節點密度與繞送路徑建立時間 圖 8a、圖 8b 為模擬 50 個節點在移動的情況 對於繞送路徑建立時間的影響。節點處於靜止狀 態易因盲區一直無法建立路徑(如圖 2),而節點移 動則可能避開盲區,因此當節點移動相較節點於 靜止狀態(圖 7)容易建立路徑。AODV、DSR 當節 點每 10 秒移動乙次時,平均路徑建立時間為 84.94 及 89.04 秒,當節點移動頻率減緩每 200 秒移動乙 次時,平均路徑建立時間為 5.3 及 6.7 分鐘。到模 擬時間結束時 DSR 協定下第二組的節點仍無法建 立路徑,經比較圖 9a 及圖 10a 在不同密度的環境 下,因為第二組來源端節點傳輸功率小於網路其 他 80%的節點,存在嚴重的非對稱性、故即使當 網路密度增加時,以 DSR 協定下仍不易建立路徑。 圖 8a AODV、DSR 移動頻率與路徑建立關係圖(50 個 node) 圖 8b P_ AODV、P_DSR 移動頻率與路徑建立關 係圖(50 個 node) 圖 9a、圖 9b 為當網路節點密度增加為 100 個節點,網路每 10 秒移動一次時 AODV 及 DSR 均部份的節點無法建立路徑平均為 7.3、13.5 分 鐘。當節點移動頻率低於每 100 秒改變時路徑建 立時間分別為 1.3 及 9 分鐘,P_AODV、P_DSR 為 0.52 及 0.81 秒,因為節點密度增加能夠利用傳 輸功率大的節點找到較短 Hop_Count 數目的路 徑,故 P_AODV 上的模擬的節點低於 1 秒的時間 即可建立路徑,而 P_DSR 協定下所有節點建立路 徑最長的時間不超過 3 秒。 圖 9a AODV、DSR 移動頻率與路徑建立關係圖 (100 個 node) 圖 9b P_AODV、P_DSR 移動頻率與路徑建立關係

(6)

圖(100 個 node) 圖 10a、圖 10b 為當網路節點密度增加到 200 個節點時,因為網路上傳輸功率大的節點(22dBm) 分佈 20 個節點,傳輸半徑涵蓋所有模擬的面積, 能減低非對稱傳輸情況產生,傳輸功率較大的節 點 能 夠 找 輕 易 到 對 稱 的 轉 播 節 點 型 成 骨 幹 (Backbone)效應並且能降低路徑 Hop Count 數。 故 AODV、DSR 大部份的模擬的端點均能在 1 分 鐘內建立路徑。DSR 因控制訊息的封包長度較 AODV 為長,故當節點每十秒改變位置時路徑建 立時間為平均為 367.38 秒(因其中第 2 組端點均無 法建之路徑),相較於 AODV 平均僅需 24 秒。在 節點密度涵蓋整個網路情況下,以 DSR 協定模擬 的 第 二 組 端 點 至 模 擬 結 束 仍 無 法 找 到 路 徑 。 P_AODV、P_DSR 在平均在 0.88 及 1.6 秒即可建 立路徑。 圖 10a AODV、DSR 移動頻率與路徑建立關係圖 (200 個 node) 圖 10b P_AODV、P_DSR 移動頻率與路徑建立關 係圖(200 個 node)

5. 結論

本研究提出之Power-Aware機制是由發送端節 點提供傳輸功率等資料給接收端,由接收端依收到 訊號衰減情況,考量自身的傳輸功率來決定雙向路 徑,故可解決在廣播機制下無法偵側路徑連結情況 問題。對於AODV等需要雙向路徑的協定,可在路 徑尋找初期移除單向之路徑,避免目的地端選擇無 效路徑,減少繞送路徑尋找失敗機率提升網路效 能。模擬結果AODV、DSR等協定使用Power-aware 的機制,在路徑尋找時不受到單向路徑的影響,當 兩點之間有路徑時,執行路徑找尋到路徑建立時間 均低於1秒,可有效改善單向路徑所造成的影響。 部份單向路徑的產生原因,為路徑上的節點使 用省電模式降低傳輸功率,本研究藉由前一個節點 提供傳輸功率、接收靈敏度等資訊偵測兩點之間的 傳輸功率,亦可利用節點之間調整傳輸速率及功率 重新建立雙向路徑提升傳輸效能。

參考文獻

[1] Abolhasan, Mehran, Wysocki, Tadeusz and Dutkiewicz, Eryk "A review of Routing protocols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 Ad Hoc Networks, pp. 1-22, Jan 2004.

[2] Bao, Lichun and Garcia-Luna-Aceves, J. J. "Link-state Routing in Networks with Unidirectional Links".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IC3N), pages 358–363, 1999.

[3] Cavilla, Andrés Lagar, Baron, Gerard, Hart, E. Thomas, Litty, Lionel and Lara, de Eyal "Simplified Simulation Models for Indoor MANET Evaluation are not Robust", IEEE 2004.

[4] Duros, E. , Dabbous, W., Izumiyama, H., Fujii, N. and Zhang, Y." A Link-Layer Tunneling Mechanism for Unidirectional Links. " RFC 3077, 2001.

[5] Johnson, B. David, Maltz, A. David and Hu,Yih-Chun "The dynamic source Routing protocol fo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 IETF internet draft, draft-ietf-manet-dsr-10.txt, 19 July 2004.

[6] Marina, K. Mahesh and Das, R. Samir. " Routing Performance in the Presence of Unidirectional Links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Proc. ACM MobiHoc 02, pp. 12-23, 2002.

[7] Ni, Sze-Yao, Tseng, Yu-Chee, Chen, Yuh-Shyan and Sheu, Jang- Ping "The Broadcast Storm Problem in a Mobile Ad Hoc Network", ACM Wireless Networks Vol. 8, No. 2, pp. 153-167, March 2002.

[8] Ogier, R.G, Lewis, M., and Templin, F. "Topology Broadcast based on Reverse Path Forwarding (TBRPF)," IEEE RFC 3684 Feb 2004.

[9]Perkins, E. Charles, Belding-Royer, M. Elizabeth, and Das, R. Samir " Ad Hoc on demand distance vector (AODV) Routing", draft-ietf-manet-aodv -13.txt, IETF internet draft, 17 FEB 2003.

[10]Ramasubramanian, Venugopalan, Chandr, Ranveer and Moss´e, Daniel." Providing a Bidirectional Abstraction for Unidirectional Ad Hoc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IEEE INFOCOM, 2002.

[11] Remondoa, David, Niemegeers, G. Ignas "Ad Hoc Networking in future wireless communi- cations ",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pp. 36–40, 200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接收機端的多路徑測量誤差是GPS主 要誤差的原因之一。GPS信號在到達 地球沒有進到接收機之前,除了主要 傳送路徑之外,會產生許多鄰近目標 反射的路徑。接收機接收的首先是直

™ Ethernet Switch 每個 Port 必須 能模擬 CSMA/CD 的 Protocol. ™ Ethernet Switch 需將廣播或群 播轉送至其他 Port 上(除了發送 的

卻不是恢復封建,而是將其中原來封建結構的理想成分,擴

隨著影像壓縮技術之進步、半導體科技之快速發展、無線通訊技術與數位傳送輸技術

將產出鍊輸入後,各訂單會依其最有利的時間排定 其生產順序,因此會發生個訂單擠在同一天等產能不足

二、此研究可偵測出 misfire 產生的正確時間,而 misfire 對引擎所 產生的影響甚鉅,期望提供汽車工程相關的控制,如引擎的 損耗轉換成引擎剎車控制系統 (

CIF)。每一共通交錯框架(CIF)傳送時間為 24 ms,共含有 55296 位元。所有數位廣播節目

傳統 CBT 通訊協定[11]中說明當網路上一節點要加入一群播群組 時,會根據自己的路由表(routing table)往核心(Core)節點方向送出